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绝招宗旨就是教你学会借用他人之力为你的事业推波斩浪,你学会了,你的事业航船就可达到理想彼岸,你学不会,难免翻船失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愿每一位有志之士,将借力大法烂熟于胸,功成名就。
借眼可看穿对方心
若想成功地利用别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穿别人的心。只有这样,才能分清哪些人是可以利用的,才能摸准他们有哪些地方可以被你利用,才能决定你自己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办法去利用他们。否则,你将碰一个大钉子,撞晕了都不知道撞在什么上了。
看穿别人的心,特别是着穿初次相识的陌生人的心,说难也不难。再高明的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出来,只不过暴露的程度、方式有所不同罢了。因此,你应当学会利用自己的眼睛和大脑,通过观察、分析形形色色的表象,抓住问题的实质。
下面介绍几种在第一次见面时如何看穿别人心灵的方法。
(1)从他打招呼的方式看他的内心
即使是一个看似简单的打招呼,也能给你制造了解对方内心的机会。你可以看看,以下列举的外在表现与所分析的内心世界是否一致。当然这种分析总会有一些例外,但大体上应该是准确的。
·一面注视对方,一面行礼的人,对对方怀有警戒之心,同时也怀有想占尽优势的欲望。
·凡是不敢抬头仰视对方的人,大部分都是内心怀有自卑感的。
·使劲儿向对方握手的人,具有主动的性格和信心。
·握手的时候,无力地握住对方的手,表示他有气无力,是性格脆弱的人。
·握手的时候,手掌心冒汗的人,大多数是由于情绪激动,内心失去平衡。
·握手的时候,如果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对方,其目的要使对方在心理上屈居下风。
·虽然不是初次见面,但始终都用老套的话向人打招呼或问候。这种人具有自我防卫的心理。
(2)从他的眼睛窥视他的心灵
·初次见面的时候,首先将视线朝左右瞄射者,表示他已经占据优势。
·有些人一旦被别人注视的时候,会忽然将视线躲开。这些人大体上都怀有自卑感,或有相形见细的感受。
·抬起眼皮仰视对方的人,无疑是怀有尊敬或信赖对方的意思。
·将视线落下来看着对方,乃表示他有意对对方保持自己的威严。
·无法将视线集中于对方身上,很快地收回自己的视线的人,大多属于内向性格者。
·视线朝左右活动得很厉害,这表示他还在展开频繁的思考活动。
(3)从他的举动看他的潜台词
人的一举一动,特别是下意识的形体动作,也能向你泄密:
·交臂的姿势表示保护自己的意思,同样地,这种动作也能表示可以随时反击的意思。
·举手敲敲自己的脑袋,或用手摸着头顶,即表示正在思考的意思。
·摸头的手震动得很厉害,即表示全心全力在思考的情况。
·用双手支撑着下胯,大多表示正在茫然的思考。
·用拳头击手掌,或者把手指折曲得卡卡作响,就表示要威吓对方,而不是在进行思考的活动。
(4)从他的癖习看他的特性。搔弄头发的癖习,是一种神经质。凡是涉及有关自己的事情时,他们马上会显得特别敏感。
·一面说话,一面拉着头发的女性,大体上是很任性的女人。
·说话时常常用手掩住自己嘴巴的女人,是有意要吸引对方。
·拿手托腮成癖的人,即表示要掩盖自己的弱点。
·不断摇晃身体,乃是焦灼的表现,这是为了要解除紧张而表现出来的动作。
·双足不断交叉后分开,这种癖习表示不稳定。如果女性具有这一癖习时,就表示她对某位男性怀有强烈的关心之意。
借言可洞悉对方
如果你能获得与对方交谈的机会,那么你也就同时获得了进一步了解他的机会了。下面告诉你几种了解对方的办法。
则根据坐姿洞察对方心理
人在交谈时的坐姿往往不自觉地暴露内心。请看下例:
·互相侵人对方身体领域的程度愈大,这就愈表示两人之间的关系愈亲密。
·意识上将身体领域向外扩展的人,即表示他对对方有心理上的抵抗感。
·虽然无意识人侵别人的身体领域,但若单方面侵人对方的身体领域,这种人有意威迫对方或想巴结对方。
·坐在旁边比坐在外面的人,其心理上更倾向对方。
·坐在正对面的人,远比坐在旁边的人更希望对方了解自己。
·一面坐在旁边,一面又急着将身体前倾,想要看清对方的正面,这种人对于对方怀有疑虑和新的关心。
·坐在房间的最里边,注视着房门的人口处,这种人的权力意识很强,但也有小心谨慎之意。
·坐在背向居室人口处的人,在心理上屈居劣势。
·在椅子上深坐的人,在心理上占了优势,甚至念念不忘要居高临下。
·在椅子上浅坐的人,有意表示恭顺,但在无意识之间,却想表示自己对于对方的话很感兴趣。
·坐在椅子上立刻跷起二郎腿的人,内心怀有不输给对方的对抗意识。
·坐在椅子上跷起腿的女性,有意吸引男人关心自己的容貌。
(2)根据话题洞察对方心理
交谈时,双方所关注的话题,则更能反映他的兴致所在。请看:
·有些人的话题太偏重自己、家庭或职业的事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倾向,也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有些人非常想要探听对方的真相,这是有意想了解对方的缺点,期待能进一步控制对方的意思。
·有些人对于别人的消息传闻特别感兴趣,这种人很难获得真正友谊,所以,他内心非常孤独。
·有些人会愤愤不平地埋怨待遇低微,其实,有很多人因为对工作不热心,才会将这种内心的动机转化在待遇低微的借口上。
·有些人不断谴责上司的过错和无能,事实上是表示他自己想要出人头地的意思。
·有人借着开玩笑,而常常破口大骂,或者指桑骂槐,这是有意将积压内心的欲求不满,设法爆发出来的心声。
·喜欢在年轻人或部属面前自吹自擂的人,乃是不能适应职务,或者赶不上时代潮流。
·有人根本忽视别人的谈话,而喜欢扯出与主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种人怀有极强的支配欲与自我显示欲。
·有人一直谈论会场的话题,而不喜欢别人来插话,这表示他讨厌自己屈居在别人的控制之下。
·有人把话题扯得很离谱,或者不断改变话题,这是表示他的思考不够集中,以及不懂得逻辑性的整理方式。
·有人不愿抛出自己的话题,反而努力讨论对方的话题,这种人怀有宽容的精神,而且颇能为对方着想,不失为坦荡荡真君子的风度。
(3)根据说话方式洞察对方心理
除了话题,说话的方式也是你观察对方内心的工具。请看:
·有人说话的速度忽然比平常缓慢,那就表示对对方怀有不满或敌意的意思。
·说话的速度忽然比平时加快,那就表示对方有弱点存在,或者表示说话的内容不确实。
·凡平时沉默寡言的人,忽然变得能言善辩,那就表示他内心含有一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
·说话声调很高昂的人,表示他自己任性的性格。
·有人说话的抑扬程度非常激烈,大部分属于自我显示欲很旺盛的人。
·说话很有决断的人,对于谈论的内容满怀坚定的信心。
·无缘无故小声说话的人,主要是对于事情缺乏信心,大部分都带有女人的性格。
·希望把一种话题拉得很远,故意说个没完,这是害怕别人提出反驳的证据。
·有意立刻得出结论来的人,也是香伯别人提出反对的表示。
·有人不断把视线脱离说话者,或拨动手指,这表示对于话题已感到厌烦了。
·反复探询对方所说的话意,这是很有耐心,而且也是好奇心很旺盛的人。
·一面仔细倾听,一面点头称是,这是认真听话的证据。
·一面听话,一面点头,但不把视线集中于说话者的身上,那就表示他对于话题不发生共鸣。
·表示太多不必要的点头,或者胡乱答话的女人,大部分对对方谈话的内容都不太明白。
给人留足脸面的借面法
不给人面子带来的后果有时是很严重的。
三国名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匹马斩颜良,偏师擒于禁,擂鼓三通斩蔡阳。“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耳”。
然而,这位叱咤风云,威震三军的一世之雄,下场却很悲惨,居然被吕蒙一个奇袭,兵败地失,被人割了脑袋。
关羽兵败波斩的最根本原因是蜀吴联盟破裂,吴主孙权兴兵奇袭荆州。吴蜀联盟的破裂,原因很复杂,但与关羽其人的骄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诸葛亮离开荆州之前,曾反复叮嘱关羽,要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但他对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瞧不起东吴,也瞧不起孙权,致使吴蜀关系紧张起来。关羽驻守荆州期间,孙权派诸葛谨到他那里,替孙权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求结两家之好”,“并力破曹”,这本来是件好事。以婚姻关系维系补充政治联盟,历史上多有先例。如果放下高傲的架子,认真考虑一番,利用这一良机,进一步巩固蜀吴的联盟,将是很有益处的。但是,关羽竞然狂傲地说:“吾虎女家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嘛,又何如此出口伤人?试想这话传到孙权那里,孙权的面子如何吃得消?又怎能不使双方关系破裂?
关羽的骄傲,使自己吃了一个大大的苦果,被自己的盟友结束了生命。
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人与人之间原本没有那么多的矛盾纠葛,往往只是因为有人逞一时之快,说话不加考虑,只言片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伤害了别人的面子,让人下不来台,心中怎能不燃起一股邪火?有了机会,后咬一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骄傲,言行举止,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后来有一住朋友将他叫到面前,用很温和的语言说:
“你从不肯尊重他人,事事自以为是,别人受了几次难堪后,谁还愿听你矜持夸耀的言论。你的朋友将一个个远离你。你再也不能从别人处获得学识与经验,而你现在所知道的事情,老实说,还是太有限了。”
弗兰克林听了这番话后,很受感动,决定痛改前非。从那以后,他处处注意,言语行谦恭和婉,慎防损害别人的尊严和面子,不久,他便从一个被人敌视、无人愿意与之交往的人,变为极受人们欢迎的成功人物。
骄傲自大,尖酸刻薄,最易伤人面子,谦卑待人,才能得到友谊。尖酸刻薄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其一,贬损他人,抬高自己。
李先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在单位人缘不好。因此他经常抱怨世态炎凉,责怪同事寡情。是真的世态炎凉同事寡情吗?非也!原来是李先生自命不凡,每逢单位开会,年终考评,他都噪噪不休地贬损他人,以显示自己“崇高的思想”、“卓越的才能”。“非凡的业绩”。因此,同事们都觉得李先生太过分了,太不像话了。于是大家都不买他的账,他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
显然,李先生人缘不好,其原因在于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有些人为了抬高自己、贬损他人竟达到了捏造事实的地步。尽管他所说的事实是捏造的,可也是有鼻子有眼的,颇能迷惑人。面对捏造事实的指责,受害人有口难辨,无可奈何。
例如唐某与李某同去某地出差,采购一种紧缺物资。他们到某地时,当地已无货供应,必须再等一个月才有货。于是唐某与李某空手而归。可是在向领导汇报时,李某竞对领导说:“年轻人就是贪睡,那天早晨如果小唐早点起来,我们可能就买到货了。”唐某说:“本来就没有货了啊,这与起早起迟有什么联系呢?”领导连忙批评唐某说:“老李说得对啊!你应该接受,以后改正啊!”唐某听了领导的指评只有无可奈何地叹气,还有什么可辩解的呢?不过从此以后,唐某对李某敬而远之了。领导再派他与李某一道出差,他都借故推辞。
还有人擅于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对比贬损他人、抬高自己,损人面子。一次某省高教局成人教育处组织政治经济学统考。
哲学老师田某从高教局同学处获得了这一信息,于是回校对任政治经济学课的许某说:“你们政治经济学统考,你知道这个消息吗?”广许某说:“我现在还没有接到这一通知。”在年终考评会上,田某说:“许某教政治经常学,对政治经济学统考一点也不关心,统考消息还是我告诉他的,我比他还着急,许某大没责任感了。”这样一比,他似乎成为了一个责任感极强的人了;而别人倒是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了。
为什么有些人会不择手段地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呢?其原因显然是出自于一种虚荣的心理和不服气的心理。有些人为了充分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因此往往喜欢找参照物,自以为通过贬损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价值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另外,有些人对于别人强于自己,心理极不平衡,于是通过贬损别人,说明别人并不强于自己,从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种阿Q式的平衡。然而不管贬损他人、抬高自己出于何种心理,都是一种缺乏道德的行为。
其二,拒绝他人,出语伤人。
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更要谨慎,否则一不注意,就会在无意间伤害对方,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有一个中国留美学生,课余之暇,在某一饭馆兼任洗碗。厨房的监督,是个典型的美国人,他也很慷慨,常常把一些厨房里卖剩下的食物给那学生吃,不过他也很罗嗦,常常在留学生工作时,站在一旁“演讲”,说:“你太幸运了,我们的政府批准了你来这里读书,现在我又给你一份工作和许多食物,使你连饭钱都省下来了……。”
有一次,这位监督又用同样的方式向洗碗的人“重播”,这位留学生一下站起来,指着监督的人说:“再说下去,我就要一拳打破你的鼻子!”
监督一愣,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打我们美国人,难道你是共产党人?”他所得到的答复是:“凡是有自尊心的人,都有胆量打你!”
自从那位留学生声言要打破美国厨房监督的鼻子后,他所受的待遇已大为好转,好转的原因倒不是那美国人欺善怕恶,而是他重新有一种观念,知道要尊重别人的自尊心。
有一个电视剧,内容叙述一群芭蕾舞演员,应征百老汇歌剧院的舞蹈主角,经过了几天严格的审查过程,许多演员都被淘汰了。结果只留两名,又经过一番审度,到了最后,其中一人又被淘汰了。当然评审委员不能直言相告那位被淘汰的演员,于是对他说:“你的舞艺实在不错,并且非常有潜力,将来的成就必定不可限量,但本剧所需的角色,可能不适合你。因为我们需要一位较为活泼的演员,与你的个性不太符合。但你不用担心,我们还会有新的剧本,必定会有更好的角色等待你来发挥。希望你再继续努力,等待我们的通知。”
这真是令人伤感的场面,被人拒绝是一件极悲痛的事,因为这往往显示自己的能力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对一个人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不过那位芭蕾舞演员十分幸运,虽然没有得到好的角色,虽然被淘汰了,但却没有因此伤及个人的自尊心,她心中的希望也并未因此而破灭。
其三,求人不成,恶意报复。
清代有个画家,叫胡恭寿,住在华亭县,在当地绘画的名气十分大。有一次,松江府的一位太守派仆人去请他作画,当然是带了银子去的。
胡恭寿见仆人拿的银子少,就对他说:“谢谢你家主人,我并不认得你家主人,只是必须按照我所规定的价格付酬,我才作画。”
仆人回来把原话告诉太守,于是改天太守增加银子,又叫仆人拿去求画,胡恭寿就作了画,送去太守府。
过些日子,太守请客,同时也邀请胡恭寿。胡恭寿不知是计,欣然前往。席间,太守假装偶然与客人谈起画画之事,并故意问客人:“我们这里有位叫胡恭寿的,他的画很有名气,您知道这人吗?”客人道:“不知道。”于是太守便把胡恭寿作的画出示给客人看。
客人一看大叫:“快收起来,别拿这样的画来弄脏我的眼睛!这画糟透了。”太守故意作出失望的样子,说道:“唉!画得不怎么样,可是他的架子却特别的大。”客人说:“你被他骗了。”太守一听十分生气的样子,立刻便把画撕掉。随即邀请客人到另一房间去坐,全然不去管胡恭寿。
胡恭寿仍漠然地坐在老地方,直到太守的仆人提醒他:“刚才主人的脸色,你看到了吗?现在你也可以离开了。”说着这话,仆人拉着胡恭寿就往开走。胡恭寿跌跌撞撞地回去了。
善用赞美
多少年来,人们总把“拍马屁”视为卑鄙小人的伎俩,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拍马屁,实际上只是“赞美他人”之行为的一个别名。
赞美是同批评、反对、厌恶等相对立的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和行为。一个人不管是通过语言还是通过行为,只要表达出对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的肯定和喜爱,都可以说是赞美。赞美是一种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处世艺术。
人们对赞美并不陌生,然而,真正善于赞美别人的行家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需要学学怎样赞美别人,以更好地工作、生活、发展。
或许你每天都能听到很多对你的称赞和表扬,但又有多少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许你每天也少不了给别人很多赞美,但又有几次得到别人的回应?原因就在于大家虽然都对赞美不陌生,但还没有对赞美及其规律性的东西很好地把握,应用起来也就难以收到高水平的效果,甚至有的赞美适得其反。某单位有一个职员的书法写得不错,另一个职员称赞道:“你的书法恐怕在天下也数第一了。”试想想,这样过分夸大的赞扬谁能接受呢?
中国人历来相信,天下好人多、坏人少。中国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和“礼”,要求人们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但又过分强调群体生活中的“克己复礼”,使许多人的本性受到压抑。我们周围不乏老实巴交、忠厚正直、能力过人的人,他们做出了非凡的成绩,由于在观念上对赞美存在误解,在行动上懒于说别人的好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君子慎言,因而得不到别人的喜爱和欢迎,丧失了提升和发展的机遇。真是领导不满意,同事不满意,老婆不满意,自己更不满意。缺乏赞美艺术,正如鸟之失却两翼,不能展翅飞翔。如果这些正直忠厚、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人们掌握了赞扬艺术,岂不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他们的价值吗?
许多伟人都是听着众人的赞美声成长起来的,他们对赞美的需要程度有更深的心得体会。林肯是一位相貌相当丑陋的美国总统,他曾以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封信的开头:“人人都喜欢赞美的话。”安徒生也是因相貌丑陋而得不到别人的亲近和喜爱,后来他写了《丑小鸭》童话来寄托自己的渴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受到赞美”。中国也有一句老古语说:“鸟为食亡,人为名死”。这些经验之谈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赞美是每个人最需要的,或者换句话说,每个人都希望有人拍自己的马屁。
人是自私的,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关注自己的容貌、能力、名声、成绩以及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追求来自方方面面的赞美和褒扬。赞美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名声。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在中国这个传统性很强的社会里,赞美更是人们最期望得到的东西了。然而,赞美又往往不容易得到。
一个人成长或发展的初期,如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刚学开车、初为人师等等,可能要表现出幼稚。笨拙、缺乏经验、信心不足弱点,他本人对自己的每一个小进步小成绩都非常在乎,非常渴望别人能给予肯定甚至赞扬,以激发他的自信和勇气。
《红楼梦》讲到香菱(薛蟠之妾)随薛姨妈进入大观园后,由于羡慕宝钗、黛玉、探春等姊妹的吟诗才能,便拜黛玉为师学诗。一个女人底子薄,脸皮薄,学作诗绝非易事,所以香菱最初有点胆怯,很需要老师给点勇气。黛玉便开导香菱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香菱听后大受鼓舞,回去后废寝忘食地学诗,后来,作了一首不太好的诗给黛玉看,要让别人可能说不怎么样也就算过去了,但黛玉还是给了不少肯定,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做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很幸运遇到了黛玉这样的善者。宝钗则不同,常常打起香菱说:“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账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香菱苦笑着说:“好姑娘,别混我。”宝钗这些话真是刻薄,让人无法接受。幸好香菱没往心里去,反而越发用功,后来终于作了首好诗。黛玉等赞道:“这首诗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语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社里一定请你了。”
得到赞美并不容易,香菱算是幸运者。一个初出茅庐或初试锋芒的人,不可避兔地暴露出“嫩”的弱点,他(她)的成绩在别人看来微不足道。一个刚刚起步的打字员虽然录人速度由20字/分钟提高到4O字/分钟,但在一个每分钟能录人200字的老手看来不是“小菜一碟”吗?一位勤奋好学,富有理想的大学生刚刚报名参加托福辅导班,就有同学说:“别花那笔冤枉钱了,扔水里都不响,不如把钱要回来请弟兄们撮一顿!”这样的话真是“恶言伤人三春寒”。在一个人起步进取时,又会碰到那么多冷言、恶语、忌妒。赞美,当最需要她时,却往往离你远去不肯来。
当你取得很多哪怕是很小的成绩时,最需要来自老板、朋友或妻子的赞美,然而,赞美却并不像你想像的想之就来。这可能是因为大家只顾及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
一名普普通通的女传者,在熙熙攘攘的餐厅里忙碌了一整天,兢兢业业为顾客服务,最后累得筋疲力尽,衣帽不整,两腿发软,两臂发酸,大有撂挑子的感觉。虽然为顾客忙了一天,但竞没有人过来说句感谢的话,她的存在好像没有人发现,真是像生活在繁华的沙漠世界中。正在她备感失望时,一位顾客微笑着过来与她告别;“谢谢你,小姐!你对我们照顾很周到,我们以后肯定再来!”真是“美言一句三冬暖”,这句富有人情味的话把女侍者的疲劳和一些悲现的念头冲到九霄云外,她立即振作起来,微笑着继续为顾客服务。
女侍者从事的是简单劳动,端茶上菜,被招来唤去,在有些人看来有些低贱,他们根本不考虑自己的美味佳肴是建立在侍者们辛苦劳动基础之上的。侍者们需要理解和尊重,赞美是她们最丰厚的报酬,但有多少人留心侍者们的成绩和辛苦呢?更多的人在大吃大喝满足了自己的食欲和享受后溜之大吉,服务员的劳动和需要在他们的脑子里不过是几笔简单的符号。
当你取得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成绩时,非常渴望大家的赞美,但忌妒心理又常常使你得不到赞美,迎来的却是冷言冷语。王飞发表了不少文章,有人评价说:“都是陈词滥调,没有新思想,大部分都是抄袭的”。宋某考上博士后,有人当着他的面讲:“傻得真像博士”。妻子刚提升公司经理,丈夫感觉不平衡,道:“女人当家,墙倒屋塌。”忌炉就像一把火,焚烧着本该温馨和谐的世界。
一个人遇到挫折,显示了他的弱点和能力不足,往往招来非议,有的还被人看不起,这时候想得到赞美实在是不容易。
一位姓张的处长因为性格耿直,顶撞上司被撤换下来,过去的下属和平级领导立刻对他另眼相看,前后态度判若两人,公共场合很少有人与他说话,甚至连个招呼也不给他打。张处长非常消沉,常常不去上班,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张处长有他的长处,体贴下情,关心人,爱护人,组织协调能力强,他在任的时候,人们经常称赞他有人情味,但自从被撤下来后,再也听不到赞扬的话语了。
赞美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为什么却不容易得到呢?大体有这样几种原因:
第一,没有真正理解赞美别人的意义,甚至从庸俗的角度理解,认为只有有求于人或讨好巴结人才有必要给对方戴几顶帽子、贴几张花,心地坦诚、作风正派就不要搞这一套。
第二,一些人处世拘谨,老实巴交,觉得不好意思说别人的好话,还顾虑说别人的好话会招事惹非。尤其是对领导、异性和陌生人赞美更产生这些想法。
第三,有些人心态不良,心理失衡,虚荣心和忌妒心重,对成绩、能力、容貌、职务等比自己高的人不肯赞扬,对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又不屑一顾。
第四,许多人只想自己应多争取成绩和赞扬,很少考虑别人也需要自己去赞扬;有自卑心理的人,又觉得自己人微言轻,对别人赞扬不起作用,也不去赞美别人。
第五,没有掌握赞美技巧和艺术,怕自己赞扬不当反而弄巧成拙,不敢轻易说别人好话。
借来他的嘴,打动他的心
我们和别人相处的关键取决于相互间的交流,它决定了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在人们进行交流时,思想上的沟通是必不可少而又至关重要的。古人云:“流水不腐”,只有当思想上的交流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无阻时,才会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并进而获得别人的认同和赞美。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流体效应”,它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与他人进行良好交流的技巧。
良好的交流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良好的交流亦可以打动别人的心,让别人认可、接受你,从而赞美你。
要做到良好的交流,必须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因素:
(1)理解和共鸣
首要的因素是你是否能确立一个共同的语言,能否得到对方的理解,能否产生共鸣,这很重要。一些管理者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往往证实了这一点。管理者或许对前景、计划、目标和谈话更感兴趣,而雇员则可能对奖金、放假、活动更感兴趣。
日本的一些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人们可以发现,日本的老板与雇员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很好,他们常在同一个餐厅就餐,老板呆在工作场地的时间也很长。同事之间相处也是如此。
在社交中,一群人正在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而你却一窍不通,找不到与他们的共鸣,你就会感到被人疏远了,感到每个人说的话都深奥难懂,你就会产生一种很不舒服、孤立的感觉。
例如,某单位新分来两名大学生A某、B某。
在进入该单位之前,A某与B某分别来自不同城市的两所大学,素不相识,更谈不上什么交流了。可是,进入该单位后,A某与B某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了。原因是,A某与B某在一次聊天中,彼此都发现对方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彼此也都觉得现实生活与大学生的梦想,实在是相去甚远。因此,他们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聊过去的学校生活、现在的单位生活,彼此感到了有一种理解和共鸣。所以,他们的友谊深厚了,他们完全沟通了。
这就是理解和共鸣更易于良好交流的一个实例。
(2)建立共同点
交流中的第二个因素是建立共同点。在交流进行顺利时,还需要进行合作,寻找共同点,而不是强调思想的分歧。人们经常发现英国人为了建立某种关系而谈论天气的情况。也许,这也是在寻找一种共同点吧。
我们都曾有过和分别很久的朋友或其他人团聚的经历。这种团聚通常包括回忆过去,谈论共同的经历,通过观察来了解发生的变化。相反,我们也听到有人说他们和一个老朋友之间也没有共同之处,以前的关系已终止了,这时,就需要寻找一些共同点来重建这种关系。
我们每个人之间各不相同,这是由不同的背景。经历和知识程度所造成的。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与他人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同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意味着,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和每个人都观点一致。
但是,我们必须寻找一些共同的东西,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个建立在事实、情感、信念或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
(3)交流和管理
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融洽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当我们分析了诸如主持会议,在会议上发言;因为工作而和员工面谈,从别人那里得到合作等活动后,我们意识到,这些都要通过交流而实现。
要成为成功的管理者,就需要在交流中有高超的技巧。管理者切不可以管理者身份自居,简单说教,行动粗暴。管理者只有与员工搞好交流,才能得到员工的心说诚服,才能上下拧成一股绳,才能产生一个向心力。
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离不开良好的交流技巧。良好的交流技巧,可以打开别人的心扉,看透别人的心思。良好的交流技巧,也可以让你做起事来,事半功倍。
培养你的伯乐
每一个人都会参加工作,而在工作中都会有上司。无论你是在政府机构中任职,还是在企业或公司中谋生,对你影响最大。对你的前途和命运握有生杀于夺权力、对你的实际利益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人,当然就是你的上司。
因此,如果你能令上司产生好感,并且让他赏识你,那么,你的前途一定无限光明,生命的色彩也会绚丽多姿。
在一个单位里,身为上司的人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作为下级和职员而存在。由于上司的重要性如此之大,因而每一位下级和职员几乎都会想方设法让上司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以便得到上司的赏识,打开自己的升迁之路,提高自己的工资待遇。
然而,在位于金字塔尖之下的如此众多的人中,能够得到上司肯定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能够得到上司赏识的人则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在这种情况下,你怎样做才能排众而出,受到上司的格外青睐呢?
这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花一番心血。下一番功夫才能做到。但这并不是说,你就可以“知难而退”,收起你千里马的骏蹄,坐等伯乐出现。
如果你的上司还没有慧眼识骏马,那么,赶快行动起来,把他培养成你的伯乐吧!
(l)让他发现你的理想
做为上司,几乎都是一些具有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的人,无论他是身为官员,还是身为老板、经理,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一特征,就无法坐到上司的宝座上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英雄惜英雄”,因此上司所赏识的人,必然是那些与他们一样具有远大理想和非凡抱负的人。
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优秀的士兵。”因此,他所赞美的士兵,就是那些“想当元帅的士兵。”
很多上司与拿破仑都具有同样的心理。他们为什么这样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身为上司的人,都想把自己所掌管的多项事务一一处理好,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用素质优异的人才。判断一名下属是否为人才的标准,首先就是看他是否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一个毫无理想、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游戏人生、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混天度日、得过且过、对任何事情都显得无所谓的人,绝对算不上人才。
因此,若想得到上司的赞美,首先必须让上司知道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也就是说,要动之以“想”(即理想)。
那么,怎样才能让上司发觉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①养成爱读书的习惯。读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睿智,知识广博与否是一个人能力大小的体现之一。
因此,当领导知道你是一个勤于用功读书的人时,必定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认为你比其他下属都要优秀,是一个可以培养和造就的人才。
但是,一定要注意,你千万不要在工作时间读书,以免使领导对你产生工作不认真的坏印象,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你应该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读书,比如午休时或下班之后。不要害怕领导不会发现你的这一优点,俗话说得好:“纸里包不住火”、“真金不怕火炼”,即使领导不能立即发现你爱好读书,久而久之,他也会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到的。
②与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工作能力的同事交朋友,而不是与那些只知混日子的庸俗之辈为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会根据一个人交往的朋友来判断他本人的性质与特点。领导在判断下属时,当然也会受这种思想左右。
因此,你务必让领导看到,你所喜欢交往的人都是远大理想的人。通过这一点,可以相应提高你的身份。
当然,与那些有远大理想的同事交朋友的同时,也要与其他同事保持比较友好的关系。要知道,他们虽然不可能对你有什么帮助,却极有可能对你造成某些危害。因此,与人为善是正确的选择。
③通过与领导进行谈话的机会显示自己的理想。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中,你都有许许多多的机会与领导接触和进行谈话。每当此时,你不妨显示一下自己对人生和事业的独特看法,谈一下你内心高远和追求与奋斗目标。
这样一来,你的上司就会对你留下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那么获得他的赏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不过,应当注意一点,在你向上司表现自己的理想时,一定不要让他误认为你的理想是虚无飘渺、不切实际的,而应让他认为那是符合你的实际情况,是你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实现的。
有些人在向上司谈论自己的理想时,往往喜欢高谈阔论。他本来是想增加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份量。提高自己的声望,可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愿望,反而让领导认为他所面对的只是一个会吹牛的人,因而是不能重用的人。
还有一种让领导把你的理想当梦想的可能性危险,那就是“只说空话、不办实事”、“光说不练”。
当你有了理想时,不仅要把这种理想说给领导听,还要做给领导看,后者比前者显得更重要。只有给领导脚踏实地、务实肯干的印象之后,他才会认为你是一个真正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总而言之,让领导知道自己有一个远大理想,并让他看到你正在为此理想而努力拼搏奋斗,使他避免认为你的理想只是空想、梦想,这是下属获取领导赏识的第一步。
(2)让他了解你的实力
只有具备相当才干的下属,才能获得上司的赏识。的确,那些毫无才能、滥竿充数的下属,虽然可以充一时,暂时得到上司的赞美,但他们不可能充一世,长久得到上司的赏识。
但是,不要忽视这样一项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怀才不遇的人,他们虽然有极有才能的“千里马”,但由于并非每一个上司都是“伯乐”,具有伯乐的非凡眼光,而他们自己又不善于主动向上司显示自己的才于,所以只能长期被埋在地下,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
这种人的结局之所以如此不幸,与其说是把责任归咎于上司,倒不如说是把责任归咎于他们自己。
本来嘛,如果你的能力不被上司发现、承认和接受,那么上司是不会主动赏识你的,同时,你也就丧失了充分有效地发挥这些才干的机会。
我们不能奢望别人都来主动地关注自己,尤其是作为众多下属中的一员,我们更不能奢望上司会主动地来关注自己。因此,若想让上司知道你的才干,必须把才干主动展示给他看。
下面,为你介绍几种向上司显示自己才干的小窍门。
①借助于上司的能力展示自己才干。
谁都知道,如果你的谈话简单明了,那你就会得到别人“该人思路清晰”的好评。
假如上司对你产生这种印象的话,那么他一定会赞美你。
然而,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讲话简明易懂,让人感到你的思路清晰呢?
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的。
如果你在开始与上司讲话时就预先告诉他:“今天,我主要想向您说3个问题……”,把全部内容分为若干个部分,再概括地一一介绍各部分的内容,那么,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
说句略带夸张的话,那是因为人是惟一具有预测能力的动物。这种能力可以使上司在倾听你的讲话时,能够大致把握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你的谈话的展示。有了这种心理准备,上司就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你,不致于认为你是一个连最起码的表达能力都不具备的庸碌之人。
在讲话开始时,先提纲挚领地将内容告诉上司,便于帮助上司了解你所讲述的内容。这样,即使你讲述时言语稍有混乱或者节奏较慢,上司也不会因此而对你的话产生晦涩难懂的感觉。
这是一种借助于上司的能力来印证自己,从而主动显示自己才能的方法。
②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多运用短句可以给上司留下干练敏捷的印象。
为了弄清文章难于理解或易于理解的原因,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一些人看同一幅漫画,然后请他们把漫画的意义作文表达一番。这些人写完后,试验者把他们的文章交给另一部分人,让他们阅读之后把那些易于理解的或难于理解的分别挑出。
结果,试验者发现,易于理解的文章多由简单的句子构成,而那些由冗长的句子写成的文章就很难看懂。
换言之,由于短句具有主谓语前后相随的特点,看起来清晰明了,加之文章的整体节奏较快,阅读起来也会朗朗上口,当然就不会使人感到吃力了。
这样的文章不仅使读者感到鲜明、清爽,还会给他们一个好的印象:作者真是一个干练敏捷的人啊!
作文是这个道理,说话也是这个道理。
假如你想通过文章和谈话向上司展示干练敏捷的才能,就不能在他面前蝶蝶不休地唠叨那些拖沓冗长的言语。这样,会使上司不知所云,甚至会因此对你产生不快之感,就更谈不上会赏识你了。
③当你回答上司的提问时,先作一次深呼吸,以便显示你正在慎重考虑,并让他觉得你是一个沉着稳重的人。
听说在就职面试时,不少应试者往往不等主考人的提问落音,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从而5!起主考人的反感情绪,怀疑对方已经调察了自己的意图。
同时,主考人还会因此认为对方是个自以为是。盲目武断、不爱听取意见的人,或者是个草率行事的马大哈。
不仅在面试时这样做不好,就是在进人单位后,回答上司的提问时这样做也会产生不良后果。
反之,如果你在回答上司的提问之前,有意识地先做一次深呼吸,就不仅不会显得失礼,而且还会使上司产生这样的想法:你在认真,慎重地考虑他的问题。
不过,如果“呼吸”的时间太长,同样也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他认为你缺乏应有的准备。
④提高办事效率。下属的办事效率是高还是低,是影响你在上司心目中评价好坏的重要因素。一个头脑敏捷、手段麻利、工作勤快、决断迅速、办事效率高的下属,无疑能够经常得到上司的赏识。
因此,下属必须时时刻刻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
提高办事效率的方法,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向别人学习处理各种各样事务的丰富经验。
这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多读书,向书本学习;二是多观察和模仿,向同事甚至上司学习。
当然,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向书本还是向同事或上司学习,都应做到融汇贯通、化为己用,而不能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运用,更不能被书本和别人的经验所限制和左右,那样反而容易弄巧成拙。
其二,从小事做起,逐渐培养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那些不注意处理工作中的细微之事的人,每当碰到关键时刻,需要自己显示才能的时候,则会显得毫无主张,犹柔寡断,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解决问题。
因此,当你在处理各种小事上逐渐变得得心应手时,那么你也将会在办理其他事务时相应地提高效率。
其三,和同事(或自己的下属)保持良好关系。以便在需要他们帮忙时轻而易举地得到他们的援助。
与同事(或自己的下属)关系不好的人,其处理事务的效率一定不高。这是因为,别人很可能会给他制造某些障碍,至少不会给他提供应有的帮助。如此一来,其办事效率当然会低得多。
以上三点,是提高办事效率的主要方法,其他的还有不少,这就需要各人根据自己所处身的具体工作环境、所从事的具体事务的性质来找出更为适合的方法了。
多方关心下属
对下属指导的内容除了工作技巧之外,尚应包括有关人生道理、人性及成败问题,以充实他们的人生经验。
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下属较易理解事物,并能有技巧地完成工作;有的下属则凡事不得要领,交代他去办事情总是无法顺利完成。对于后者,受指责的次数自然很多。而恰当的做法是,身为上司不妨在指责的同时,也传授给他们多方面的经验。
下属在学习过程中,如果除了工作上和技术上之外,无法学习到其他事物,便会潜伏着某种不堪一击的危险。例如,当自己犯下严重过失,或需要做出判断之际,往往由于视野太窄,而陷入短视或自以为是的危险边缘。
在过去,许多金融机构会一再发生职员挪用公款的事件。其共同点,均是这些挪用公款者的工作态度皆近乎完美,使上司对其完全信任,疏于考核,以至无法防患于未然。
然而,上司忽略教导他们除了工作之外的其他事情,才是不可原谅的原因。
总之,由于大多数的上司对工作能力强的下属往往疏于督促,使得他们丧失工作的紧张感,以及积极寻找新目标的斗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给予他们新的紧张感,不妨对他们采取“吹毛求疵”的态度,以找出可于教导的机会。
其实,也许不必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若能经常以上司的身分,令其作定期的工作报告,则可利用种种机会传授意见,以达到教导的目的。
(1)让下属亲身去体验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培养出有才干的下属乃是人人所期望的事,也是身为管理者的职责所在。
然而,如果过于担心下属犯错误,于是事必躬亲;或是给予下属太多的限制,不放心让他们放手去做。那么,此种做法势必将耽搁许多真正具有才干的下属,同时也可能失去许多获得良好构想的机会。
事实上,即使下属偶尔有错,只要过错并不严重,则不必太在意,毕竞犯错误乃是成长的必经过程——尤其对于新进人员而言。
例如某些烫手或尖锐的东西,乃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若因为他们具有危险性而不让孩子们去接触,孩子必然无法体会什么叫烫或痛,问时也无法培养孩子正确的判断力。更严重的是,若一次也不让他们亲身去体验,将来只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伤害。
培养儿童的方法与教导下属的方法并无两样。所以身为上司者应赋予属下更多的责任,并能原谅他们若干的过失,让他们亲身去尝试、去体验,则更能使下属早日成长。
可惜的是,大多数的职员,往往只听从上司的指示行事,不愿自我发挥,真可说是典型的“无责任感主义者”。
不过,下属的缺乏责任感,应归咎于上司的包办。
(2)过程更重要
有一位在某汽车公司担任业务员的大学毕业生,在进人该公司前,心中早有准备,认为公司必定会指定工作量。谁料一开始上司却未查问他的工作成果;提出报告时,他的业绩几乎等于零;但上司却仍谈笑风生地说:“你以为紧逼盯人的攻势就好了嘛?”或“你做得很好呀?”然而,在此同时,他却看到比他早3年进人公司的职员,往往被严厉地迫问推销的成果,这种现象使他大惑不解。
然而,事实应该如此,这说明该公司的教导方法颇为高明。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刚毕业的大学生终于明白了上司的目的:“我一直以为自己在公司就像客人一样,一直受到赞美,心里并没有特别的感觉,只是拼命努力。直到去年,上司开始追问我的成果时,我才了解,对于新进的推销员,公司只注意他努力的过程,待过程达到成熟阶段时,便开始观察结果了。”
的确,在评估下属的工作时,必须配合他们的能力。对于成就高的下属,以低的评价赞赏,反而可冲淡其感激的程度;而对于成就低的下属,则很难要求他们有较高的水准。所以,在教导下属时,应将成就水准及要求水准放在平衡点上。
当然,企业的最终目的是“利益”。所以,最终的评价也就在于结果,否则下属便无法有工作的自觉性。
事实上,企业之所以要教育新进人员,最终的目标在于尽早培养出专业人才,在未训练出优秀的人才之前,应考核其对工作的态度是否积极,而给予适度的赞美,以期使下属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并学习专业人员所具备的知识。但在尚未达到专业水准之前,如果只重视结果,极可能使新进人员感到太大的压力,以至于无法安心地学习。
(3)及时总结也是必要的
有的作家感到心情苦闷时,便会借助写作来抒发感情,并常常因此而探讨出心情烦闷的原因,这也可以说是经由文字的过程,使自己更能洞悉问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写作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等于是将自己的想法整理归纳的一种作业。因此,如果要明白下属是否将上司所传达的工作内容完全吸收,不妨让下属写成报告书。由此即可明白下属的理解程度,并借此给他们再教育。
我们在会议或演讲会中,常见许多人低头做笔记。其实,他们多半只是用心于抄写,而未能掌握演说的内容。
为了证明开会的效果,可让下属在开完会后,提出报告,而下属总不好意思交出白卷,此作业也不至于难倒他们,令其感到不安。因此,他们必会将内容重新整理,而经由这种重新整理的过程,会使他们对开会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及吸收。
如果下属对于上司所教导的内容无法一次完全理解,即可让他们提出两次,甚至三次的报告。如此一来,下属便能针对问题作更深人的思考,因而能提高其理解能力。
尤其在教导复杂的问题,或是以口头指示时,若事先要求下属事后必须写成报告书,则下属必能提高其注意力,认真聆听;同时,下属能将听到的讯息,以及自己所整理写下的资料与上司沟通。如此,教导工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让下属直接面对问题
实习医师在初次操刀动手术时,技术若不够娴熟,有一些在一旁观看的资深医师,则常常会不自禁地加入主刀的工作。不过,大多情况下他们仍按兵不动,完全交由实习医师去做。
因为,此时一旦插手,实习医师便失去提高自己技术的机会,同样也会产生自己永远无法培养独立工作的心理。
就一般的新进人员而言,当他们碰到障碍时,往往会求助于资深的职员。固然,对工作有不明白之处,应尽量请教前辈或上司;但是许多新进人员却在重要的关头或自己无法处理时,便完全交由前辈去做。这种做法不但对自己的成长毫无帮助,而且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要知道,教导下属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让下属直接去面对问题。
商场上的搏击与成为医师的过程并无差别,同样是只准成功不许失败。为了解决此进退两难的情况,为了培养下属工作的能力,即使你被认为是个冷漠的人,你仍应站在下属的后面观察,只要对方不会受到重大的伤害,便应将工作交由他们去处理。
若能在平时便采取这种方式教导下属,即使面临类似于“进行手术”一般重大的事情,下属仍可不慌不忙地尽力去处理。
巧用逆反心
人有一种逆反心理,越是强硬的命令,越是不愿意服从。然而,同样是上司的命令,如果用“拜托”这句话来扭转彼此的身份,人的反抗心理便会微乎其微,常常不会感觉出这是命令。
言语也有各种性质,但使得工作岗位的人际关系恶化的一种言语,应该可以说是那些“职务言语”罢!
这是什么样的言语呢?
比如上司把部属叫到桌旁:“喂!你,听说你不听经理的命令。”怎么听也是上司的口吻,又如:“这是经理的命令”或“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不过是个普通职员”等等。这种“职务言语,”不用说就知道,很容易招致职员们的强烈反抗心理。
但是,反用这种“职务言语”的话,实际上使得公司内人际关系趋于顺利的也有。
比如经理交给部属某件工作时,故意走到部属的桌旁,说:“有一件事想拜托你……”
经理本来应该用命令的语气,却对部属称“拜托”,由于措词使得立场(身份)逆转过来,如此一来,部属便产生了干劲,忙于被委托的工作,这种情形也不少。
言语,原本就带有社会的功能。普通职员一旦变成经理,“俺”就变成“我”,给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加上“先生”,比自己的幼的人冠上“君”来称呼。但是,如对方也担任管理职务,则对年轻职员也加上“先生”二字。
公司中居下属地位的人,经常对上级抱有坏印象。但上级如果冠上“先生”来称呼下级者,那么彼此之间的情势便会扭转过来,使他抱有优越感,对上级便变成尊敬、信赖。
这样一来,即使直接发布会招来抵抗的命令,也可以使部下感到是命令而去实行。
有一本介绍“心理技巧”的书,其中提到,有一次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州长选举中,兄弟二人双双出马竞选。哥哥以吻婴儿的微笑战术来扩大支持者的层面;相对的,弟弟却对于这些漂亮的姿势一概不采用。当他站在讲台上时,边摸着口袋边对听众口着:
“你们谁可以给我一支香烟。”
结果是弟弟大胜。
选民们因为能对伟大的政治家的平易近人,朝普通百姓要香烟,而支持弟弟。这也可说是使用“给”这句话,图谋心理立场逆转的手段之一。
能够跟大人物这么近乎地打交道,在普通人看来是一件很荣耀的事。领导者有时故意作出某个举动,把自己降到普通人的地位,甚至通过语言的印象,使对方格外受尊重,这是借着立场的逆转,挑起对方的虚荣心。
让我们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奴隶对一个被他打骂和使惯了的奴隶说:“啊,对不起,劳驾,让我抽你一鞭子吧!”这个奴隶会怎么想呢?
总之,在工作场所,为了巧妙调动部属,不让他们把命令当命令,好好地挑起他们的自尊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