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杰出青少年一生的行动计划
5285900000039

第39章 让口才价值百万—增值语言资本 (2)

许博允打趣李、魏见面是鬼撞鬼,而魏明伦更正说是“小巫见大巫”,这样,魏明伦既回应了许博允的打趣,又表达了自谦,可谓一举两得。而李敖的表现,出言也是相当俏皮,他以魏明伦来自四川的原因,谦称“大巫自当是魏先生”。这么一来,三人会谈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不由得使我们感受到一股春风拂面般的欢畅。而这,自然要归功于三人幽默风趣的谈吐。

语言幽默的人在社交中往往大受欢迎。最能聚集人脉的人常常就是颇具幽默的人。

我们都喜欢幽默的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幽默。相反,许多人认为幽默是上帝赋予的先天禀赋,后天无法获得。其实,幽默是可以后天获得的。

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不可能再运用幽默的资源,整天垂头丧气的人也无法体会幽默的妙用。因此,能够幽默的人首先应该充满对生活的期望和热爱,自信地对己对人,即使身处逆境,也是快乐的。

要使自己变得幽默,快乐是幽默的源泉,保持快乐,不仅可以带给自己幽默,还可以让别人幽默起来。怎样才能保有“快乐”呢?秘方之一是自娱自乐。这一点每个人都会,但最好不要应付了事。即使心情忧郁时,也找点自己愿意做的事,给情绪添点欢乐的色彩。

幽默是可以学习的,因此为了开发自己的幽默资源,就必须先进行“投资”。多读些民间笑话、讽刺小说,多看一些喜剧,多听几段相声,随时随地收集幽默笑话。你可以将幽默、有趣的文章剪贴,并加以分类归档。

周围世界中充满了幽默,你要睁大眼睛,去观看,并且竖起耳朵,去倾听。

幽默来源于两个世界,一个是你真诚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生活中周围的客观世界。当你用智慧把两个世界统一起来,并有足够的技巧和创造性的新意去表现你的幽默力量,你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趣味的世界中,人际关系也由此会顺畅起来,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另外,青少年朋友在运用幽默口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场合

因在不适当的场合展示所谓的幽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

美国前总统里根有一次在国会开会前,为了试试麦克风是否好用,张口便说:“先生们请注意,五分钟之后,我将宣布对苏联进行轰炸。”一语既出,众皆哗然。里根在错误的场合、时间里,开了一个极为荒唐的玩笑。为此,苏联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

2要区别对象

就像音乐是给会欣赏音乐的人听的,绘画是给会品味绘画的人看的一样,找错了对象的幽默难免会造成双方的难堪。

3与残疾人开玩笑要注意避讳

俗话说:“不当着和尚骂秃子,瞎子面前不谈灯。”拿他人的缺陷、不足开玩笑,会伤害对方。

4内容要健康,格调应高雅。

5态度要友善。冷嘲热讽地开玩笑,别人会产生反感。

6和异性、不同辈分的人开玩笑要适当,“荤段子”尽量不说。

7不可板着脸开玩笑。

8不要以为捉弄他人也是幽默。别人会误以为你是恶意的而令你祸从口出。

9不可总大大咧咧地开玩笑,让人觉得你不够成熟、踏实、庄重。

选择恰当的时机开口

说得多不如不如说得巧。

——谚语

青少年与人交谈时,请人办事常遇到此类情况:想说某些话,却又忽略必要的时机。时候不对,双方或陷入僵局,或毫无成效。

时机,指双方能谈得开、说得拢的时候,双方愿意接受的时候。

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的意思为:

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

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

这三种毛病都是没有把握说话的时机,没有注意说话的策略和技巧。因为说话是双方的交流,不是一个人的单方面行为,它要受到诸如说话对象、设定时间、周边环境等种种限制,所以说话要把握时机。如果该说的时候不说,时境转瞬即逝,便失去了成功的机会。同样的,如不顾说话对象的心态,不注意周边的环境气氛,不到说话的火候却急于抢着说,很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甚至反感。如果信口开河,乱说一通,后果就更加严重。

唐朝的王珪身为侍中,就善于抓住时机劝谏太宗。

一次,庐江王李瑗谋反被唐太宗镇压,李家被满门抄斩。但李瑗的小妾是位美人,太宗不忍杀她便据为己有。满朝大臣都觉得太宗这样做极不合适,但没有人敢站出来直接指责皇上,那样会掉脑袋的。

这一天,李世民跟王珪谈话。王珪注意到那位美人就侍立在李世民的身旁。

李世民指着美人说:“这是庐江王李瑗的妾,李瑗杀了她的丈夫而娶了她。”

王珪听后,立即反问道:“那么,陛下认为庐江王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答道:“杀人而后抢人妻子,是非已经十分明显,卿何必还要问呢?”

王珪答道:“今天,庐江王因谋反被杀,可是,这个美人却为陛下占有,所以,我认为陛下肯定认为李瑗做得对。”

李世民听了,深感惭愧,立刻把美人送还她的家族,同时对王珪的言谈大加赞赏。

小伟受同事妻子的委托,劝说该同事戒酒。一天小伟正在酒馆里喝酒,刚好那个同事进来,于是小伟马上劝告说:“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疯,谁也受不了!”那个同事听了气愤地说:“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钱,我就喝,谁也管不着!”说着便掏钱买了菜和酒,赌气地大喝起来。

小伟劝告失败的原因,就在于所选的时间、地点不对,造成了说话内容与说话时机之间的尖锐矛盾。

青少年朋友,怎样抓住恰当的时机开口呢?

1在对方情绪高涨时

人的情绪有高潮期,也有低潮期。当人的情绪处于低潮时,思维就显现出封闭状态,心理具有逆反性。这时,即使是最要好的朋友赞颂他,他也可能不予理睬。而当人的情绪高涨时,其思维和心理状态与处于低潮期正好相反,此时,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心情愉快,说话和颜悦色,内心宽宏大量,能接受别人对他的求助,能原谅一般人的过错;也不过于计较对方的言辞,同时,待人也比较温和、谦虚,能程度不同地听进一些对方的意见。因此,在对方情绪高涨的时候正是我们与其谈话的好机会,切莫坐失良机。

2当对方向你征询意见或遇到困境而意识到失误时,是你说话的一个良机。当然,要注意委婉、迂回。

3在为对方帮忙之后。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在你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在不损伤对方利益的前提下,他能做到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会竭尽全力去帮助你。

4只要留心,找到适于交谈的时机并不是难事。比如说:在公共场所,或有其他朋友、同事在场时,应避免谈论涉及隐私或一些敏感的话题。

看清对象再说话

上什么山,唱什么歌。

——谚语

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青少年在说话时,一定要看清对象。说话不看对象,往往会给他人留下坏印象,甚至伤害他人。

我们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的各种人,他们年龄、性别、性格、脾气等各不相同,他们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说话的分寸也就要根据各种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程度、语言习惯来做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对同辈人与对长辈(或上级)、对陌生人与对知己、对不同性别的人说话都应讲究分寸,考虑到听者的接受程度。

具体而言,青少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方的身份

说话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对领导要尊敬,对同学、同事要有礼貌,否则的话,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注意对方的特点

鬼谷子曾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论语》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子路问孔子:“学了礼乐,就可以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动起来呢?应当先听听父兄的意见才好。”接着冉有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却说:“好啊,学了礼乐,就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嘛!”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公西华对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这个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励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过人,有点鲁莽,应当让他冷静点。”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话因人异,不愧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

3注意年龄

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经历不同,志趣各异,心态不同。我们与人谈话时,应考虑哪些该谈,哪些不该谈。比如,在老年人面前不宜多提不吉利的话。打听人家的年龄,对老年人不宜说:“您几岁了!”最好说:“你今年高寿?”或“您今年高龄?”对小孩应说:“你今年几岁了?”对与自己年龄相近的异性,特别是未婚的男女,不宜直接问“你今年多大年纪了?”以免引起某些不必要的猜测。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琴人,若说话不看年龄,就难免事与愿违。

4注意地域

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台下充满笑声)

这样的话在那个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显得十分得体,而且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

5注意文化程度

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与理解话语的能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说话时要善于根据对方知识水平而选用合适的话语表达。如果不看对象,随意用词,就不能取得预期的交流效果。

比如,古代有个读书人上街买柴,见一卖柴人,便喊:“荷薪者过来。”卖柴人因对“过来”两个字眼很明白,就走了过来。秀才问:“其价几何?”卖柴人听了一个“价”字,便说了价钱。秀才嫌贵,摇头晃脑地说:“外实而内虚,枝多而烙少,请损之。”那卖柴人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挑起柴担就走开了。

一般来说,对于文化程度低的人所采用的方法应简单明确,多使用一些具体的数字和例子、大白话、家常口语;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则可以多用较典雅的语言,或采取抽象的说理方法。

青年毛泽东去拜谒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时,他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谒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谒的目的。

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毛泽东通过展示其才能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