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服饰心理学
5300300000012

第12章 服饰心理活动的三个层面之一——设计心理(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乘改革开放春风,对服饰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服装设计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相继成立,特别是国外时装类书刊骤然增多,在为人们打开一扇对外开放窗口的同时,必然使研究资料丰富起来。于是,关于世界时装设计大师的书层出不穷,有关大师们的故事被人们讲了又讲。这里,那些设计大师们的设计心理是怎样的呢?只能从很有限的资料中去找寻,于是我想,姑且从大师们曾经的谈话中去了解他们的设计心理,应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因为无论怎么去深究,也难免管中窥豹,还不如从他们那不多的谈话中,采用模糊解析法去研究他们的设计心理。不管准确程度如何,总能代表一种服装设计师的设计心理,这一点不会错,而且,无论在转载中还有多大成分的真实性,从中总是会有所启发的。

时装设计大师可可·夏奈尔,这是一个服装业界和服装专业学生都熟悉的名字(图42)。她出生在法国,投入设计生涯后,曾树立过一个新女性的形象——自由、骄傲、藐视传统,同时自信得惊人。她曾说:“……诚如拿破仑所言,他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我的字典里也没有‘不成功’。”在设计服饰时,她提出要“创造一个年轻的新形象”,那么如何实施她的创意呢?这就是“要让妇女从头到脚摆脱矫饰”。

1910年,27岁的夏奈尔与英俊的英国人亚瑟·卡佩尔相爱,她从这时开始关注人们的首服。她曾说:“因为卡佩尔常带我去赛马场,我注意到当时帽圈都比头小,戴上后还要别上帽针才能固定,并不实用,所以我决定设计出稍宽大而且没有太繁缛装饰品的帽子。”这些已经说明,夏奈尔在设计时不仅仅依据美的原则,她同时注意到实用。因为服饰品是要穿戴在人的身体上的,只有美远远不够。针对高级时装曾追求的曲线廓型,她讥讽那些服饰使人穿起来像“鸭子那样挺胸凸臀”,那样“烦躁、杂乱”。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夏奈尔创造了两件直身套装,被时装界认定是经久不衰的时代风格。她为什么能够在设计中具有超前意识呢?她自己说:“我使时装的观念前进了四分之一世纪,我凭什么?因为我懂得如何解释自己的时代。”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因为她总是站在时代前沿,或是提前进入新的时代,这是服饰设计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可惜大多数人很难做到,因为他们一是不能准确地预测出未来趋势,二是有惰性,没有能力或不肯下功夫去创造新事物,因此总是跟在别人后面。

夏奈尔在时装界所取得的显赫地位,不仅是源于她与生俱来的聪慧和胆魄,更应归功于她的勤奋和不停歇地创造的精神。她曾说:“当你开始工作,就必须继续下去,如果你不用心去做,你将一事无成。”这已经不是设计心理,但它与设计心理密切相关。没有如此的动力,怎么会有那些“惊心动魄”的设计。

克里斯汀·迪奥被法国时装界首席评论家贝·巴拉德誉为“时装界的拿破仑”。是的,他确实是20世纪最重要的时装设计大师之一。他在时装界成名的时间并不很长,却成为时髦的化身,以至今天世界上,“CD”仍代表了华丽、高贵的法国时装,甚至于被视为不可企及的名牌。

迪奥曾以“新风貌”(或译为“新造型”)征服世界,当年的《哈泼市场》报道:“新风貌正是新世界文明的代表,就像联合国一样令人欣喜。”它使“妇女们显得更加年轻,更富有魅力了。她们不再被单调乏味的服装剥夺了女性的美。”那么,是什么设计心理使迪奥创作出如此震撼世界的时装呢?人们以为他一定语出惊人。实际上,迪奥自己说:“没有人能改变时尚,一个大的时装变革之力来于它自身,而‘新风貌’的被接受正是因为一个全球性的审美观和宇宙观的变化。”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的主旨就是顺应社会需求,并非是偶然简单地凭借个人的设想去改变世界。这对于一个时装设计师来说,他的话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因为人们能够从平凡的话语中体会到具有如此设计心理也许是最为重要的。

设计师通常是想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并没有错,关键是如何标新立异,如何处理创新与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关系,或说是如何处理这对矛盾。

伊夫·圣·洛朗是迪奥发现的时装天才(图44),1961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其设计屡屡引起人们注目,被《生活》杂志称为“自夏奈尔以来最美好的”。人们赞叹他的设计,如著名的“蒙德里安”、“梯形线”、“毕加索”系列时装就是当然的经典。对于他的设计,他曾说:“每一种艺术都有自身的表述方式,我的艺术是用服装来表达的。我所从事的是一门年轻的艺术,我要赋予时装一种诗的意境。”他还说过:“对我来讲,在设计服装时完善我的风格要比追求新款式来得更重要。我为妇女设计普通的服装,这样的服装永不过时。我裁的服装能够适应任何季节,这就是我能不再受时尚的牵制,不必全力以赴地去赶时髦。因为比时髦更重要的是风格,风格是不变的。”

这位威风八面的时装设计大师在论述他的设计心理时,竟是如此的平常。不过,细心一读还是会发现他的成功之处。风格,他自己创建的自成一派的风格,这正是他能够驰骋世界装苑的关键。他不像保罗·戈尔捷和克里斯汀·迪奥那样将重点放在服装变革上,他曾自己承认,在探索新式样时总是将立足点放在传统的服装上。这里揭示出传统与创新的矛盾统一问题。大师的设计心理已经显示,他依然尊重传统。从他的作品中分明可以看出,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并没有因循守旧,而是使作品在令人耳目一新时,避免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的遗憾。

圣·洛朗十分注重探索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并培养灵感。他自己说:“我要观察一切,浏览一切,看电影,读报……在听音乐或街头漫步时,也许正是灵感火花迸出之时。”可以设想,一个设计师如果不热爱生活,不懂得从生活中去寻找,去挖掘美的素材,那根本就不会成为大师。

引起轰动的时装展总有设计者浓浓的爱在里面。1977年,圣·洛朗的“中国风”主题系列问世,这使西方人从时装风格上体会到古老中国的朦胧的美。当年的美国《时尚》杂志撰文说:“世界的夜晚改变了……无法抑制的灿烂豪华,在圣·洛朗这个强有力的中国情调系列中表达了最引人入胜的魅力。”魅力是如何产生的,从洛朗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到。他曾说:“有什么国度可以这样引人遐思呢?只有中国。我们西方的艺术受中国的赐予可谓多矣,那影响是多方面而明显的,没有中国,我们的文明决不会臻于今日的境地。……有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中国的中原地带,几世纪来为整个西方源源挹注丝绸。多少年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丝绸,我是如此始终如一地对丝绸一往情深啊。”

圣·洛朗在年届60岁时将其公司的高级时装设计工作交给了生于北非摩洛哥、长于美国的设计师阿尔伯·艾尔巴兹。艾尔巴兹在披露他的设计心理时说:“我设计时所考虑的,是我的主顾即买家,而不是当代艺术美术馆。”有人评论说这一点与圣·洛朗一致,但更多的人认为圣·洛朗很重视博物馆效应。人们从中得到启发的是,一些设计大师是非常注重顾客的需求的。这或许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

瓦伦蒂诺·加拉班尼出生于意大利,曾被媒体誉为“时装界的金童子”(图45)。很多人都熟悉,瓦伦蒂诺把红色演绎到几乎完美的、令人惊奇的程度。为什么,根源于他对红色的偏爱。他曾说:“我意识到除了蓝色、白色以外,没有比红色更好的色彩了。”他常使用的红色被称为“瓦伦蒂诺红”。他自己认为这种红是一种美丽的色彩,非常适合在闪光灯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