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5290100000044

第44章 性格拉动健康的纤绳 (1)

性格与健康密切相关

完美的健康,应该是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因此,健康与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情绪的时涨时落,原本是正常现象,愉快、喜悦给人以正面的刺激,有益于健康;而苦恼消极会给人以负面影响,诱发各种疾病,使原有的病情加重。如何调控好喜怒哀乐,让内在力量“性格”有利于我们的健康,便成了值得深究和学习的课题。

研究资料表明,各种精神疾病,特别是神经官能症往往都有相应的特殊性格特征为其发病基础。例如强迫性神经症,其相应的特殊性格特征称为强迫性性格,其具体表现是谨小慎微、求全完美、自我克制、优柔寡断、墨守成规、拘谨呆板、敏感多疑、心胸狭窄、事后易后悔、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等。又如,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性格特征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容易激动、耽于幻想、以自我为中心和爱自我表现等。有人以癔病为例,对精神刺激因素和特殊性格特征这两种因素在造成心理障碍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相互关系,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长方形中的一条对角线将其分为两个三角形,上方的三角形表示精神刺激因素,下方的三角形表示特殊人格特征。如果与癔病相联系的性格特征越明显,则只要有较轻微的精神刺激因素即可致病;相反,与癔病相联系的特殊性格特征越不明显,则需要有较强烈的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才能致病。此外,精神分裂症被认为是与孤僻离群、多疑敏感、情感内向、胆小怯懦、较爱幻想等特殊性格特征密切相关。

有些人平时特别容易激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或稍有不如意的事情,就整天焦虑、紧张,还有恐惧感,这种性格的人很容易得高血压疾病。

有的人生来乐观,而有的人却容易悲观失望,抑郁性格的人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情绪消沉,对工作、活动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忧心忡忡,有时还有自杀念头,很容易得抑郁症。

性格与健康之间应该是互动的关系,我们常说的身心平衡,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心情好了健康状况就会好,人的身体健康了心情也就自然会舒畅。

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又受到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支配。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大脑)和周围神经组成。由这两个系统通过神经纤维与激素来调节和支配免疫系统,而免疫系统同样对神经、内分泌系统有调节作用,相互调控使机体与外界保持动态平衡、维护身体健康。一旦某个环节发生故障,自身调节障碍,都可能对其他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而致病。

比如,妇女因精神情绪紊乱、生活不规律可导致月经失调,在哺乳期可导致泌乳停止。美国抗癌协会曾有统计资料说明,约有10%的癌症病人可以自愈,这说明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激发体内产生“脑啡呔”样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在体内产生了很强的抗癌力甚至自愈力。

乐观、知足、友善的个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态,能刺激人体释放大量有益于健康的激素。大脑可以合成50余种有益物质,指令自身免疫功能,其功能状况往往决定人对疾病的易感性和抵抗力。乐观、知足、友善的个性和恬淡、平和的心态能刺激机体释放大量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促进新陈代谢。

恐慌、自我封闭、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或过于争强好胜,或过分追求完美,都容易造成内心冲突激烈、人际关系紧张,这种状况会抑制和打击免疫监视功能,诱发或加重疾病。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中,每个人都要面对许多人和事的变化,都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和影响。针对某一事物,不同的性格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不仅要通过心理状态而且要通过生理状态的广泛波动实现。祖医学把人的情绪归纳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但是当这些精神刺激因素超过人的承受限度,或长期反复刺激,便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失控,波及内脏功能紊乱,因而引发疾病,甚至会使脏器发生器质性病变。

人的心态,尤其是情感和情绪是生命的指挥仪和导向仪。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使人颓丧、患病和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情绪和恶劣心境。相反,心理平衡、笑对人生,特别有利于身心健康。所以有人说:“自信而愉快是大半个生命;自卑和烦恼是大半个死亡。”愉快的情感会使健康人不容易患病,而使患病者乃至危重病人也能得以康复,创造奇迹。

因此,我们说性格是生命的指挥仪和导向仪。保持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健康的重要秘诀。

心理影响生理

所谓“健康”是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的,而这两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身体会影响到心理,而心理也会影响到身体。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不仅我们的心理上不允许我们流露出脆弱来,我们的身体也不允许。如果你放任自己的不良情绪,身体就会乱了套。这是身体因你不够坚强而在“惩罚”你。

有这样的个案:考试即将来临,紧张繁重的学业压得小王喘不过气。这些天,她常莫名其妙地烦躁和焦虑,到了晚上,终于可以一个人静下来时,她却失眠了。

专家给小王安排了一个特殊的游戏课程。一种类似于耳机的微电极戴在小王的头部,耳机另一头用连线接在电脑上。启动程序,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游戏界面,随着轻松的音乐,小王逐渐放松,并进入游戏中,面对屏幕上滑稽可爱的Flash动画,还有富有趣味性的提问,小王的脑电波信号传输到电脑设备上,用自己头脑中传出来的电波操纵着游戏进程,一路过关。

游戏结束后,紧张烦躁的症状没了,整个人也彻底放松了一次。经历过几次这样的游戏课程,小王笑着说:“这几天睡得可真香!”

这是生物反馈治疗。目前这种治疗已经在国内试用,通过这种类似控制大脑思想的治疗,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调整控制身体功能。

其实,早在20世纪就有学者对情绪波动对人体脑运动的影响做过研究。研究显示,当患者情绪忧郁、恐惧或易怒时,可显著影响脑的正常功能,脑活动也明显受到抑制。据统计,功能性的脑功能障碍患者中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占30%以上,脑功能紊乱患者中50%以上伴有抑郁。

由于人们对心理、精神障碍可以引起诸多的躯体症状认识不足,所以,很难想到这些消化不良、胃痛、腹泻等症状会是由心理、精神障碍引起的,其实如果能及时到医院就诊,经医生鉴别,如果消化道症状是由于抑郁引起的而非躯体器质性疾病所致,这些症状的消除就需要抗抑郁的治疗。抗抑郁治疗一般常用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患者可以从医生那里得到真诚的解释、劝告、建议和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当心理治疗效果不理想时,经医生诊断后可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疗效。随着情感障碍的纠正,因它引起的身体的各种不适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目前,医学上关于人的性格对一些心理疾病有很大的影响是十分肯定的。而且,现在较公认的有以下四种性格与身体疾病关系密切:

(1)急躁好胜型:快节奏、竞争性强、易激怒、敌意、反应敏捷。这类性格的人容易得冠心病、中风、高血压、甲亢。

(2)知足常乐型:节奏慢、安静、顺从、知足、缺少抱负、不喜竞争、中庸、缺乏主见、多疑。这类性格的人容易得失眠、抑郁、疑病、强迫症。

(3)忍气吞声型:过度克制压抑情绪、生闷气、有泪往肚里流。这类性格的人容易得肿瘤、促进肿瘤转移、内分泌紊乱。

(4)孤僻型:冷漠、消极、悲观、独处、没有安全感。这类性格的人容易得心脏病、肿瘤、精神疾病。

因此无论健康或病患病,都要学会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沉重的负担中放松自己,在恶劣的精神刺激下解脱自己。

沮丧会影响你的心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遭受到坏情绪侵袭:忧郁、焦虑、恐慌、空虚、烦躁等。由于这些情绪时常存在,我们也习惯了,并不会对此加以重视。

但你有没有想过坏情绪可以损害你的心脏——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无论男人或女人,心情沮丧与心脏病皆有关系,但男人因心脏病死亡的几率较高。

这项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发现,沮丧的妇女较不沮丧的妇女罹患心脏病与其他心脏疾病的机会多73%,但因心脏病死亡的机会并未增加。沮丧的男子较不沮丧的男子罹患心脏病的机会多71%,因心脏病死亡的机会多234倍。

研究说:“目前尚不清楚为何女性沮丧与冠状动脉心脏病有关,但却不一定会死亡。”

那为什么男人比女人会更容易死于心脏病呢?这与男人和女人的性格差异有着巨大的关系。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很高。其压力也很大,而自古就有“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思想束缚着男人的情绪和压力的发泄,他们总是把压力和沮丧一直封闭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一旦爆发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女人则不同,女人较男人更加感性,她们在面对压力或沮丧时可以毫无顾忌地大哭,而哭又正是一个人情绪和压力发泄的最好途径,也正因为如此,她们的心理往往比男人更健康。

沮丧与心脏病间显然有许多因素,包括沮丧的人更可能会有高血压的危险,也可能有更多心悸的问题等。

因此,一旦你沮丧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调整,早日从这种坏情绪中走出来。下面几种方法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1)自我设问法:通过自己设问自己回答,寻找产生沮丧症的原因。

(2)元气恢复疗法:在心情特别沉闷时,为了驱散它,就要爽朗行事,行动要有自信,不要愁眉不展,而要挺胸、扬眉、谈笑风生、考虑振奋人心的事,提起精神,驱散心头沉闷,直到真正恢复元气。

(3)自我调整法:人们常因思考方法不对,学习习惯、工作习惯及生活方式不良而屡遭挫折,感到沮丧。对自己的思考、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适当调整,以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也能有效地治愈沮丧症。

(4)色彩疗法:当一个人感到沮丧时,他会觉得眼前一片灰暗。一个沮丧的人如若老是待在屋里,更会产生被禁锢的感觉。色彩疗法对沮丧症患者能起到心理松弛的作用。有利于控制沮丧情绪,因此,应该在感到沮丧时多出来走走,在大自然中感受艳丽的颜色,从而驱赶沮丧的情绪。

失眠的困扰

据卫生部1999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披露,我国失眠症患病人数已达120~140万。在我国城市居民中,失眠症的发病率已高达10%~20%。估计有睡眠障碍的人数还要在这之上。

人更多的是由于情绪紧张不安、心情抑郁,过于兴奋、生气愤怒等引起失眠。有学者研究出现,在300例失眠患者中,85%的人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忧郁症、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大多失眠。心理因素对失眠有着重要的影响,反过来失眠又影响到人的心理。失眠使人精力不足、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沉,使人急躁、紧张、易发脾气,降低人的学习效率与工作效率。长期失眠有可能使人的感受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思维的灵活性减低,计算能力下降,还会使人的情绪状态发生一些改变。失眠对人的心理影响程度不仅取决于失眠的长短和严重的程度,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失眠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失眠的认识态度。

在诸多因素之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精神因素,它约占慢性失眠患者的半数。短时间失眠,常是因环境应激事件引发,而一旦这种应激逐渐消退,就可恢复正常睡眠;而长期失眠者,忧虑是失眠的最常见的病因。恐惧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与失眠的关系都很密切。

因此,我们如果要保持健康的睡眠,除了要有合适的环境外,我们的个人心态很重要。环境通常很难改变,而心态却可以做一定的调节,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休息。

睡眠最主要的还是一个质量问题。每天能够很好地睡上三四个小时要比脑子里乱七八糟地睡上10小时都好。不管你再怎么倒霉,遇到再烦恼的事,也应该睡个好觉,保持一个好的精神状态。

以下几种才算是有利于正常睡眠的合适心态:

1拥有平静的心态、放松的心境、稳定的情绪。

2出自关心个人健康,愿意有规律地生活,遵守按时睡眠习惯。

3意识到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已结束,有休息的愿望,不把烦恼问题带到床上。

4临睡前喝一杯浓牛奶,牛奶有催眠的作用。

5放一些熏衣草香味的饰物在床头,熏衣草的香味可使人放松。

6可以在睡眠中进行数数一直到不知不觉地睡着。

7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8小时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