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述成就动机二分法的说法,即可从个人在其所选工作的困难度上,去推测他成就动机的高低。因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其所怀对成功之希望大于对失败之恐惧,故而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工作,以期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因此,一般相信,凡是乐于接受艰巨情况挑战的人,其成就动机必然很强。反之,成就动机低的人,其所怀对失败之恐惧大于成功之希望,故而只能选择轻而易举的工作,以避免事后失败的痛苦,如此说来,一个人选择挑战性的工作还是稳定性的工作与他的成就动机高低有关。但很快新近的认知心理学就对此成就动机的解释提出了修正。
他们认为,单是从个人所选择工作的难度来看,并不能据以推估个人成就动机的高低。原因是在追求成功时,每个人在心理上所设定的目标与取向不同,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衡量其动机的高低。
从追求成功的观点言,一般人所设定的追求目标不外两种:一是学习目标,另一是表现目标。
惯于设定学习目标的人,事实上他的追求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追求工作的成功,二是追求自我成长,从工作经验中学习到知识与能力。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时,此种人倾向于选择较难的工作。困难的工作成功了,自然会有成就感;即使结果失败,仍然由之学到知识与能力。通常以“失败为成功之母”自励者,正是此意。
惯于设定表现目标的人,在心理上他所追求的并非真正是工作的成功,而是意在借工作表现博取别人的好评。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时,此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两极性的工作。原因是最容易的工作保证成功后获得别人赞许;最困难的工作成功率极少,个人成功了将成为英雄,即使失败了也会获得别人的原谅。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是挑战还是保守不能仅以成就动机高低判断,而是与成就动机的取向关系很大。
本能和刺激是产生亲和的行为动机的原因吗?
亲和行为是指人都有归属、关爱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一种主动的亲近行为,此行为产生的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力量与需要,是一种社会性动机。之所以称其为社会性动机是因为亲和行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发生,在鲁滨孙荒岛上即使发生了亲和动机也是没有意义的。
在产生亲和动机的原因分析上有一种本能论,讲的是人之所以产生亲和行为完全是由于人的本性使然,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与他人交往并需要互相关爱的驱动力。除此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亲和行为的发生与刺激有关,每个人接受刺激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需要清静,而有人喜欢热闹,在同样的场合下,喜欢清静的人觉得舒服的状况也许就是喜欢热闹的人觉得孤独的状况。有的人天生度量狭小,有的人宽宏大量,度量狭小的人亲和力要比宽宏大量的人差远了,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面对度量狭小的人很可能宽宏大量的人更加亲和。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那位批评家走过去以后更加气急败坏了,可他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等歌德走后那位批评家赶紧追上歌德并给歌德道歉,并请求歌德的原谅。
显然,批评家是度量狭小的,而歌德是宽宏大量的。这位批评家由于歌德的大度,把对歌德的成见全部抛除了,并主动上前去与歌德和解。这显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别人以低姿态的形式出现时,我们经常为自己的自大而感到惭愧。但在批评家与歌德见面之初,歌德所表现的亲和行为却是可以用亲和行为刺激论来解释的,在一个桥上,只能让一个人让步的时候,在这种外界刺激出现的情况下,歌德的表现明显比批评家更具亲和力。这证明两个人接受刺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然,不管是本能论还是亲和行为刺激的说法都不足以彻底解决亲和动机的产生,很多时候往往是两种解释的综合。
什么是争取权力的行为动机?它有哪两个类型?各自的表现类型是什么? 所谓权力行为动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所作所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内在力量,而这种内在力量是起于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唯从个人的外在行为去观察分析,可能会发现权力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
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两种类型:
1热衷追求权位,唯在追求权位过程中,以手段当作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成目的。这种人多热衷政治活动,只想当官,却不想为民做事。在现今民主自由人人都有出头机会的社会里,优秀青年才俊中,不乏怀有此种个人化权力动机的人。
2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物质,喜欢炫耀自己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甚至社会的目的。在外表上,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开进口汽车,住华丽洋房,穿名牌服装,戴高贵首饰,而且喜欢借社会活动的机会,展示其所拥有的一切。
在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怀有这种动机的人为数不少。其中,很多有钱之人,吃喝嫖赌,甚至吸毒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有钱后不一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还要尽可能地去显示自己。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显示两种类型:
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就在个人专长与专业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企图影响别人、助益社会。这种人在社会上相当多,教师、作者、编者、记者、画家、音乐家之中都不乏其人;这些人的正义感与对社会的关怀,多靠他们作品的流传以影响社会。
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做出实际行动对人群服务;或是解除别人的痛苦,或是维护社会安全,从而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诸如,医师、律师、牧师、传教士等均属这类人。
动机与行为如何相互作用的?
前面我们分析了一个人追求成就、权力的行为,完全是由于各自的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决定的,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动机决定行为的性质,也决定了行为本身。
动机决定行为的同时,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动机,行为和动机相互作用,在前面我们所提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迷信都是行为强化动机的表现,在社会生活里,很多事就是利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如下面讲的驴子拉磨和传销。 在拉磨的驴前面吊一个胡萝卜,它会一直拼命地走下去,因为它觉得那胡萝卜就在前面,马上就能够吃到它。而驴子越吃不到胡萝卜,自己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于是就越难以回头,鼓励着自己一直向前去吃胡萝卜,往返循环。这个例子就是人们利用驴子的心理动机来进行精神控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运用了动机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
对于那些传销活动而言,为了达到使人对自己绝对忠诚的邪恶目的,传销骗子无一不以谎言、骗术、心理暗示、诱导等手法和喋喋不休地灌输歪理邪说对教徒实行洗脑。传销最大的危害不是行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传销迎合了某种浮躁的商业文化与暴富心态,它创造的唯一需求是对于传销公司所鼓吹的成功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驴子的胡萝卜,而参与传销的人就仿佛是驴子一样,在动机的鼓励下不断地投入并鼓吹这种模式,在行为与动机的相互作用下,越陷越深欲罢不能。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人们往往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单纯的他们由于受到来自上层的精神控制认定这种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无法兑现的成功,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所在!一旦希望破灭,洗过脑的他们是无法承受这种后果的!
所以控制了一个人的心理动机,就能控制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又可以强化这种动机,从而使动机和行为相互作用,循环往复,驴子拉磨和传销控制都是利用了动机与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尤其是参与传销活动的人,他们的动机是致富,于是通过这种动机支持着他们骗人和洗脑,而通过他们的这种鼓舞人心的活动,又强化了他们的致富动机,从而让他们更加疯狂!
态度对行为有什么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观念,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一个心理倾向。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动机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一个人选择一种行为,还与个人态度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态度和行为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或事情有较好的认知,或怀有善意的情感,那么他表现的行为倾向就会显得积极。
古代有一位国王,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架。
自此后,不断地有犯人被绞死,因为无论犯人说什么,国王都说他是错的。可有一天,一个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我一定会被绞死的。”这一句话倒使国王犯了大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么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倒应该送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断头台,囚犯的话就是错误的,按国王的原则又该将他送绞刑架。国王觉得这个犯人很聪明,不但赦免了他,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大臣。
国王让囚犯做了大臣,这一行为,就是由于个人态度发生了变化,囚犯本来是让人恨的,应该杀头的,这是一般的认知,但国王觉得囚犯很聪明,对囚犯的认知和感情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国王把犯人直接提做大臣,行为倾向发生了明显的善意的变化。
可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或事情有较坏的认知,或怀有不良的情感,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倾向就会非常消极。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非常不喜欢通俗音乐,他认为那些东西招人厌烦,有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朋友居然放的是他最厌恶的音乐,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赫尔岑参加朋友的宴会,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由于所放音乐是他不喜欢的,他对流行音乐的态度非常厌恶。所以流行音乐播放后,赫尔岑对宴会的态度也由积极转为消极,从而导致他的行为出现了对朋友不敬的倾向,结果不欢而散。
态度与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同样影响态度。就像许多农村孩子希冀考上大学这一行为源于他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渴望的一种态度。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从另一层面上看,行为也在影响着人的处世态度, 孩子们上大学这一行为,也体现并进一步决定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
小山是个农村的穷孩子,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的学习很积极,学习成绩也总是排在第一位,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小山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为毕业做准备,一毕业,小山找工作就非常积极,总是提前准备好面试所需的一切,终于小山找了份供电局的工作,并在三年后买了车和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小山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他需要美好的生活,再也不想过穷日子了,这种态度决定着他的学习非常的积极,成绩总是很好,这是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小山在学校非常积极的学习,毕业后积极找工作,终于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这些行为体现了小山想过上好日子的个人态度,在工作后,小山在短短时间内又买车又买房的行为决定了他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