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员工要活用的15本国学经典
5290300000014

第14章 《周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周易》(作者不详)是中华文明史上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典籍,有“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之称。几千年来,《周易》以其外在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显示),以及博大精深的内涵(千古永辉的义理和复杂神奇的运算机制),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形成了庞大的易学研究体系。

时至今日,《周易》中所揭示的人生法则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指导我们趋利避害,转凶为吉。

防患于未然

“忧勤惕厉”——跳出成功的陷阱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历,无咎。

——《易经·乾》

【释义】九三爻,君子终日奋发进取,可是到了晚上却要认真反思这一天的所作所为。这样,即使有危险也不会有灾祸。

这一爻辞告诉人们:不断进德修业完善自我,灾祸就会远离。九三爻是多重阳刚叠成的,居位不正中,上不达于高天,下不立于地面,所以要不断自强振作,随时保持警惕,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可免遭咎害。

清代易学家王心敬在其所撰易学著作《风川易说》中,曾总结过《易经》的宗旨:“《易》之为道,总是忧勤惕厉之道;《易》之为学,总是忧勤惕厉之中而已。”所谓“忧勤惕厉”就是要人们常怀忧患意识而心存戒惧之意。

可见,“忧勤惕厉”是进取与反思的统一,是君子的护身法宝,同时也是我们今天的立业之道。

微软公司的总裁盖茨历来以悲观的论调谈论微软,他一再强调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醒来,想想王安电脑,想想数字设备公司,想想康柏,它们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大公司,而如今它们都烟消云散了。一旦被收购,你就知道它们的路已经走完了。有了这些教训,我们就常常告诫自己——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要突破自我。我们必须开发出那种你认为值得出门花钱购买的Windows或Office。”

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当利润达到22%时,他还是说会下降;到了今天,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体现。

微软作为全球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在盖茨的眼里距离失败也只有18个月。正是微软的危机感使得它找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持续创新。在盖茨的眼中,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微软来说都是福音。因为利用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微软可以通过研发新软件的方式快速进入这些新的领域。盖茨说:“微软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速,走到别人的前面去。”

可见,人应该在刚健勤勉的同时,怀着一种如同身临险境或即将面临困难的大敬畏意识。这种大敬畏、大忧患意识,使人在成功的时候清醒地看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成功的今天仅仅代表着今天,明天又必须继续前进。通过积极地反思自身行为,努力寻求解决问题之道。

凡事早作打算,才能避免危机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至,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易经·坤》

【释义】坤卦初六说,脚下既已踩霜,坚冰必不在远。

《象传》说:脚下已经踩到霜了,坚冰必不在远,阴气开始凝聚,顺其发展下去,必至于结成坚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脚踩到霜的时候,就要想到结坚冰的寒冷日子即将到来。《诗经》上说:“迨天之未阴雨,彻比桑土,绸缪牖户。”意思是说,在未下雨时,鸟儿便啄剥桑根皮来修补巢穴了。这些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早作打算,才能避免危机。

当华为在2000年新世纪伊始,在“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寒流还未侵袭中国,国内通信业增长速度仍在20%以上的时候,当华为在2000年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总裁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他在一次公司内部讲话中颇有感触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华为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受推崇。

当然,并非只是华为公司的冬天。在《华为的冬天》最后,任正非指点江山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两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进入了惯性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那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善于做准备的人,是距离成功最近的人。一个缺乏准备的员工一定是一个差错不断的人,纵然有超强的能力,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不能保证获得成功。

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经·系辞》

【释义】《易经·系辞》中说:君子在安逸时不敢忘记危险,在生存时不敢忘记灭亡,太平时不敢忘记动乱,因而能够让自身平安而国家也能够保全。

在夏天就为冬天作准备,这是聪明的做法,而且也比较容易做。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饱带干粮,晴带雨伞。人生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得意就有失意,当我们处于顺境时就不要过于张狂。

“书读三代必发,财发三代必垮。”

这句“富不过三”的中国古谚,既是无数企业兴衰成败的缩影,同时,也是压在中国企业家头上的一个历史宿命。它就像咒语一样缠绕着中国的家族企业,挥之不去。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就常常举“富不过三”的例子,用以自勉,也用来教育子女。

王永庆认为“富不过三”的原因就是因为后代不能继续吃苦,缺乏危机感,而且过分追求享乐,把前人的家业都挥霍掉了。王永庆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认为:

第一代人,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踏踏实实,克服一切困难,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虽然没有经历创业的艰难,但深受父辈的影响,还能够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来,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经大大减少了。

第三代人,创业的艰辛,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他们没吃过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认为今天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随意挥霍,不加珍惜,天长日久,自然家境衰败。

企业界存在一种已被广泛认知的现象,即“成功之后的衰败”。那么,导致 “成功之后的衰败”的原因是什么?企业昨天的制胜之道为何成了今天的惯性思维和僵化教条?成功企业内部日益增长的自满,甚至是傲慢情绪如何令其丧失了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般而言,企业做出一定成绩后,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其领导人和员工就容易骄傲自满,丧失对市场和经营风险的警惕。“骄兵必败”,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往成功的经验不再适用,若企业员工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意识,那么企业的寿命在无形中缩短了。

企业越大,知名度越高,不少员工头脑中就会产生“名门意识”。有人为在知名企业工作感到自豪,还有人会把企业看做不沉的“航空母舰”,也有人认为保持现状则行,不用再拼搏。一旦这些思想泛滥,那么企业的倒闭就是指日可待的了。

有人将企业的发展比做一个生命周期,即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像人一样出现青年、壮年、老年等生命周期现象,在每一个阶段企业都会面临生老病死的考验,企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走出“富不过三”的怪圈,唯一能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

高瞻远瞩、居安思危,这是智者的生存态度,也是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态势。因为所有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在安逸的时候要想到将来的危险,成功的时候要想到失败。

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容应对危机

遇事要沉着冷静

初九,震来隙隙,后笑言哑哑,吉。

——《易经·震》

【释义】震卦,一个雷打下来,心中恐惧,随即镇静下来,又言笑自若,必获吉祥。

当震惊突然来临时,能使人变色,但是,如果能记取教训,戒慎恐惧,便不会惊慌失措,而能冷静地面对,镇定自若。震卦中所说的惊雷是一种自然现象,用它比喻人世间的震动和各种不平凡的情况,人们对此应该冷静面对,理智地去处理。如果我们在面对震动时能够沉着冷静,我们就能得到更接近客观的评价,就能迅速找到正确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