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最美不过诗经2
5317800000029

第29章 花事了·人生百年,相思勿念

——(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遵(1)彼汝(2)坟(3),伐其条(24)枚。未见君子(5),惄(6)如调(7)饥(8)。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39)。既见君子,不我遐(410)弃。

鲂(11)鱼赬(12)尾,王室如毁(513)。虽则如毁,父母孔(614)迩(15)。

《国风 汝坟》

翻阅诗经,读到这首《汝坟》,情绪就延宕开去。

寻根溯源,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毛诗序》以为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认为这首诗歌是女子歌颂丈夫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后世汉朝刘向的《列女传》更是附会其说,指实此乃“周南大夫”之妻所作,恐其丈夫“懈于王事”,故“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也。

细细品来,诗歌中更多流淌出的是一种忧伤等待的无奈之情。所以,近人大多不取毛、刘之说,认为这是妻子挽留久役归来的征夫之作,希望他能够留在家中,而不是再次奔赴那不知生死的未知前线。

你知道吗?在你离开家的这段日子里,我承担了一切的家务。每日,我沿着汝水河边走,砍下树上的枝条,饥肠辘辘也只能忍耐。此时此刻,你在哪里?我只能独自承受着本该是男人来做的生计。

妻子想要以情动人,感动她的丈夫不要再离开这个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坍塌的家庭。自己一届女流之辈,如何还有力气,再去支撑这个家。

古代女子真是有着巨大的勇气和承受力,这首诗之首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可以读出女子每日有多么辛苦的劳作,流水觞觞,每每在岸边做着粗重活计,被坚硬的枯枝划破手脸时,女子真是想一头栽进河水中,就此不再受这无休无止的苦了。

可是,她每每还是忍耐了下来,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要赡养,远方还有赴死的丈夫要等待,如果自己死了,那他们岂不是毫无所依了吗?

所以,妻子艰难但却顽强的活着,直到她以为再也见不到的丈夫,突然风尘仆仆的回到家中,她才觉得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

女人,总是这样容易满足,她们想要的无非就是一个坚实可以依赖的肩膀,和一个温暖安稳的怀抱。

至于在后世解读者中将女子理解为是劝说让丈夫投身功名利禄,为国效力,从而为家里带来荣华富贵等的说法,实在不实。

诗中女子,不过是渴望安定生活的一个普通妇女,盼望了许久的丈夫终于回到家里了,她怎么还会再将他推向利禄呢?

言传不如意会,女子凄苦的心,她想用千言万语告诉丈夫,让他能够明了自己的苦楚。可丈夫能否真的体会的到,女子也不是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她继续劝说道:

“我的丈夫,不要再走了!你要去为国征战,救国救民,可是你没想过吗?周氏王朝已经到了无可解救的地步了。就好像陆地上的鲤鱼,虽然还能摇晃鱼尾,可是不久后,还是会因为缺氧而死亡的。王室难以拯救,你前去付出的努力只能是白费。但是家中的父母却是在眼前,你侍奉在前,他们百年之后,你也不会遗憾。”

女子是很聪明的,她明白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分量或许没有足够的重,但古人最将百事孝为先,于是,她讲出了父母膝下无子的凄凉。

在女子看来,丈夫就算不为他,为了父母,也会留下来照顾这个家的。

看来,女子是绞尽脑汁,把一切能想的办法都给想到了。也不怪她如此执着的要让丈夫留在家中。但从这诗歌中写出的女子境况看,她的确是孤苦无依、忍饥挨饿的,而且她还要每日扛着凄风苦雨,衣衫单薄地养家糊口。

忧愁悲苦在岁月漫漫中延续,期待也许早已化作绝望。可命运有时就是会开如此夸张的玩笑,一下将人推入深渊,就当以为自己要坠崖摔死之时,却忽然被一根瘦弱的藤枝接住,惊恐未定的看着死神飘然而过,九死一生后的心境,真是无可言说。

但就如同担心藤条会断的心理一样,女子担心回来的丈夫再去之后,便永无归来之日。所以,她疑虑中发出的深情叮咛,留下来,无论如何,一定要留下来。

但丈夫究竟是选择了王室的兴复还是选择了家庭的回归,诗中并无交代。全诗在凄凄的质问中戛然收结,令人唏嘘之余,胸中仿佛憋了一口闷气,无从发泄。

这是周朝晚期的作品,那时各诸侯国混战连连,为了权欲和名利,使得百姓离乡背井,丢掉性命。和诗中女子一样命运的女子还有许多,她们留守家中,每日担惊受怕的等着远征的丈夫。

读起《汝坟》会很感慨,难道,天下就真的大过家吗?女子的声声恳求令这首诗歌读起来不忍细听。就算这千年的时光已经被淡去,但当年妻子的思念却依然这样重,依然留在原地,固执守候。

人生百年,相思不变,这种简单却难以得到满足的心境让人心疼不已。

注释:

(1)遵:循,沿。

(2)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汝:汝河,源出河南省。

(3)肄(yì异):树砍后再生的小枝。坟(fén坟):水涯,大堤。

(4)遐(xiá狭):远。条:山楸树。一说树干(枝曰条,干曰枚)。

(5)毁(huǐ毁):火,齐人谓火为毁。如火焚一样的颜色。

(6)孔:甚。

第四章花事了·上对花轿嫁错郎

——(新台)新台有泚,河水弥弥

新台有泚(1),河水弥弥(2)。

燕婉之求,籧篨(3)不鲜(4)。

新台有洒,河水浼浼(5)。

燕婉之求,籧篨不殄(6)。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7)。

《邶风 新台》

宣姜的传奇故事,开始于卫宣公的荒唐之举。这个男人,身为一国之君,却不做国君之事,反而是竭尽荒淫之事,误国误民,更是误了宣姜一生。

在卫宣公姬晋还是太子的时候,他就十分好色,但凡貌美的女子,他都是会想尽办法弄到手。那个时候,他看上了父亲卫庄公的小妾夷姜,在他的甜言蜜语之下,二人私通多年,最后还诞下一名男婴。

因为怕父亲怪罪和怕国人耻笑,卫宣公偷偷的命人将这名男婴放于民间寄养,取名伋子。后来,他登基成为国主,自然没人可以管得了他。当日的私生子,今日也可以名正言顺给一个名分了。于是,伋子因是长子而顺理成章地做了太子。

转眼,伋子长大成人,到了应当婚配的年纪。卫宣公听从了大臣的建议,派人去齐国提亲,想要为儿子娶下宣姜。

一来宣姜貌美,国人皆知,卫国如能取到如此的儿媳妇,也算是为国挣得了脸面。二来,出于卫齐两国政治联姻对彼此都有好处的目的,卫宣公觉得这是一桩利人利己的好婚事,而齐僖公也是觉得这桩婚事对齐国有利,便定下了婚期。

此时的宣姜,还是一个快乐无忧,懵懵懂懂的女孩子,她只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嫁给卫国的太子,会成为下一任的国君夫人。地位的荣耀并不是她真正关心的,而是听人说,太子容貌英俊,为人厚道,这样的男子,会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吧。

怀着对未来婚姻的向往,宣姜披上了美艳的礼服。而卫国这头却在进行着一桩见不得人的勾当。

原来,自从自己儿子与宣姜的婚期定下后,卫宣公每日都听人说宣姜如何貌美,如何似仙人般不可方物,卫宣公便起了歹意。他不再想让儿子娶宣姜了,这样的美人儿做自己的儿媳妇,想想怎么都不甘心。

于是,他打着为儿子修建新婚行宫的名义大兴土木,在淇水河边修建了一所豪华的行宫,命名为“新台”,当做是庆贺太子大婚的礼物。父亲这样为自己考虑,太子自然是感恩戴德。所以,当卫宣公命他前往外地公干之时,他自然义不容辞。

太子如何能够想到,他这一去,便是彻底与宣姜擦肩而过了。

太子走后不久,宣姜就被齐国送来,一路上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人们都非常羡慕地看着她出嫁。宣姜自己也是有些焦急,这位太子爷,究竟是何种人呢,到底有没有外人所夸赞的那样好。

答案在当夜便揭晓开来。当宣姜被喜娘搀扶进“新台”的婚房后,当大红的盖头被掀起后,宣姜这才知道,原来一切的幻想不过是美丽的泡沫。

眼前的这个男子,满面胡茬,年纪大的足可以做自己的父亲,与之前听闻的太子形象一点也不符合,丝毫看不出像人们说的那样好。这样的德行,哪还是自己所期盼的郎君。一夜过去,卫宣公心满意足,可是宣姜,却是流尽了这一生的眼泪。但是,事情已成定局,她的满腹委屈,该向何人去诉呢?

新台的辉煌豪华,丝毫不能让我欣慰,本想跨过河水,是要嫁给一位如意郎君,可怎么能想到却是嫁给了一个如同蛤蟆蟾蜍般长相的老头。

全诗三章,前两章叠咏。叠咏的两章前二句是兴语,诗歌越是夸赞新台的辉煌,便越是再讽刺卫宣公做的这件丑事有多么不堪。反形修辞的运用,美愈美,则丑愈丑。

诗中“河水弥弥”、“河水浼浼”,暗喻了宣姜日日哭泣,泪流不止的意思。被人用这样卑鄙的行为骗婚,女子是无法忍耐的。可是宣姜却只能默默承受,这本就是一桩政治婚姻,是为了两国交好才定下的。

如若自己大吵大闹的搅翻了卫国的脸面,只怕齐卫两国又要开战,民不聊生的日子便不远了。宣姜应当是抱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念头,在新台勉勉强强伺候着卫宣公。

旧时女子,遇上这档子事,除了任命,也是没有任何的法子了。

后来,伋子归来,卫宣公将其招到新台,恐怕是出于示威的心理,第一件事情就是让儿子向自己的新婚妻子行大礼。本该是自己的妻子,却成了继母,伋子的心理五味陈杂。

但作为有涵养的国君继承人,他规规矩矩的拜见了新母,祝贺了父亲的大婚。卫宣公得意地笑了。可是他却没有注意到,宣姜眼角所泛起的泪花,和伋子那飘忽不定的眼神。

出于安慰,卫宣公将自己后宫中一个平凡不得宠的女子送给儿子做太子妃。在卫宣公看来,这是一场平等的交换,不过是一个女子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此后,卫宣公依然夜夜在新台寻欢,这一场错位的婚姻,逐渐被人们相传开来,看不过眼的人,便写了这首《新台》,讽刺卫宣公的荒唐行径。只是悲剧已经酿成,荒唐之事已然做下,任凭后人如何讽喻或同情,宣姜的命运,都无法再从泥潭中跳出来了。

女子出嫁,都是想嫁得如意,嫁得幸福,但一朝嫁错人,自己的人生,就会彻底发生了逆转。

注释:

(1)有泚(cǐ此):鲜明貌。弥弥(mǐ米):大水茫茫。

(2)蘧篨(qú chú渠除):鸡胸。一说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