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心理生活是统一的整体,一个人人格的表现从横向上有紧密联系,从纵向时间发展上看也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说,在时间的进程中,人格是连续的,而不会有跳跃式的发展。就像一个人现在和将来的行为方式总是与其过去所表现出的性格是相适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的行为总是机械地由过去和遗传所决定。也不能理解为个体的未来和过去是相互分隔的。就像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在转瞬之间脱离之前的那个自我,变成另外一个人,虽然我们有时也弄不清楚这个所谓的自我到底是什么样子。通俗点说,就是在我们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天赋和能力之前,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我们的潜能有多大。
人格发展的连续性(这并不是机械决定论)不但让教育和改善个体人格成为可能,也使我们能够测试出儿童在某一时间段性格的发展状况。由于一个个体在经历一个新的环境时会表现出其隐藏性格,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发现和检测孩子的人格发展状况,就可以通过让他们进入一个陌生的新环境之中。因为性格发展具有连续性,一旦进入新环境,他们就会表现出在先前环境中不会表现出的一些性格特点。
对孩子来说,我们通常会在一些转变期,如孩子入学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时,比较容易发现他的性格特点。在类似情境中,孩子的性格局限也能清晰地浮现,就像老照片的底片被放进冲洗液之后,画面就会清晰显现出一般。
以前我们曾观察过这样一个孩子,他是被收养的。这个孩子性格暴躁,行为方式毫无规律,也不听从大人的管教。当我们向他问问题时,他完全是在自说自话,所说的话与我们的问题毫无关系。在经过进一步的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虽然这个孩子在养父母家已经度过了好几个月,但他并不喜欢这个家,对养父母还心怀敌意。
面对我们得出的这个孩子在新环境中的表现的结论,他的养父母都摇头表示他们一直很善待这个孩子。但很显然,在此之前,可能从没有谁对他好过,或像养父母这样对他好过。所以,善待并不是改变问题的关键。经常有父母抱怨孩子难以管教:“我们尝试过各种办法,软硬兼施,但不起任何作用。”这种情况证明,对待孩子仅仅单方面的善意还不够。诚然,大多数孩子都能够正确回应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认定孩子的内心也和他们的表现一样。因为有些孩子会有一种意识,认为目前所受到的善待可能只是暂时的,当这种善待不再,他们还会回到以前那种缺乏关爱的环境中。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局面,重点是要理解孩子的真实感想,而不是父母的想法。即使父母认为对孩子很好,但就像这个孩子一样,我们告诉这对养父母,这个孩子在他们家并不觉得幸福。当然,我们无法从孩子幸福与否来评判这对养父母是否称职,但我相信肯定有什么因素导致孩子心怀恨意。于是,我告诉他的养父母,这个孩子会把很多行为当成是对他的禁锢,如果他们没有办法来改善孩子的这些错误认知,不能唤起他心中的爱意,恐怕最后还是免不了要把他转送给他人。果然,后来我们得知他的性格变得愈发暴躁,乖戾。如果别人对他友善一些,那情况会有所改善,但这不会起到根本性的作用。后来,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我们终于弄清楚了导致他如此的原因。我们认为,这个孩子因为是和养父母,以及养父母的子女生活在一起,所以,潜意识里,他会认为养父母肯定更加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孩子。虽然这不一定就是导致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孩子不愿意再生活在养父母家。所以,他就会自己设置目标(离开养父母家)来帮助他完成自己的愿望和目的,并加以行动。照此来看,这个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而不是什么头脑不健全。最后,这对养父母终于认识到,他们如果没办法纠正孩子的想法,就必须将他转送给别人了。
当孩子出现一些错误行为时,如果我们惩罚他,反而会让他把这当成继续犯错抵抗的绝好借口。一味的惩罚只会让他觉得反抗有理。我们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我们把每一个孩子的错误行为理解为他们遇到新环境的结果,是他与环境互动产生的。尽管这种错误看起来很幼稚,但是却很正常,因为就连成人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幼稚错误!
目前,几乎还没有人研究人的举止行为和隐性的身体语言的意义。教师因为职业的关系,可以说有着足够有利的条件,来把孩子的外在表现加以归纳,分析、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要明白,同样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时间代表的意义可能不一样,同样的行为表现在两个孩子的身上,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可能不同。另外,很多问题儿童有着同样的心理问题,但表现出来的行为却各种各样。归纳起来说就是,殊途同归。
人犯错误的可能性尽管不可胜数,但真理却只有一个,这也是人性的奇特之处。
对于儿童的一些行为,我们不能从我们的常识出发来判断正确与否。因为那些错误行为的出现,往往是由于他们设定目标或目的时出现了错误。也可以理解为,是错误的目标导向引发了错误的行为表现。
儿童身上有些容易被忽视却可能揭示重大意义的表现,如睡姿。下面所举的例子很有趣。有一个15岁的男孩做了这样一个梦,他梦见当时的皇帝弗兰西斯·约瑟夫死了,他的魂魄来到男孩面前,下令让他带领一支军队进攻俄罗斯。于是,当我们夜里走进他的房间时,看到他在睡梦中却保持着一副指挥军队的姿势,就像拿破仑。而且,当我们第二天看到他时,他还是那样一副姿势。在他身上我们看到,现实和梦境是有着明显关联的。但是,当我们在交谈中告诉他皇帝还活着时,他却不愿意相信。后来,我们得知他在咖啡馆做服务生时经常会因为身材矮小遭到别人的嘲笑。于是,我们就问他有没有人和他走路的姿势相像,他思索片刻后说,我的老师,麦尔先生。这也证实了我们之前的猜想,解决这个困扰的方法就是把这个麦尔先生想象成拿破仑。关键是,这个孩子说他想成为一名像麦尔先生那样的老师,所以喜欢有意识地模仿老师的动作。仅仅从这个姿势我们就几乎看到了男孩的全部生活。
新环境是检测儿童准备性的一种形式。当儿童准备充分时就能充满信心来迎接,若准备不足,就会感到紧张,觉得无法应对新环境。而一旦是第二种情况,儿童对新环境的判断就会发生扭曲,进而做出不真实的反应,无法很好地融入新环境。简言之就是,儿童在学校的种种错误或逆反行为,并不是学校本身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儿童对这一环境的准备不够充分。
这里也要说明,我们对新环境的研究不是因为新环境会导致儿童变坏,而是通过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发现儿童准备性的好坏,或者说是在应对新环境上的缺失或不足之处。
联系前面的例子,这里可以再做些研究。
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如果他的母亲告诉我们,这个孩子在上学之前一直都很好,那么这里面包含的信息比她理解的要多一些,我们会从中了解到,这个孩子难以适应学校的新环境。如果她说孩子“在过去的三年一直不好”,我们必须再深入了解这个孩子在三年前遭遇了什么身体或环境上的变化。
自信心不足是导致孩子无法适应学校生活的常见原因。并且,通常是孩子在学校遭遇第一次失败时,没有引起大人的足够重视,但却对孩子造成了很深的影响。比如,这个孩子是否经常会因为考试得分太低遭到责骂,而这种责骂对他来说,可能会使他认为自己再努力也不会有出息,这就对他追求优越感产生了不利影响。倘若孩子的父母不注意,习惯对他说:“你将一事无成”或“你会在监狱里结束一生”这样的话时,孩子会更加消极,彻底地否定自己。
同样是失败,有些孩子能从中受到激励,有的则会一蹶不振。而对于后者,必须注意多加鼓励,要温柔、耐心、宽容地对待他们。
草率地向儿童解释性方面的问题,会使他们陷入困惑。兄弟姐妹的优异表现也会妨碍儿童进一步的努力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