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德川家康的智慧
5292100000033

第33章 谋略智慧 (2)

第四篇 第三章 谋略智慧 (2)

铭文有这几个字:“国家安康,四海施化、万岁传芳,君臣丰乐。”这原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字句,但家康责难的就是这“国家安康”四字。据说:第二个字是家,第四个字是康,即是说家康二字,被第三个字故意从正中切成两段,是诅咒家康身首异处的不吉文字。毫无疑问,这是牵强附会的解释。

德川家康就此造势,他问京都五山的僧人们。“你们认为这钟铭怎样?”五山的和尚们对德川家康的意图心知肚明,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国家安康四字是诅咒主上的文字,真是岂有此理!”家康的御用文人林道春也附和说:“国家安康这句话将主上的名字从中切开,这真是史无前例的无礼之举!”德川家康因此顺理成章地进兵。

在打仗过程中,德川家康没有一鼓作气地攻下大阪城,当他发现大阪城极难攻破时,就停止攻城,与对方展开谈判。议和之后,他故意装聋作哑,填平了大阪城前面的壕沟,消除了攻城的最大障碍,这才一鼓作气,将大阪城攻下。经过这样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终于顺利实现了目标。

虽然说直接进兵大阪也完全可以攻下秀赖的城池,但权力之争的背后,还要顾虑到人言和民声。世间的很多事情,都不像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这样简单,越是关系到不同的人,越是需要精心地权衡和考量。欲速则不达,在慢慢攻克一个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走出了一条“弓背”路线。

有一次,乾隆想开个玩笑考验纪晓岚:“爱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为孝。”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臣领旨!”“你打算怎么个死法?”“跳河。”“好吧!”

乾隆当然知道纪晓岚不可能去死,于是静观其变。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爱卿何以未死?”“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纪晓岚回答。“此话怎讲?”“我来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浮上来对我说:‘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你应该先回去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的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也不迟啊!’”乾隆听后,指着纪晓岚笑道:“好一个巧舌如簧,真不愧为纪晓岚。”

纪晓岚主观上是想否定乾隆皇帝,然而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不”,而是经过了一个迂回,巧妙地让乾隆接受了自己的反驳。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直批“龙言”,那会适得其反。试想,如果纪晓岚一听皇帝要让自己死,立刻着急上火,迫不及待地大喊“不”,后果会怎么样呢?即便乾隆没有杀他之心,也会下不了台吧!

在处理私事时,尽可以直截了当。但是在绝大多时候,我们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其中也会牵涉到其他人。人情复杂,众口难调。简单化处理,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别人。如果迂回求全,照顾到各方的感受,对讲理之人讲理,对强硬之人动武,区别对待,很多问题就在无形中解决了。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尴尬事或为难事,一时冲动也许会解决暂时困难,但很可能会为将来带来更大麻烦。德川家康先让对方理亏,自己落得个名正言顺,这样的方法比动辄开打要高明许多。遇事多思考,找出一条问题最少、理由最多的路,是兵家的上等谋略。

防患未然胜过亡羊补牢

德川家康解决了丰臣秀吉留下的最后势力后,开始了对全国大名的重新分封和管理。在此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居城新筑的禁止、修理的上禀和参勤制度。

居城是大名们的居住地,平时看不出有特异之处,一旦发生战争,就成为要塞,在军事上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为了防止大名借修筑居城之名扩充军备,德川家康规定,不能擅自修筑新城。即便要修理,也要上报幕府,得到幕府的许可。

结果,福岛正则和本多正纯违反了这个条款,成了“严打”之中的典型,被重重地责罚,失去了领地。福岛正则是因为大水冲坏了城基,不得已而进行修缮,以为可以不上报请示,结果被扣上了这个严重的罪名,实属委屈。

德川家康还规定,大名们必须一年住在江户,以便德川家康近距离对他们进行监视,下一年再返回各自的都城。这还可以附带着产生另一个效果:消耗大名们的金钱。因为这些大名们非常讲究排场,每年往返于领国和江户之间,要花费大量的金钱。这样一来,就可以在无形之中削减了大名们的军费,削弱他们的势力。德川家康就用这种方式,将战争的危险消灭在萌芽阶段,保证了日本三百年的和平。

中国的宋太祖也采取过类似的措施。

宋太祖即位后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谋反。宋太祖亲自出征,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太祖心里总不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宰相赵普谈话,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为什么?”

赵普答道:“道理很简单。国家混乱,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这句话可算是说到了太祖的心坎上,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朋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解释:“我并不担心他们叛变。但是据我看,这两个人没有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

这一说倒是提醒了宋太祖。几天之后,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家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

石守信等听出话外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有二心?”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其实当年宋太祖陈桥兵变的时候,就是谎称有下属“黄袍加身”,他是“毫不知情”、“迫不得已”才做了皇帝的。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高呼“皇上英明!”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各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德川家康与宋太祖都能够防患于未然,在变故发生之前,消除危险隐患,这比在危险发生后花大气力去平定好得多。

其实生活中发生的很多大事情,都是由一些小事情慢慢积累起来的,任何事情都有征兆。小善积大德,小恶也能酿成大错。想要有好的结果,每天就要多积累一点实力;不想遇到大的困难,平时就要注意自我修养,不养成坏习惯,也不对自己的处境掉以轻心,那么一切都会在自己的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