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国学经典
5290300000007

第7章 《孟子》:养浩然正气,塑造完美人格 (2)

一天,他听说附近村庄发生了火灾,许多村民的存粮被烧,他立刻到村北去高价兜售粮食,路上要经过一条河,粮食太多,仆人担心船承受不了,商人却说赚钱不等人,全部装到船上,结果刚到河中央,船就沉了,商人掉进了水里。这时,他看到一条渔船驶过来,连忙喊道:“船家,快救我,我会报答你的。”船家本来就是赶来救人的,一看是他,却停了下来,故意不救,想让他多吃点苦头。商人一见船家无动于衷,连忙出价道:“我给你半吊钱!”船家还是不动,商人赶紧加价:“一两银子!”“二两!”“五两!”……

船家本来只是想让他吃点苦头,并没想要钱,但随着商人不断加价,他不禁起了贪心,想再等等,说不准商人出价更高。商人最后急了,在水里掏出算盘噼里啪啦算了一通,最后,艰难地说:“20两,再也不能……”还没说完,就已经沉到水里去了。

商人的唯利是图虽然为自己积累了万贯家财,却也因此激起了船家的贪念,最终栽在“利”的手里。

可惜有些员工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在工作中像商人那样被“私”与“贪”陷入眼前的蝇头小利中,以至无视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结果因小失大。

李一鸣是一家高科技公司的业务骨干,工作能力有口皆碑。有一次,他到深圳出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后返回,刚下火车才发现他不慎将部分住宿、出租车和业务宴请等一些票据给弄丢了,总计有300余元。他正在考虑如何向公司解释这个问题,忽然窜上来一个中年女人,神神秘秘地对他说:“发票要吗?”他愣了一下,迟疑地往前走,那人好像看透了他的心思,仍然紧追不舍地问,他一念之差,鬼差神使地花了30多元买了300余元的各种发票。虽然他心里很忐忑,有负疚感,但当他想到那只是他应得的,也就问心无愧了。

第二天他拿着票据回到公司,在老板那里顺利地签了字,当在财务处报销时,夹裹在票据里的假发票被会计发现了,当会计当众宣布那些票据是假的时候,他恨不得地上有一条缝钻进去。会计问他为什么不先向公司解释,他涨红了脸支支吾吾向会计解释,结果却越抹越黑,只好坦白了事实。由于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财务违纪,会计只能够秉公办理。好在经过公司调查,李一鸣的确遗失了票据,复查了他以往的所有票据,证明确系初犯,尚属可以挽救的对象,所以公司研究决定从轻发落,他被处以严重警告处分。

半年后,公司顺利上市,他因为这次严重违纪,被取消了一半的购股权!那可是价值近十万元资产啊。李一鸣后悔不已。

一个唯眼前小利是图的人,必将失去大利。孔子云:“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正是这个道理。

仅仅是“私”字的一个闪念,为了区区300元,却导致了自己近十万元的直接损失,还为他的职场晋升设置了巨大的障碍。李一鸣失去的还算是比较少的,因为他只是“私”,而没有“贪”,那些陷入到“贪”欲中的人则失去的不仅仅是钱财,甚至是生命。这类案例已经有很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私”和“贪”都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因此有些员工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仅要看到财,还应该明白自己的“财”(即报酬)从哪里来,应该怎么来。不然,一旦陷入“私”或“贪”的漩涡,则可能会走火入魔,费劲心思去钻营,不仅会给公司带来损失,更会贻误自身:你可能会因此暂时得利,但最终还是逃不脱“东窗事发”的制裁。

一个人的“私”与“贪”就已经足够给个人或组织带来极大的伤害,倘若这种行为传播开来,形成风气,对组织和个人更是致命的打击,这也是所有公司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无论是为了社会风气和企业文化与氛围,还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我们都必须坚守职业道德的底线,克制“私”与“贪”,避免因为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

养浩然正气,做担当重任的优秀员工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尽心下》

【释义】值得追求的叫做善,自己有善叫做信,善充满全身叫做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做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做圣,圣又高深莫测叫做神。

儒家思想中关于人的修养有“内圣外王”之说,孟子就此修养之道,指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孟子首先说明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成功果位。

自古做人难,做一个有一身浩然正气的人更难,因为这是一个需要自我修炼的过程。修身养性,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克服自身缺点,不断进步的过程。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下一番苦功,如何炼就金玉人格。要想成就大境界,必须在修身养性上下苦功,时时拂拭心灵,处处反思行动,莫让自己蒙尘。

赵概是宋朝南京虞城人,曾与欧阳修同在馆阁任职。赵概性情敦厚持重,沉默寡言,欧阳修很看不起他。欧阳修任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令)之职后,以赵概没有文采为理由,把其贬官为天章阁待制。赵概清静淡泊,对此并不计较。

后来欧阳修的外甥女与人淫乱,忌恨欧阳修的人借题发挥,以此事来诬蔑他。皇帝震怒,没人敢为欧阳修辩护,只有赵概为欧阳修上书,说:“欧阳修因文才出众才成为皇上的近臣,皇上不能随便听信谗言,轻易诬蔑他。”有人问赵概:“你不是与欧阳修之间有嫌隙吗?”赵概说:“以私废公,我不能做这种事。”

最终皇帝并没有听赵概的话,欧阳修仍旧被贬官滁州。赵概后来执掌苏州,接着又辞官守丧,守丧期满后,被授职翰林学士,他再次上书,要求先为欧阳修恢复官职。

虽然赵概的请求没有被朝廷采纳,但当时的人们都非常赞赏赵概宽厚大度、不计私怨的品行。欧阳修对其非常佩服,两人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赵概的德行如此高尚,这得益于他平时能够严谨克己修身。据说赵概为了严格要求自己,准备两个瓶子,如果起了善念,或做了好事,他就把一粒黄豆投入一个瓶子中;如果起了恶念,或做了不好的事,他就会把一粒黑豆投入另一个瓶子中。刚开始的时候,黑豆往往比黄豆多。 后来随着赵概对自己的磨砺,时时内省,努力克制自己,改过向善,瓶子中的黄豆渐渐多了,黑豆也随之减少,赵概终于成为德行高尚的人。

赵概通过自我有意识的修养,从而达到令身边人称颂的境界,这就是在自己身上起到效验的阶段。那么,何为浩然正气?其实就是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无所畏惧的勇气;是君子挺立于天地之间无所偏私的光明磊落之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着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是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要保持浩然正气,就必须“一日三省吾身”,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时处处以激浊扬清、弘扬正气为己任,使正气日盛,邪气渐消,引领自己不断走向正义和文明。这才是君子之道。

没有一个朝代可以通过奴才去振兴,也没有一个公司可以通用过奴才去获得竞争力。公司的竞争力一定是基于优秀人才的竞争。一名优秀员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这是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振兴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之所以振兴的根本。

“丈量”自己的内心,时时审视自己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释义】(一个东西),用秤称过,才知道它的轻重,用尺量过,才知道它的长短。世间万物,都要经过某些标准的衡量,才知道究竟。而一个人更应该如此,经常反观自省,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上帝在每个人的肩上都挂了两个袋子,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前面的袋子装着自己的优点,后面的袋子则装着自己的缺点。结果,每个人只要一睁开眼睛,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所以,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优秀,而别人最愚蠢,因而对别人总是求全责备,对自己总是肯定赞扬。

有位哲学家在晚年的时候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别人都不理解他的这一举动。他说,我只是为了更好地看清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何谓自知之明?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的学生曾子也强调:“吾日三省吾身。”圣人都有自知之明,是因为他们时刻审视着自己。

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错,因为他们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有哪些?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一天,有一个年轻人,在街角的小店借用电话。他用一条手帕,盖着电话筒,然后说:“是王公馆吗?我是打电话来应征做园丁工作的,我有很丰富的经验,相信一定可以胜任。”电话的接线生说:“先生,恐怕你弄错了,我家主人对现在聘用的园丁非常满意,主人说园丁是一位尽责、热心和勤奋的人,所以我们这儿并没有园丁的空缺。”

年轻人听罢,便有礼貌地说:“对不起,可能是我弄错了。”接着便挂了电话。小店的老板听了年轻人的话,便说:“年轻人,你想找园丁工作吗?我的亲戚正要请人,你有兴趣吗?”

年轻人说:“多谢你的好意,其实我就是王公馆的园丁。我刚才打的电话,是用以自我检查,确定自己的表现是否合乎主人的标准而已。”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那些认真审视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的人,才可能真正觉悟。反省是一棵智慧树,只有深植在思维里,它才能与你的神经互联,为你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让人生这条路变得简单、精彩起来。可见,在工作中,只有不断自我反省,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融“小我”于“大我”之中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释义】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几千年前,孟子在面对生命与大义的选择,毅然发出了舍生取义的呐喊,这心灵选择激发出的先哲思想火花,遂成为一条亘古不变的训导。只有将义定义为人生大利的人,才能成为真君子、伟丈夫。

孟子不仅仅用这条标准来要求自己,他还用此来教化君王,他一直和梁惠王强调“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要有仁义就够了;主张行仁由义,极力宣扬仁义的美德。孟子所说的这种仁义之道,就是人生的大利。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成为君子,才能够活出人生的极致。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于社会之“大我”中。同样,在职场中,只有融个人之“小我”于公司之“大我”中,才算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孙明在一家公司从事技术开发工作,一天突然被要求待岗,待岗比辞退稍微好一些,每月可领取一些生活费。以前,他的工资一直都不高,没有什么积蓄,现在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了困境。

在他待岗在家的几天里,他一连接到三个奇怪的电话。电话里的人自称是孙明所在公司的竞争对手,希望孙明能给他提供一些公司的机密,他可以给孙明找一份工作或者给孙明10万元作为回报。第一次接到电话,孙明断然拒绝了。

第二次,对方将报酬提高到了20万元,孙明仍旧拒绝了。

第三次电话打来时,孙明正四处借钱以维持家庭开支,而这时,报酬已高达50万元,但孙明仍然拒绝了。从此,奇怪的电话再也没有打来,一切似乎都过去了。

一周后,孙明又意外地被通知去上班,老板把忠诚奖章发给了他,同时,老板还让他担任公司开发部经理。

原来,那三个电话都是老板安排人打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竞争对手,只不过是干部聘任前的一次考察而已。考察的目的是,一名勤奋工作的员工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背叛公司。孙明经受住了老板的考验,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以“大我”为重。孙明没有为私利所动,他升职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孙明经受住了公司的考核,获得了更好的晋升,员工只有自己的追求同企业的发展,同团队的目标结合,目标一致;把“小我”的职业前途融入公司“大我”的生存和发展,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员工一定要明大义、识大体,不要做出卖公司的人和背叛老板的人,唐骏为什么在离开微软后,盖茨给他颁发了微软终生成就奖?是因为他即使跳槽也没有背叛老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