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教授后来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他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认为,由他们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出了“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权威性的预测”引发了教师对这些学生的较高期望,就是这些教师的较高期望在8个月中发挥了神奇的暗示作用。这些学生在接受了教师渗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信息之后,会按照教师所计划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塑造自我形象,调整自己的角色意识与角色行为,从而产生了神奇的“期望效应”。
研究8 最初印象的研究
我们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立刻就对某个人产生某种印象,认为这个人是好还是坏,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我们而言,对他人形成某种印象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不可避免的认知活动。而且我们经常根据极少量信息去认知一个人的整体,这一点似乎与认知上的晕轮效应差不多,晕轮效应是一种正面的夸大的认知,而我们的最初印象既包括正面也包括负面,是人的一项基本的心理特征。人对某人的最初印象最为重要,他可以通过某几个相关特征去把握一个人,属于一种由点及面的心理自动推理,不能算作夸大,即使第一面我们对某人产生良好印象也不能说对这人就有晕轮效应产生。晕轮效应是心理的一种持续的赞美认知,属于主观的错误认知。而最初印象则是因为我们根据一个人最初表现出来的几个相关特征的一部分而判断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一项理性的判断吧!
为了形成对某人的印象,我们通常必须至少掌握此人的某项特征。不过你不会认为人是由几种不同的特征拼凑而成的。相反,你会对一个人形成一般的整体印象,这是由于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特征,每个人在观察到一个人的几个特征后,不会把这几个特征拼凑到一起,而是把几个特征融合后,整体性地去把握。好比是将一些互不相干的因素,放到一个容器里充分搅拌,使之融合为一体。关于人为什么会有最初印象的心理研究,很多心理学家都进行过探讨,其中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研究最为透彻。最初印象的心理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9 认知地图的研究
我们先来举个例子:假设你现在想去最近的邮局或音像店,你可能已在头脑中形成了它所在位置的表象。现在思考一下你要走的那条路线。你很清楚必须要走哪些街道或公路,在哪儿转弯,并最终到达目的地。这是一幅存在于你头脑中的由你的当前位置与邮局或音像店的关系以及你穿梭于其间的路线所组成的图画,它被称为“心理表征”,心理学家托尔曼则称之为“认知地图”。托尔曼强调,不仅人类使用认知地图,而且包括老鼠在内的动物也在其思维活动中使用认知地图。
他由试验得知,在老鼠学习走迷宫的过程中,其速度越来越快,错误越来越少,这一学习过程是由一连串刺激和老鼠最后到达放有食物奖赏的迷宫尽头的一连串正确反应所组成的。关于行为的这种严格的刺激崖反应联结思想构成了行为主义的精髓,而且在短暂的心理学历史的前50年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
研究10 儿童认知的研究
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智慧的结构和机能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主要认为,人类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主要是因为有机体内的同化和异化两种机能的协调,从而才使得有机体与环境取得了平衡的结果。皮亚杰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主要就是从纵向来研究人的各种认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层次的发展形式的规律。在皮亚杰学派以前的各个学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识或病态的意识以及行为的横断面的研究上,而从未由儿童到老年纵向地全面地发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类的智慧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皮亚杰学说对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说是心理史上的一个空前创举,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的认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同时,对其他一些学科如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对环境,特别是对教育的作用估计偏低,对人类智慧的结构化有些牵强武断。
研究11 记忆的研究
自从有了人类之后,记忆便服务于人们的生活了。
但是人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记忆力的,现在人们已很难说清楚了。在记忆问题上提出重要概念的第一人是公元前4世纪的思想家柏拉图。他的理论被称为蜡版假说。他认为,人对事物获得印象,就像有棱角的硬物放在蜡版上所留下的印记一样。人对事物获得了印象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印象将缓慢地淡薄下去乃至完全消失。这就像蜡版表面逐渐恢复了光滑一样。所谓光滑的蜡版相当于完全遗忘。这种学说虽然也不完善准确,但还是影响了许多人。以后关于记忆的研究不断增多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现在,人们对记忆的研究仍在继续,尽管当今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记忆研究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进步。自50年代开始研究记忆现象的生物学基础。这种理论认为,在记忆过程中有一种复杂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来充当化学介质。核糖核酸产生于一种决定着遗传物质的脱氧核糖核酸中。人的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决定的。人们已经对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实验来支持核糖核酸与记忆很有关系的观点。例如,人们发现,对动物进行一定的训练,其某些细胞中的核糖核酸就会发生变化。此外,如果动物体内的核糖核酸的产生被停止下来,它就会失去学习和记忆的能力。
研究12 爱的研究
人们为什么会相爱,多年来心理学对于爱情的研究相当广泛,但却一直没有科学的解释。直到现在,美国科学家们才第一次描绘出对处于热恋状态下的人类大脑的扫描图像。
他们认为,爱要比兴奋或者其他情感更直接由神经决定,它和饥饿、口渴以及对毒品的依赖属于同一类别。当两人的关系加深,和爱关联的神经活动有了轻微的变化。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变化能够深入到大脑深部的原始地方,引起持续时间更长的依附。
这项研究为解释一些难题提供了帮助。例如,我们不明白,为什么爱能够产生出从愉悦、愤怒到焦虑等互相极不相同的情感。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当人失恋后,他们的爱会变得更加激烈。通过单独和连续的实验,研究者们分析那些失恋者大脑的扫描图片,通过扫描发现坠入爱河的人在大脑中有一个特殊的点,爱得越深的人,这个点的活动越为积极。由此得出结论,爱情是人类最不理智的情感之一,它的发生源于生理机能是不受理性控制的。
研究13 出生顺序与智力的关系的研究
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研究者之一的罗博特桑琼首创了一种理论,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人的智力水平随着家庭人员的增多而减少,换句话说就是,智力水平会随着出生顺序的推进而下降。
出生顺序对于智力是有影响的,我们平时不难发现,家里老大的个性和智力明显高于老二,这方面的研究上有一个例子经常被引用,在美国首批23名宇航员中,有21名在家中排行老大。多数研究发现,先出生的孩子在智力和潜能测验上的得分明显要高出后出生的孩子。很多心理学家对此的解释都倾向于先天的因素,即由于出生顺序不同,导致母亲的年龄和体内的化学成分的组成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孩子各自的基因组合各不相同,但后来的研究证明,环境因素也对先后出生的孩子的智力有影响。因为第一个孩子往往更受父母的关注,他所处的环境是完全的两人世界的环境,而第二个孩子往往却是在三人环境中长大,他还面临着一个比他大的孩子。他的发展环境明显会出现与第一个孩子的不同,从而影响以后的智力发展水平。
研究14 控制力的研究
控制力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实践表明,自控能力强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一个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让一群孩子选择一组糖块,并告诉孩子如果半小时内不吃掉糖块的话,便会有另外更多更好的糖块相赠,如果吃掉糖块,就没有了,结果显示,大约有一半的孩子吃掉了糖块。而另外一半则等到了馈赠的糖块。几十年后,心理学家再次寻找那些孩子的时候,发觉得到馈赠的糖块的孩子成功者更多一些。
控制力可以让我们控制自己的情绪、欲望。当我们拥有控制力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人格魅力最大的时候,也是我们获得快乐和成就的时候。一旦失去了控制力,再也无法将它找回来,你认为结果会怎样?你很可能会经历以焦虑、气愤、狂怒、沮丧、无助甚至是以生理疾病为形式的压抑状态。研究表明,当人们处在压力情境中时,如果他们相信自己对这一应激事件能够有所控制时,那么压力情境的负面影响就会减少。还有一项著名的研究是,让被试暴露于突然的强噪音中,然后要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其中一组被试不能控制噪音,而主试告诉另一组被试他们可以在任何时候按压按钮以停止噪音。然后,又嘱咐他们可以不按压的话,就尽量别按压。没有控制力的那组在完成任务的时候明显比有控制力的一组完成的情况要差得多。
控制力的概念在心理学上虽然微不足道,但它却能单独对人类的所有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心理学把对控制力的研究作为一个专题来阐述,对控制力的研究也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15 生活应激的研究
应激又称紧张状态。是加拿大学者泽利于1936年提出的。他将机体遭遇各种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即刻大幅度增加,超过一般生理水平,以及由此引起机体的各种适应性、抵抗性变化的一种机能状态,称为应激或紧张状态。应激是个体生存所必需,它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抵抗力,减轻机体所受损害。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使人感到紧张或不快的事件,有些事情虽然不大,却能耗费你很多精力,甚至会缩短你的寿命。这些情况都属于生活应激。
从积极的一面看,应激能提高人们的活力。没有它,人们会感到没有一点动力。如果没有必须支付房租、消费而带来的应激,很多人可能宁愿选择睡大觉而不是去工作。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应激,任何应激性情况都可视为一种挑战,一种能产生有益结果的挑战。
不过应激也有它的消极作用,常常有这样的说法:“应激能致命。”在工作、家庭以及自身问题上,应激会使人精疲力竭,走投无路。应激可能造成恶性循环。人处于应激状态,不思饮食,会引起营养不良,从而抗感染力下降,不愿向他人诉说,进而不与他人交往,从而引起抑郁状态。应激长期积累会导致怒火爆发,从而造成工作、家庭关系的紧张,这种感情上的紧张会给其带来精神上的痛苦,痛苦又会导致酒精和药物的滥用,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积极的应激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但强烈而持久的应激反应,往往使人心力交瘁,对心身健康起干扰破坏作用。因此,控制应激反应,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研究16 内控与外控的研究
当某种好事发生在你身上时,你认为这是实至名归的呢,还是运气所致?而当某种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你会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还是把它归结于命运?这一问题可以用更正式的心理学术语表述如下:你相信在你的行为及其后果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