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从宏观角度来说明信用不足所带来的后果,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到为何我国目前要大力整顿市场秩序。
失信贻害无穷
信用不足或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韩葆珍代表认为,整个社会一旦陷入这种互相猜疑、互为影响的怪圈,我们在信用度上就会与发达国家拉开更大的距离,而这样的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致命的。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融人世界经济,如果说需要“补课”的话,加强信用管理就是最需要补的一堂课。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赵海宽委员对信用问题颇有研究。他指出,社会信用的严重性对我国经济发展至少带来三大消极影响:
(1)使企业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不能正常进行。由拖欠导致的连环拖欠,破坏了信用,扰乱了经济秩序,使企业资金周转受阻,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2)信用恶化使银行业务无法正常进行。借钱不还,银行还怎敢放贷!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银行由不敢正常放贷到不敢吸收存款,那么银行的生命就该终结了。
(3)没有信用,虚拟资本就无法产生和发展,市场经济也就不可能向高级阶段发展。虚拟资本完全是社会信用的发展,没有社会信用,债券、股票就不可能产生,交易无从谈起,各种衍生金融工具也就不可能产生。
因此,失信不仅危及到企业银行的生存,而且危害到社会风气与国家的国际形象,失信贻害无穷。
信用危机影响经济
你知道什么是环保彩电吗?你知道什么是健康空调吗?你知道什么是杀菌冰箱吗?你知道什么是纳米洗衣机吗?可能你知道些,但这可能更多的是概念,用眼花缭乱的概念传播出来的企业创新印象和高科技印象。还有价格战,明明只拿出几百台特价机促销,却宣传降幅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不等;明明只有新旧几款汽车,却大肆宣传“全线大降价”。不守信诺的数字和心理游戏,坑害了众多消费者。
在很多博览会、展览会上都有售假者“指鹿为马”的行径——拿着涤纶产品说是百分之百的丝绸;拿着化纤产品说是上好的精纺毛料,至于用假商标、假品牌的更比比皆是。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商品造成国家税收损失高达百亿元左右。某些被假冒严重的企业,假冒商品占其市场份额甚至超过了80%。假酒案声犹在耳,棉花造假案和“有毒大米”案又被相继曝光,继而个别地方又相继发现了“毒油”、“毒瓜子”、“毒粉丝”、“毒饼干”等有毒食品。
经济学家们担心,当善良的消费者反应过来的时候,当消费者开始对企业甚至行业产生反感和不信任的时候,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的危机可能已经降临了。的确,如果老百姓喝牛奶时会想这牛奶是否掺了水,抽烟喝酒时会顾虑是否抽了假烟,喝了假酒,买了房子后会顾虑房子是否会塌掉,买了股票时担心是否买了“郑百文”式的“伪装上市”公司的股票,人们怎么会痛痛快快拿出钱来花呢?
“信用”已构成经济生活的新“瓶颈”。欠债不还、信用退化现象目前已经呈现出从无意到恶意,从个案到成风的“新景观”。
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有40亿份左右,但合同的履约率明显有待提高。资料表明,早在1998年时,全国法院受理的经济纠纷和债权债务民事纠纷案件就达到了近300万件。
在最近的几次全国性商品交易会上,有部分国内企业宁愿放弃大量订单和客户,也不肯采取客户提出的信用结算方式、交易方式向现金交易、以货易货等更原始的方式退化发展。而在欧美国家中,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80%以上,纯粹的现金交易方式已越来越少。专家指出,这表明信用危机已阻碍了经济活力的产生。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信用不足是根本。该研究院课题组的专家分析说,从宏观角度看,是因为我国企业的资产信用严重不足,拿不出多少可供抵押的财物。大企业可以直接利用国家信用(因为我国大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企业)而不仅仅是自身的资产信用,从银行获得贷款,甚至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却做不到。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恶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都已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经济学家认为,12亿中国人的信用相加应该是个天文数字的资源,有利于解开经济发展的难题。但我国公民缺乏信用记载,个人信用无从谈起,有报道说,目前此类信贷规模尚不及银行信贷总规模的1%。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往往是30%左右。
专家指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信用经济,历史和现实表明,市场经济越发展就越要求诚实守信。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缺乏信用,会影响经济主体的活动频率、交往深度,使商品交换减少或者延缓交易,严重影响社会的投资和消费,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信用关系被破坏,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信用不足还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工具难以发挥作用。
因此,我国经济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就必须树立信用,所谓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不长、社会无信不稳。
不是需求不足,而是信用不足
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茅于轼谈到,70年代后期他就开始钻研经济学,无论如何无法理解西方社会因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萧条。因为人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人们不愿消费是因为没有钱。如果需求不足,大家加一点工资,消费就增加了,需求也不会不足了。后来懂得了需求不足时产品卖不出去,资本家不会加工资,所以萧条在所难免。以后学了凯恩斯理论,又懂得了需求不足时可以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医治,他的理论颇能自圆其说,也就不再去细想了。
1995年以后,我国也逐渐出现了需求不足。通货膨胀率从20%多一直降到了负值,而且库存积压、失业增加。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用不同的语言,对当前经济形势判断为需求不足。凯恩斯的方法几乎无异议地被积极地推行。70年代我对萧条的疑问重新回到我的脑海中。
需求不足在哪里
经济学假定人的欲望无穷,他永远不会满足。需求不足一说正和这个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相背。如果说因为人们没有更多的钱所以才不消费,那么为什么不去挣钱呢?资本家不增加工资,人们自己可以去当资本家,借钱开一个小店就可以赚钱。如果说,开了店也没有主顾,这个说法未必严格成立,因为它等于否认了人的欲望无穷,而认为人从根本上讲是倾向于不消费的。事实上,只要价格合理,人们没有理由不消费。何况开店(是一种投资行为)本身就会增加总需求。所以现有的总需求不足的理论必须建立在人们倾向于不消费,这太有悖于常理。现在需求不足是一个客观事实,问题在于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
在计划经济时代,总需求往往是过盛。这应该是正常现象,因为人们总希望更多的消费,并用更多的投资去实现更多的消费。可是在市场经济国家,总需求不足却成了顽症。虽然也有个别年份出现过需求过旺(往往是钞票发多了),但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长的程度受制于需求不旺。所以消费者乐于购买和企业家愿意投资总是好消息。换句话说,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需求。只要有需求,生产能力总是能够实现的。现代技术用高度自动化的流水作业线使生产能力超过了人们所能消费的程度。所以是消费限制了经济增长。
可是这种解释总叫人觉得勉强。一个社会是确实有人吃得太多患了消化不良症,但同时也有许多吃得不好,甚至还吃不饱的人。尤其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说是消费已经饱和,没有必要更多地生产,无论如何叫人难以接受。可是在我国逐渐转向市场经济之后,和发达国家一样,出现了消费和投资不足的奇怪现象。我们的任务是寻求市场经济中是什么环节上出了问题,使人们希望更多消费的信息不能传达到生产者的耳中。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是通过交换来传递的,信息的载体是货币。人们的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这使得生产能力限制消费的机制能够得到保证。滥发钞票就会破坏这个限制,使消费超过了生产。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有了钱也不消费。
本来消费是一件使人们感到满足的愉快的事,所以人们乐于消费。可是又是什么因素使人们不愿消费,甚至视消费为畏途,提心吊胆呢?
消费受到障碍第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结构问题。例如有人想买彩电,可是家里房子太小,没有地方放。所以他希望先解决住房问题,可是住房太贵,一时买不起,只好把钱先存在银行里。结果就是消费不足。再如有人想买小汽车,可是买了没有地方停放,结果也是把钱存银行。结构的问题按理可以由市场调节得到解决。但我国的市场机制不灵,有时起不了调整结构的功能。例如房价太高,又有大片空房卖不出去,可是房价硬是落不下来。停车位应该收费。收费太低就出现停车位的供不应求。可见要解决当前需求不足的办法之一是保证公平竞争,消除价格调整的各种障碍。
消费受阻的另一个原因是假冒伪劣产品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我相信每个中国居民户都买过几件甚至几十件假冒伪劣产品,至于注水肉、假烟、假酒、病猪肉,则早已吃下肚去,无法统计了。尤其是农村,本应是我国最大的消费市场,可是也是假冒伪劣产品横行无阻的场所。农民们即使有钱,也不敢把辛勤节省下来的钱轻易拿去买可能上当受骗的商品。市场之缺乏信用使得消费受阻,这是我国消费品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的一个很主要的差别。
再看生产领域。工厂要买原料,付工资、房租和利息,并将制成品出售。工厂要靠交换才能运转,但现在由于市场信用差,不但有假冒伪劣还有不能按期交货,尤其是收了货不付款,或者付了款收不来货等等问题。有些大型煤矿因为发运了煤收不到款,不得不停止供煤,本身也只好减产。许多工厂只敢和老客户打交道,新市场、新伙伴因为风险太大而不敢涉足。由于生产领域中的信用问题产生两个结果。其一是交易对象的选择范围缩小,交易的最佳选择机会可能被丢失,降低了资源配置的优化效果;其二是交易本身的效率降低,表现为交易费用的上升,或者交易周期的延长。生产领域的信用问题同时减少了供给和需求,并不直接构成总需求的不足,但降低了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长率受损。
信用不足是罪魁祸首
最后让我们看一下信用不良对投资的影响。这是影响总需求最关紧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消费需求下降非但未必是坏事,应该说是大好事。我国极高的储蓄率是金融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而且储蓄如果能全部转变为投资的话,它是经济得以增长的必要条件。我国过去每次发生的经济过热都是投资过盛造成的。这次的总需求不足主要是投资不足造成的。投资的变动是造成总需求变动的主要力量。
我国还是一个穷国,百姓求富的愿望非常强烈。在一个和平和社会安定的环境下,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资金。可是事实上却发生了投资不足,大笔资金在银行里沉淀下来。这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中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简单一句话,这就是信用不足阻碍了资金的流动。投资从本质上看,是一个关于现在和将来做交易的契约。今天甲将钱借给乙方,将来若干年内乙方将钱连本带利返回给甲方。一个长期合同如果没有信用,决不可能实现。这是最基本的常识。
茅于轼曾对一个农村的资金需求作过多年的连续观察。得到的结论是农民为了发展生产,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强烈。为了买幼畜、买化肥、出门打工、做小生意,有劳动力的农户十分缺乏资金。为了借到钱要付20%以上年率的利息,还要托人求情说好话。这些贷款有极高的偿还能力,因为与资金相配的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几乎等于零,生产所得的收入不用支付工资,几乎全都可以用于偿还资金的本息。据我的初步估计,在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下,每名农民的资金需求不少于1000元。这样算下来,全国农村需要投入资金不下1万亿元,这还不包括农村水利、水土保持等公共工程需用的资金。农业一直是我国最重要的产业,因为直接关系到全国人口70%的人的生活。农业资金不足是妨碍农业提升的主要原因。但是农民却无法从银行或别的资金渠道借到钱,尽管那里的钱积压了很多,贷不出去。
至于在工业领域,同样的问题也存在着。现在生产的门路很多,下岗求职的人也很多,可是没有资本,劳动力就无法去创造财富。银行不敢借钱给小企业,更不敢借给个人。他们只把眼光瞄准有钱能偿债的大户。可是有钱的人用不着到银行去借钱。信用问题阻碍了资金流动,不论城乡都是一样的。
信用不足造成总需求不足的结论如果是对的,它们对当前的宏观政策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信用不足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获得解决,因此经济增长率因需求不足而下降将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现象。其次,要医治需求不足,其基本的药方是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而不是注入几千亿国债资金所能立竿见影的。用什么方法可以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办法很多,但要统盘考虑,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