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5290100000061

第61章 急需克服的15种缺陷性格 (3)

一个人不知道并不可怕——人不可能什么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而假装知道,知道一点就以为什么都知道。这样的人就永远不会进步,就像老爱欣赏自己脚印的人,只会在原地绕圈子。

当然,自负并非不可克服,只要我们自己努力并加上正确的方法,就肯定没有任何问题:

首先,接受批评是根治自负的最佳办法。自负者的致命弱点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它并不是让自负者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形象。

其次,与人平等相处。自负者视自己为上帝,无论在观念上还是行动上都无理地要求别人服从自己。平等相处就是要求自负者以一个普通社会成员的身份与别人平等交往。

再次,提高自我认识。要全面地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每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又有不如人的地方,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最后,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负,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辉煌的过去可能标志着你过去是个英雄,但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有一个成语叫“虚怀若谷”,意思是说,胸怀要像山谷一样虚空。这是形容谦虚的一种很恰当的说法。只有空,才能容得下东西,而自满,除了你自己之外,容不下任何东西。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变作一个注满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东西。因而,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来,以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和学习,你会发现大师就在眼前。

多疑是躲在人性背后的阴影

有一个寓言,说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他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的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这个人从一开始就自己给自己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自己走进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来,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面这个例子了。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那么就会因一些可能根本没有或不会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更好地与身边的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无法结交到朋友,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疑心重重,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甚至毫无根据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会把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都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谓“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较重,乃至形成惯性思维,导致心理变态。一个人如果心胸过于狭窄,对同事、朋友乃至家人无端猜疑,不但会影响工作、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家庭和睦,还会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毫无逻辑地去推测、怀疑别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分析深藏的动机和目的,看到别的同学悄悄议论就疑心在说自己的坏话,见别人学习过于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图。好猜疑的人最终会陷入作茧自缚、自寻烦恼的困境中,结果导致自己的人际关系紧张,失去他人的信任,挫伤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对心理健康是极大的危害。为此英国思想家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怎样矫正自己的猜疑心理呢?

1自信最重要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即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这两块砝码。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于缺少自信。其次是“他信”,即相信别人,不要对别人报以偏见或者是成见。当你怀疑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想如果别人也这样怀疑你,你会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去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就能真正去信任别人了。

注意调查研究。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能听到别人说什么就产生怀疑,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不能轻信他人的挑拨。要以眼见的事实为据。况且,有时眼见的未必是实。因此,一定要注重调查研究,一切结论应产生于调查的结果。否则就会被成见和偏见蒙住眼睛,钻进主观臆想的死胡同出不来。

2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不高,对别人的要求倒多少有些苛刻,总是要求别人做到什么程度,没有想一想自己会不会做到。因此克服疑心必须从严格要求自己做起,对别人过高的要求,别人达不到,就认为人家存在问题,必然会妨碍你对别人的信任。因此,坚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则,这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条重要途径。

3采取积极的暗示,为自己准备一面镜子

平时,不要总想着自己,想着别人都盯着自己。而要对自己说,并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就像我不议论别人一样,别人也不会轻易议论我。而且,只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别人议论呢?有时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别人说了我又能如何呢?只要我自己认为,或者感觉绝大多数人认为我是对的,我的行为是对的就可以了,这样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会越来越小了。

4抛开陈腐偏见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偏见可以定义为缺乏正当充足的理由,而把别人想得很坏。”一个人对他人的偏见越多,就越容易产生猜疑心理。我们应抛开陈腐偏见,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印象,不要以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标准去衡量他人、推断他人。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必要时应调换位置,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多想想。这样,我们就能舍弃“小人”而做君子。

5及时开诚布公

猜疑往往是彼此缺乏交流,人为设置心理障碍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误会或有人搬弄是非造成的,因此一旦出现猜疑,如果自己去想,不如开诚布公地和对方谈一谈,这样才能消除疑云,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依赖只能把你变为别人的附属

他们一般很幼稚顺从,但却常怀疑自己可能被拒绝,在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性,显得缺乏对生活的信心和力量。由于这种人缺乏基本应付生活的能力,所以一般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需要逐步引向独立。

依赖型人格一般发源于幼年时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母亲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母亲是万能的,他们必须依赖她,总是怕失去这个保护神。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地溺爱其子女,或者因内疚、负罪感而超乎常理地爱护其子女,或者因在社会生活中的自卑感而特别宠护其子女,以此来获得子女的爱戴、尊敬,满足其自尊心,那就只会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使他们没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

这样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己做主,而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缺乏自信心,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及采用各项事件的责任,成为依赖型人格。

具有依赖型人格的人一般十分温顺、听话,他的巴结和逢迎最初受人欢迎,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好感。但不久,这种黏着性依赖就令人厌烦,因此他们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依赖型人格常缺乏自信,显得悲观、被动、消极,在人际关系中总处在被动位置。

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当你选择依赖时,就会使你失去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可怜虫。

然而,依赖心理也并非是一种顽症,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独立的生存能力,是克服依赖心理的首选目标。

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行为习惯,一切自己动手,自然就与依赖无缘了。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心理的人来说,那就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父母或其他的人,同时自己要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于独立处理事情了。

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具有一种主人翁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依赖心理相悖逆的。选择了这种精神,你就选择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就会因依赖他人而感到羞耻。

单独地或与不熟悉的人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与不熟悉的人外出旅游,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你的依赖心理,促使你选择自力更生,有利于你独立的人生品格培养。要克服依赖心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出招:

1要充分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

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独立的思维能力。

2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

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去锻炼。正确地评价自己。

3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

在学校中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的意识。使我们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增强自己独立的信心。

4多向独立性强的人学习多与独立性较强的人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自己的一些问题的,向他们学习。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改掉依赖这一不良性格。

别再重演叛逆的悲剧

“逆反心理”是人对某类事物产生了厌恶、反感的情绪,做出与该事物发展背道而驰的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年轻人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外界持否定态度,并最终导致矛盾的激化。

了解叛逆性格所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症下药来改掉叛逆的性格缺陷。那么,叛逆产生的原因都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