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感悟
53515000000004

第4章 该吃亏时就吃亏

人际交往,要真正交往得情感丰富,办事顺畅等等,吃亏又有何妨。如能恰到好处地吃亏,带给你更多地将会是人生中的经验,是信任度是成功是大业,是你一生之中追求的梦想的顺利实现,甚至可以说,吃亏将给你一个更光辉的人生,又何乐而不为呢?

1.吃亏行得万年船

如果一个人眼中只有一己私利,不顾国家、百姓的利益,只盯在钱、权上、遇事贪欲过重,则会被人利用这一弱点。忍贪是明智的表现。

以假当真,欺骗他人,以获暴利,这实际上是眼光短浅的一种表现。这样暂时可能会获得一些利益和收获,但时间一长,大家识破了你的贪心,也就不会再有人同你合作了。为商不贪,要让利于众,这才是善经商者的行为。

(1)不贪心是明智的表现

春秋末年,晋国有一个当权的贵族叫智伯。他名叫智伯,其实一点都不聪明,相反,却是个蛮横不讲道理、贪得无厌的人。他有很大一块封地,但还嫌不够。有一回,他平白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

魏宣子也是晋国一个贵族,他很讨厌智伯的这种行为,不肯给他土地。他的一个门客叫任章,很有心计。任章对宣子说:“您最好给智伯土地。”

宣子不理解,问:“我凭什么要白白地送给他土地呢?”

任章说:“他无理求地,一定会引起邻国的恐惧,邻国都会讨厌他;他如此利欲熏心,一定会不知满足,到处伸手,这样便会引起整个天下的忧虑。您给了他土地,他就会更加骄横起来,以为别人都怕他,他也就更加轻视他的对手,而更肆无忌惮地骚扰别人。那么他的邻国就会因为害怕他、讨厌他而联合起来对付他,那他便不能这样长久下去了。”

任章说到这里,顿了一下,见宣子点头称是,似有所悟,便又接着说:“《周书》上说,‘将要打败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帮助;将要夺取他,一定要暂且给他一点甜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您还不如给他一点土地,让他更骄横起来。再说,您现在不给他土地,他就会把您当作他的靶子,向您发动进攻。您还不如让天下人都与他为敌,使他成为众矢之的。”

宣子非常高兴,马上改变了主意,割让了一大块土地给智伯。

智伯尝到了不战而获的甜头,接下来,便伸手向赵国要上地。赵国不答应,他便派兵围困晋阳,把赵国包围了。这时,韩、魏联合,趁机从外面打进去,赵在里面接应,里应外合,内外夹攻,智伯便灭亡了。由此可见,贪欲不忍,给自己带来的后果是很可怕的。

(2)贪婪难逃窝囊事

过于贪心的人,让人厌恶,过于贪心的官,让人痛恨。和玫申,这个古代官场上最贪婪的败类,碰到了他一生中最窝囊的一件事。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46年(公元1781年)任御史。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专门纠举和弹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品级不高,但职权很重。

当时山东巡抚国泰骄奢淫逸,贪污受贿,勒索摊派,无恶不作,山东的老百姓个个对他恨之人骨,钱南园准备弹劾他。写好奏章之后,他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个姓邵的翰林,向他借十千钱。邵翰林问他借钱干什么,他说:“山东巡抚国泰的所作所为,令人气愤,我准备弹劾他,但他是和玫申的亲信,而和玫申又是皇上宠爱的大臣,当朝宰相。我的奏章上去,凶多吉少,很可能被革职充军。如果充军到新疆、黑龙江这些边远地区,我路费都不够,所以预先作点准备。”邵翰林一听大惊,对他说;“十千钱是小事,你要弹劾和玫申的亲信国泰,这不是抓老虎的胡子吗!你不为自己着想,难道也不为你的父母大人想一想吗?”钱南园长叹一声回答说:“忠孝不能两全,我已经决定了。”第二天,钱南园将奏章送呈皇帝。乾隆一看,国泰的罪状是以纳贡为名勒索捐派,从中渔利;擅自提用山东各府的国库存银,供自己挥霍享受,致使国库亏空。乾隆大怒,马上问钱南园;“你所弹劾的都是事实吗?”钱南园回答说:“请皇上派大臣前去查办,如果不实,微臣甘愿伏罪。”乾隆说:“那好,就派和玫申去。”钱南园听说派和玫申去,心里很不乐意,迟迟不愿谢恩退出。乾隆察觉了他的心思,又说:“你也去,还派刘墉去,你们三人共同查办。”钱南国听了才高兴地磕头谢恩而出。他心里想,如果和玫申一人前去,肯定会为国泰掩饰包庇,现在刘墉也去,刘墉也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而且为人正直,和玫申就会有所顾忌了。

奉到圣旨以后,钱南园不愿与和玫申同行,他以替和玫申、刘墉两位大学士清道为借口,一个人带着一小队士兵首先起程,出了北京城,头一天在良乡的驿站住下。晚饭后,有一个人骑一匹健马来到驿站。这个人穿着豪华,派头十足,要茶要水,稍不如意,就挥斥怒骂。钱南园向驿站打听,站长说:“这是和坤的信使。”钱南园知道这一定是和玫申专人向国泰通风报信,于是马上决定留下4个士兵,并要他们记住这个信使的相貌,等他返回时立刻将他拿下。

钱南园、和玫申、刘墉到了山东省城济南,马上提审国泰。国泰自恃有和玫申作靠山,言词傲慢,态度骄横,一见钱南园就骂:“你是个什么东西,你有什么资格来问我。”刘墉大怒,正色说道:“你是一个有罪的二品犯官,他是一个奉圣旨前来审问你的四品京官,你怎么敢这样藐视京官。”喝令左右掌嘴。两个侍役走上来就是几个嘴巴,一下就打落了国泰的气焰。

和玫申、刘墉和钱南园首先审查了进贡捐款的数目,根本查不出什么破绽,原来国泰得到消息以后,早就作好一切准备了。三人又来到济府的府库,打开库门一看,银架上整齐地排放着一封封的库银,满满的,几乎没有什么空隙。和玫申对刘墉说:“不用查了,国库没有亏空。”刘墉说:“我们奉旨来查,不查怎么回报。”和砷说:“那就抽查几封算了,每一封银子都打开,费工费时,还有七个府城呢!”于是和砷要司库任意抽取十几封,钱南园把每封银子都打开,封封过称,结果每封200两,一丝不少,而且成色、样式都符合库银的规格。和玫申大笑:“我早就说了,不要封封都查,看来国泰没有什么问题。”又回头对钱南园说:“你所劾不实,怎么向皇上交代呢?”钱南园说:“相爷放心,下官以命相抵。”当晚钱南园来到刘墉的行馆,刘墉一见面就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一点漏洞都没有。”钱南园说:“相爷放心,国泰挪用几十万两银子的巨款,不可能几天之内全部补齐,一定是司库捣鬼,他给我们看的是真正的库银,而其他未开封的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刘墉说:“那你明天再去复查,全部开封。”钱南园说:“相爷高见,下官正是这个意思。”第二天,钱南园率领一队士兵了又来到济南府库,命令将所有库银全部开封,结果绝大部分是市面流通的圆丝杂色银子,只有二三十封是真正的库银。钱南国马上提审司库。司库供出是山东藩台于易简向济南省城的商人们借来的,要他按库银的样式包好,暂进充数。于是钱南园马上派人分头通知各个借银的商人,要他们将借条带来,把银子领回去,过期不领,银两充公。不到两天时间,商人们把银子都领走了,府库空空如也。钱南园把情况报告和玫申,和玫申无可奈何,只好顺水推舟,夸奖钱南国办得好。随后和玫申、刘墉又偕同钱南园检查了其他7个府的府库,情况都是一样。国泰的罪行暴露了,他与藩台于易简被当作钦犯,用槛车押赴北京刑部大牢,等候处理。

回程经过良乡,钱南园在驿站内留下的4个士兵,早就把返回的信使拿下了,在他身上搜出了一封国泰给和玫申的回信,内容是感谢和玫申对他的关心,同时告诉和玫申,他已经在想办法,作准备。钱南园把这封信和各地商人的借条、司库的供词以及国泰挪用国库的具体数字,都上报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下旨将国泰和于易简两人处死,但是对和玫申,却被他的巧言骗过,仅仅训斥了几句了事。

(3)头脑发昏碰上司

贪欲使人头脑发昏,眼中只有个人的欲望,而置其他一切后果不顾。为官过贪则会葬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为商的要是不能忍贪,商场失利也是早晚的事。

长龄,字懋亭,姓萨尔图克,蒙古正白旗人,贵族家庭出身。他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东征西剿,战功卓着,是清代有名的将领,最后官至大学士,道光十八年去世,享年81岁。

长龄文武全才,为人正直,最痛恨贪官污吏。嘉庆时期,他任浙江巡抚,到任不久,听说仁和县的县令贪污勒索,怨声载道。一天晚饭后,他装扮成普通老百姓的模样,出衙私访,在路上恰好碰上了仁和县县令出巡,前面两人鸣锣开道,后面一队仪仗,最后是知县大人的轿子。他故意从仪仗队伍中横冲过去,衙役们厉声斥责,将他一把抓住推到轿前。仁和县令一看,原来是巡抚大人,这一惊非同小可,赶忙下轿请罪。长龄问他:“你出来干什么?”仁和县令回答说:“卑职听说近来街坊不清,特出来巡夜。”长龄笑道:“现在还不过二更时分,夜巡未免太早了吧。而且你夜巡是要安定市面,捉拿奸小,现在你侍卫一大队,锣声震全市,作奸犯罪的人早就逃之夭夭了,你巡什么呢?算了吧,你下来,换了官服,叫侍役们回去,你我到市面随便走走。”仁和县令听长龄这么说,没法推卸,只好要侍役们回去,自己也换上便衣跟着长龄在市面上闲走。两人边走边谈,来到一座酒店门前,长龄说:“走累了吧,吃一杯如何?”两人进店来,要了一些酒菜,边吃边谈。酒店老板前来斟酒,长龄叫他一旁坐下,问道:“生意不错,赚头还可以吧?”老板见问,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什么可以,能够保住血本,就算不错了。”长龄问:“为什么呢?”老板说:“捐税太多。”长龄说:“你小本经营,哪里那么多捐税?”老板说:“客官,你有所不知,我们仁和县这位青天老爷爱财如命,各种捐税,名目繁多,地税、房税、人头税、牌照税等等自不用说,还要收夫役税,造常平仓要收建仓税,设育婴堂要收保婴税,设救济院要收养老税,冬天有消寒税,夏天有去暑税,孔夫子的生日,观音菩萨的生日,知县大老爷自己的生日,都要收税,而且收税的差役一来,要好酒好肉招待,像我这样经营小本生意的实在没有办法支持下去了。听说知县大老爷还花1000两银子买了一个妓女作妾呢!”店老板越说越气愤,根本不知道坐在他面前的一个是新任巡抚,一个正是他的父母官呢!

长龄连忙打断他的话,说道:“你说的不完全是事实吧,要是真如你所言,他上面还有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难道一点都没有觉察吧?”店老板冷笑,说道:“官官相护,从古到今就是这样,有什么用。就是有个包龙图,受害的又不只我一个,我这个小店主又怎么会越级上告呢?”说完店老板就起身去招呼别的客人去了。

仁和县令在一旁坐立不安,神色沮丧。长龄付了账,和他一同出来,到了外面,长龄对他说:“小人胡说乱道,我不会轻听轻信,你也不要介意。”两人又走了好一会,长龄说:“现在是巡夜的时候了,你回去带人来巡夜,我也要回去休息了。”于是两人就分道而行。长龄等县令走远之后,马上又返回酒店,店主说:“客人又来了,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了?”长龄说:“不是,你这里酒好菜好,我刚才还没有吃尽兴,再来几杯。”于是又要了一壶酒,几碟菜,独自一人慢慢品尝起来。一直吃到别的客人都走了。店主要关门了,长龄拿出一两银子对店主说:“我今天吃得太多了,走不动了,就在你这里借住一晚算了。”店主说:“我这是酒店,不是客栈,没有客房。”长龄说:“不要紧,你就在这里替我开一个临时铺,这一两银子就算付给你的酒钱和住宿费,多的也不用找了。”店主心里一想,自己至少可得5钱银子的便宜,而且也乐得行个方便,于是便答应了。铺开好了,长龄和衣倒头便睡,一会儿便鼾声如雷。

天刚毛毛亮,砰!砰!砰!一阵急促而严厉的敲门声响起,长龄一跃而起,急忙打开店门,两个公差,一个拿拘票,一个拿铁链,进门就问:“你是何人?”长龄说:“这里的店主。”公差一把锁上,拖了就走,店主穿好衣服赶出来,人早走远了,他以为昨晚借宿的是一个有案在逃的江洋大盗,被拘捕归案了,吓得不得了,庆幸自己还没有被拖累进去。长龄被差役捉拿到县衙,在大堂右侧一间耳房内关押了一个多时辰,等候审讯。他用毡帽蒙着头,不言不动。卯时到了,鼓声响起,知县升堂,一声吆喝:“带犯人。”长龄被带到堂下,仁和县令一拍惊堂木,喝一声:“你见了本县为何不跪?”长龄微微一笑,脱下毡帽:“老兄,别来无恙否?”仁和县令一见大惊,连滚带爬,来到堂下,命衙役赶快松锁,摘下自己的顶戴,长跪请罪。

长龄根本不理,径直向前,走到公案边,抓起县印,揣在怀里,笑着说:“免去了我一员摘印官。”说完扬长而去。

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做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为人,品德高尚,但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货物的,店主们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庄子》中指出“穷亦乐;通亦乐”。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穷”,是指贫穷;“通”,是指富裕。庄子认为,凡事顺应境遇,不去强求,才能过着自由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种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方式。

《庄子》中还指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安于时代潮流,因袭自然法则的人,悲哀和欢乐就不会占据他的内心。这是一种自然的生活方式。有一些人为了出人头地,达到自己的目标,往往不顾一切,拼命去争取。而一旦遭到挫折或打击,往往会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实际上,在生活中的确需要认真地工作,可是,如果过犹不及地违背了自然规律,岂不是得不偿失吗?

密藏不露是一种高层次的谋略,也是成功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更是糊涂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法则。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口若悬河好出风头,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的人一定是非常浅薄的。时间长了,也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齿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过去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说大人有大量,这大量也包括镇定自若,胸中自有百万雄兵,能藏得住秘密,不会显山露水。实际上,宰相肚里的船不会撑到外面去,心机只有自知。肚里无论怎么计策谋划,仍然不动声色。等对手麻痹了,放松了,甚至高兴了,就可以悄无声息地随意处置对方。或者,至少让人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人,不会陷害或攻击对方,让人对你发生好感。这是一种非凡的人格修养,也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试想,如果你肚里什么都包藏不住,这边听了那边说,谁还会相信你呢?

糊涂学讲得最多的是“吃亏是福”四个字。“吃亏是福”不仅是糊涂学的一个重要法则,也是一般人最难理解、最难认同、最难做到的。因为人的天性可以说都是自私的,而自私的心理决定着人们一般都不肯吃亏,更难认同“吃亏是福”的道理。一个人,你可以让他做到大智若愚,做到宽容为怀,但如果你让他处处吃亏,事事都让着别人,他断然不会同意的。君不见,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他人便宜,多得他人好处而上演了多少你争我斗的人间闹剧。岂不知,正如俗语所说,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争不来,就像该糊涂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装糊涂一样,该吃亏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学会吃亏,而且还要自觉地,主动地去吃些亏,而不要老想着去占他人的便宜。因为占便宜也有占便宜的害处,吃亏也有吃亏的福气。

2.信用第一,吃亏何妨

俗话说:“无商不奸”、“言商必诈”。这一方面反应了商品社会的尔虞我诈,险风恶雨,另一方面也是说商人、经营者需要运用谋略方能取胜,而用谋略往往会给人以奸诈的感觉,吃亏学认为求财、发财要讲诚信,讲和气,这似乎与谋略背道而驰,其实这是一种高境界的谋略,一种不露琢痕的谋略。

做生意讲诚信,也就是讲信誉,为了赢得或保护信誉,也许会有一时亏损,但必定会长久获益。中国是礼仪之邦,处事讲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人和诸事顺。”和气生财意味着大家都获利,利己也利人。不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做人第一,赚钱第二。其实,如果做到了诚信、和气,还愁赚不到钱吗?一位成功的商人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天资好不如学问好,学问好不如处世好,处世好不如做人好。

诚信、和气实际上是大智若愚的引申,也是一种赚大钱的韬略和智慧。

(1)品德第一,才能第二

台南帮是台湾南部最大的企业集团,他们用人有一项特殊的传统:品德第一,才能第二。一个新员工,尽管能力十分高强,如果品德不佳的话,宁可不用。

他们一向认为,企业内的员工,假如能力不够的话,还能够给予培养与训练;可是,如果品德不好的话,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信誉,所以宁可不用。

台南帮的精神领袖很自律,他连寄一封私人信函的两元邮资,都坚持自己掏腰包,绝不揩公司的油。他这种廉洁的作风,以身教代替言教,使得部属没人敢贪污、拿回扣。

还有一则脍炙人口的故事。

环球水泥公司也是台南帮所属企业之一,该公司明文规定:员工不可接受与公司有交易厂商的宴请与馈赠,同时,较低阶人员不得宴请或赠送礼品给上级,自然,上级也绝不可接受馈赠品。

有一次,一家厂商代表送了若干螃蟹到环球水泥副董事长家中,虽然家人拒收,但厂商代表放下就跑了。后来副董查出其所住旅馆,立刻派人归还。

(2)信誉至上是成功之路

名人的成功之路,包括他们的发迹及他们的为人处世,对急切渴望成功的人总是有极大的吸引力。

世界船王包玉刚的成功之路,及他的胆略、他的热情、他的奋斗、他的交际等等,吸引着并激励着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们。

1975年,包玉刚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他的环球航运集团有船14艘。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位香港记者问包玉刚:“包先生,你作为一个中国出生的人,在国际航运界和金融界做出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你有何感想?”包玉刚笑着说:“我们中国人在世界上以勤劳、诚实、厚道闻名于世。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过去在国外创业所遭到的困难往往比其他国籍的人多,比较客气的不信任和直截了当不客气的白眼都时常碰到。要想做到卓越的成绩,只有埋头苦干,用我们的勤奋战胜困难,用我们的诚实取信于人,那种依赖外国政府给你资助或给你津贴的幻想是不现实的。一旦我们的事业顺利起来,切不可妄自尊大;当事业不顺利时,也绝不卑躬屈膝。人应该始终保持尊严和自信心。”这是他对自己的总结,特别是对他如何登上世界船王的总结。

一切终点最初都有一个起点。包玉刚取信于人的做法也是逐步形成的,并在他事业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他自己说:“用笨方法取得了用户的信任,在经营管理上超过同行。宁可少赚钱,也要尽量少冒险,这是我的座右铭。”

20世纪70年代,欧美工业处于复苏和发展阶段,能源成为各国竞争的抢手货。中东的石油输出国希望有更多的船队快载快运,这为包玉刚发展航运业提供了好时机。

包玉刚四处出击,游说各家欧美石油公司。但许多石油公司老板根本就不相信包玉刚和他的船队,如壳牌石油公司老板就直截了当地对包玉刚说:“你们中国人技术落后,船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太低,况且你们并没有远航的经验,我们岂能冒险,把大笔钱财抛入水中!”包玉刚仍不死心。有一家石油公司老板虽然拒绝了包玉刚,但他向包玉刚建议:“你可以去美国ESSO石油公司试一试。”包玉刚立刻找到美国ESSO石油公司,见到了老板戴维·纽顿。戴维·纽顿起先也不相信包玉刚和他的船队,包玉刚说:“我的小型油轮可以租给你们,我向你保证,绝对不让贵公司冒险,我们会保证安全。如果误期或者沉船,我愿向贵公司赔偿一切损失。我们可以签订协议。”戴维·纽顿同意了。包玉刚把四艘小油轮租给了ESSO石油公司。包玉刚亲自指挥,终于按时完成了运输任务。戴维·纽顿异常高兴,在纽约举行酒会答谢包玉刚,赞扬他守信用有技术。这次为美国ESSO石油公司运油成功,使包玉刚的环球航运集团打开了世界油轮业务的出路,他的环球航行集团从此挤身于国际航运界。

3.吃亏对己,宽荣待人

历史上许多出色的统治者都深悟吃亏生存大法,他们通过自己小小的吃亏,以身作则从而巩固了他们的统治。创造出“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作则,为百姓作出了榜样。

君主的作为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达到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封建治世。

严以律己是提示统御者要做好官的方法。一支部队要有战斗力,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严明的纪律从严格治军而来,所以历代名将治军,都要强调一个“严”字。这个“严”不仅仅是要求部属的,更重要的是从自身严起,从统御者开始。

人生活在世界上,难免犯错误,对错误不推倭他人,责己从严是严以律己的另一层含义。统御者做到了责己从严,会产生更大的统御力,这是统御者不得忽视的一个方面。

历史上有些聪明的皇帝,看到严以律己,可以衍生出巨大的统御力、凝聚力,有时也把此法应用于自己,自己下一道批评指责自己的诏书,并赋予专有名称,叫“罪己诏”。

但也有统治者的罪己,并不真是严以律己,责己从严,而是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法。“罪己诏”是给下属看的,当他们看到皇上颁布这样的“深刻检讨”自己过失的文字时,就会更加坚定他们“皇上圣明”的信念,更自觉地为皇上效忠。

(1)着眼大处,舍弃小利

着眼大处,舍弃小利,这是吃亏的要旨,范仲淹心为民忧,思为国谋很说明这一点。

范仲淹(989—1052年)是宋代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他晚年官至参知政事,但童年的范仲淹却很不幸。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随后,他母亲改嫁,他便一同到了朱家,受到朱家歧视。但上进心极强的范仲淹,从小就严格要求自己。十岁的时候,他到庙里跟从一个老和尚读书习文,非常用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读到深更半夜。

到23岁,他离开家,独自到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在学校,他几乎是学生中最穷的一个。冬天,他常吃的食物是粥块,就是把米煮成稀粥,待粥冷冻后,切成四块,每顿吃一块,一块冻粥加一块冻咸菜,就是一顿饭。范仲淹曾说,如果吃得太好,以后我就不能再过艰苦日子啦!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刻苦学习,范仲淹获得了渊博的知识。

范仲淹青少年时的经历,使他养成了良好的艰苦朴素的作风,也使他能够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兴亡。至于富贵、赞誉和欢乐等身外之物,都不能动摇他的志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至今仍激励着有识之士。

在范仲淹镇守杭州时,他的门徒弟子听到他打算退休的消息后,纷纷来向他献计,建议他在洛阳修建住宅,营造园林花圃,以便能够安度晚年。可范仲淹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他说:“一个人假如有了道德和仁义方面的乐趣,那么,连他的肉体都将被视为身外之物,还谈什么住宅花园一类的东西呢!我之所以打算退休,是因为我已年过花甲,能为他人做事的时间一天比一天少。我怎能抛弃大家,营建安乐窝以图享受呢?再说士大夫的园圃到处都是,难道会有人阻拦我去游赏吗?我并不认为自己拥有了宅院、花园才快乐。”

人生在世都会有忧有乐,但是,忧乐有先后,忧乐有主次。只有以天下、他人之难为先忧,以民族、大众的兴事为最大乐趣的人,才是一个高尚、有道德的人。范仲淹以道德和仁义为乐趣,所以他的一生才光彩照人。

(2)吃亏在先,严以律己

吃亏在先,严以律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春秋时期的晏婴就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晏婴生活在春秋时代,官位高至相国(宰相),俸禄也很优厚,但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常是粗茶淡饭,肉类只是偶尔食用,一件裘袍穿了30年,很破了仍舍不得扔掉。并且他常把自己的俸禄赠给贫困的亲友,以及用来赈济贫苦的百姓。

齐景公知道了这些事情后,便打算把物产丰厚的都昌封赠给晏婴。晏婴坚持不受,说:“我一直把俭朴作为自己的老师,时时告诫自己不能奢侈、纵欲。如果我接受您的赐封,岂不是把老师丢掉了吗?”

以俭朴为师,体现了人的美德。在各种优厚的环境中,坚持以俭仆为荣、奢侈为耻,这样的人,必受人们的敬慕。

4.吃亏买教训,自省卷土重来

自我保持的措施,主要是进行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有越轨之处,语言是否有不妥当的地方,一些习惯是否符合于社会道德规范,是否自己过于恃才傲物,不够谦虚,等等。古人云:御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别人对自己的一些议论总是事出有因,风起于青萍之未,风源总还是自己吧!一般来说,只要是真心诚意,总是可以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只要自己能够不断自省,那就可以在各种环境里自恃而不虚。第二是及时总结经验,反省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是否正确?办事失败,遭致非议的原因,是否与此有关?具体说来,即自己对所处环境的特点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对同事、朋友、领导的个人秉性是否熟悉?如果导致自己陷于困境的根源,在于触犯了别人的私人禁忌,那么以后碰到此类情况,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古语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事实上非但是常人,即使是圣贤,亦不能无过。尧荐举了舜,而舜曾杀尧之子丹朱。至圣至贤如孔子者,亦有“子见南子”的鲜闻。只是圣贤比常人更善于改过近善,所以他显得比别人伟大而英明。清人陈宏谋说:“过则勿惮改。过者,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半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如唐太宗李世民,并不是因为他个人的才能真的足以使他在几十年的君主统治期内让唐王朝达到繁盛。他最突出的品德,就在于知人而善纳谏,集众人的智慧而修其政举,所以能善始而善终。魏征对他的帮助自不必说,除魏征而外,劝李世民为善的官员,以及李世民从善如流的事例,史不绝书。如侍御史柳范不但弹劾李世民的爱子吴王恪畋猎伤民,而且当面指责李世民本人也爱无度地出猎,李世民“大怒,拂袖而入”,但想想毕竟此为实情,所以最后还是出来对柳范的批评表示接受。

改过近善,是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而且必须遵守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所谓“浪子”,意义更为重大。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大罪,当不得一个悔字。”民谚更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说法,这都是有无数的事例可以印证的。

(1)忍辱吃亏得到真才实学

张良,字子房,城父(今安徽毫县东南)人。他的祖父与父亲均在韩国朝廷任丞相,先后辅佐韩国五代君王。张良年少,未及做官报效朝廷,韩国便被秦国灭掉了。

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天,张良来到一座大桥上,见一老者鹤发童颜,身披粗麻织成的短衣,坐在桥上歇息。老者见到张良,就把自己一只鞋故意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后生,去把我的鞋拾起来!”张良原是韩国贵族的公子,依以前的脾气恐怕早已诉诸拳脚了。但如今不同,他时刻不忘自己求贤复仇的志向,觉得必须尊重眼前这满头银丝的老者。于是,他下桥将鞋拾起,跪着用双手递给老人。没想到,那老者并不用手来接,只把脚往张良面前一伸,不客气地说:“给我穿上!”张良二话没说,恭恭敬敬地将鞋给老人穿好。老人笑着起身,满意地飘然而去。

张良望着老人的背影暗自思忖:“这老者非同凡响,必有来历,只是怎样才能知道他的根底呢?”正揣摩着,只见那走出约一里路的老者又走了回来,笑着对张良说:“后生可教!五日后的清晨你我桥上再会。”张良喜出望外,忙跪在地上拱手答是。

第五天天刚拂晓,张良便动身往大桥走去。可他还没走到桥边,便远远见那老者端坐桥头,看样子已等他多时了。老人生气地责备张良说:“与长者约见,怎么能晚到呢?你且回去,五天后早些来!”张良急忙认错,等到老者脸色稍缓和,才怏怏而去。

又一个五天后的凌晨,张良刚听到第一声鸡叫就翻身起床,来不及梳洗便急奔大桥而去,不想那老者又比他先到。见了张良,老者只是用双眼直瞪着他,看到张良自责不迭,连连懊恼自己这般掉以轻心,才和蔼地说:“又来迟了,再过五日可一定早来啊!”

到了第四天夜里,张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看看时辰还不到午夜,索性起床穿衣,冒着严寒深一脚浅一脚,磕磕碰碰赶到桥头。定睛一看,桥上没人,他这才把一颗心放到肚里,静静地等候老者的到来。

良久,那老者由远及近一步一步走过来,张良急忙上前迎接,扶老人坐定。老者理着银须不住点着头夸张良道:“这就对了。”说着从胸襟里取出一卷古书递给张良,意味深长地说:“你将这本书好好研读一番,它能帮助你辅佐新君王,实现你的宿愿。我走了,以后不再相见。13年后,看到济北谷城山(今山东平阴西南)下黄石,便是见到我了。”张良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接过书,诚心诚意地叩头致谢。待他抬起头时,那老者已头也不回地走出好远了。

张良抱着书卷,起身大步流星回到住所,挑灯细看那书,原来是贤丞相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的《太公兵法》,张良欣喜若狂,从此日夜钻研,反复诵读,终于精通了作战韬略,熟悉了治国之道。

后来,张良聚众投奔了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士。他给刘邦所讲的治国安邦之道,大多被刘邦采纳。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后,封张良为留侯,夸赞他具有“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

张良得《太公兵法》13年后,有一次随刘邦外出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了黄石。他把黄石小心地带回供在祠中,死后便和黄石葬在一起。

张良给一位陌生老人下桥拾履,似是吃亏,但他吃的是“小亏”,占到了大“便宜”,得到了真才实学。

(2)不耻下问,虚怀若谷

“虚心使人进步”,这句不知为多少人所传颂的话,在北大学者身上尤有突出的体现。做人在谦恭,平实,要有风度与气质。而这些,惟有从“谦”字开始。只有不耻于问,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钱玄同(1887~1939年),中国着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名夏,后名玄同,字德潜,浙江吴兴(今湖洲市)人。早年留学日本,师事章炳麟。曾历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五四”时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文字改革,曾创议并参加拟制国语汉字拼音方案。着有《文字学音篇》以及《重论以仿古文学问题》等论文。就是这样一位大教授,却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充分体现了一位着名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

钱玄同在北大讲授的是音韵学。他口才流利,思维敏捷,讲课时滔滔不绝,风趣诙谐,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但是,在一堂讲授广东音韵的课后,他竟收到了一位广东籍学生李锡予的信,对他的讲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钱玄同认真地阅读了李锡予的来信,认为李锡予讲得有道理,下次上课时,钱先生当众宣读了李的来信,他不仅表扬了李锡予,还坦率地承认,自己不是广东人,对广东音韵确实是不甚了解。同时,他还希望同学们都能独立思考,对他讲课中的不当之处,多多提出批评与纠正。钱玄同作为闻名中外的着名人物,竟能不耻下问,虚心向学生求教。他这种谦虚、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深深赢得了广大师生们的尊敬。

以谦和、虚心立足于治学,不耻下问的典范——钱玄同先生,他一生可谓建树卓着,但却有着谦恭质朴如大地一般的胸怀,他深知“谦受益,满招损”的涵义,在他的治学、治人、做人的一生中,我们学到的,是终生受益的美好品德。

5.好汉不吃眼前亏

一些历史的伟人,为了掩盖内心的重大抱负,实现某一政治或军事目的,常常以这种伪装的手法掩人耳目,欺骗对手。总之,当处于不利状态时能忍受巨大的屈辱和磨难,以便休养生息,求得最终胜利。这是有长远战略眼光的高人一筹的谋略。

历史告诉我们,善谋者应谋大局,谋长远,不应与对手争一日一时之短长。如楚汉相争时,当刘邦、项羽合力灭秦以后,汉高祖的势力不及楚霸王,于是,刘邦接受了项羽所封的“汉王”称号,屈居于项羽之下,退避汉中,积蓄力量,最后于有利时机进军关中,垓下一战,战胜项羽,实现了问鼎中原的宿愿。

(1)口尝粪便也无妨

春秋战国时期,在吴越战争中,越王勾践战败被俘,囚禁在吴国的石室中,随时都有被吴王夫差杀死的危险。勾践一面派人搜刮珠宝,寻找美女,用以买通吴王的亲信太宰伯嚭;一面对夫差卑谦温顺,他经常脱去衣服,向夫差跪着请罪。夫差每次乘车外出旅游,勾践都要徒步为吴王牵马。越国的大夫范蠡一直跟随着勾践。在石室中,勾践亲自制作马料喂马,为马梳毛、洗澡,打扫马厩。勾践夫人在石室中从来不穿艳丽的衣裳,她亲手缝补浆洗,担水扫地,范蠡则拾柴煮饭,几个人都面黄肌瘦。夫差经常派人到石室察看,见勾践等人都辛苦劳作,忍饥挨饿而毫无怨言,连睡梦中也没有半句愁叹之声,就真以为他们没有报仇复国的意志,于是渐渐地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很少注意他们的言语行动了。伯嚭又不断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吴王就宣布释放勾践。勾践为了彻底消除夫差的疑虑,坚决表示不愿回越国去。又过了一段时间,夫差生了病,范蠡暗中买通吴王的医生,随时了解吴王的病情,当了解到吴王的病即将好转的时候,勾践就亲自去拜见吴王问安。这时吴王刚巧大便,勾践就亲自用手取夫差的大便来尝,宫娥侍女们都赶快用手掩着鼻子。勾践从容地尝过夫差的大便之后,就跪着向吴王贺喜,说:“作为一个囚犯,向大王您表示衷心的祝贺,您的病很快就会好起来。”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说:“我尝了大王您的粪便味道,发现这味道又苦又酸,这正是病将好转的预兆,所以知道大王您的病马上就会好转。”夫差大为感动,说:“勾践多么好啊!就是儿女侍候父母、臣子服侍君王,也没有哪一个愿意尝粪便的!”这时,伯嚭又乘机向夫差说了勾践的许多好话,夫差当即表示:“勾践你这么忠诚,等我的病好了,就马上放你回国。”勾践拜谢吴王后又回到石室中,照常喂马。后来吴王的病果然像勾践说的那样很快就好了,他不听伍子胥的一再规劝,把勾践释放了。

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一心准备报仇雪恨。他一面修筑城池暗暗地发展经济实力,一面进一步用各种手段迷惑吴王,他派人采集葛藤芒府制成黄丝细布,又使人收集蜂蜜、狐皮,进献给吴王,表示对吴王的忠顺。他怂勇吴王大修宫殿,仿造姑苏台,寻欢作乐;他还派人选美女西施、郑里,教其歌舞,使美女旋波、移光等六个为其侍女,盛装献给夫差,使夫差只知日夜寻欢作乐,不理国政,完全忘记了勾践报仇的危险,并将所占领的土地尽数归还越国,在越国受天灾时,还借给其大量谷物。

正当吴王醉生梦死日夜寻欢作乐的时候,越王勾践请越国的处子教练越军的剑法,请楚国人陈音教练越军的射箭之术,把军队操练得非常精锐。然后,越王勾践乘吴王夫差带兵与齐国争夺霸权之机,起倾国之兵长驱直入,一举攻克了吴国的都城。夫差急忙回军相救,结果大败。越军占领了吴国大片土地,使吴国从此一蹶不振,而越国更加强大。时隔四年,越再次大举进攻残存的吴国,占领了吴国所有的土地,活捉了夫差。

(2)摔死儿子赴大义

晋景公宠用佞臣司寇屠岸贾,整天游猎饮酒,不理朝政。这时梁山突然无故崩塌,屠岸贾乘机诬陷相国赵朔,晋景公就派屠岸贾率兵前去诛杀赵朔。赵朔的妻子庄姬是晋景公的妹妹,她怀有身孕,即将临产。赵朔自知难以幸免,就让庄姬到宫中母亲处避难,临别时,赵朔与庄姬约定,将来生下男孩,就取名为越武,并委托家臣程婴养育。庄姬刚走,屠岸贾就领兵到来,将赵朔及其家人一百多人全部处死。屠岸贾见单单少了庄姬,又听说庄姬有孕,就劝晋景公要求搜宫。景公考虑到自己的母亲很喜欢庄姬,拒绝搜宫,但答应如果庄姬生下男孩,就将男孩处死。过了不久,庄姬在密室中生下了一个男孩即赵武。屠岸贾在宫庭内外密布明哨暗探,严密搜查,但每次庄姬都机智地将赵武藏过。屠岸贾找不到赵武,就悬赏千金捉拿赵武。

程婴见赵武在宫中处境十分危险,就同赵朔的另一个家臣公孙杵臼商量,定下了调虎离山之计,用牺牲他们的生命和荣誉来救赵武出宫。

一天,程婴跑去对屠岸贾说:“庄姬生下赵武后,找了个老太婆暗中抱出宫来,托我和公孙杵臼两个养育。我和公孙柠臼都是赵朔的家臣,我想万一公孙杵臼出面告发,那他就会得到千金的赏赐,而我却白白地断送了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因此我就来告发了。”他悄悄地告诉屠岸贾,公孙杵臼把赵武藏在首阳山。经过迂回曲折的漫长道路,才到首阳山深处,不久就要逃到秦国去。只要屠岸贾亲自出马立即前往,就能抓到。屠岸贾就让程婴带路,率领大批人马直扑首阳山深处,在一小溪旁找到一座茅屋。程婴指着茅屋对屠岸贾说:“公孙杵臼和赵武就躲在这里。”程婴先上前敲门,杵臼开门出来,看见这么多士兵,转身就想逃跑。程婴叫道:“你走不了啦,司寇已经知道赵氏孤儿藏在这里,现在亲自来捉拿,你还是赶快将赵武交出来吧!”士兵们一拥而上,把杵臼捆绑起来。屠岸贾问杵臼:“赵武在哪里?”柠说:“这儿没有赵武。”屠岸贾命令士兵搜查,在壁室中找到了一个婴儿,抱出一看,这婴儿的穿戴完全与权贵人家的婴儿一样,公孙杵臼一见婴儿被找到,就奋力来夺,但被士兵们死命抓住不能脱身。杵臼大骂道:“程婴,你这个卑鄙的小人!赵朔全家被杀时,我要你一同去与赵朔死在一起,你说为养育赵氏孤儿应该活下去,现在主母把赵武托付我二人,你又贪图千金之赏,出卖了赵氏后代。我死算不了什么,看你死后有何面目去见赵朔。”程婴被公孙杵臼骂得无地自容,就请求屠岸贾杀死柠臼。屠岸贾命令士兵砍下了杵臼的头颅,接着屠岸贾接过婴儿,使劲掷在地上,只听得一声啼哭,这婴儿就惨遭毒手。这时,程婴表面上虽显得若无其事,但内心深处却像刀绞一般痛楚。朋友的死难,世人的唾骂,更兼着被摔死的,正是程婴的亲生儿子,为了让赵武能出晋宫,程婴将自己的一个与赵武同日出生的儿子交给杵臼,冒充赵武,将屠岸贾引出都城。

屠岸贾离开都城后,对晋宫监视就放松了,加上又找到了赵氏的孤儿,就更松懈了对出入宫廷人员的盘查,一向与赵朔很友好的大夫韩厥乘机派心腹人员,假扮医生进宫给庄姬治病,把赵武藏在药箱里带出晋宫,藏在韩厥家中。程婴随同屠岸贾回到都城后,不愿领取千金之赏,也不愿做屠岸贾给他的官,悄悄地抱着赵武逃到孟山深处养育。程婴抛弃家庭,背负着千百万人的误解、唾骂,亲自耕作,教赵武学习文化知识,历尽了千辛万苦。经过15年的艰苦历程,好不容易把赵武养育成人。晋悼公执政为赵氏平了反,诛杀了屠岸贾等人,任命15岁的赵武为司寇,嘉奖了程婴、杵臼等忠贞。

(3)吃小亏占大便宜

在漫长的人生中,要想从幼稚走向老练,首先必须忍耐,必须学会吃亏。就像拳击一样,一个轻拳都得不到的人,是站在拳击台以外的人;拳击手有特别经打的铁下巴,吃几个轻拳根本不在乎,完全忍得住。而他的一记重拳往往能结束战斗或得高分。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对他的学生说:“我希望你们全班同学都铭记住这样一句座右铭:‘给别人的要多,得别人的要少。'”

“对,老师!我爸爸正是这样做的。”一个男孩子大声说。

“啊,你父亲是干什么的?”

“拳击手!”男孩子响亮地回答。

我们的人生是由一连串大大小小的决定衔接而成的。从小时候我们的父母开始选择,让我们去甲幼儿园好,还是乙幼儿园好;不久,又为了上公办学校还是进私立学校的问题烦恼不已。上大学也不知到底要选文法商或是理工农医,而毕业时又面临工作地点的抉择,到底是去甲公司还是去乙公司。

日常生活中也一样,小到中午吃饭还是吃排骨面,大到如烦恼着要买什么样的家具和车子。连结婚也是,一直徘徊在美女甲小姐和温柔的乙小姐之间,被迫选择其中一个,而通常在选择之后又会高叹“完了”并后悔不已。

人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主要是依据权衡得失的结果,然而很多人往往见便宜就想得,生伯自己吃亏,这样一来,就会使自己的路越来越窄,也很难有大便宜到手。

其实,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相反,要想“占大便宜”,则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这也是为许多历史经验和先人后事所证明了的。就拿邻居相处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来说,人与人之间没了成见,彼此和睦的时候,对鸡毛蒜皮之类的事情,大家可以付之一笑。而一旦有了成见之后,言者无心,听者有意,简直会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方关门重了,咳嗽的声音大了,洗衣服的水流过来了,往往都是惹你生气的根源,因为你会把这些事统统看做是故意的。

邻居相处,小小的误会在所难免,但千万别凭一时意气,吵开了头。争吵一旦开始,往往会一发不可收拾,结果就会闹得鸡犬不宁,成为生活上的一大威胁。遇事忍一口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忍耐一时并不难,而且以后的好处是无穷的。

“吃小亏占大便宜”初听起来似乎是有些不道德,可如果邻里之间互相谦让,都能吃点小亏,维持大好的生活环境,又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出重拳”、“占大便宜”狭隘地看成是整治别人、复仇打击,这不是强者的得失观。但对于那些蛮横无理的人,瞅准机会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却也未尝不可。

这里主要强调了一种更高一级的胜利策略,因为我们不可能事事争强,处处占上锋,所以我们可以主动地吃上几个轻拳,而把出重拳的主动权抓在了自己手里。人更多的时候要面带善意,显示白色,一味地黑着脸去重拳打人是不足取的。

因为这种放弃、让步、“吃小亏”,往往并不一定是为了达到某一个更高的目标,而常常是出于另一种原因,一种预测到、也了解到自己不可能获得自己所有应该获得的机会和利益的明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煞费苦心地去争、去比、去要呢?我们反正是要失去一些的,那么,把这种必然性的东西驾驭在自己的主动权之下,岂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