书城成功励志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5362800000007

第7章 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员工(3)

曾有一位富豪对一名强盗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可以拿走我的汽车,抢走我所有的钱财,但是,只要不杀死我,留下我的大脑,过不了多久,我就又会拥有这些了!而你呢?把从我这里抢去的钱物挥霍掉之后,你又一贫如洗了。那个强盗听后,百思不得其解,便问,那是为什么呢?富翁说,因为我拥有智力,智力可以变成黄金,可以使我拥有一切!

同样,职场中的人们,是否受到上司的器重,也在于对智慧的运用。

小赵与小孟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都是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小赵被经理提拔,从领班一直做到部门经理。小孟呢?却像被人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小孟忍无可忍,向经理提交辞呈,并痛斥经理狗眼看人低,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马的人。

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位员工,工作肯吃苦,但似乎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清楚了他也不服,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于是,经理对小孟说:“这样吧!你现在就去农贸市场,看看今天有什么菜卖?”

小孟接到命令后,马上出发,不久他便回来了。他向经理汇报说:“有一个农民拉了一车西红柿在卖。”

“一车大约有几袋?”经理问。

小孟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

“价钱呢?”小孟再次跑到集上。

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吧,看看人家小赵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小赵对他说:“你马上到市场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小赵很快从市场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西红柿,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经理看。待会儿那个农民还有几箱尖椒上市,价格也非常便宜,我们可以进一些货。想到这种价格的菜经理大概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了几个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经理看一眼红了脸的小孟说,请他进来。

许多智力条件好的员工之所以不能成功,就在于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智力作为致富之本,如果把智力比作金子,金子埋在土中,无法发出自己闪亮的光芒,金子存在家中,如果不去使用,不把它打制成精美的饰品,它也就充其量为一块铁罢了。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创新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让你拥有无数的梦想,让你渴望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鼓励你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从而把一切变得更美妙、更有效、更方便。

无论是产品创新的李彦宏、技术创新的邓中翰,还是模式创新的江南春,营销创新的黄光裕,如今最有“人气”的企业家都离不开两个字——创新,他们所介绍的经验和发表的感慨也都浓缩其中。

在成功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发现一条清晰的脉络,即创新引领他们走向了成功。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创新、创造仍是陌生而神秘的,似乎它只是少数天才的专利。熊彼得先生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就曾经责怪爱因斯坦创造了天才的物理学理论,却没有给后人留下他如何思考问题的方法,因而使后人很难向他学习。

其实,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各不相同。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创造活动已经不仅是科学家、发明家在实验室里的工作,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已经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人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随时随地都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为了使目前已近饱和的牙膏销售量能够再加速成长,某世界着名的牙膏公司的总裁不惜重金悬赏,只要能提出足以令销售量增长的具体方案,该名员工一定会获得高达10万美元的奖金。

业务部全体员工正在绞尽脑汁,在会议桌上提出各式各样的点子,诸如加强广告、更改包装、铺设更多销售网点,甚至于攻击对手等等,几乎到了无所不用的地步。而这些陆续提上来的方案,最终都不被总裁所欣赏和采纳。

一天,一位刚进入公司不久的女秘书,在给总裁倒茶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对总裁说:“我想,每个人在清晨赶着上班时,匆忙挤出的牙膏,长度早已固定成为习惯。所以,只要我们将牙膏管的出口加大一点,大约比原口径多40%,挤出来的牙膏重量就多了一倍。这样,原来每个月用一条牙膏的家庭,是不是可能会多用一条呢?”

总裁一听,大喜,立刻采用了她的建议。没过多久,公司的销售量就增长了。

由此可见,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的叠加,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

而许多员工由于害怕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一味地墨守成规,害怕改变,不愿意尝试用新的方法做事。还有的员工认为创新是老板的事,与自己无关,自己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对得起那份薪水就可以了。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充其量只能作为“垫底”的,让老板放心,但绝不会令老板欣赏。因为在这个以新求胜、以新求发展的世界,员工创新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创新力和竞争力的高低。

谁要抓住创新思想,谁就会成为职场上的赢家;谁要拒绝创新的习惯,谁就会永远沦为打工一族。

四川有位豆子大王,他的生意非常红火,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做豆子生意吧!

每当豆子滞销时,他分三种办法处理:

(1)让豆子沤成豆瓣,卖豆瓣。如果豆瓣卖不动,腌了,卖豆豉;如果豆豉还卖不动,加水发酵,改卖酱油。

(2)将豆子做成豆腐,卖豆腐。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硬了,改卖豆腐干;如果豆腐不小心做稀了,改卖豆腐花;如果实在太稀了,改卖豆浆;如果豆腐卖不动,放几天,改卖臭豆腐;如果还卖不动,让它长毛彻底发酵后,改卖腐乳。

(3)让豆子发芽,改卖豆芽。如果豆芽还滞销,再让它长大点,改卖豆苗。如果豆苗还卖不动,再让它长大点,干脆当盆栽卖,命名为“豆蔻年华”,到城市里的各大中小学门口摆摊和到白领公寓区开产品发布会,记住这次卖的是文化而非食品。

如果还卖不动,建议拿到适当的闹市区进行一次行为艺术创作,题目是“豆蔻年华的枯萎”,另外,最好还以旁观者身份给各个报社写几篇文章,说不定同时还可以拿点稿费呢!

如果行为艺术没人看,稿费也拿不到,赶紧找块地,把豆苗种下去,灌溉施肥,几个月后,收成豆子,再拿去卖。

豆子大王经过若干次循环,即使没赚到钱,但也不赔钱,反正几个月后,想卖豆子就卖豆子,想做豆腐就做豆腐!

“豆子大王”真的无愧于此称号。创新无止境,让我们大家在工作中都加入创新的队伍吧!

换个思路,便会海阔天空

很多时候,人们因为失败了几次,便产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想法。不少人,不仅自己不去踩这个雷区,也反对其他人去干同样的事情。这是很可悲的。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是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而是没有去做这件事情的勇气。

换一个思路,可能就会海阔天空,柳暗花明。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想的就是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儿力就可以丰衣足食。

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于是,他马上买来一群猴子,把猴子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很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

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如果有哪只猴子偷吃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就把这群猴子治得服服帖帖了。

这时,他才放心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结果,猴子们都很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美好日子。

这个不劳而获的楚国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但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果子。

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饿得吱吱叫,他不但不给补充,还用皮鞭抽打它们,哪个叫得响,哪个就挨得重。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声,因为它们都非常害怕皮鞭的滋味。

一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饿得很,但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它们实在太饿了,于是有一只胆大的猴子便偷偷的吃起果子来,其他的猴子看见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

它们的举动被一只野生老猴看见了,不禁大笑起来:“猴儿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得一点猴性也没有,真是可怜呀!”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

“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

“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吧。”

猴子们一个个“嗤溜”、“嗤溜”地爬上高高的大树上,捡最红最大的果子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了个肚儿圆。

猴子们边吃边议论:

“我原来还以为是主人养活咱们呢,现在才弄明白是咱们养活他呀!”

“山是大自然的山,谁都可以上山来,果是野生的果,谁都可以摘,他懒得劳动,鞭打咱们给他干活,咱们何必受他那些折磨呢?”

“我们真傻,自找苦吃!”

猴子们长时间挨饿,吃饱后一个个东倒西歪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了,篓子里还没有装满呢。

一只小猴子害怕地说:“今天回去,保准得吃皮鞭,哼!就是吃皮鞭,我也不给他干活了,我要和他讲理!”

另一只小猴子说:“主人从来不讲理,咱们要不给他干活,他准会狠狠地打我们一顿,再把咱们卖掉!”

大伙抓耳挠腮,一时不晓得该怎样是好。

还是老一点的猴子精灵,说:“干吗要回去呢?这大山没有头,森林没有边,到哪里没有我们吃的果子?生活的路子就在我们脚下,我们应该当机立断,立刻离开这里!”

终于那只野生的老猴插话了:“这就对了,走,一块走哇!”

于是,一大群猴子一个个扔掉手里的篓子,欢跳着,嘻笑着,钻进那无边无际的山林里去了。

那个楚国人到了晚上,左等右等不见猴子们回来,到山上一看,除了横躺竖倒的篓子以外,一个猴影也没有。

开始的时候,这些猴子被主人打怕了,所以只好忍饥挨饿,拼命干活,也不敢偷吃果子。最后,在老野猴的开导下,它们终于醒悟,挣脱了心灵上的枷锁,重新回到大自然中去。

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挣脱心灵枷锁,最终无法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

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

循规蹈矩或是固步自封都限制了创新的可能,更抹杀了发展与自我突破的可能。

多洛西·狄德小姐在上学期间一直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学生,她的作业和报告不是抄袭教科书和期刊,就是转述教授的上课内容。她所做的总是完全吻合于别人告诉她的内容,因此,她被认为是一名卓越的学生。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艾克西尔师范学院毕业。

当她成为教师后,她教给学生的,也正是她以前所学的。她完全按照教科书、课程指导和教学进度上课,从不超出范围。

所以她的教学工作进行得不错,只是没有规则或前例可循时就要另当别论了。例如,有一次水管破裂,积水淹满教室,狄德小姐依然继续上课,直到校长冲进来才救了全班。

校长责问她:“教室都积水三英寸了,你为什么不顾学生的安危还继续上课?”

狄德小姐答辩说:“因为我并没有听到紧急事故铃的响声。”面对如此似是而非的答辩,校长也只得哑口无言。

正因为狄德小姐时常使学校困扰,所以她尽管从未犯错或不遵守规定,她依然没有晋升的机会。

诚然,我们周围类似狄德小姐这样极度守旧的人并不多,但我们周围却存在着很多墨守成规、不愿改变现状的人。他们习惯于循规蹈矩,只做有经验或是习惯的事,并且不愿改变。

在工作中,机械化、程序化的工作步骤让我们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缺乏工作热情和动力。久而久之,工作就成为一种技术,一种程式,对工作热情消退,没有了前进的动力。或许这样的员工并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但是却会令上司困扰;或许并不会因此丢了工作,却会永远失去晋升的机会。

林东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部工作。进入公司一年后,他发现周围的许多同事都在休息时间学习充电,不管是人力资源本身的专业知识还是一些小语种的外语,都成为同事们充电的内容。

但他认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完全能够胜任现在的工作,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些什么。而且现在工作这么忙,如果再去学习,就根本没有时间好好休息了。所以,当许多同事正努力为自己日后的发展寻求更扎实的基础时,林东却荒废了学习,不再追求知识的更新,也不再谋求自身的发展。渐渐,当周围的同事在谈论最新的管理理念、培训成果等话题时,林东发现自己显得落后而格格不入了。几年之后,当周围的同事都通过学习掌握了更新的工作技能并获得不断发展的机会时,他却只能在原地踏步。

西方的白领阶层中流行着这样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你今天不懂的东西,到明天早晨就过时了。现在,有关这个世界的绝大多数观念,也许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成为永远的过去。”对于一名员工来说,终身学习、不断更新是保证自己不被淘汰或取代的手段。

有些人掌握了某种技能,生产出某种产品,就以为能一劳永逸、万事大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IT技术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本身也在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创新、淘汰,再创新、再扬弃,永无止境。

为什么在工作中我们会不断地抱怨工作单调枯燥却又不愿意主动去改变?

为什么我们习惯按照经验做事,却不愿有所突破和创新?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而对外部环境却不闻不问?

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作祟。因为墨守成规,所以我们害怕改变,不愿改变也不懂得如何改变。

固定的思维方式限制了创新,更抹杀了自我突破的可能,只会让人倒退,进而缺乏竞争力,局限自身发展的空间,并且最终被淘汰。

如果把一个渴望在自己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上班族比喻成意欲冲天的火箭,那墨守成规无疑如同一条巨大的枷锁,阻碍着火箭起飞。它是一股巨大的阻力,阻碍着我们的上升,但却并非绝对无法打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