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全集)
5335700000034

第34章 人要识时务,“喜新厌旧”不为过(2)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它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它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皇帝了。

魏征就是在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做谏官的,他劝谏的内容从长治久安的军国大计,直到皇帝个人的起居生活,涉及到许多方面,对唐太宗及唐朝贞观年间的政治,可以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魏征以勇于劝谏而名垂史册,他的理想和抱负也只有在善于纳谏的唐太宗李世民那里才能得到施展,倘若换了别的帝王,魏征恐怕早就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了。

喜新厌旧,择主依时而变,这些貌似贬义的词语,在特定的条件下,便是向着正义和真理的方向前进,倘若你囿于世俗的偏见,到头来被时代所抛弃的便是自己了,做人要有“心机”,“相时而动”,“喜新厌旧”便是其中之一。

4.制造自己的靠山

一山不能容二虎,当你不能成为那只老虎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将小老虎喂养长大,等到虎威初现的时候,你便是那隐居“虎”后的太上皇了。“养虎”便是制造自己的靠山,是自己制造自己的“主人”,这是为官之道的最高境界,但却也是最危险的事情,搞不好便会“养虎”为患,被虎所伤。

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历来被世人所称道,他的经商法则成为后人学习的“宝典”,殊不知,二千多年前的秦国商人吕不韦,用他的经商手段买下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胡雪岩与他相比,真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了”。

世界上哪一个民族最会做买卖?也许有人会说,犹太人是个商业民族,最会精打细算,中华民族是个重农轻商的民族,是个不懂经商的民族,的确,传统中国的商业很不发达,传统观念一直把商人看做为社会的蛀虫,认为他们是些居中盘剥,不劳而获的人。商人们即便家财万贯,也抵不上清贫的书香门第,也入不了正人君子的法眼。进入史书,能上功德牌坊的都是明君贤相,烈女功臣,却从未见到过一个商人。

然而,谁又能料到,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桩“生意”就出在中国呢?越是精于商业的民族,越有严格的商业观念,越是不善商业的民族,却往往思想解放,胆量无边,什么生意都敢做,失败与成功全不在乎。中国商人的气魄是令全世界文明人都感到震惊的,因为他能买下的对象不是一宗财产,也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更加奇怪的是这桩生意居然成功了。

这个做买卖国家的生意人就是吕不韦,他生活在战国时代的卫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商人,他“养虎”自用,制造自己的靠山,做了一笔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生意。

战国末期,秦赵两国争端大起,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只好罢兵,并互换人质。异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做了赵国的人质,他的处境也是可以想象的。异人身在赵国作为人质,处境极其艰难,遭到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吕不韦瞅准时机,决定要做好这桩政治生意,便去赵国见了异人。

吕不韦运用过人的手腕和“心机”,把异人推荐给当时秦国的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为嫡子,这就意味着异人将来会是秦国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聪明而又富于“心机”的吕不韦要为自己的投资挂上双保险,他还要通过血缘关系把自己的命运同秦国未来王位继承人联系起来。他挑选了貌美风流、能歌善舞的赵姬,使她怀孕后,再用计谋将这位妖艳的美人献给异人。赵姬果然生了个男孩,并被异人立为嫡子,这个男孩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吕不韦的苦心经营终于开花结果了。异人终于登上了王位,即庄襄王,即位后庄襄王就下了第一命令:“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以蓝田十二个县为食邑。”这道诏书传达下来,秦国的文臣武将都惊呆了:当朝的百官尚无一人有此殊荣,在秦国的历史上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为一身的也是少有的。这样,吕不韦就完全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庄襄王沉溺在声色之中,自己倒也心甘情愿。秦国开始了吕不韦专权时代。吕不韦彻底打破了商人“富而不贵”的社会规则。

没多久,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吕不韦除任丞相、文信侯外,顺理成章地做了秦王嬴政的“仲父”,他的个人****从后台转入了前台,吕不韦不愧是中国第一商人,至此,他经营的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吕不韦一生纵横于商场与官场,上下通吃,左右逢源,成为那个时代最瞩目的人物,他的“养虎”之术为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耀和财富,成为和皇帝并驾齐驱的人上之人。但遗憾的是,吕不韦在人生的巅峰时忘记了“养虎为患”的经验教训,树大招风,他的存在已经深深影响了秦始皇嬴政的执政地位,最终吕不韦没有逃出被毒死的命运,没有落得个善终的结局。

纵观吕不韦的一生,其“心机”之盛可谓冠绝古今,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建立靠山之后没有适当藏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值得后人深思和引以为鉴。

5.“墙头草”冯道成就“不倒翁”

墙头草的特点是风吹两边倒,哪边势力强便倒向哪边,也许有人会说它意志不坚定,是个不折不扣的“两面派”,其实不然,这里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处世哲学,试想如果墙头草“昂首挺胸”地站在那里,恐怕过不了几天便会被大风拦腰折断。做人应该学学“墙头草”的精神,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官场,更是要把握好风向,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官场“不倒翁”。

时代与时代不一样,为官之道也是有所区别的,房玄龄能做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一生极尽荣宠,关键还在于那是个和平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给予了充分的机会。但倘若一个人处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那么忠侍一主则极有可能被时代所无情的吞噬掉,俗话说“乱世宜用重典”,有“心机”的人应该知道乱世要学做“墙头草”的道理,五代时候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便是这样一位深谙择主而事的“教父”级人物。

冯道历经五朝宰相,一直至病死家中,造就了中国古代官场的一段神话,恐怕他的纪录在中国古代官场是独一无二的了。他为人极富“心机”,在五代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各代,从而创造了历事五朝不倒翁的官场记录。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长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冯道出身在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但冯道并不甘心,他也并不盲目投奔,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冯道还真找到了一位明主,他经人介绍投到了李存勖的门下,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他传奇般的仕途。

五代时期是个战乱纷繁的时期,握有兵权,略有些头脑的将帅便可称王称帝,但他们能领兵打仗是内行,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对读书人又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富有“心机”的冯道极力讨好逢迎李存勖,同时,他口齿伶俐,颇善言辞,还能引经据典,劝说君臣之间的纠纷。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后,只重视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但冯道却并不着急,而且仍就像原来那样谦恭、谨慎,至于他心里的打算,谁也不知道。后来明宗即位,他吸取前朝教训,决定以文治国,他想到冯道平时“表现不错”便用其为宰相,这时冯道才真正开始发迹。

冯道凭“谦虚谨慎”的形象爬上相位,但他并没有居相位而安心行其职,他还是密切的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当叛将李从珂兵变攻打京城,狡猾的冯道一想,李从珂虽然刚愎自用但他拥有大军,而刚继位的李从厚不过是个孩子而已,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于是打定了投降的主意,但一个人投降,落个骂名不说,也不会得到重用,不如劝说文武百官和自己一起投降,这样肯定能为自己捞个好差事,冯道使尽手段,苦口婆心,总算劝动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冯道对官场的敏感预见是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也正因为如此,有好多人办不成的事,他都能办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是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这个时期便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能夺取皇帝的位置,答应了契丹出兵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最难的是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子。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狡诈老练。但石敬瑭也很为难,害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其实,城府极深的冯道另有打算,他想要得宠于“儿皇帝”,就必须笼络好“爸爸皇帝”,从他的这一做法看,冯道对于保全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了。

冯道见当时契丹强大,便使尽手段讨好耶律德光,但他很快发现契丹统治残暴,不会长久。于是,他又重新寻找主子,果不其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夺取政权建立了后汉。冯道因“保护汉人”有功,而被拜为太师。冯道摇身一变又做了后汉的宰相。

岂料后汉也没存在几年,部将郭威便又造反建立了后周。他故技重施,又做了后周的宰相,冯道每次投靠新主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这次投奔后周,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冯道心想,自己多次易主,这次再想轻易立足很难,怎么办呢?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总得有点见面礼。于是,他打起了刘知远宗族刘崇等人的主意,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这些人。果然他又被推荐当上了后周的宰相。

冯道当后周的宰相没几年,郭威死了,郭威义子柴荣继位,这时后汉贵族勾结契丹要恢复后汉政权,冯道根据他半个世纪的经验判断,此次后周怕是保不住了。自己要想保住官位还得重新物色新主。柴荣绝非以前冯道所事的几位主子可比,很有胆识气魄。当后汉、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主上新丧,人心动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决定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不再说什么,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出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看不起我!”

刚毅的柴荣哪里知道已成“人精”的冯道心态,冯道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的资本。不过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这次冯道确实是看走眼了。柴荣真不怕邪,率军亲征,大败后汉、契丹联军,以事实给冯道一个响亮的耳光,冯道自知时日无多,这位传奇般的“不倒翁”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老死家中。

冯道一生历事五代君主,虽然最后一场看走眼了,却无损于他中国历史上第一官场“不倒翁”的“美名”,这等做人“心机”和官场手腕即使历经千年,依然后人仍为之唏嘘不已。

6.择主依时而变,还要懂得进退之道

在权力的角斗场上总是血雨腥风,一着不慎便可能招致全盘皆输甚至遭来杀身之祸。识时务之人应当懂得选择明主,同时还应懂得做人的进退之道,只知进不知退的人有可能“壮士一去不复返”,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在其《凉州词》中写道:“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确,战争的残酷会让那些远征的战士受尽磨难,甚至客死他乡,陈陶《陇西行》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尤是深闺梦里人”便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辛酸。

相对战场的明刀明枪,政治斗争的暗箭黑手却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政治斗争很难见刀光剑影,却依然是杀机重重,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战死沙场还能落得个精忠报国的名誉,而倒在政敌或主子的刀下却是只能是加个“莫须有”的罪名而饮恨九泉了。

所以选择明主之外,更重要的一点还要懂得进退之道,为了贪求功名,只知进不知退的人,便极有可能马失前蹄,难以终老。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新兴王朝诛杀功臣的事例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功成身退,落得圆满结局的“心机”之人,春秋时期的范蠡,便是一个典范。

范蠡是楚国宛人,年轻时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才智。为了不苟同于世俗,佯装狂痴,潜心博览群书,探讨济世经邦之策,隐身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