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的实力,最低的存活率
了解博弈论的人都知道,借助于这种理论,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实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比如竞争对手经常比邻而居,聪明人往往受到现实的愚弄,等等。除此之外,博弈论中有一个经典的模型“枪手博弈”,也是现实中某种出人意料结局的高度抽象。
甲、乙、丙三个枪手彼此仇视,互不相容。有一天,他们在街上不期而遇。一瞬间,氛围紧张到了极点。在这三个人中,甲的枪法最好,十发八中;乙枪法次之,十发六中;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
这时,如果三人同时开枪,并且每人只发一枪;第一轮枪战后,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
很多人认为甲的枪法好,活下来的可能性大一些。但结果并非如此,存活几率最大的是枪法倒数第一名丙。
只要分析一下各个枪手的策略,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枪手甲的最佳策略是先对枪手乙开枪。因为乙对甲的威胁要比丙对甲的威胁更大,甲应该首先干掉乙。
同理,枪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乙一旦将甲干掉,乙和丙进行对决,乙胜算的概率自然大很多。
枪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甲开枪。乙的枪法毕竟比甲差一些,丙先把甲干掉再与乙进行对决,丙的存活概率还是要高一些。
那么三个枪手在上述情况下的存活几率分别为:
甲:24%(被乙丙合射40%×60%=24%)。
乙:20%(被甲射100%-80%=20%)。
丙:100%(无人射丙)。
通过概率分析,我们发现枪法最差的丙存活的几率最大,枪法好于丙的甲和乙的存活几率远低于丙的存活几率。
如果改变游戏规则,假定甲乙丙不是同时开枪,而是他们轮流开一枪。
先假定开枪的顺序是甲、乙、丙,甲一枪将乙干掉后(80%的几率),就轮到丙开枪,丙有40%的几率一枪将甲干掉。即使乙躲过甲的第一枪,轮到乙开枪,乙还是会瞄准枪法最好的甲开枪,即使乙这一枪干掉了甲,下一轮仍然是轮到丙开枪。无论是甲或者乙先开枪,乙都有在下一轮先开枪的优势。
如果是丙先开枪,情况又如何呢?
丙可以向甲先开枪,即使丙打不中甲,甲的最佳策略仍然是向乙开枪。但是,如果丙打中了甲,下一轮可就是乙开枪打丙了。因此,丙的最佳策略是胡乱开一枪,只要丙不打中甲或者乙,在下一轮射击中他就处于有利的形势。
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发现,三个枪手中实力最强的甲的存活率最低,结局最惨,通过以上分析,这个结果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枪手博弈告诉我们:在多人博弈中常常由于复杂关系的存在,而导致出人意料的结局。一位参与者最后能否胜出,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更取决于实力对比关系以及各方的策略。
在认识到这种规律之后,不论是强者还是弱者,当遭遇枪手博弈时,如何采取恰当的策略就成为取胜的关键。
花袭人与超女第一名:为什么胜出的不是最好的?
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比较激烈的话:“选美选出的永远是最丑的,选秀选出的永远是最差的。”很多人对此都有同感,不只选美和选秀,从古至今,很多事情都是类似的结局。
比如,《红楼梦》里王夫人给贾宝玉选妾,无论是按照“娇妻美妾”的传统标准,还是以聪明、口才、针线等为衡量尺度,都轮不上容貌次等、手脚笨笨、惹人烦腻的袭人,但是结果恰恰是袭人取胜,在前八十回中,她已经坐稳了“准姨娘”的位子。
古代帝王的后宫争斗也是如此,真正在后宫屹立不倒、隆宠不衰的,一般都不是身世最显赫、最有才华、最貌美、最贤惠的,但凡在某一方面占了一个“最”字,就不太容易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大多数时候,最后胜出的是在任何方面都不弱,同时又懂得权谋、智慧和平衡的人。
21世纪的选秀和选美也是如此,拿超级女声来说,很多人对于2006年的超女冠军心生疑问,尚雯婕既没有美丽的容貌、突出的个性,也没有深厚的歌唱功夫,她的夺冠似乎毫无道理。
由此可见,“胜出的未必是最好的”,此种现象由来已久,结合博弈论的知识,人们就大致可以解开心中的疑惑了。
其实,这也是“枪手博弈”模型的一种演绎,无论是选秀选美选妾,最后胜出的“资质略差者”与枪手博弈中的枪手丙有着共同的处境和结局。最终的胜利,不是他们一个人得到的,而是各种利益相关方共同博弈的结果。
在《红楼梦》中,相关的利益相关方有王夫人、宝玉房中的小丫头、贾府中的丫鬟婆子,等等;在后宫中,利益相关方有后宫的众多妃子以及其娘家所代表的各种势力,等等;超级女声的比赛中,则有主办方、评委、参赛的选手们、电视观众、媒体、各位选手的支持者们。在各种博弈中,都有着方方面面的利益在影响着最终结果,从而造成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而其中,真正最优秀的人,比如《红楼梦》中的晴雯,帝王后宫中的德才兼备者,超女中的内外兼美、唱功一流者,则可能最先成为众矢之的,被下面那些人联合打压排挤出局。最终的胜利者,不是实力最强者,也不是实力最差者,这种结局虽然不尽如人意,却表现了各方面利益的均衡,是博弈论科学性的有力证明。
警惕“浑水摸鱼”术
很多人都听过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老先生的一段相声《逗你玩》,其主要情节如下:
母亲:“小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的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小宝:“嗯。”
来了一小偷,问孩子:“几岁啦?”
小宝:“5岁。”
小偷:“你叫什么名字啊。”
小宝:“我叫小虎。”
小偷:“你认识我吗?”
小宝:“不认识。”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小宝:“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着。”
小偷拿走了裤子,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我揍你,好好看的别叫啦!”
小偷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
母亲:“这倒霉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小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小宝:“逗你玩。”
一笑之余,人们也会发现,这段相声中的小偷还是很懂做事的策略的,也许他自己并不知道,在这种策略中,隐含着一种博弈智慧,那就是乱中求胜。小偷借用“逗你玩”这个名字搅乱了小宝母亲的思维,让她一直以为小宝在淘气,在这种思维混乱中,小宝母亲没有料到自己被这位“高明”的小偷欺骗,结果衣物的丢失就成了必然结果。
前面我们讲到,枪手博弈中,最终结果并不单纯取决于实力,还与每个参与方的利益均衡有关,而最终结果的出人意料程度与利益方的数量有关。一般来讲,参与其中的人或利益方越多,此问题的“水”就越浑,实力不足者从中摸鱼的几率就越大。
很多现实中的负面现象都可以用此种理论来解释。
某个行业的现状混乱,那么其中就容易出现“浑水摸鱼”的作假现象。有媒体曾经报道过,社会上有一些人冒充记者,坑蒙欺诈,从中得到了许多非法的好处。据假记者团伙说,他们每到一处,都是先与宣传部门联系,每次都受到热情接待,从未有人对其身份表示怀疑,交通费用和吃喝住宿都是由对门报销,走时还给钱。
捞钱如探囊取物,到哪儿都是风光无限,迎来送往被奉为座上宾,骗子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骗子呢?媒体披露,在假记者出没较为频繁的某省,街头烙烧饼、钉鞋的小商小贩都揣着假记者证,他们穿梭于机关、企业,尤其是煤矿、交通治超点等地敲诈钱财。
假记者屡屡得逞,与新闻界的“内伤”直接相关:有的真记者和真媒体,经常做敲诈勒索的买卖。新闻有偿,谁愿意出钱,就可为谁鼓吹;花钱消灾,更是常事。正是这种混乱的行业状况给假记者以可乘之机。
假记者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剧作《钦差大臣》,剧中的主人公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吹牛撒谎的花花公子,他从彼得堡来到外省的小城,被误认为钦差大臣。以市长为首的官僚们把他奉为上宾极尽奴颜卑膝的能事,市长夫人和小姐为他的“风采”倾倒,官僚们一个个膛目结舌,不知怎样奉承才好。
赫列斯达可夫的“奇遇”也与当时俄国官场的黑暗混乱密切相关。
有人把公元前6世纪希腊寓言家伊索的《伊索寓言·渔夫》中讲的故事作为“浑水摸鱼”的来源:一位渔夫在河里捕鱼时,先拦河张网,然后用绳子拴上石块,面向鱼网击打水底,鱼吓得到处乱游,有些撞进网里。当地有人见渔夫这样做,责怪他把水搅浑了,使人不能喝到清水。渔夫说:“若不是把水搅浑,我就捕不到鱼,捕不到鱼,我就得饿死。”
此则故事道出了“浑水摸鱼”的本质,上文中的几则事例则是此策略的负面应用,现实中的人们,必须对此种策略有所提防,对于那些做事时总是东鳞西爪地乱扯一通,把对方搅得思路混乱,精力疲倦,使一个条理简单的洽谈变成十分复杂,然后借对方精神不佳之机迫使拍板,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人,要有勇气说“我们不明白”、“我们不了解”。在你尚未充分了解事实真相之前,不要和此类人士讨论任何问题。
找到心照不宣的合作者
博弈论中,经常提到合作的话题,枪手博弈也与合作有关。在“枪手博弈”的基本模型中,人们发现,枪手乙和枪手丙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在甲被杀死以前,他们相互间不是敌人,即丙和乙之间达成了一个攻守同盟。
其中的道理很容易理解,毕竟人总要优先考虑对付最大的威胁,同时这个威胁还为他们找到了共同利益,联手打倒这个人,他们的生存机会都上升。
其实,这一策略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用过。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称帝后第五次巡视全国各地,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但只有十八子胡亥被允许同行,因为他特别受到秦始皇的宠爱。这次巡视东至会稽,渡江至琅琊,再取道西返。七月,车驾至平源津,秦始皇病重。由于他忌讳说死,群臣谁也不敢谈论死的事。至沙丘平台,病情严重。他自知不能治愈,于是命令赵高拟定诏书给长子扶苏,要扶苏把军务托付给蒙恬,速回咸阳办理丧事。诏书写毕,还来不及封口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
赵高拿了秦始皇的玉玺大印和遗诏,心中感到十分沉重。当时知道遗诏内容的只有李斯、胡亥和他三个人,其他的大臣一概不知。因为秦始皇死在出行的路上,立太子的事未定,丞相李斯恐天下发生动乱,就命令秘不发丧。每到一地,按例进膳,朝廷百官照样还要报告政务,亲信宦官就在车中假托皇帝命令批复百官的奏本。
赵高曾经是胡亥的老师,教给胡亥“书及狱律令法事”,两人关系密切。赵高原是赵国国君的远亲,自幼受宫刑,长大后进宫当宦官。他曾经犯大罪,秦始皇命蒙毅去审理,秉公执法的蒙毅判赵高死罪。秦始皇因赵高办事比较干练,又精通刑狱法令,所以赦免了他。这时的赵高担心如果按秦始皇的遗命让公子扶苏即位,与扶苏关系密切的蒙恬、蒙毅兄弟就会受到宠信,并对他不利。这个时候,扶苏成了赵高的最大敌人。为此,赵高策划了一场夺嗣的争斗,决定把胡亥推上皇位。
赵高扣下皇帝的信件,游说胡亥道:“皇上驾崩,没有遗诏封诸皇子为王而只赐信给长子扶苏。扶苏一到咸阳,就将即帝位。公子你却无尺寸之地可以立足,你想过该怎么办吗?”胡亥说:“贤明的君主了解大臣,贤明的父亲了解儿子。我还有什么好说的?”赵高露出一丝奸笑说:“现在皇位的归属取决于您、我和李斯三人,希望公子要抓住机会。‘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怎可同日而语呢?”胡亥对赵高的奸计心存恐惧,但皇位对他的诱惑实在太大,也就不管那么多了,最后只是有点担心:“现今父皇的遗体还在路上没有发丧,此事怎么对丞相说呢?”
赵高虽然也把李斯当做一大对手,但是在眼前的情势下,他知道没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他的阴谋是无法得逞的,遂去劝说李斯。李斯起初还以忠于君事自命,但赵高晓之以利说:“无论才能、功劳、谋略、声望以及和扶苏的私人情谊,你李斯哪一点比蒙恬强?公子扶苏即位,必定宠任蒙氏,以蒙恬为丞相。这样,你的荣华富贵不仅没有了,而且你的子孙也将会受到伤害。只有公子胡亥,人非常仁慈可爱,轻钱财,重人才,在始皇的所有公子中没有谁比得上他。我认为继承皇位的应该是他,所以我特地来和你商议,把谁即皇位定下来。”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考虑,李斯终于被赵高说服,同意照赵高的意思去办。
三人狼狈为奸,对外宣称李斯接到始皇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而原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