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们那一代企业家的创业经历,更多是缘于商业环境的制约与约束。那时候经营企业,既需要经营智慧,也需要政治智慧,需要懂得忍让。我自己领悟出的道理有两个:不在改革中成为牺牲品,有理想而不理想化。”柳传志如是说。
直率的柳传志也曾由衷地告白:“我最大的缺点是轻信。”柳传志其人,外表强硬、内心柔软。他说:“经营企业,如果心肠冷漠,肯定做不长久,一定要以心换心、诚恳相待。如果没有铁的纪律的约束,企业肯定也不行,要把握好这个度。”
事实上,“狠”与“善”是非常难以拿捏与把握的尺寸问题,考验着企业家的思想与韬略。
2007年上半年,温州商界邀请柳传志前去进行交流。当时,暴雨侵袭温州,柳搭乘的飞机迫降在上海,工作人员建议第二天早晨再乘飞机飞往温州,柳传志不同意,担心第二天飞机再延误而无法准时参会。于是,他让人找来“公务车”连夜赶路,终于在第二天早上6点左右赶到了温州。当柳传志红着眼睛出现在会场时,温州的知名企业家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就是柳传志,以“管理自己”的方式感召他人。“说到的事情必须做到”,柳传志首先这样约束自己,然后再去影响他人。时至今日,“说到做到”可谓联想企业文化的精髓。
一个月之内,总有那么两三天,柳传志会强迫自己安静下来,退出喧嚣想问题,既想当下,更想未来,因为“思想越艰苦、观点才新鲜、决断才有力”。
有边界才能有自由,没有边界的自由就是放纵,放纵最终会导致失去自我。所以说,当管理者自己拥有了比较大的权力后,更要很好地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要管理好自己的喜好,不要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影响公正。如果依仗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就会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灾难。
管仲去世前夕,齐桓公来探病,和他探讨接班人的问题。齐桓公问管仲,鲍叔牙是否可以代替管仲做相国。鲍叔牙是管仲的伯乐,他曾数次给予管仲帮助,并极力向齐桓公推荐,才使管仲走上了事业的辉煌之路。
这次,当齐桓公就鲍叔牙的职务安排征求管仲的意见时,管仲不但没有提出支持意见,而且还斩钉截铁地告诉齐桓公,鲍叔牙这个人不能当相国。当时,齐桓公很惊讶,他问管仲,鲍叔牙那么努力推荐你、帮助你,怎么这个时候你反而不帮助他呢?
管仲说出了自己的意见,核心意思是:鲍叔牙的优点是清正廉洁、疾恶如仇,但这也是他作为相国的缺点。天下大事,用君子,也要用小人,只要用好每个人的优点,抑制其缺点就可以了。但是以鲍叔牙的性格,他要是当了相国肯定无法容忍某些人,这样既不利于团结,又会把本来比较合理的人员结构破坏掉,甚至让团队彻底分崩离析。
从这个角度来说,管仲是一个很令人钦佩的人。他对鲍叔牙也感激,也欣赏,也尊敬,但是这些光环丝毫没有影响他公正客观地去评价鲍叔牙。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是真正的“站在头脑之上”。
总之,懂得自我约束的价值,是一个管理者成熟的标志。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终于天下大治。我们可以从一个很小的细节上看出他的水平,那就是在和大臣讨论问题的时候,不管心情如何,李世民总是尽量保持和颜悦色的神态,为的是让大臣们可以没有心理负担地提建议和意见,这样的良苦用心充分显示了一个管理者的成熟和睿智。
换位思考,多考虑别人心理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多些谅解,这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多一层谅解,就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
领导者想要更好地了解他人的想法,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站在自己角度和站在对方角度在行为上只有细小的差别,但效果上却有巨大差距,这可以显著地体会到。在为人上,一个人如果能习惯性地换位思考,他就会很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顺利地达到目的。所以说,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信任,并且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础。
如果能做到换位思考的话,可以说就是人中之成功者,人中之佼佼者。如果一个人不会设身处地地思考,就永远走不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怪圈。
当我们变换角度,从别人的视角看问题时,就会豁然开朗,你就会发现以前不如意的事情原来都和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你就会理解别人做事、待人时的想法。“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该怎样对待别人”,你想赢得别人的喜欢,你的人生就需要换位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换位思考,多点理解,多点宽容,多点乐观,生活中就会多点快乐和幸福。
不难发现,很多事情,只要稍加换位思考,便能柳暗花明。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完美、正确,我们更左右不了别人的思想和意志,那么我们就去适应他人,完善自己。多一点换位思考,人生的脚步就会轻快一点点。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换位思考也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感受别人的感受。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那样,你想要赢得别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别人。
一对夫妇坐车去游山,半途中下车。听说后来车上其余的乘客没有走多远,就遇到了小山崩塌,结果全部丧命。女人说:咱们真幸运,下车下得及时。男人说:不,是由于咱们的下车,车子停留,耽误了他们的行程。不然,就不会在那个时刻恰巧经过山崩的地点了……
人们常说瞎子点灯——白费蜡,而事实有时并非如此。有一位盲人夜间出门,提着一盏明晃晃的灯笼,行人迷惑不解,忍不住上前问道:“大哥,你眼睛不好使,还打着这个灯笼有用吗?”“有用有用,怎么会没用。”盲人认真地回答。他说:“正因为我看不见你们,所以我才需要这盏灯笼给你们这些明眼人以提示,免得你们在黑暗中看不见我这个盲人而把我撞倒。”听者心中豁然开朗,都被这位盲人的聪明所折服。而这位盲人手中的灯笼所映照出的智慧,正是换位思考的体现。
换位思考是基本的道德教谕。古往今来,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马太福音》的“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对此感同身受。
真理的身上布满伤痕。换位思考是人类经过长期博弈,付出惨重代价后总结出的黄金法则。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左手去伤右手,我们是同一棵树上的叶和果。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证明: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拿写作来说,作者写书不容易,需要尊重、肯定和理解。所以,编辑应该摸清作者的心思和思路,不仅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这样才能与作者沟通对话,才能协调修改好书稿。
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双赢。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而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简单。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被“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就能达成谅解。
过去有一个农民在田间劳动,感到非常辛苦,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天,感到更是苦不堪言。他每天去田里劳动都要经过一座庙,看到一个和尚经常坐在门前的一株大树下,悠然地摇着芭蕉扇纳凉,他很羡慕这个和尚的舒服生活。一天他告诉妻子,想到庙里做和尚。他妻子很聪明,没有强烈反对,只说:“出家做和尚是一件大事,去了就不会回来了,平时我做的家务事较多,我明天开始和你一起到田间劳动,一方面向你学些没有做过的农活,另外及早把当前重要的农活做完了,可以让你早些到庙里去。”
从此,两人早上同出,晚上同归。为不耽误时间,中午妻子提早回家做了饭菜送到田头,在庙前的树荫下两人同吃。时间过得很快,田里的主要农活也完成了,择了吉日,妻子帮他把贴身穿的衣服洗洗补补,打个小包,亲自送他到庙里,并说明了来意。庙里的和尚听了非常诧异,说:“我看到你俩早同出,晚同归,中午饭菜送到田头来同吃。家事,有商有量;讲话,有说有笑,恩恩爱爱。我看到你们生活过得这样幸福,羡慕得我已经下决心还俗了,你反而来做和尚?”
这则故事不仅表现农民的妻子聪明贤惠,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道理在里面。换位思考,也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问题,这样看问题比较客观公正,可防止主观片面;对人要求就不会苛求,容易产生宽容态度;对自己能将心比心,做到知足常乐。
附:领导者的职业点拨
多聆听,与别人协商,让自己成为更有力量的领导者类型。
在你出手干涉以前,先让别人把话说完,同时对他们的见解给予应得的鼓励。
发生争执时,要扪心自问这是否值得,当你恫吓别人时,反问自己是否愿意善后。
别太快断了自己的后路,失去的会重新获得,惹怒你的人需要为他们犯下的每一个错误而付出代价,也许你仍有可能从他身上得到对你有利的东西。
对许多人而言,你的威胁、激烈的长篇大论和火爆的脾气只能代表没有效率,不管这些行为在你眼中是多么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