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5332300000003

第3章 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3)

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渴望受到尊重的需要,也希望有共同的爱好,如果你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就会发展你们之间的关系。一位记者,受主编委派,去一家足球俱乐部采访一位负责人,要对一球员的调整问题进行提前报道,但到达后这位负责人冷颜相对,闭口不谈,局面有些僵持不下。此时,记者突然想起这位负责人的一个嗜好,于是,这位记者站起身来,左寻右找,东掏西翻,抓耳挠腮,坐立不宁,搞得这位负责人莫名其妙:“请问,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记者说:“呀,对不起,我的烟瘾犯了,但却忘记了将烟丢在什么地方了。”

“咳,怎么不早说呀,我这儿有,我也是位老烟民,没烟活不成。”就这样,记者从烟聊起,说得很投机,逐渐靠近主题,谈得兴致来了,负责人也就将球员的调动去向透给记者一些,使他做了个独家报道。

这时你可能知道那位烟民负责人的爱好了吧,对了,那就是吸烟。其实这位记者是装着烟的,只是为了寻找突破口,机智地将话题和这位老兄的爱好联系起来罢了,只要有了话题,就能融洽缓和紧张的气氛,给采访创造导入的条件。他成功的前提就是——善解人意。

有一位学生在读高中的时候,由于学校离家很远,交通也不方便,只好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屋子。那地方很好,低矮的铁栅栏使院落显得非常别致和整洁,四周的景色也很优美,而且安静极了,正是读书学习的好场所。然而,那并不算贵的房租,对于这样的寒酸学生,仍是负担不起,很自然地他就想到了减租。然而,几位算得上“过来人”的师兄坚决地劝他不要那样做,并告诫他“这位房东可不是一个好对付的家伙,顽固得在当地出了名”。想用一般的办法肯定不行,必须另谋它径。于是,这位学生暗藏心机地给房东写了封信,大意是说住满整月后准备迁出,希望月底之前他抽空来处理此事,当然他的语气十分客气委婉。实际上他根本不想搬走,只希望减少租金。

几天后,房东果然来到学生的屋子。他热情地让座为房东泡茶,充满和善地同他聊了起来。这位学生没有开口提房租过高的事情,而是谈论如何满意这里周围的环境,赞扬他眼光独到,欣赏他管理房子的方法,并告诉他自己非常愿意继续住下去,只是限于经济能力不能负担。

也许这位房东从没受到过房客如此的赞扬和恭维,面对学生的友善有点不知所措,他开始向学生述说他的难处,学生静静地聆听并不时表示出理解和同情。他们谈得很投机,他甚至拿学生与以前的几位房客作比较,称赞学生是讲礼貌有修养的人,他乐于有这样的房客。没等学生提出请求,他就主动减低了一点租金,学生希望再减一点,就说出自己能够负担的数目,房东毫无难色地就答应下来。当他离开时,还问是否需要其他帮助——这位学生成功了,而且可以说成功得还有一点漂亮。

假如这位同学心中拿不起放不下,同其他房客一样责备房间陈设简陋过时或故意寻找一些没有必要的理由同他争吵,注定会遭受同样的失败,然而学生用了友善、同情、欣赏、赞美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一滴蜂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多”。同样道理,一丁点友善可以达到一大堆责难达不到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能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爱的长虹。

多一些同情和理解

有些所谓的“真理”其实并不是真理,只不过双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将其故意误认为是真理罢了。

有一个男子因犯盗窃罪被告上法庭,各方面证据都表明,他的确犯了罪,难逃法网了,但他的辩护律师还想为他努把力。他请来那位男子的母亲作出庭证人。

可是,事情因为他母亲而变得更糟了,那位母亲也是个愚蠢的说谎家,在她的供词中处处自相矛盾。辩护律师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回天无力了。

可就在这时,事态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起诉人并不就此罢休,他向老太太发出一连串严厉的盘问,显然是要同时证明那个男子和他母亲都有罪。他企图让作证的母亲丢脸,他对老太太一会儿引诱,一会儿夸奖,一会儿恐吓,一会儿申斥。她的精神崩溃了,语不成声,当她擦眼泪时,不小心弄掉了眼镜,起诉人向后退着,脚后跟正好踩在眼镜上,踩个粉碎。

法官当即宣布休庭,他让辩方律师搀老太太下去。陪审团显然也被起诉人的行为激怒了,他们也许在想:可怜的老太太有了这么一个犯罪的儿子已经够不幸了,这个凶神恶煞似的起诉人何必还要那么残忍呢?

陪审团随即复庭,宣布被告人无罪释放。

这场本该十拿九稳该赢的官司最后却被起诉人打输了。

原因就在于原告做人不能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犯罪的事实被起诉人搞胡涂了,他没有理解这一案情的真实结构,陪审团也没能理解他的死缠烂打、誓不甘休,更不能理解他在法庭上的凶神恶煞般的表现。

原则问题绝不妥协

放得下不是要我们抛弃一切,一些原则问题是绝对不能妥协的。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拉开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序幕。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对邓小平说:“我作为现任首相访华,看到你很高兴。”邓小平说:“是呀!英国的首相我认识好几个,但我认识的现在都下台了。欢迎你来呀!”

会谈开始后,撒切尔夫人老调重担,摆出强硬的姿态,抛出“三个条约有效”和“维港繁荣稳定离不开英国”这两张牌。英方宣称:香港三个条约白纸黑字写在那里,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一事实。既然这些条约仍然存在,那么就必须遵守。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影响,破坏香港的繁荣。要使香港的繁荣得到维持,英国人治理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这就是英方提出的所谓以主权换治权。

面对撒切尔夫人咄咄逼人的挑战,邓小平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中国在1997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我们等待了33年……

如果15年后还收不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

邓小平接着又严肃地说:”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

在这里,邓小平没有和撒切尔夫人绕弯子,而是开门见山,单刀直人,直逼要害,给了撒切尔夫人一个准确的回答,即主权问题是无法谈判的。当撒切尔夫人说:“香港今天的繁荣证明,我们英国的管理是极为成功的。如果贵国政府允许的话,我们愿意继续提供在管理方面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在贸易方面采取优惠政策。”

邓小平说:“保持香港的繁荣,我们希望取得英国的合作,但这不是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必须在英国的管辖之下才能实现。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的法律都可以保留,当然,有些要加以改革。香港仍将实行资本主义,现在的许多适合的制度要保持。我们要同香港各界人士广泛交换意见,制订我们在15年中的方针政策以及15年后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他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还告诉撒切尔夫人:“中国希望和平收回香港,谈判成功收回;如果谈不成,中国也要收回。”

撒切尔夫人本来是怀着志在必得的信心来北京的,最坏的打算也要“主权换治权”。然而,当看到邓小平要彻底收回香港的坚定决心后,撒切尔夫人不得不暗自承认自己原先的算盘打错了,中国不是阿根廷,香港也不是福克兰群岛。

“摘掉面具”保持个性

做人需要有真正的个性,不要用面具来当作自己的防脸符,没有个性便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

摘掉你的面具,保持独特的个性,就一定会赢得大家的尊重。

当贝蒂·福特成为美国第一夫人时,她即以坦白率直闻名。当那些紧迫不舍又惟恐天下不乱的新闻记者问到她对各种问题的观点时,她总是直率而坦白地回答。有一次,一个冒失的记者甚至问她和丈夫作爱的次数,当时她竟能从容不迫地回答:“尽我所能的多。”另外,她也从不隐瞒有关她早期精神崩溃及服用药物、酒精等不怎么“名誉”的过去。福特夫人这种坦诚的个性赢得了美国人民的爱戴。

教皇保罗八世之所以到处受欢迎,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完全不掩饰。他一生都很胖,而且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但他从不掩饰外貌与出身的缺陷。在他当上教皇后,有一次去拜访罗马的一所大监狱,在他祝福那些犯人时,他坦诚地说他这一次到监狱是为了探望他的侄子。很多人认为他是耶稣的化身,除了他知道怎样分享别人的苦乐外,另一原因就是他“不戴面具”地生活。

保持个性就是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失、缺点、短处、毛病以及我们的资产与力量。做到自我承受。但是,我们要认清这些否定面是属于我们,而不是等于我们,我们的“自我接受”就会更加容易。很多人坚决地认为他们等于“错误”,因而丢弃了健全的“自我接受”。你或许会犯一个错误,但这并不是说你等于一个错误;你或许不能适当而充分地表达自己,但这并不是说明你就是“不好”。

其次是接受真实的自己。我们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没有什么机会可以赢得大奖,如金马奖、诺贝尔奖或金球奖等,大奖总是保留给那些少数的精英分子。从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当上领袖的机会,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只有羡慕别人当上这职位的份儿。不过我们都有机会得到生活中的“小奖”。比如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封示爱的信件,或者只是一个大门口的停车位!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小的喜悦,也许只有一杯冰茶,一碗热汤,或是一轮美丽的落日。更大一点的乐趣与奖项也不是没有,但生活的自由喜悦就够我们感激一生的了。这许许多多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这些小小的快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可亲,更眷恋。

如果生命的大奖落到你头上,务必心怀感恩。但即使它们与你失之交臂,也无须嗟叹。尽情去享受生活的小奖吧!

再次是脱下面具。我们为何经常要躲在面具的后面?我们踌躇于表现自己和保护自己的冲突之间,我们也长久在追求功名、保持隐私之间挣扎与矛盾。

你是否曾有过和某人一见面,便不由得心情愉悦,并有和他进一步交谈的动机呢?有些人对他人的交游广泛,感到很不可思议。其实博得人缘的秘密,除了实力这个因素外,就是在于一个人是否有魅力。

个人魅力并非一朝一夕便能营造而成,它是由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但最重要是用体谅别人的心去学习成长,如此必能得到众人真心的喜爱。要达到这个目标,说穿了其实也不容易,先决条件就是“摘掉面具”保持个性。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文人,他满腹才学,却无心功名八股,安心做个靠教学评书养家糊口的“六等秀才”。在独尊儒术,崇尚理学的时风中,偏偏独钟为正统文人所不齿的稗官野史,被人称为“狂士”、“怪杰”。他对此全不在意,终日纵酒著书,我行我素,不求闻达,不修边幅。当时人记载,说他常常饮酒谐谑,谈禅说道,能三四昼夜不醉,仙仙然有出尘之致。

清顺治十八年二月清世祖驾崩,哀诏传至金圣叹家乡苏州,苏州书生百余人以哭灵为由,哭于文庙,为民请命,请求驱逐贪官县令任维初,这就是震惊朝野的“哭庙案”。清廷暴怒,捉拿此案首犯18人,全部斩首。

金圣叹也是为首者之一,自然也难逃灾厄,但他毫不在乎,临难时的《绝命词》,没有一个字提到生死,只念念不忘胸前的几本书,赴死之时,从容不迫,口赋七绝。《清稗类钞》记载,他在被杀的当天,写家书一封托狱卒转给妻子,家书中也只写有:“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憾矣。”

人生活在世间,能以本色天性面世,不费尽心机,不被那些无谓的人情客套、礼节规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乐,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实自然,保持自己的个性特征,岂不是一件乐事?

培养正直的品格

一个正直的人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敢于拿起自己好的品格给人看,也敢于放得下自己的劣性让他人去信服。

西蒙·福格是美国《泰晤士报》的总编。每年五、六月份,它都要接到一些大学的请帖,要他去做择业就业方面的演讲,因为他曾在寻找职业方面创造过神话。那是他刚从伯明翰大学毕业的第二天,他为了寻找职业南下伦敦,走进《泰晤士报》总经理办公室,他问:“你们需要编辑吗?”

“不需要。”

“记者呢?”

“不需要。”

“那么排字工、校对员?”

“不,都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都没有。”

“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福格从包里掏出一块精致的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结果,福格被留了下来,做报社的宣传工作。25年后,他已升至总编的位置。这一美谈见报后,福格就成了各大学的座上宾,每年在学生毕业前给学生们做择业方面的报告。然而,每次演讲,他总是避而不谈他的求职经历。他讲得最多的是一位护士的故事。

这位护士刚从学校毕业,在一家医院做实习生,实习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内,如果能让院方满意,她就可以正式获得这份工作,否则,就得离开。

一天,交通部门送来一位因遭遇车祸而生命垂危的人,实习护士被安排做外科手术专家——该院院长亨利教授的助手。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这位实习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院长说:“亨利教授,我们用的是十二块纱布,可是你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全部取出来了,一切顺利,立即缝合。”院长头也不抬,不屑一顾地回答。“不,不行。”这位实习护士高声抗议道:“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院长没有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这位实习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叫起来:“你是医生,你不能这样做。”直到这时,院长冷漠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他举起左手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的人宣布:“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这位实习护士理所当然地获得了这份工作。

西蒙真是聪明而又用心良苦,他之所以不讲自己的经历,而说那位实习护士,是因为他明白,在寻找工作方面,仅有敏锐的头脑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正直的品性。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它们真正需要的往往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