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活用博弈论全集
5284100000013

第13章 稻草原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

“鼠猫”的由来

古时候,有个人喂养了一只猫,他觉得自家猫比别人家的猫能捉老鼠,就给它起了个威武的名字,叫虎猫。这天,他家来了一个客人。谈论起这只猫,客人说道:“虎的确很勇猛,但不如狮,狮是万兽之王。就请改名为狮猫吧。”主人拍掌称妙,于是虎猫改成狮猫了。

可是第二天,家里又来了个客人,听了给猫改名字的事情,不以为然地说:“狮虽然比虎强,但只能在地上跑;而龙可以在天空行走,比狮更神奇,不如改名龙猫吧。”主人频频点头,照此办理。

隔些天,第三位客人来他家,听说虎猫改成龙猫了,忙说:“龙虽然比虎神气,但龙升天要靠浮云,不如叫云猫吧。”从此,龙猫改叫云猫了。

又过了些日子,第四位客人听说龙猫改成了云猫,他认为不好,对主人说:“满天云气,经不住一阵狂风就吹散了。风的威力大,就叫风猫吧。”于是云猫变成了风猫。

又过了几天,第五位客人听说云猫改成风猫了,就向主人建议说:“再大的风,一堵墙就能挡住,叫墙猫再合适不过了。”这样,风猫又改成墙猫。

第六位客人听说了墙猫这个名字,很有意见。便对主人说:“墙很结实固然不错,你想过没有,老鼠会在墙上打洞,打了洞的墙,很快就会倒塌,还是起名叫鼠猫吧。”

于是,“鼠猫”这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名字正式诞生了。

这则笑话向人们说明了“度”的重要性,凡事如果超过一定的度,就会发生质变,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这正像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美国物理学家普·巴克和唐超曾做过一个研究:让沙子一粒一粒落下,形成逐渐增高的一堆,借助慢速

录影和电脑模拟,精确地计算在沙堆顶部每落一粒沙会连带多少沙粒移动。

初始阶段,落下的沙粒对沙堆整体影响很小。但是当沙堆增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即使落下一粒沙也可能导致整个沙堆发生坍塌。巴克和唐超由此提出一种“自组织临界”的理论。

沙堆达到“临界”时,每粒沙与其他沙粒就处于“一体性”状态。那时每粒新落下的沙都会产生一种“力波”,尽管微细,却能通过“一体性”的接触贯穿沙堆整体,将碰撞传给所有沙粒,沙堆的结构将随每粒沙落下逐渐变得脆弱。说不定哪一粒落下的沙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沙堆整体发生结构性失衡——坍塌,也可以说崩溃。

这种现象正如句谚语所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往一匹健壮的骆驼身上放一根稻草,骆驼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骆驼还是丝毫没感觉……一直往骆驼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它身上后,骆驼最终会不堪重负瘫倒在地。在社会学里,有人把这种现象的原理称为“稻草原理”。

逐步解决问题是最有威力的博弈武器

“自组织临界”虽然指出一个十分微小的诱因,在各内外因素参与下,有时会产生极其重大、极其复杂的后果。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观察与博弈理论结合起来,指导我们如何将逐步解决问题作为威力巨大的博弈武器。

有这样一个故事:流浪汉手里拿着一块石头,敲开了一户富人的门,请求女主人借给他锅用一下,因为他想煮“石头汤”喝。女主人无法拒绝这样简单的要求,而且也很想见识一下这种从未听说过的奇怪的石头汤。于是,在女主人家的灶火上,流浪汉开始煮石头汤。当锅里的水烧开以后,流浪汉又请求女主人再给他一点点盐。这样简单的请求,女主人无法拒绝。之后,流浪汉用汤勺把汤放到嘴里尝了一下,似乎很满意,但又有些美中不足。他又请求女主人给这个汤加“少许”胡椒粉,因为这会影响汤的味道……最后,流浪汉再一次请求女主人给这个汤加一点“微不足道”的肉末,“这会使神奇的石头汤的味道更加鲜美”。汤煮好了,流浪汉把锅里的石头捞出来丢到一旁,而后邀请女主人和他一起享用锅里的肉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逐个提出要求,可以实现被要求者本来不想答应的目的。这里面的“逐个”,既可以理解为进程的一个个步骤,也可以理解为与逐个对手进行博弈。

博弈的逐步进行,就像演奏手风琴一样,每一个折叠都会推动或拉动邻近一个折叠。这种机制被称为“手风琴效应”。

在大多数的出租车车队里,出租车经常是由调度员派给司机的。车队里当然既有好车,也有年久失修的“坏”车。调度员可以利用他的调度权向每个司机收取一点贿赂。谁若是拒绝行贿,就一定会得到一部不好用的车,而那些对调度员进行贿赂的司机往往能够分到好车,然后凭借这辆好车多赚钱。

这么一来,调度员的腰包鼓了起来,但是整个司机群体面对的其实还是同样的汽车。假如司机们联合起来,也许可以结束这种被迫行贿的日子,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车队中总会存在一些不肯合作的人。问题的关键不是调度员能从行贿者那里得到多少好处,而是他可以惩罚那些不肯行贿的人。

调度员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没有将车队所有司机这一整体设定为博弈对手。而是逐个面对每个单个的司机来进行博弈,司机们无法实现合作,便只能被动地任由“潜规则”摆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博弈的一方尝试逐个地解决问题,对于对手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

在现实生活中,此种情况普遍存在,很显然,对于个人来说,应该竭力避免让自己成为被动者,如果对方尝试着以逐个或逐级攻克的方式向你提出某种不合理的要求,你必须在他的要求到达“临界点”之前表示拒绝。这样你才不会像那个女主人一样,被一个要“煮石头汤”的乞丐牵着鼻子走。

将遥不可及的远景目标分解开来

在现实中,人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因为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认为这个获得第一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比拼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目标的力量是巨大的。目标应该远大,才能激发你心中的力量,但是,如果目标距离我们太远,我们就会因为长时间没有实现目标而气馁,甚至会因此而变得自卑。山田本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远大目标的好方法,那就是在大目标下分出层次,分步实现大目标。

其实这种方法,也是博弈论中“自组织临界”理论的一种应用。远景目标就像人面前的一座大山,想解决它是难上加难,如果你尝试用煮石头汤的方法将目标分解,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就会驱除自己的畏难心理,坚定勇敢地为了目标而努力。

你可以把自己的目标想象成一个金字塔,塔顶是你的人生目标。你定的每一个目标和为达到目标而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必须指向你的人生目标。

金字塔由五层组成。最上的一层最小,是核心。这一层包含着你的人生总体目标。下面每一层是为实现上一层的较大目标而要达到的较小目标。这五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

1人生总体目标

这包含你的一生要达到的两个至五个目标,如果你能达到或接近这些目标,就是尽了全力实现你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了。

2长期目标

这是你为实现每一个人生总目标而制定的目标。一般来说,这些是你计划用10年时间做到的事情。虽然你可以规划10年以上的事情,但这样分配时间并不不具体,夜长梦多。但制定长期目标是重要的,没有长期目标,你就可能有短期的失败感。

3中期目标

这是你为达到长期目标而定的目标。

一般来说,这些是你计划在5年至10年内做的事情。

4短期目标

这是你为达到中期目标而定的目标。实现短期目标的时间为1年至5年。

5日常规划

这是你为达到短期目标而定的每日、每周及每月的任务。

虽然制定短期目标一直是奋斗者的主要策略,但是很多人不太懂得如何制定目标。

短期目标界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它使我们集中力量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目标。短期目标是动用人力去取得特殊结果的基本工具。

人生中每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在于一蹴而就,而在于步步为营,从冷静沉着中寻找出可行的办法。

卡耐基在一次演讲时曾说:“因为胸有成竹,所以不轻举妄动。时机尚未成熟便想一步登天,结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圣经·旧约》中记载:阿十西德无论走到哪里,都播下苹果种子。希望我们能向他看齐,不过,我们播的是成功的种子,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为成功播种,然后再证实其有足够的时间茁壮成长,你便有了成功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