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唇香留齿
53514600000002

第2章 登山者发现

战士中的一员

美国着名的四星给上将巴顿,他不仅具有超凡的气魄、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而且也很善于用一种富有特色的语言对他的将士进行宣传鼓动。他的部队在诺曼底登陆时,战场上还一片混乱,巴顿一上岸就冒着枪林弹雨,来到士兵们中间,说:“弟兄们,能在这里和你们并肩战斗,我感到非常骄傲。让我们切断德国换鬼子的肚肠,一直打到柏林去!”一路上,他问题抽出许多时间和士兵们交谈,很少有司令官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式。士兵们听了他的话,感到司令特别亲近,仿佛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正和他们一起并肩战斗,群情无不为之激奋,斗志昂扬。

画家的感慨

从前,有一位画家相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画毕,他拿到市场上去展出。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说明:每一位观赏者,如果认为此画有欠佳之笔,均可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一画不被指责。画家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去试试。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将其最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发现画面又被涂遍了记号——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却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哦,”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发现一个奥妙,那说是,我们不管干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恶的东西,中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鲸鱼的高度

假如你看到体重达8600公斤的大鲸鱼跃过水面6.6米,并为你表演各种动作,我想你一定会发出惊叹,将这视为奇迹。而确实有这么一只创造奇迹的鲸鱼。

这只鲸鱼的训练师向外界披露了训练的奥秘:在开始时,他们先把绳子放在水面下,使鲸鱼不得从绳子上方通过,鲸鱼每次经过绳子上方就会得到奖励,它会得到鱼吃,会有人拍拍它并和它玩,训练师以此对这只鲸鱼表示鼓励。当鲸鱼从绳子上方通过的次数逐渐多于从下方经过的次数时,训练师就会把绳子提高,只不过提高的速度必须很慢,不至于让鲸鱼因为过多的失败而沮丧。

打鱼的渔夫

古代有个渔夫,打鱼的技术很高。他有个习惯,就是每次打鱼时,都要定下个目标。

早春时,他听说墨鱼的价格高,他出海就专找墨鱼,可他遇到的都是螃蟹,他空手而归。而回到岸上,发现螃蟹的价格卖得很火,他十分后悔。

第二次出海,他专门找螃蟹,可这次碰到的却都是墨鱼,他只认螃蟹,这次又空手归来。到了家后发现,市场上墨鱼的价格卖得好。他又痛苦不堪。

第三次出海,他发誓,只要是墨鱼、螃蟹,他都要捕,可什么也没看到,只看到大量的鲛鱼。他失望极了,只好空手而归。就是这次上岸,他看到别人都在大量地出售鲛鱼,价格十分可观。

登山者发现

有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带氧气瓶的情况下,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并且最终登上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他的这一壮举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

想不靠氧气瓶登上6000米以上的峰顶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最终他发现了无氧登山的奥秘。他说,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气。作为无氧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消除杂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在空气极度稀薄的情况下,为了登上峰顶,为了使四肢获得更多的氧,必须学会拔除一切欲望和杂念。

心底荷花

“文革”期间,着名作家沈从文陷入非人的境地。他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厕所。后来,他又被下放到多雨泥泞的湖北咸宁接受劳动改造。一代文学巨匠饱受被践踏的痛楚。

可沈从文毫不在意,在咸宁时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儿的荷花真好……”

一句话,竟使那段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令人以为多雨泥泞的咸宁是王孙可游的人间仙境。

杰克逊的严于守法

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第七任总统。1814年,美国军队与当时的英国侵略军在新奥尔良地区展开激战。当地的一位报纸编辑对杰克逊的指挥很不满意,在报纸上说杰克逊“临阵怕敌”。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杰克逊担心这位编辑继续发表类似的文章,涣散军队的士气,于是逮捕和监禁了这位编辑,后把接受编辑申诉的多明尼卡法官也一起关了起来。

没过多久,杰克逊指挥的“新奥尔良战役”胜利了。他取消了戒严令。被释放复职的多明尼卡法官却以“藐视法庭”的罪名发出传票,要杰克逊到庭受审。杰克逊放下手头繁忙的公务,立即出庭接受审判,并根据法院的判决,缴付了一笔罚款。当他走出法庭时,一群为他抱不平的人围住了他。他们不能容忍小小法官竟审判赢得战争胜利的大英雄。然而杰克逊却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法官的判决是公正的。你们不必为我抱怨这一判决,而且今后也要引以为戒,牢牢记住,不要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事。”

画得不像

从前有个画画儿的,觉得自己画得很好,画什么像什么。有一回,他画了一张《斗牛图》:两头牛,头顶头,犄角对着犄角。他觉得画得太好了,越看越喜欢,就把这张画挂在墙上,谁来让谁看。来人也都说:“画得真好!”

大家都在夸这张画,他家里一个干活的小工,提着水壶进来了。他看见客人正夸这张画,于是边笑边摇头。客人们问他:“你笑什么?”小工说:“这画好什么呀!”他这么一说,看画的人瞪大眼睛,看着他,谁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画画儿的人听了很生气,摇头晃脑地说:“你懂什么画画儿?”“我是不懂画画儿,可是我从小就放牛,我看见过牛打架,我觉得你画得不对!”“你说说怎么不对?”“牛打架都是夹着尾巴,没有你画上这样把尾巴翘起来的!哎,你来瞧外边两头牛正在打架哪!”

大伙往窗外一看,草地上两头牛正顶哪,牛尾巴果然都夹着,大家转过头来再看看这张画儿,画儿上的两头牛的尾巴都翘得老高。画画儿的人脸红了,不好意思了。

扶一把

某人坐计程车,路上看见一个因为超速而自己翻覆的摩托车。骑士面孔朝下地躺在路旁,沮沮的鲜血自额角沁出,居然没有一个经过的人去救他。

“最起码应该把他扶起来,头朝上,以减低脑里的血压,否则活不了多久。”司机说。

某人一路上不断想司机的话,下车时忍不住地问:“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来,可以救他一命,为什么刚才不停车去做呢?”

“你既然听到我这样说,为什么不叫我停车;自己下去扶呢?”

扶人一把并不困难,但是多数的人只会说,不去做,甚至还责怪别人不为。

努尔哈赤惜衣

清太祖努尔哈赤一次外出打猎。大雪刚刚停止,他怕草上的浮雪打湿衣服,就扯起衣襟行走。他的侍卫私下里悄悄地说:“皇上什么东西没有呀,怎么还爱惜这一件衣服呢?”清太太祖听到这话,笑着说:“我难道是没有衣服才爱惜它吗?我常常把衣服赐给你们。这衣服是让它遭到雪水打湿,还是让它鲜亮光洁更好些呢?我亲自带头讲求节俭,你们正应当好好仿效我的做法呀。”从这以后,八旗的臣民,没有敢华丽衣服办事的。

上帝不会给的太多

一个孤独的年轻画家,除了理想,他一无所有。他贫穷,无钱租房,借用一家废弃的车库作为画室。夜里常听到老鼠吱吱的叫声。一天,疲倦的他抬起头,看见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一双亮晶晶的小眼睛。他没有想方设法去捕杀这只小精灵,磨难已使他具有艺术家悲天悯物的情怀。他与小老鼠互相信任,甚至建立了友谊。不久画家离开堪萨斯城,被介绍到好莱坞去制作一部卡通片。然而他再次失败,穷得身无分文。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在黑暗中苦苦思索,怀疑自己的天赋。突然,他想起了那亮晶晶的小眼睛,灵感就在黑夜里闪现了:全世界儿童所喜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这位画家就是美国最负盛名的人物之一——沃尔特·迪斯尼。

上帝给他的并不多,只给他一只老鼠,他抓住了。

差生的哭声

当教师的时候,我曾教过一名“差生”,他念了五年书,但一直坐在二年级的板凳上。这名“差生”很自卑,人却很勤快,每天都争着做好事,比如扫厕所,几乎一个人全包了。可同学们对此却熟视无睹,连老师也提不起表扬他的兴趣。

为了改善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我常常提出点课本之外的知识考学生——“一根竹子和一根稻草,一重一轻放在水里,哪根先沉下?”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题,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有些难度。学生们顿时像树上的小麻雀叽叽喳喳起来,有的说竹子先沉下,有的说稻草先沉下,更多的则瞪大了眼睛期待地望着我。

坐在后排的“差生”突然站起来:“老师,我知道答案!”话音刚落,全班同学轰然大笑,“差生”脸红了。在我再三鼓励下,他才怯怯地答道:“稻草和竹子都不会沉。”当我大声宣布“答案完全正确”的那一刻,整个教室寂静无声,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差生”坐回了自己的座位,竟然趴在桌子上哭了。人的记忆就是这么奇怪,而今我已经离开教学岗位多年,过去这段岁月中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却是这个“差生”的嘤嘤哭声。

唐镜的异化

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欢镜子,他的一句名言便是“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由于他常常把铜镜当作赐品赐予臣下,这就刺激了制镜业的发展,以至于镜子的华贵富丽逐渐登峰造极,稍微有点身份的人,都要有“玉匣金镜”,装镜的匣子要用上等玉石制成,匣中的镜子要镶金镀银甚至镶嵌珠宝翡翠。后来,唐镜演变成了一种特有的模式,叫做“金银平脱”,就是把黄金和白银打成薄片,然后在上面雕花刻物,造出图案,再用漆粘贴在铜镜背面。这种镜子一拿出来,金光闪闪,煞是好看。据史书记载,唐中宗还令人为他选了一丈见方的巨镜,铸上金花银叶,可谓富丽堂皇之至。

镜子是用来照人的,而一旦强化了镜子的价值功能,镜子便会发生异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便成了显示和炫耀财富与身份的代表。正如同今天许多东西的原本功能也在不断弱化,而附加在它身上的价值功能日益强化那样。一本小小的挂历,也都时髦“24K纯金泊打造”;一只手表,若镶以名贵钻石,便会身价万倍;一支万宝龙大包头金笔,要价5000元以上,有人兜里插上它,并不是用它写字,只是要显示一下贵人的身份。于是,异化的功能,便成了一种有价值的包装。

走不回来的人

曾读过一个贪心人的故事。说是有个地主去拜访一位部落首领,想要块地。首领说,你从这儿向西走,做一个标记,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之前走回来,从这儿到那个标记之间的地都是你的了。

太阳落山了,地主没有走回来,因为走得太远,他累死在路上。

看不懂的故事

教授每天都要给临睡前的孙子讲个故事,但《幼儿画报》上的一篇叫做《三个猎人》的故事,却让教授讲不下去了。故事说:

从前有三个猎人,两个没带枪,一个不会打枪,他们碰到三只兔子,两只兔子中弹逃走了,一只兔子没中弹,倒下了。他们提起一只逃走的兔子来到一幢没门没窗没屋顶也没有墙壁的屋子前,叫出屋主人问:“我们要煮一只逃走的兔子,能否借个锅?”“我有三个锅,两个打碎了,另一个掉了底。”屋主人说。三个猎人听了十分高兴:

太好了,我们就借掉了底的。他们用掉了底的锅,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个饱。教授琢磨了好几天,也没有琢磨出这个故事是啥意思,于是给《家教周刊》写了封信,指出这篇故事让人瞠目结舌的逻辑性错误:

中了弹的兔子怎么能逃走,没中弹的兔子又如何会倒下?猎人如何将逃走的兔子提起煮着吃?没底的锅怎么能煮熟逃走的兔子……教授的信刊出后,多家报刊作了转载,教授也收到了大量的读者来信。来信当然都是支持教授的观点,教授深受鼓舞,对幼儿读物成人看不懂的现象,又一连发表了多篇批评文章。

一年以后,教授家里来了位客人。客人与教授一见如故,相谈甚洽。谈到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因为害怕失去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考上研究生之后却放弃读研究生的机会,到县城储蓄所去做了储蓄员;劣迹斑斑、臭名昭着的贪污犯却做了反贪局局长等现象……谈着谈着,两人唏嘘不已。不知不觉大半天过去,这时客人突然问教授:“你还记得《三个猎人》的故事吗?你现在能读懂《三个猎人》了吗?”教授愣了愣,默然无语。良久,教授的眼睛突然一亮,“哎哟”一声,他拍了拍脑袋说:“最简单的真理往往最难发现,《三个猎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有很多可能的事会成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却会成为可能……”

分寸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达到30万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立下绝世功勋的人都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

拆字

“拆字”分复杂的和简单的两种,复杂的有一套一套的理论,不去说它,简单的只凭直观,是一种游戏。上小学时,语文老师讲解“臭”字:“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学生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上大学时,教文艺理论课的老师剖析“伪”字:“人为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实际上玩的就是“拆字”的游戏。明人陈继儒的《太平清话》中有一则“拆字”的札记:“李之颜云:尝玩‘钱’字旁,上着一‘戈’字,下着一‘戈’字,真杀人之物,而人不悟也。然则两戈争贝,岂非‘贱’乎?”类似的玩意儿在古人的随笔小品中几乎随处可见。

三份试卷

在一次考试中,老师将三组题目发给学生。一组为20题,一组为30题,一组为40题。全班同学都作了选择。

题目收上来了。老师将选择20题的学生都判为C等,尽管有的同学做的全对;老师把选择30题的同学都判为B等,尽管有的同学做对了一半;而老师把选择40题的同学都判了最高的A等,尽管有的同学对的很少。

老师解释说,这次考试不是考同学们的能力,而是考同学们的勇气。

手表原理

有一个人,早先戴着一块手表,他时常看手表,时间观念很强,他也很自信。后来,他添置了一部手机,而经常出现手机的显示时间和手表不太一致,他不知道该信哪个更准,这使他平添了不少的苦恼。

徐溥投豆

明人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别出心裁地想了一个妙法。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须知了一件坏事,说了一句坏话,想了一个坏念头时,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做了好事就在另一个瓶里放一粒黄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黑豆黄豆已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已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半满,黑豆则屈指可数。徐溥就凭着这种持久约束,不断修炼自我,完善品德,终于成为明朝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