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就得让别人熟悉你,而熟识程度是与交往次数直接相关的。交往的次数越多,心理上的距离就越近,就越容易产生共同的经验,建立友谊,由此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和学生、领导和秘书等,由于工作的需要,交往的次数多,所以较容易建立亲近的人际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扎琼克在1968年曾经进行了交往次数与人际吸引的实验研究。他将被试不认识的12张照片,随机地分为6组,每组2张,按照下面的方式展示给被试:第一组2张只看1次,第二组2张看2次,第三组2张看5次,第四组2张看10次,第五组2张看25次,第六组2张被试从未看过。看完全部照片后,实验者向被试出示了全部的12张照片,要求被试按照自己喜欢的程度将照片排序。结果发现:照片被看的次数越多,被选择排在最前面的机会也越多(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简单的呈现确实会增加吸引力,彼此接近、常常见面的确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有些心理学家孤立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交往的次数上,过分注重交往的形式,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内容、交往的性质,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
心理魔法书:
你想让别人喜欢你吗?那就频繁地在他(她)的面前出现吧。先让他(她)熟悉你,慢慢的,你们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就会拉近。随着交往次数的增多,他(她)就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喜欢上你。
拿捏好最佳的社交距离
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靠得太近就会互相刺伤对方,不妨给对方一个空间,这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寒冷的冬天,一群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它们为了取暖,就紧紧地挤在一起,但是各自长长的尖刺很快就把对方刺痛了,于是就四散跑开了。
天寒地冻,寒冷使它们很快又聚集在了一起,但是当它们彼此靠近时,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刺猬们如此三番五次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两种痛苦之间。直到后来,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会刺伤对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刺猬,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即“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所谓“私人空间”,是指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没有办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在拥挤的车厢或电梯内,你总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你时,你就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的不快感。但是,当挤满了人而无法改变时,你就只能以对其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忍受心中的不快,所以看上去神情木然。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多数人很快就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就说明,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私人空间”的意识都永远存在。
交往中需要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是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可最佳的距离是多少?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最佳距离的多少首先取决于你交往的对象是谁。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制定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和空间距离相对应的尺度,用四个区域来表示:
1亲密区
距离在0~46厘米之间。这个区属于家庭成员、莫逆之交等最亲密的人。在这个区域内,两个人可以互相接触,能嗅到各自身上发出的气味,说话一般轻声细语。这个距离尤其适用对肌体的抚慰。两人一旦处于亲密区的距离,就会排斥第三者的加入。
2熟人区
又分两个层次,一是46~60厘米,这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夫妻或情侣之间可以在这个距离中自由来往,如果别的女人试图和一个男人这样做,那这个男人的妻子必定大发雷霆。另一层次是60~120厘米,老同学、老同事、关系融洽的隔壁邻居之间的距离就属于这个距离。当我们向人吐露心机时,差不多总在这个距离内进行。这个区域的话题可以或多或少地涉及机密,而且统统是个人的、与双方有关的事宜。
3社交区
距离120~360厘米,也分两个层次:一是120~210厘米。如在办公室里,一起共事的人总是保持这个距离进行一般性交谈,分享与个人无关的信息。另一个层次是210~360厘米,如正式会谈时,人们一般都保持这个距离。这个距离内目光的接触比交谈更重要,没有目光的接触,交谈的一方会感到被排斥于外,也许会导致交谈中断。进入这个区域的人彼此相识,但不熟悉,交谈内容多半是事务性的,不含感情成分。
4公共区
距离在360厘米以上,完全超出了可与他人进行深入交流的范围。演讲者与听众、非正式的场合以及人们之间极为生硬的交谈都保持这个距离。
但是,正如霍尔教授所说的,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像一个“气泡”,它紧紧地跟随着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扩大或缩小。假设在高峰时的公共汽车里,如果一个人坐在双人座上,即使他的身体几乎与另一个人的身体相触,旁边的那个人也是不会走开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公园、阅览室等地方,那人早就会自觉地起身离开了,从中可见一个人的个人空间是会变动的。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就会缩小到最低点。
另外,最佳距离的多少还与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比如,你如果与一位美国人交谈,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否则他会觉得你不友好;如果与一名阿拉伯人交谈,就要小于60厘米,否则他也会觉得你不友好,可能会出现他不断向你靠近以示友好而你则不断后退的有趣场面。究其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所致。
另外,心理学家还发现了如下的规律:人们离他喜欢的人比离他讨厌的人更近些;要好的人比一般熟人靠得更近些;同样亲密关系的情况下,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人与人保持的距离较远些;两个女人谈话总比两个男人谈话挨得更近些,异性谈话比同性相距远一点。
知道了最佳距离的道理,合理运用,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交往效果。
心理魔法书: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由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心理测试:你是一个受欢迎的人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以下这个测试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使你在生活中扬长避短。
1如果别人说你是个温和的人,你会:
A心胸狭窄地认为:我的胆子实在太小了。
B漠不关心地认为:别人怎么说,我无所谓。
C暗暗地下决心:今后要更温和些。
2在公共汽车上,如果旁边的小孩又哭又闹,你会:
A讨厌地认为:真烦人,家长有办法制止他就好了。
B认为:小孩子真没办法,什么也不懂。
C认为:教育孩子真不容易啊。
3和朋友争论完了回家之后,你一个人独处时,你会:
A遗憾地认为:当初我如果那样说就能驳倒对方了。
B后悔地认为:当时没有充分说明自己的想法。
C高兴地认为:人的想法真是各不相同,很高兴有机会能谈论自己的想法。
4当你突然遇到一个很会打扮的人时,你会:
A说道:服装有什么必要去讲究呢?随便一点不是更好吗!
B羡慕地说:我也要那样会打扮。
C认为:装束能体现人的内心,那人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吧!
5如果不是你的错,结果却给对方添了麻烦,你会:
A认为:因为不是我的错,不道歉也可以。
B跟对方道歉:因为没办法,对不起。
C诚恳地赔礼道:不管怎样,是我给对方添了麻烦。
6如果别人说你是个独具一格的人,你会:
A生气地认为:一定是在讽刺我。
B我独特在哪里呢?在考虑这个问题的同时,心中颇有些兴奋。
C认为:不管怎样,别具一格是好事。
7人类只有相互帮助才能生存。对于这个观点,你认为:
A如果都为别人着想,那就不能生存。
B道理上是这么说,但人往往是自私的。
C要认真做到这一点也许很难,但我一定努力去做。
8如果在谈话时,你的朋友的优点受到别人赞扬,你会:
A那人果真这样吗?然后强调其缺点。
B问道:我该怎么说才好呢?
C一起赞扬道:我也这么认为。
9如果别人问你:你是受欢迎的人还是不受欢迎的人?你会:
A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
B沉思片刻道:我究竟属于哪一种人呢?
C笑着说道:还算是受欢迎的。
10陌生人向你问路时:
A置之不理。
B怕麻烦,告诉他不知道。
C告诉他详细的路线,并把他引向正确的方向。
评分标准:
以上题目,选A得1分,选B得2分,选C得3分。
结果分析:
分数为15分以下:你是个幼稚、虚荣心强、惹人讨厌、不受欢迎的人。
分数为15~25:你受欢迎的程度一般。
分数为25分以上:你属于深受欢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