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领域,庄子(战国,约前369-前286)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思想上,他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通常被并称为“老庄”。他发展并丰富了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是先秦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在先秦道家中的地位,与孟子在先秦儒家中的地位大略相当。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生活态度,庄子的文学,庄子表达和实现他的思想、态度、文学的途径与过程,以及这种途径和过程所蕴藏的深刻与丰富的内涵,不但给后人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的双重模式,而且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源泉,为后世开启了无数法门。
把自我优势发挥到极致
不要效仿他人,而要善于发掘自己的潜能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紧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释义】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子儿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庄子·天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东施效颦”的成语来源。是的,一个人不要总是羡慕别人的好,总是想着向别人学习,殊不知你也有你的优点。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每个人的命运都蕴藏在自己的胸膛里。只有善于发现自己的人,才能走出命运的迷宫,找到真正的宝藏。
印度流传着一位生活殷实的农夫阿利·哈费特的故事。
一天,一位老者拜访阿利·哈费特时说道:“倘若您能得到拇指大的钻石,就能买下附近全部的土地;倘若能得到钻石矿,还能够让自己的儿子坐上王位。”
钻石的价值深深地印在了阿利·哈费特的心里。从此,他对什么都不感到满足了。
那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叫起那位老者,请他指教在哪里能够找到钻石。老者想打消他那些念头,但阿利·哈费特听不进去。最后老者只好告诉他:“您在很高很高的山里寻找淌着白沙的河,倘若能够找到,白沙里一定埋着钻石。”
于是,阿利·哈费特变卖了自己所有的地产,让家人寄宿在街坊邻居家里,自己出去寻找钻石。但他走啊走,始终没有找到宝藏。他终于失望,在西班牙尽头的大海边投海死了。
可是,这故事并没有结束。
一天,买了阿利·哈费特的房子的人,把骆驼牵进后院,想让骆驼喝水(后院里有条小河)。当骆驼把鼻子凑到河里时,新房主发现沙中有块发着奇光的东西。他从那里挖出一块闪闪发光的石头,带回家,放在炉架上。
过了些时候,那位老者又来拜访,进门就发现炉架上那块闪着光的石头,不由得奔跑上前。
“这是钻石!”他惊奇地嚷道,“阿利·哈费特回来了!”
“不!阿利·哈费特还没有回来。这块石头是在后院小河里发现的。”新房主答道。
“不!您在骗我!”老者不相信,“我一走进这房间,就知道这是钻石。别看我有些唠唠叨叨,但我还是认得出这是块真正的钻石!”
于是,两人跑出房间,到那条小河边挖掘起来,不一会儿便露出了比第一块更有光泽的石头,而且以后又从这块土地上挖掘出了许多钻石。戈尔康达钻石矿就是这样发现的。俄国沙皇皇冠上的奥尔洛夫钻石,就是从这个钻石矿挖掘出来的。
如果阿利·哈费特待在家里,挖一挖自己的地窖、麦田、花园,而不是历尽艰难困苦,在陌生的土地上盲目地寻寻觅觅,以致最后自杀身亡,他就会拥有自己的钻石宝地。他的农场的每一英亩,都挖出了钻石,有些钻石镶嵌在了国王和王后们的冠冕上。这好比千千万万的世人,因为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巨大的潜能,从而也就没有找准实现目标的方向,结果与梦寐以求的东西擦肩而过。
我们最大的局限在于我们的短视,而我们的短视在于无法发现自己的优点。威廉·詹姆斯认为:“跟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较,我们等于只做了一半。我们对于身心两方面的能力,只用了很小一部分。一般人大约只开发了10%的潜在能力。一个人等于只活在他体内有限空间中的一部分。他具有各种能力,却不知道怎样利用。”
那么,一般人是怎样做的呢?一般人习惯用与别人的对比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往往受主观意识影响太大。他会很快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与别人差距甚大,因此他会非常羡慕那个人。羡慕会导致无知的模仿,导致无谓的妒忌,或者受到激励般地向更高境界攀升,但最后一种情况毕竟所占比例甚小,而前面两种情况都容易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以及由此引发的忧郁。
因此,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你不要总把目光投向外界,外界的风光虽好,也只能使你徒生羡慕而已。不断省察自己的心灵,你就能发掘具有自我特色的潜能。
积累风能,大鹏高飞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释义】如果风积聚的不大,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飞上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能乘风。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庄子讲大鹏鸟要飞到九万里高空,非要等到大风来了才行,如果风力不厚,它两个翅膀就没有办法打开,飞不起来。风力越大,起飞就越容易、快速。庄子通过这段论述,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果要立大功成大业,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心胸要像大海一样深广才行。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高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释圆大师静静地听完年轻人的叹息和絮叨,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些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喝温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啊。”释圆说:“这可是闽地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的没有一丝茶香。”
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送过来。”又过了一会儿,小和尚便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起身,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望而生津。年轻人欲端杯,释圆作势挡住,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一杯用温水,一杯用沸水,冲沏的水不同。”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和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和沏茶是同一个道理。沏茶的水温度不够,就不可能沏出散发诱人香味的茶水,你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想处处得力、事事顺心自然很难。要想摆脱失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苦练内功,切不可心生浮躁。”
人生如茶,水温够了,时间够了,茶香自然会飘散出来。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定能一飞冲天。一个人想要最终获得一个圆满、成功、幸福的人生,一定需要一个成功势能积累的过程。心浮气躁,则很难成功。
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庄子·秋水》
【释义】你难道没听说过那位燕国少年邯郸学步的故事吗?不但没学会赵国的走法,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庄子·秋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人称寿陵少年。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才,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寿陵少年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很美。他一听,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寿陵少年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就是“邯郸学步”成语的来历,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有的人过不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就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把自己想象成模仿中的人物,过着模仿别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觉得别人的生活比自己好呢?其实最优秀的东西就在你自己身上,能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活出自己来,你就是最优秀的。
那英是我国流行乐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独具魅力的演唱风格征服了一大批青年人。她的《山沟沟》、《好大一棵树》,《山不转水转》、《雾里看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力作成为风行不衰的名曲。
也许你还不知道,这位颇具实力的歌手初闯乐坛时,却是以苏芮的替身而出现的。
那英从小就具有非常强的语言模仿能力,在音乐感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天赋,这使她有一种学什么像什么的特殊本领。由于她的音色与苏芮相近,在她早期的演唱活动中,以模仿苏芮而为人所知,她的演唱简直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那英曾录制过一盘名为《苏芮新歌》的带子,流行甚广,以致1992年歌手姜珊遇见那英时说:“二姐,你那盘苏芮的带子蒙了我3年,我一直都以为是苏芮的原版呢。”
那时,那英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名气,她主要是模仿别人的风格,音乐圈在流行什么,她就学什么、唱什么。
1990年,那英在听苏珊·维格和赛德等世界级大歌星的歌曲中突然有所领悟。她后来说:“我从她们的歌声中发现,流行歌曲的演唱并不只是‘西北风’式的唱法,也许在本能的音色上才能唱出真正动人的东西,这给我以很大的启示,她们的风格并不连喊带叫。我恍然大悟,以前总认为只有连喊带叫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实力派,尤其是在1988到1990年期间,回头一想真是幼稚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