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每天一堂方法课
5283700000010

第10章 三月:转变思路,学会变通 (3)

课堂精讲

石田三成的随机应变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面对变化层出、意外不断的事物,冷静处理、善于变通,将使问题迎刃而解。

变通能够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从而可以触类旁通,不局限于某一方向,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影响,从多方面选择和考虑问题,越过思维定式的障碍。变通使我们的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扩散,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使人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思想、新观点。

课后总结

世间万物都在变。没有变化,就会落后,就无法生存。职场中人,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以正合,以奇胜

课堂导读

在荷兰的某个城市,有一段时期,人们不愿意或者是不习惯使用垃圾桶,结果把整个城市弄得脏乱不堪。市政府在研究解决办法的时候,有人提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罚款数额,增派巡逻人员等措施。这些措施都是从“惩罚”来着眼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

后来,有人不从“惩罚”,而是从“奖励”的角度进行思考,提出“对保护环境卫生、主动使用垃圾桶的人们进行奖励”。沿着这条思路,工程师们很快设计了一种“奖励式垃圾桶”,桶上装有一个重力感应器,每当垃圾被丢进桶内的时候,感应器就会启动其中的录音机,播放出一则笑话或者幽默故事。笑话和故事的内容每周更换一次,以便保持人们的新鲜感。

这种“奖励式垃圾桶”深受市民们的欢迎,特别是那些爱听故事的孩子们,常常主动捡拾地上的垃圾扔进桶内,以便听那些能让人笑出眼泪来的故事。

课堂精讲

《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意思是说,带兵打仗,要用正来抗击敌人,用奇来击溃敌人。善于用奇打仗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如天地运行那样无穷,像江河奔流那样不息。奇和正之间的转化,没有穷尽。

所谓“正”,是指兵法中的常规原则;所谓“奇”,是指迂回作战、机动作战、以计胜敌,最大限度地打击敌人、保护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要善出奇兵,破除陈规,锐意创新,想别人之所未想,见别人之所未见。

课后总结

标新立异者常常能突破人们的思维常规,反常用计,在“奇”字上下工夫,拿出奇招,获得出奇的效果。

“恐龙族”的改变之痛

课堂导读

卡尔·本茨是奔驰汽车公司创始人之一、世界公认的“汽车之父”,但卡尔·本茨的创业却是从自己借钱创办机械工厂起步的。他非常聪明,也十分自信,但也可能是因为太过自信了,所以不太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也从不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

工厂没办多久,就遭遇了经济萧条,理所当然,卡尔·本茨的工厂也受到了影响。这时候,他的妻子劝他说:“本茨,其实你可以考虑干别的行业,现在这行不好做。”

卡尔·本茨却不屑一顾地说:“我可不那么认为,是整个大环境造成了这种状况,与我的选择无关。”

“但你也可以试试别的啊,或许会有转机。”

“我不可能去做别的行业,我的选择现在是对的,将来也是对的。”

不愿意接受妻子意见的卡尔·本茨依旧开着自己的工厂,可事情并没有朝着他希望的那样发展下去。

几年后,由于经营不善,卡尔·本茨无力偿还借朋友的钱,工厂面临倒闭的危险。直到这一刻,卡尔·本茨才突然觉得妻子的建议可能是对的。于是,他决定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终于,经过十分艰苦的努力,他在前人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新式发动机。此后,他不断创新、不断改变,制造出了闻名世界的三轮汽车——“奔驰1号”。

课堂精讲

“恐龙族”指的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喜欢改变,很安于现状,工作没有野心,缺乏创新精神,没有足够的工作热情改进自己,从而不能去做更好的工作。

在职场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不少的“恐龙式人物”。在工作中,“恐龙族”最大的障碍就是无法适应环境。工作与生活永远是变化无穷的,我们每天都可能面临改变,新的产品和新服务不断上市,新技术不断被引进,新的任务被交付……这些改变,也许微小,也许剧烈,但每一次改变,都需要我们改变自我以适应环境。

课后总结

当你遭遇困境时,敢于改变自己、勇于积极创新。只有这样,你的眼界才更加开阔,思路才更加清晰,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开展属于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之路。

变通,让你更好地实现目标

课堂导读

古时候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他有一个习惯,每次打鱼前都要立下一个誓言。有一年春天,听说市面上的墨鱼价格最高,于是他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好好赚一笔。但这一次鱼汛所遇到的都是螃蟹,他非常懊恼地空手而归。等他上了岸,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比墨鱼还要高,他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打捞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饿着肚皮回来了。他懊悔地发誓,下次出海无论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全部都打。

第三次出海,渔夫严格地遵守自己的誓言,不幸的是,螃蟹和墨鱼他都没有见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

渔夫没有第四次出海,他在饥饿中死去了。

课堂精讲

需要变通的情况,常常在我们的工作中出现。有时候,你会为某一个计划的失败而懊悔,如果你稍稍变通一下,就会是另一种结局。工作是多变的,事物也是多变的,在一个时刻变化的世界中,你得学会随机应变。多多训练你的应变能力,你将受益无穷。

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常常以过去的成败来看将来的机会。但是,经验也常常限制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看不到新东西,创造不出新方法。所以,要善于变通,敢于改变过去的做法。

课后总结

灵活变通,即不从一个角度看问题,而是时常变换几个角度,以此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取得最终的胜利才是根本

课堂导读

美国著名音乐家卡兰斯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园,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流水潺潺、鸟鸣啾啾,好一派迷人的景象。为此,不少人来这里度周末、采鲜花、采蘑菇、捉蟋蟀、观月亮、数星星,有的甚至燃起篝火,一边野餐,一边唱歌跳舞,余兴未尽者,干脆搭起帐篷,彻夜狂欢。因此,常常把花园搞得一片狼藉。

束手无策的家庭助理,只得按卡兰斯的指令,在花园的四周搭起篱笆,竖起“私家花园,禁止入内”的警示牌,并派人在花园的大门处严加看守,结果仍然无济于事,许多人依然通过各种途径用极其隐蔽的方式潜进去,令人防不胜防。后来家庭助理只得再行请示,请主人另想良策。

卡兰斯思忖良久,猛然想起,花园中不是经常有毒蛇出没吗?直接禁止游人入内不见成效,何不利用毒蛇做文章呢?她叫家庭助理雇人做了一些大大的木牌立在花园的显眼处,上面醒目地写着:“请注意!你如果在园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20公里,驾车需45分钟。”

从此以后,闯入她花园的人便寥寥无几了,因为谁都不愿用自己的生命冒险。

课堂精讲

从上面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常规性的措施”已完全不起作用时,可以采取其他措施,迂回曲折地走一下“弯路”,采取巧妙的办法解决问题。

对于非常强大的敌人或障碍,如果我们在没有有利的条件和充足的力量的情况下去对付它,只是一味地直线前进,盲目蛮干,那是勇夫所为,轻则徒劳无功,重则头破血流,直至惨败。

反过来,如果我们动动脑筋,变通地处理问题,不去向强敌直接挑战,不去触动和攻击障碍本身,而是采取避实击虚、避重就轻的迂回方式,先去解决与它发生密切关系的其他因素,最后使它不攻自破或不堪一击,比起硬碰硬的真打实敲,更为有效。须知,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课后总结

工作中常遇到问题和困难,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懂得变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竞争力。

月末小测试

创造性思维能力测试

做做下面的测试题,看看你摆脱习惯思维的程度有多大。

1.玻璃瓶里装着苹果汁,瓶口塞着软木塞。既不准打碎瓶子,弄碎软木塞,又不准拔出软木塞,怎样才能喝到瓶子里的苹果汁?

2.一个人的衬衣纽扣掉进了盛着咖啡的杯子里,他连忙把扣子从杯子里捡出来,但手没有湿,而且纽扣也是干的,这是为什么?

3.玻璃杯里有一枚5分的硬币,旁边有一根筷子,一根细绳和一份奖品——一盒泡泡糖。不准直接碰到玻璃杯和硬币,也不准移动杯子,怎样才能取出杯子里的硬币?

4.陆飞向同学们宣布:在合适的一天,他将在河面上走五分钟而不沉入水里。后来,他真的做到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吗?

5.一只网球,使它走一小段距离后完全停住,然后自动反过来朝相反的方向行进。既不允许将网球反弹回来,又不许用任何东西打击它,更不允许用任何东西把球系住,怎么办?

6.在小明的房间天花板上,悬挂着两根长绳。两绳相距5米,旁边桌子上有些小纸条和一把剪刀。聪明的小明却能站在两绳之间不动,伸开双臂,两手各拉住一根绳子。你知道他用的什么办法吗?

7.请你用6根火柴棒,搭出4个三角形,怎样搭?

8.食堂张师傅切豆腐,一块豆腐3刀切成8块,他是怎么切的?

9.怎样使火柴在水下燃烧?

10.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分3个馒头,每人都分到1个,这是怎么回事?

11.古时候,有个老人在临死前把3个儿子叫到床前,决定把自己的23匹马分给他们。他要大儿子得1/2,二儿子得1/3,三儿子得1/8。老人死后,3个儿子按老人的遗言分马,怎么分都不合适。正在这时,他们的一位亲戚骑着马来了。他想了个办法让3个儿子都满意。于是他又骑着马回家了。请问,他用了什么好办法?

测试结果

1.只要将软木塞推入瓶内,就能喝到苹果汁了。人们习惯将瓶塞拔出。

2.已倒入的咖啡是固体粉末。人们习惯地想到咖啡就是一种“液体饮料”,很少会想到“固体粉末”。

3.先吃泡泡糖,当嚼成一团黏胶时,用筷子沾上黏胶,把杯中的硬币粘出来。人们往往这样想:在问题没有解决前,奖品是不可以动的。在这里,需要利用奖品解决问题。

4.在结了厚冰的河面上行走。人们平时习惯将“河”与“流动的水”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结厚冰的可能性。

5.这只网球是在一个斜坡上滚动。人们往往只想到在平地上打网球。

6.小明先用一根绳把剪刀缚住,并推动剪刀使它荡起来,然后走过去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另一只手接住荡过来的剪刀。人们很少会想到剪刀可以用来当重锤。

7.先在桌面上搭一个三角形,再把剩下的3根火柴从桌面三角形的三个角的顶点竖起,并相交于一点,这就搭成4个三角形了。人们看了这个题目,容易只从平面上去搭三角形,而没有想到立体空间搭成4个三角形的可能性。

8.张师傅是这样切的:横一刀,竖一刀,拦腰又一刀。人们习惯于在一个平面上试着切割,而没有从立体空间上去思考切割的可能性。

9.把燃烧的火柴放在水杯下面。人们习惯于将“水下”理解为“没入水中”。而忽略了“隔着某个东西的水的下面”这种意思。

10.这里说的“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实际上是祖父、父亲和儿子3人。人们习惯于将题目中的“两个父亲”、“两个儿子”理解为4个人,而忽略祖父、父亲和儿子,以亲属称谓时,可以称为“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的情况。

11.那位亲戚把自己骑的马也加进去分,这样就有了24匹马。大儿子分到1/2,得12匹马;二儿子分到1/3,得8匹马;三儿子分到1/8,得3匹马,一共还是23匹马,剩下的仍由他骑了回去。人们在分东西时,习惯于将要分掉的东西作为总数,而不去想可以把最后并不分掉的东西暂时归入总数。

0~5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点差,需要有意识地练习。

6~8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尚可,还有提升的空间。

9~11个正确: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继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