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5
5281700000004

第4章 什么样的人需要心理咨询 (1)

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心理健康的人具备哪些特质?我们逐渐清醒地认识到,健康不仅仅指身体健康,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更为重要一些。那么心理健康的有没有一个标准呢,这些标准又是哪些内容呢?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

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看问题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持客观的态度。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能如实地评价自己,不过分地显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悦别人。既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又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如实地接纳自己。

3自我调控的能力。能调节自己的行为,既能克制自己的冲动,又能调动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更高级目标。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关心他人,善于合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有知心的朋友、亲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际关系紧张,处处利用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这种稳定与协调包括理想与现实差距的调适,包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人人都会有苦恼,但心理健康的人能从生活与工作中寻得快乐。

在心理学范畴内,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格健全,或叫人格成熟。世界上关于健康人格的判断标准很多,但被公认的是由马斯洛、库姆斯、罗杰斯等一批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并揭示的健康人格判断标准。这种类型的人被马洛斯称为“自我实现型人格”或“自我实现者”。

依照马斯洛的观点,心理充分健康的人应具备15个方面的特质:

1对现实有卓越的洞察力并能和现实保持适宜的关系。

2对自我、他人和客观事物表现出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接纳。

3行为方式自然、真实地流露,表现出朴实、纯真的美德。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视野宽阔,常常关注各种社会问题。

5具有超然独立的特性和离群独处的需要。

6意志自由,不受文化和环境的限制、约束。

7具有清新不逊的鉴赏力。

8能够产生某种神圣意义上的神秘体验和高峰经验。

9更多地具有全人类的共性,爱人类并认同自己是全人类的一员。

10拥有持久而精粹的人际关系。

11具有民主的性格结构。

12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观念,绝不为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具有良好的发展性的非敌意的幽默感。

14具有创造革新的思想和能力。

15能够抵抗消极的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具有独立的内在品质。

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达到这一标准呢?马斯洛曾在美国布兰代斯大学作了一次调查,结果他在3 300名大学生中才发现一名大学生达到了完全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人多多少少都带有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倾向,这种倾向并不一定发展成严重的心理疾病,但它却能够阻碍人向完美的方向发展,导致人在诸多方面失败。所以,一个人只有选择向充分健康水平发展才是最明智、最完美的人生选择。

心理健康包含哪些内容?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常识的错觉。事实上,无论在哪一个国家,达到真正健康标准的人比我们想像的要少得多。不少人错误地把能保持心理平衡看做是心理健康。其实,真正的心理健康代表着一种心理发展的水平或层次,代表着一种高水平的、高协调的心理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与适应状态,而是两极中的中间位置。通常人们把适应理解成对周围环境的顺从,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但这并不是心理健康。如果说“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内部就很平衡,因为他不会有挫折感,也没有冲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说“适应”就是健康,那么现在社会上有的人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这种人算不算健康?其实,这种人只能叫做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教养的市侩。和社会邪恶势力有共鸣的人,应该说是最大的不健康。

1心理健康也有层次高低

如果把清除过度的紧张不安而达到内部平衡状态称作“消极的”或“低层次”的心理健康,应该提倡的是“积极的”或“高层次”的心理健康。这种状态意味着总有高尚的目标追求,能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寻求生活的充实。它的实质就是老有追求,始终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

2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说心理健康,不是说没有失败,没有冲突,没有痛苦,而是能够有效地进行调整,并在这种状态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3心理健康还是一种人生态度

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这种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尝试付出、伸展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我价值感。这种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但他能放弃做“完人 ”、“超人”的念头。比如目标非常崇高,可是又达不到,就会有失败感。所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要有目标,但目标不要太完美;要积极进取,又要正视客观现实,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

心理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生活中,如果谁心理上出了问题,人们习惯说他有了“心理障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按习惯的说法,把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统称为心理障碍。不过,心理障碍是一个挺宽泛的说法。具体说来,心理障碍一般可以由轻到重分为心理问题、心理异常、心理疾病三种类型。

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障碍,它和空气一样,时刻伴随着我们。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障碍,大致相当于平时人们所说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扰”、“心理误区”等。

心理问题与随后谈到的心理异常相比,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情境性。一般的心理问题常由特定的情境诱发,与特定的情境直接相关,没有泛化到其他情境中去。比如,一个学生某次考试时过度紧张焦虑,是由考试情境诱发的。二是暂时性。绝大多数心理问题不是经常或持续出现,而是偶发的、暂时的。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意思是,离开某种特定的情境,心理问题就不复存在了。比如,对考试情境会产生强烈紧张反应的学生,在大多数非考试情境下都表现正常。另一个意思是,心理问题常常会很快自行缓解。比如,这次考试紧张,下次就不紧张了。三是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心理问题不带有病理性变化,也就是精神活动正常,不存在意识水平降低和丧失,自知力正常,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理问题的存在。

心理问题是平时人们出现最多的心理障碍。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烦恼、焦虑、急躁、自卑、冲动、压抑、孤独,等等,反应在生活上,就成为学习心理、职业心理、人际心理、恋爱心理、婚姻心理、性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都是程度较轻的,在此情此景之下发生,通过认知调整,往往事过境迁,很快就能化解了。

如果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化解,离开诱发情境还长期存在,有明显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就成了心理异常。有时候,又把心理异常从狭义上叫做心理障碍。

与心理问题相比,心理异常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非情境性。就是与特定情境无必然联系。并非由特定情境直接诱发。当然,特定情境的出现有时也会加重心理异常,但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情境下就不出现。就是说,已经泛化到了其他情境中了。二是持久性。所谓持久性,是指心理障碍一旦出现,常常难以很快自行消失,不是暂时现象。三是特异性。所谓特异性,是指每种心理障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或症状。四是病理性。心理异常属于心理病理学范畴,是心理状态的变异或心理能力下降的表现,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因此,心理异常通常以心理疾病的某种症状出现。单就某种症状而言,叫做狭义的心理障碍。比如,强迫观念是一种思维异常的表现,叫做思维障碍,它就是强迫症的症状。

这样的心理障碍包括:感知、思维、言语、注意、记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本能行为、意识、自我意识等方面的障碍。

心理疾病属于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多种心理障碍的集中或综合的表现。当然,单一方面的心理障碍如果比较突出,有明显的稳固性和病态性,也可以构成心理疾病。心理疾病可分为轻性心理疾病和重性心理疾病。

所谓轻性心理疾病,一般是指非精神病性的心理疾病,也叫做心理疾病边缘状态,简称边缘状态。人们平常说的心理“有病”了,确切地说,应该是指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下,求询者通常具有自知力或自知力稍有不足,但能应付日常生活。其中包括各种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变异等。

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

在前面已经对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所了解。那么,究竟哪些人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又是哪些表现成为心理咨询的内容,这是我们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消除一个误解——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有病”,甚至是有精神病——生活中人们普遍的一种误解。所以,常常有些本来需要心理咨询的人,却惧怕这种外在的心理压力而逃避心理咨询,而错过了得到及时的心理帮助的机会。

另外,我们还要重塑这样一种认识:接受心理咨询的人不是病人。正如法律保护的是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那么,心理咨询也一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不是病人,而是生活中的每个正常人。或者只有当我们面对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才是心理咨询意义上的“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