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摆对心态做对事:案例实用版
5359000000020

第20章 懂得放弃,有舍才能有得(3)

于是,无际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上岸后,大师说:“你扛了船赶路吧!”“什么,扛了船赶路?”青年很惊讶,“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大师微微一笑,说:“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负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发觉自己的步子轻松而愉悦,比以前快得多。

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能够放弃是一种跨越,学会适当放弃,你就具备了成功者的素质。

一个人在处世中,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肚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掌声,有糊涂智慧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之心视之,就非常不容易。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则是一种胸襟和肚量。

宋朝的吕蒙正,被皇帝任命为副相。第一次上朝时,人群里突然有人大声讥讽道:“哈哈,这种模样的人,也可以人朝为相啊?”可吕蒙正却像没有听见一样,继续往前走。然而,跟随在他身后的几个官员,却为他鸣起不平来,拉住他的衣角,一定要帮他查出究竟是谁如此大胆,敢在朝堂上讥讽刚上任的宰相。吕蒙正却推开那几个官员说:“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为什么要知道是谁在背后说那些不中听的话呢?倘若一旦知道了是谁,那么一生都会放不下的,以后怎么安心地处理朝中的事?”

吕蒙正之所以能成为大宋的一代名相,其根源正是他有能“放下一切荣辱”的胸襟。

这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正如我们人生路上一样,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

人生苦短,每个人都会有得意、失意的时候,世上没有一条直路和平坦的路,又何必痴求事事如意呢?如若烦忧相加、困扰接踵,对身心只能有害无益。

我们应该保持心静如水、乐观豁达,让一切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且须从心底经常及时剔除,心房常常“打扫”,方能保持清新亮堂。正如我们每天打扫卫生一样,该扔的扔,该留的留。心灵自然会释然,继而做到,胸襟开阔,积极向上,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潇洒。

有一首流传非常广泛的谚语:“为了得到一根铁钉,我们失去了一块马蹄;为了得到一块马蹄铁,我们失去了一匹骏马;为了得到一匹骏马,我们失去一名骑手;为了得到一名骑手,我们失去了一场战争的胜利。”

为了一根铁钉而输掉一场战争,这正是不懂得及早放弃的恶果。

生活中,有时不好的境遇会不期而至,搞得我们猝不及防,此时我们更要学会放弃。

诗人泰戈尔说过:“当鸟翼系上了黄金时,就飞不远了。放弃是生活时时处处应面对的清醒选择,学会放弃才能卸下人生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对待生活的转机,度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

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

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放弃的人才能够彻悟人生,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有个人刚刚参加了一个特别的葬礼:一位在某医院工作、年仅二十多岁的女孩,由于长达五年的恋爱失败而自杀,那个女孩不仅生得美丽善良,孝顺父母,而且有着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在沉痛的哀乐声中那个人泪流满面,女孩的白发苍苍、心力交瘁的老父老母更是痛不欲生,生前的亲朋好友也都低声哭泣为之惋惜。那个女孩在人生的转折处作了一个错误的抉择:她选择了在痛苦中静静地离去,在静静的离去中摆脱痛苦,然而,这个女孩的这种做法却给活着的亲朋好友留下了更多的痛苦。

其实,如果她能看得开,能够放下心头的这个包袱,事情也许会是另外一种结局。人生为何不看开一点呢?

在许多时候,我们都会讨论一个共同而永久的话题:“人的一生该怎样才能够让自己拥有快乐?”从乡野莽夫到名人圣贤,各个阶层、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各自独特精辟的观点:“有的人会以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为乐;有的人会以不断进取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乐;也有的人会以不择手段来满足一己之欲为乐……”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真正的快乐,只有卸下装在身上的包袱,只有用心来体验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9.懂得放弃的艺术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因为不懂得放弃所谓的固执、不肯放手,而不得不面对许多无奈的痛苦,其实这些让我们身陷其中而无法自拔的困境,貌似无法解脱,实际上在我们懂得了放弃的艺术之后,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如果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供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见屡劝同伴不听,最后只得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甚至还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了。

有一位登山队员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经过奋力拼搏,攀爬到7800米的高度时,他感到体力支持不住,于是断然决定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为什么不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

他从容地说:“不,我最清楚自己了。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能力的极限,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

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坦然处之,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会影响自信心,这就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信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放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一种智慧。

一只鹬伸着长长的嘴巴在湖边悠闲地行走着,突然它眼睛一亮,发现前面有一只肥肥的蚌正张开蚌壳在晒太阳,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诱人,于是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用长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见它忍住疼痛,猛地将蚌壳收紧,把鹬那长长的嘴死死地夹住,就这样,它们谁也不让谁,拼着性命僵持在一起。这时,一个老渔翁刚好从这里经过,说了声:“下酒菜有了。”轻易地将鹬和蚌收入囊中,扬长而去。

这是有名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得知:鹬和蚌之所以成了渔翁的下酒菜,就是因为它们过于执着,它们的思维已成定式,谁都舍不得放弃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时较之物类更是固执。执着于名与利,执着于一份痛苦的爱,执着于幻美的梦,执着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元为与空虚。适当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失误与过错在所难免,一时的失误与过错不能代表我们将来也会出现失误与过错,不能也不会依此来评价我们的将来和一生,大可不必记在心里,负罪内疚。否则,只会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碌碌无为。这种失误与过错,我们更要舍得放弃。

莎士比亚说过:最大的无聊是为了无聊而费尽辛苦。历史上曾有许多人热衷于永动机的制造,有的甚至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却无一成功。达·芬奇也曾是狂热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经实验他便断然放弃,并得出了永动机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结论,他认为那样的追求是种愚蠢的行为,追求“镜花水月”的虚无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空。

如果一个人执意于追逐与获得,执意于曾经拥有就不能失去,那么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必将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为物所累,将成为一生的羁绊。“执着就能成功”或许曾经是无数人的励志名言。不错,在岁月的沧桑中背负着这份执着,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尽管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却不曾放弃。直到岁月在艰难中踯躅而行,蹉跎而逝,才蓦然发现现实的残酷是不允许我们有太多奢望,所谓的执着也不过是碰壁之后一份愚蠢的坚持。于是,我们开始反思,一个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领域有所建树,要学以致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能不顾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条件而头脑发热,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后我们依然要选择适时放弃,放弃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惋惜之余得到最大的解脱,同时发现幼稚的激情已被成熟和稳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渐丰腴起来,谁说这样的放弃不是一种明智?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舍得放弃,把过去的成绩与失误统统忘掉,并迅速转入新的生活,并在工作中重新激发创业的激情与壮志,重塑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自己明天事业的兴旺发达增砖添瓦。

10.“舍得”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也许在舍去的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英国着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学医的,后来发现了自己有写诗的才能,就当机立断,放弃了医学,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诗歌中。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岁,但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后来他自称是胡闹的东西),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并不在这里,便毅然放弃做诗人的梦想,转到社会科研上面去了。如果他们两个人都不认识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那么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了一位庸医,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肯定要失去一颗闪耀的明星。

伽利略是被迫去学医的。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同时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才18岁。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他的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