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决定命运全集
5290100000010

第10章 良好的性格成就辉煌人生 (1)

良好的性格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

由于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的性格所决定的,因此,良好的性格势必对我们能力的发挥,对我们的事业、爱情及人际关系都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影响,而良好的性格也可以说本身就是人生一笔巨大的财富。

公元前5世纪初,雅典西南的洛里安姆银矿场开采出一条价值连城的优质银矿脉,而且,在极短的时间之内,这个新矿层就产出了好几吨纯银。

正因为有了这个在洛里安姆矿场意外发现的“世界宝藏金银之泉”,雅典才一跃成为地中海东部的海上霸主和希腊世界的领袖。不久,雅典还成为古典时期知识荟萃、艺术生辉的中心。一个宝藏的开掘改变了雅典的历史,铸就了西方文明的辉煌。

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文明的诞生就是因为发现了一个矿藏,那么,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挖掘宝藏一样来挖掘上帝早已藏在我们内心的良好的性格,那么,我们也可以凭借我们的优良性格——这样一个宝藏来改变我们的人生。

成功的人在他成功的背后一定都有某些优良的性格在支撑着他。曾经有位美国记者采访晚年的投资银行一代宗师J.P摩根,问道:“决定你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摩根不假思索地说:“性格。”

记者再问:“资金重要还是资本更重要?”

摩根答道:“资本比资金更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性格。”

摩根曾经成功地在欧洲发行美国公债,采纳无名小卒的建议轰轰烈烈地开展钢铁托拉斯计划,还曾经力排众议推行全国铁路联合……他的奋斗史、他的开创性伟业,根本上是源于他倔强、坚强和敢于创新的性格。

1998年5月,沃伦·巴菲特应几百名学生的邀请去华盛顿大学演讲。有学生问了他一个有趣的问题:“你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呢?”

巴菲特回答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不在智商。为什么聪明的人会做一些阻碍自己发挥全部功效的事情呢?原因在于他的习惯、性格和脾气。”

在这些成功人士的身上,我们很容易感觉到成功背后的性格力量,正如摩根和巴菲特对性格对于成功的重要性的肯定。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智者释迦牟尼的一句话:妥善调整过自己,比世上任何君王都更加尊贵。这是因为:良好的性格是人一生一笔巨大的财富。

博大性格:兼并包容的意境

关于博大,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既优美、又富有哲理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胸。”一个人若能有一颗博大的心,那么,他便能去包容,便有宽宏的度量,对于朋友所犯的过失就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相继脱颖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

1964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军事学院毕业了,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番批评,已经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时间证明论”最终被证明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

也许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在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朋友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博大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为人处世中,博大能让我们如鱼得水,在大事上,博大更是能成为解决一场纷争的关键。

美国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遭到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辱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然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绝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一个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有着宽广的胸怀、博大的心胸,就像大海一样,有容乃大,一个人也会因为博大而包容一切,进而赢得成功。在历史上,由于博大而建功立业的名人不在少数,唐太宗李世民便是这其中的一位。

唐朝的“大”,离不开他的构建者——唐太宗,他是中国最杰出的英明君主之一,为中国开创了长达一百三十年的黄金时代。

然而,唐太宗何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呢?归根结底,还在于他性格的博大。唐太宗性格平静淡泊,内心敏慧,外表清朗,这一基本性格特征促使了他性格的博大,就像水一样随物赋形,变化万千,终于形成了大海。因此,他仁慈之时,对下属像父母对待子女一般;残忍之时,即使是兄长他也毫不留情。唐太宗的这一性格特征使他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任何复杂的事件。关于他性格的博大可以从下面几点看出。

唐太宗博大的胸襟开创了贞观时君主虚心听谏和臣下仗义执言的一代新风,这在封建社会历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他一方面迫切求谏,想把朝政治理好,一方面也想维护自己的尊严,两者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和矛盾。唐太宗时常处在这两种矛盾的交锋之中,同时也是在他性格中的“大”与天性中的“小”的厮杀之中。早期的唐太宗总是能以他天空般辽阔的胸怀来接受臣下的批评,他深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道理。当大臣们的谏诤言辞激烈,有切肤之痛时,太宗也时有大怒,但他的博大还是占了上风。相信他和名臣魏征的君臣故事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了,但唐太宗并非就对魏征一人博大,对别人也一样。

唐太宗大宴群臣,诗兴大发的他即席挥毫,赋得一首宫体诗。兴头儿上的太宗命大臣们奉和,最先被点到的是虞世南。虞世南当众毫不掩饰地说:“陛下的大作果然不同凡响,刻意求工,神采飞扬,但诗的内容却不高雅,为臣实在不敢奉和。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更甚’,臣担心此诗传出宫去,天下争相模仿,浮华之风席卷而来,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臣不敢遵命。”正在自鸣得意的太宗,被虞世南当着无数大臣的面儿泼了一盆冷水,当时的难堪可想而知,可是他还是及时地反省了自己。他知道虞世南的话很有道理,天下太平,不能不居安思危,盛宴欢歌将会挥霍民脂民膏,多少个朝代的败亡正是源于奢华。沉默片刻的太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对虞世南进行了奖励。

唐太宗博大的胸怀在民族政策上更具王者风度,表现了居高临下、宽和仁厚的包容力。唐朝是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一历史进程的开端,就是在唐太宗时期奠定的。唐太宗以泱泱大国的气势征服了周边国家,用他博大的胸襟把各个民族团结在大唐帝国周围。于是,京都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形成万国来朝的鼎盛时代。此期间,国家实现了统一,版图空前扩大,中国封建社会登上了“治世”的巅峰,其政治之清明,国家之强盛为历代封建王朝所罕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个没有博大心胸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的,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开始,注重培养我们博大的性格,用我们博大的心来包容世间万象。

顽强性格:在逆境中崛起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总会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挫折和困难。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面对挫折与困难时丧失了挑战的勇气,从此甘于平庸;而有些人则凭着自己顽强不屈的性格勇敢地挑战挫折和困难,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你不可能遇到一个从来没有遭受到失败或打击的人。他也同样发现,人们的成就高低,和他们遭遇逆境、克服失败和打击的程度成正比。人生有两项重要的事实是非常明显的:第一,每个人都会遇到逆境。第二,失败中总有成功的契机,但是你必须自己去发掘。从这两项事实中,不难看出造物者要我们由奋斗中获得力量,领悟由弱而强的真义——逆境及失败使我们累积智慧、努力不懈,是一个人由弱而强的“金种子”。

还真有这么一个硬汉,在种种逆境中凭着一股顽强的斗志硬是渡过了所有的难关,并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他14岁走进拳击场,满脸鲜血,可他不肯倒下;19岁走上战场,200多块弹头弹片,没有让他倒下;无数的退稿、无数的失败,无法打倒他;两次飞机失事,他都从大火中站了起来;最后,因不愿成为无能的弱者,他用猎枪打死了自己。他就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

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的橡树园镇,他十岁开始写诗,十七岁时发表了他的小说《马尼托的判断》。上高中期间,海明威在学校周刊上发表作品。

14岁时,他曾学习过拳击,第一次训练,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但第二天,海明威还是裹着纱布来了。20个月之后,海明威在一次训练中被击中头部,伤了左眼,这只眼的视力再也没有恢复。

1918年5月,海明威志愿加入赴欧洲红十字会救护队,在车队当司机,被授予中尉军衔。7月初的一天夜里,他的头部、胸部、上肢、下肢都被炸成重伤,人们把他送进野战医院。他的膝盖被打碎了,身上中的炮弹片和机枪弹头多达230余片。他一共做了13次手术,换上了一块白金做的膝盖骨。有些弹片没有取出来,到去世都留在体内。他在医院躺了3个多月,接受了意大利政府颁发的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这一年他刚满19岁。

1929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功后的海明威便开始了他的新的冒险生活。1933年,他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并出版了《非洲的青山》一书。1936年,写成了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

1939年,他完成了他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海明威参加了海军,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战,他改装了自己的游艇,配备了电台、机枪和几百磅炸药,他在古巴北部海面搜索德国的潜艇。

1944年,他随美军在法国北部诺曼底登陆。他率领法国游击队深入敌占区,获取大量情报,并因此获得一枚铜质勋章。

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硬汉子”——打不败的人,这是海明威所追求的永恒的东西,这就是人坚毅的品格、顽强的精神。

他靠着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一切在常人看来是不可能战胜的困难和挫折。就在他生命的最后,海明威鼓足力量,作了最后的冲刺。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给他带来了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是海明威最后的硬汉形象。那位老人遇到了比不幸和死亡更严峻的问题:失败,老人拼尽全力,只拖回一具鱼骨。“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老人的话,也是海明威人生的写照。

其实,成功者并不一定都具有超常的智能,命运之神也不会给予他特殊的照顾。相反,几乎所有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坎坷,都是命运多舛,而他们是从不幸的逆境中奋然前行。其关键在于成功的人有着顽强拼搏的性格,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会消沉、不会堕落,反而让他们越挫越勇,最后成为“真的猛士”,并在历经艰难险阻、风风雨雨后收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阳光。

记住莎士比亚曾经写下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