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2
5317800000033

第33章 维以不永伤·别后无归期

——(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1)至哉?

鸡栖于埘(2),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3)?

鸡栖于桀(4),日之夕矣,羊牛下括(5)。

君子于役,苟(6)无饥渴?

《王风 君子于役》

这是一个写战争题材的诗,涉及战争,而不至于战争,女子在家挂念服役的丈夫,深深的忧思在行文中铺展开来。第一章写思念,问那远方的丈夫行至何处。其实,她当然知道这种询问不会有回音。然而,由此引出下文,将自己询问的原因自然交代。

如果你用心体会,就会发现诗人最真切的情感,都埋在了生活里。那对丈夫的思念在睁眼闭眼时想,在喝茶倒水时想,在吃吃涮涮时想,时时不想时时想。“君子于役”就是当时这样的思念,一切都是淡淡的,如最好的茶,总避开了过度的苦涩。

然而,想念归想念,彼时的丈夫不是自己的,更是国家的。万般无奈下又陡然转折,站在丈夫的角度考虑,只要他吃好喝好,自己也就放心了。

没有在乡村生活过是无法体会这种真切的。乡村的日升日落,总有着新奇的味道,一切如雨后,唯独那日子沉淀得特别。

每天,太阳要下山时,要把鸡子赶回圈里,而上山觅草的羊群就会自觉回家。她拿着赶鸡的鞭子,学着鸡叫的声响,往鸡圈里撒着谷穗,图景唯美至极。每一点都做得极其用心,走一步都在计算着丈夫的归期。这时,炊烟四起,一把火,饭就熟了,狠心的他还不如那羊群贴心,羊群自己尚知道回家。

哎,他去服役了,怎么让人不想念呢!在日夕月落时,总不见他的踪影。她自己一人把持着整个家,艰辛劳苦不在话下,只是淡淡期盼能有意外的惊喜。

不知他何时回来,她仍旧在庭院里打扫收拾,又不时想起了丈夫,心里不免念叨着:“服役,服役,啥时候是个尽头啊!”幽幽怨怨的,面容依旧冷静,手里的活也不曾停下来。光线渐渐暗了下来,鸡也进圈了,牛羊也归棚了,她的那个他却还在不知多远的远方。这种相见不得见的伤痛,隐隐约约,无休无止,穿过整个岁月。天下太平的时候也许才可指盼。

既然自己的相思苦无以解脱,那就希望他在外面不要忍受饥渴吧。这种最淳朴的想法,不知道服役的他实现了没有,只要他过得好,她就安心了。此诗,不是悲情的哭诉,也不是难捱的千转百回,从头至尾,淡到极致,又让人感觉到了这份感情的厚度。

君子于役,在当时是很普遍的事,很多的家庭都是这样聚少离多。服役的丈夫忙时,或许能转移一下思乡之情,也许会“一夜尽望乡”。但是,家里的妻子,闲暇的时间太多了,并且很多事情都不需要精力高度集中,她们就那样不紧不慢,在举手投足间都想起远方的丈夫。

此诗很会选物取像,所用之时是黄昏,是各种动物归巢的时候,独不见丈夫的脚步;所用之物,是家里的家禽家畜,都是和人类关系紧密的动物,丈夫不在,只有它们朝夕相伴。而农村自然的生存状态,也是人们与万物和谐的表达,如此和美的日子,却又差了丈夫一人。读此诗,不免感慨那时感情离合的悲苦,也会被那种不会被地域和时间淡去的感情所感动。

人类最本真的东西,只要你留心,胜过用科技造就的炫目,真实而舒心。曾经对李商隐的那首《夜雨寄北》念念不忘:“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今晚雨水涨满秋池,我在雨里想起你,怎堪没分别就问我回家的日子,我也多想与你聚首灯下,共剪烛花彻夜长谈。那时的迷恋伴随着雨水显得很有诗意。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歉意就足够让痴情的女子幸福一生了。同样是离别,同样是思念,他思念她或她思念他,不同的是角色的倒置,其他看不出差别。这个世上,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曾遥寄相思。人类的莫大幸运,就是在人群中只看对方一眼,再忘不掉那容颜俊貌。

如今,若人们能放慢脚步,把快餐式的恋情暂时忘却,也能体验一下那傻傻地想,痴痴地盼,该有多好。可是,我们总是,有的人赶得快了,有的人走得慢了,永远合不了拍,永远地怨。

太平盛世,给人了太多美好,人们却迷失了自身。那些“不日不月”的思念,着实让人缅怀。

注释:

(1)曷 (hé):通"何",何时。

(2)埘(shí):音时,鸡舍。

(3)佸(huó):音活,聚会、相会。

(4)桀(jié):通“撅”鸡栖的木架。。

(5)括:通佸,聚集,此指牛羊放牧回来关在一起。

(6)苟:大概,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