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之过。”良好的家风可以通过对子女的教育代代传承。中国文化中的教子既有严父对于子女的教育,也有贤母对于子女的教育。父亲的典型示范对于子女的成才至关重要,而在传统家庭中,由于“男主外,女主内”,母亲的作用更是不可或缺。孔子、孟子等圣人,陶侃、欧阳修等贤人,都主要是母亲教育出来的。教子,不仅是传承家风,也是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孟母三迁。
孔子很小的时候,母亲颜征在就买来很多乐器,有时自己为儿子吹弹,有时请人为儿子演奏,有时让儿子自己玩弄。邻里乡人不解其意,颜征在对人们说:“孩子现在还不懂事,但天长日久,他就会喜欢这些乐器。做人要讲根基,办事要按规矩,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乐器最讲礼仪与规矩,无章法演奏不出动听的乐曲。让孩子早点懂得礼仪、音律、等级,对他日后的成长至关重要。”在母亲的教导下,孔子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孟子小时候,家住得离墓地很近,好奇的孟子常常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孟母看到后非常担心,于是把家搬到了集市旁边。不久,孟母发现孟子经常模仿商人做生意时的场景,玩买卖东西的游戏。孟母忧心忡忡地叹气道:“在这样的地方孩子是无法成才的!”孟母再一次把家搬到了学堂附近。她发现孟子在这里总是玩一些模仿礼仪的游戏,欣慰道:“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礼仪,应该把家安置在这里!”
不义之财,非吾财也。不忠之子,非吾子也。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去市集,儿子哭着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从市集回来,看到曾子正在杀猪。妻子阻拦说:“我是骗骗小孩子的。”曾子说:“小孩一举一动都模仿父母,今天你骗他,是在教他欺骗。母子之间不再信任,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办法。”于是就把猪杀了。
田稷是齐国的相国,曾经收受贿赂。他的母亲知道了,批评他说:“不义之财,非吾财也。不忠之子,非吾子也。”于是,田稷退还财物,并上奏齐宣王请求处分。齐宣王召见田母,予以表彰,鉴于田稷知错善改,便让他继续担任相国。
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君。你既孝且忠,有什么对不起我呢!
三国时的王经年少家贫,做官做到二千石的职位时,他母亲对他说:“你本是贫寒人家的子弟,现在做到二千石这么大的官,可以止步了!”王经没有采纳母亲的意见。后来他担任尚书,帮助曹魏对抗司马氏,被逮捕了,流着泪辞别母亲说:“我不该不听从母亲的教导,以至有今天!”他母亲却一点愁容也没有,对他说:“做儿子孝顺,做臣子忠君。你既孝且忠,有什么对不起我呢!”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曹操非常关心儿子们的成长,他反复告诫他们:“你们小的时候,我会关心疼爱你们,但等到你们长大后,我会量才而用。我对部下不会偏心,对家人也会公正,唯才是举才能治理好国家!”
若不是这样的母亲,哪里生得出这样的儿子呢?
东晋时殷仲堪任荆州刺史,正碰上水涝歉收。他吃饭时只有少量菜肴,有时饭粒掉落在盘外席上,他也总是拾起来吃掉。他常常教育子弟说:“清贫原是士人的本分,怎么可以登上高枝而丢弃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湛氏很懂礼仪,勤俭持家。湛氏整天辛勤地纺纱织布,贴补家用。她教导陶侃结要交品德高尚的朋友,努力向别人学习。每当有客人前来拜访的时候,她总是亲自去喂马,拿出家里最好的食物款待客人,用最好的床铺留宿他们。当时的人赞叹说:“若不是这样的母亲,哪里生得出这样的儿子呢?”
三件“土物”:一块土、一只土碗、一块白色土布。
陶侃赴任前,母亲湛氏准备了一个包袱,说里面有三件“土物”,叫儿子带上。来到官府后,陶侃打开包袱一看,只见里面包着一块土、一只土碗和一块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后来才慢慢领悟到母亲的用意。原来,一块土,是教儿永记家乡故土;一只土碗,是教儿莫贪图荣华富贵,要保持自家本色;一块白色土布,是教儿为官要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陶侃年轻时当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捕鱼。某次,陶侃利用职权拿了腌鱼回家,母亲湛氏马上叫他把鱼退回去,并且责备他说:“你身为官吏,拿官家的东西,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精神负担!”
王羲之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儿子王献之在家风的熏陶下,从小练习书法。王献之苦练了五年后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递给父亲评定,王羲之笑而不语,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然后让儿子将全部字稿拿给母亲审阅。王羲之的妻子看后,叹了口气说道:“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王献之听后不由得泄气了,母亲接着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练就一手好字!”王献之听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字最终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北魏时的长孙道生清廉俭约,当时的人把他比作春秋时的名相晏婴。他的住宅低矮简陋,出任方镇后,族中子弟翻新了旧宅。道生返回,慨叹道:“以前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强敌还像游荡的鬼魂一样活动于大漠以北,我岂能安坐在华美的宅第之中!”便严厉地责备他的子弟,叫他们毁掉新宅。
只有我因当官而贫穷了,留给子孙的只有清白。
隋代郑善果身居高位,母亲崔氏仍然坚持纺纱织布,贴补家用。郑善果不忍心母亲这么辛苦,对母亲说:“儿子现在做了官、封了侯,俸禄很富足,您为什么还要这么辛苦自己呢?”崔氏回答道:“我原以为你知事明理,听你这么说,才明白你还需要有人来开导。按照礼法,做官所得的俸禄,应当拿出去做善事,救济需要帮助的人,以表示先人的恩惠。至于纺纱织布,那是妇人分内的事情,懒惰和安逸不符合礼法。”当时的人都称赞崔氏很懂礼。
隋朝时房彦谦任泾阳县令,家里有原来的产业,所得的俸禄全部用来周济抚恤亲友,生计日见困窘,自己却怡然自得。他曾对儿子房玄龄说:“人家都因做官得禄而富起来,只有我因当官而贫穷了,留给子孙的只有清白。”
树和果都是人家的,我们不能侵占人家的东西。
隋朝时,赵轨转任齐州别驾。赵轨住所的东邻有桑树。桑葚熟了,有的落入他家院子。赵轨派人全部拾起来归还 邻居并告诫他的众儿子说:“我不是借此邀取名誉。树和果都是人家的,我们不能侵占人家的东西。你们应引为鉴戒。”
唐代李袭誉性格严谨,喜好读书,居家以俭朴节约自处,所得到的俸禄,分赐给宗族亲戚,剩余的钱用来写书。他经常对儿孙们说:“我不喜爱钱财,因此贫穷。京城有赏赐的田地十顷,耕种可以足食;河南有桑树千棵,从事蚕桑可以足衣;我写成的书,勤攻读可以求取官职。我死后,你们努力做这三件事情,就可无求于人了。”
给你们衣食,不如给你们仁义道德。
唐代李逊任贝州刺史时,天降甘露,洒遍庭中树木。人们说:“这是刺史大人善政所致,应该报告给朝廷。”李逊很谦逊,隐匿不报。他历次担任十七种官职,所得俸禄首先用来照顾兄弟嫂侄。他对儿子说:“给你们衣食,不如给你们仁义道德,不要嫌敝陋而推辞不受。”
唐朝监察御史李畲的母亲为人清白正派。一次,李畲的禄米由差役送到家里,李母令人过数,结果多出三石。李母询问原因。差役说:“御史的禄米出库时一向不将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母亲又问应付多少车脚钱。差役说:“给御史家送禄米一向不收车脚钱。”李母很生气,命令差役送还多出的禄米,并付了车脚钱。
崔玄暐是唐朝宰相,以清白著称。刚踏上仕途时,母亲卢氏就告诫他:“我的姨兄曾说:‘儿子一辈的人做官,有人说生活贫困,是好消息。如果钱财过多,穿好衣服,骑名马,是坏消息。’我很赞成这句话。常常看到亲戚里有人做官,带回大量钱财,父母只知欢喜,却不问从何而来。如果确实是从俸禄里面省出来的,也是好事;如果来路不正,有违天理,这和做强盗有何区别?即使没有大过错,难道能够无愧于心?”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年幼时,父亲不幸去世,母亲靠辛勤劳动,将他抚养长大。欧阳修长大后问母亲,是什么样的决心和力量能够让她在困境中坚持下来。母亲深情地说:“你父亲死后,我能守寡抚孤,是因为我了解你父亲的高尚品德。我爱他,也爱你,决心把你培养成像他那样的人。为了你,再大的苦我也能吃。你父亲去世前对我说:‘我不能看孩子长大了,希望你今后把我的话告诉孩子:人不要贪财图利,生活上不要过分追求享受,要孝敬长辈,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是你父亲的遗言,望你好好勉励自己。”欧阳修听到这里,流着泪着对母亲表示:“我一定继承父亲的遗志,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假如以后你被流放,我会跟你一起去的。
北宋名相王旦病重后,请杨亿撰写遗表,并告诫子弟:“我家盛名清德,应致力于俭朴,保守门风,不许太奢侈,不要厚葬。”遗表呈上后,宋真宗为之感叹,便前往王旦的府第,赐给五千两银子。王旦上奏辞谢,文稿末尾写着:“财物对臣没有什么用处,现在想要散发施予,为百姓排忧解难!”
北宋年间,朝廷任命刘安世做谏官。接任以前,他对母亲说:“去朝廷做谏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还会招来祸事,如果以母亲年老为借口,现在推辞还来得及。”母亲答道:“谏官是皇帝身边直言的臣子。你有幸得到了这个职位,理应舍生取义去报答恩典。假如以后你被流放,我会跟你一起去的。”刘安世含泪答应了母亲,上任后忠于职守,得到百姓称赞。
私事怎么能用国家的钱?
北宋名臣范仲淹家风清廉俭朴、乐善好施。一次,范仲淹让次子范纯仁自苏州运麦至四川。范纯仁回来时碰见熟人石曼卿,得知他逢亲之丧,无钱运柩返乡,便将一船的麦子全部送给了他,助其还乡。范纯仁回到家中,没敢提及此事。范仲淹问他是否遇见好友,范纯仁回答说:“路过丹阳时,碰到了石曼卿,他因亲人丧事,没钱运柩回乡,而被困在那里。”范仲淹立刻问道:“为什么不把船上的麦子送给他呢?”范纯仁答道:“我已经送给他了。”范仲淹听后,对儿子的做法非常满意。
司马光的夫人去世了,宋神宗派人送了一些钱给他。他说:“私事怎么能用国家的钱?”让儿子把钱退回去。但儿子觉得应该借点钱,把母亲的丧事办得风光点,司马光没有同意。最后,父子把家里仅有的一块三顷的土地典当了出去,这才简单地办理了丧事。
已经碎了,急有何用?
北宋陈省华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都中了状元,老二也是进士及第。陈省华的善于教子连司马光都赞叹不已:“天下皆以陈公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陈家有一匹烈马,经常踢人。一天,这匹马不见了,陈省华责问仆人,仆人说是尧咨少爷卖了。陈省华马上叫来儿子:“你是朝中重臣,怎能把不能制服的烈马转手易人呢?”说着,赶紧命人去追回马,并退还卖马钱。
宋朝有一个叫吕文靖的人有四个儿子。有一天,他对夫人说:“咱们的儿子中不知道哪个是宰相之才,我要考验他们一下。”于是,当四个孩子在院子里玩耍的时候,吕文靖吩咐一个小丫鬟,故意将玉器掉落地上摔碎。这时,有三个孩子急忙去报告夫人,只有老二公著没动。吕文靖问公著:“你为什么一点不着急呢?”公著回答:“已经碎了,急有何用?”吕文靖告诉夫人:“公著将来可当宰相。”后来,公著果然官至宰相。
我一日不离开参知政事这个官位,你就不要期望做官!
宋朝人张浚的母亲计氏,一直教导儿子按照他父亲的品行做事。后来张浚在朝廷里做官,目睹奸臣秦桧贻误国家,想去劝谏皇帝。可是一想到年迈的母亲,就怕获罪之后牵连她,所以很忧愁。母亲计氏见了,再三追问。张浚把心中的顾虑告诉了母亲,计氏说:“你父亲曾说‘情愿因为谏忠言忍受酷刑,也不愿有负圣恩’!”张浚听后羞愧至极,明知会被贬谪流放,依然决定将奏章呈送皇帝。
元朝时,参知政事张雄飞的长子张师野担任东宫警卫。有一天,有人请求让张师野做荆南总管。张雄飞坚决劝止,对张师野说:“今日有人要提升你做官。你在太子手下担任随从的日子也很久了,本来做官也是应该的,可是我正担任执政,提拔你,别人会认为我对自己的儿子偏爱照顾。所以,我一日不离开参知政事这个官位,你就不要期望做官!”
读书人要自立,时刻不忘为追求正义而奋斗。
明朝著名谏臣杨继盛因弹劾权臣严嵩,被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了《谕妻谕儿卷》教育儿子。在做人方面,要向父母学习,做一个正直的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交友方面,要与“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君子肝胆相交,远离唯利是图的小人;在治学方面,要先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后择良师学习经世致用的学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成长为正直忠厚的君子,为世人所称赞。
高愈是明朝名臣高攀龙的从孙,他继承了祖上的清廉家风,晚岁生活极度贫困。某年,连续喝粥七日,还带着儿子登临远眺,精神上依然逍遥自足。他曾经说:“读书人要自立,时刻不忘为追求正义而奋斗。”
读书中举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
康熙初年,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其子从山西老家来看他,他仅有一只一直舍不得吃的咸鸭,乃割下一半作为礼品让儿子带回老家,因此人称“半鸭知县”。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在给堂弟郑墨的家信中讲到爱子之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但要有原则,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的人。”在另一封书信中又谆谆告诫道:“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能因他是你侄子就姑息、放纵、怜惜。”郑板桥还在信中写道:“读书中举做官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以竹入联:“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他教育儿孙,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一是不送子弟学校读书;二是家里人不许坐公车;三是不要靠父母,自己闯路子。
乾隆时期,内阁典籍尹均生性俭朴,他的儿子尹壮图任内阁学士。两人都喜欢喝豆汤,每月一定要煮多次,并喊来儿孙辈一起喝,说:“这是家乡口味,你们即使将来富贵了,也不要忘本。”见父子经常同乘一车去上朝,刘墉感叹道:“尹舍人可以称得上以清白遗子孙了。”
新中国成立后,滕代远历任铁道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但他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优良的家风。滕代远有五个儿子,他对孩子们要求非常严格,坚持“干部子弟不能搞特殊”的原则,并定了三条家规:一是不送子弟学校读书;二是家里人不许坐公车;三是不要靠父母,自己闯路子。
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
在对待子女花钱的问题上,朱德非常严格,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不要小看给孩子钱的问题。如果不注意,钱给得多了,实际上是害了他们。他们都有工作、有收入,能够生活就可以了。他们不知道过去的苦难,钱给多了,可没有任何好处。”“革命者的遗产不是金钱,而是革命精神。”这是朱德教育子孙后代的又一句名言。他在病重期间,曾多次对孩子们说:“我是无产阶级,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切都上交国家。”他在病危的时候,嘱咐妻子康克清,把他自实行工资制以来的全部存款共计两万多元,作为党费,全部交给组织。
张闻天的儿子张虹生填写学生登记表时见许多同学在“家庭出生”一栏里填了“革干”或“革军”,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填,就去问爸爸。张闻天说:“你就填‘职员’吧。不管是工厂里的工人、种地的农民,还是政府的工作人员,大家都是干革命的,只是分工不同。”
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刚刚经过************,处于经济恢复期。国家号召大办农业,万里响应号召,将长子万伯翱送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劳动锻炼。万伯翱成为首都干部子弟下乡支援农村建设第一人。从不题字的万里在厚厚的笔记本上,为儿子写了两行字:“一遇动摇,立即坚持。”
刘伯承的长子刘太行回忆说:“那时南京刚解放,父亲是南京市长。有一天,他带着我们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通知说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父亲正要带着我们回家,负责的干部赶来了,说可以带领着参观,可是父亲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邀请。回家的路上,父亲给我们讲:‘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
“**********”期间,****被下放到江西。由于厨师生病,****长女陈伟力临时到江西为他做了十个月的饭。****对女儿说:“你在这里十个月,是为了照顾我,没有给国家做事,就不能拿国家的工资,回去后,要把工资退给单位。”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四岁丧父,在祖母、伯父、母亲的扶持和教育下,刻苦学艺,敬重并学习祖父、父亲的为人处事,从艺术和家风上均继承祖风,将梅派艺术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现代京剧史上改革创新的先锋。在日寇侵我山河、气焰嚣张的岁月里,他蓄须明志,息影舞台,艰难度日,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佩景仰。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培养子女的经验,梅先生总是淡淡地说:“尊重孩子就像尊重观众一样!”他从不疾言厉色并绝不打骂孩子。“把孩子吓傻了,就更听不懂了。耐心地讲解,总能让孩子明白的。”梅兰芳一生严于律己,他将表演艺术和梅家谦虚谨慎、俭朴随和、乐善助人的纯朴家风传给了子孙后代。
我不知道你给我的钱是不是干净,将来会不会要退赔……
当代文学大师、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的母亲年近百岁,每次到儿子的本命年,她都要亲手为儿子做红腰带,并绣上“马年大吉”四个字。冯骥才感动不已,他说:“正是因为我在家里获得了这样美好的爱,知道了爱是什么滋味,我才希望把爱传递给别人。”
有报纸曾经刊登过一位公务员读者的来信,其中有这样的话:“多年前,老母就把我给的零花钱全部存了下来,一分也舍不得花。有次去看生病的二姨,她连二十元钱也掏不出。在我的追问下,她说:‘听说很多当官的都很贪,我不知道你给我的钱是不是干净,将来会不会要退赔……’母亲的话至今都让我不堪回味。我用白纸黑字将它记下来,是为自警,亦当与同事同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