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5279400000029

第29章 儿童期和青春期的障碍(1)

为什么有些孩子无法安静?

晓飞是一个8岁的男孩。根据他老师的叙述,他在课堂上既不合作又有破坏性行为。他拿同学的笔,抢他们的桌子。他会不停地说话,但叫他回答问题他就不出声了。他坐立不安,不停地动。他经常和同学打架,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他只有和比他小的孩子在一起时似乎才觉得轻松自在。

晓飞的父母同意学校方面的叙述,他的父母说他一直以来就不驯服,总动个不停。他会爬到家具上,即使惩罚了他,似乎一分钟以后他就忘了不该做什么。父母说他非常容易分心。他从来没有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来做完一项家务事,完成一次家庭作业。

在每一所小学,都有这样的孩子,他们无法安静地坐着,不能完成作业,也无法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一两分钟。

其实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多动症。根据研究统计表明,半数以上的多动症患儿在新生儿时期就表现出兴奋、多动和不易入睡、易惊醒等睡眠障碍。到幼儿时期,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跃,成天无日的性地不停活动,情绪不稳定,常带有冲动性。上小学以后,绝大多数患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学习困难,成绩较差。9岁是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最突出的年龄,患病率约为5%~10%,一般以男孩较为多见,男女之比约为4∶1~9∶1。从12岁开始,患儿“小动作多”的症状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其他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如何从下列行为中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得了多动症? 多动症的主要障碍是精神上或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其中注意障碍和活动过度又是本症的主要特征。

而注意力不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

3对别人的讲话经常似听非听。

4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

5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

6经常不愿意或回避那些需要用脑的事情。

7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

8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9经常忘事。

如果在这九条当中,孩子出现的问题占了六条,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孩子在注意力方面有问题。

下面是多动的表现。

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

2经常离开座位。

3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

4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5经常显得忙忙碌碌。

6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7常在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8经常很难按顺序等待。

9经常打断别人或强使别人接受他。

多动症患儿与普通儿童的顽皮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多动症患儿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一般的儿童即使平时非常顽皮,但是有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人的干扰。一般儿童顽皮淘气的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是有计划及有安排的;而多动症患儿行动一般基于冲动,无目的,行为杂乱,有始无终。普通儿童只会在熟悉且无拘束的环境中表现出顽皮的本性,但是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吵闹;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常不分场合的胡闹。

多动症的病因是什么?应服用什么药?

关于多动症的病因,有医生认为,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脑内神经递质浓度降低,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活动,从而使孩子动作过多。

另据统计,大约85%的患儿是由于额前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所致,包括:孕期疾病如高血压、贫血、先兆流产等;分娩过程异常,如早产、钳产、窒息、颅内出血等;1~2岁,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及外伤。

许多研究表明,障碍性多动与遗传有密切关系。大约40%多动症患儿的父母,其同胞或其他亲属在童年也患此症。遗传因素与多动症密切相关。

另外,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过多食用人工色素,防腐剂、保鲜剂,环境污染导致的铅、汞及化学物中毒等也可使儿童得此症。

杜亚松教授认为药物治疗是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服用中枢精神兴奋剂后。

首先,主要的变化是注意力尤其是主动注意力改善,这时儿童在上课时能安静地坐在座位上,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不容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其次,可以使活动量和小动作减少,原来在课堂上进行的无关活动消失了,有效的听课时间增多了,因此,学习成绩也就提高了。这两点正是为什么中枢精神兴奋剂在注意障碍性多动儿童中受欢迎的主要缘由,甚至有些儿童服药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爱打架的“坏孩子”是有品行障碍吗?

刘斌是一名8岁男孩。他正在读一年级,并且是班里年龄比较大的学生之一。刘斌是一个独生子。他的妈妈在县政府工作,爸爸是当地一家罐头加工厂的工头。刘斌的妈妈决定不再要更多的孩子。介绍他来治疗的人在记录中提到他妈妈“清楚地认识到刘斌将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因此,我们决定只生一个孩子。我们没有能力处理许多问题,并且我们也负担不起另一个孩子额外的治疗费用。”

刘斌非常活跃,总是在玩自己的双手、摩挲头部、摆动手臂,并且一直在张望办公室里的每一样东西。他表现出恰当的情感反应,在治疗过程中当我们和他进行目光接触时,他总会皱眉,这是非常少见的。刘斌下身穿牛仔裤,他的运动鞋没有鞋带,裤脚堆在脚踝处。他的妈妈的表现让人感觉愉快,穿着得体,但是不怎么笑。

用刘斌自己的话说:“我揍过很多小朋友。因为我带着眼镜而且说话较慢,他们就捉弄我。有时还因为我有两个妈妈而捉弄我。因此我就打他们或者咬他们。他们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捉弄我了。我狠狠地打他们,打他们的脸。”问他在班里表现怎么样。他说:“我在班里是一个好孩子。但是如果有人捉弄我,我就会打他们。昨天有个小孩把我的眼镜弄掉在地上了,我就打了他。我又必须去见校长了。”

老师也证实了他的打架事实。刘斌在学校多次打架,尤其是在休息时或是在操场上体育课时。即使小朋友们并没有捉弄他,他也会打他们。

刘斌的打架行为,使他有了坏孩子的嫌疑。事实上,他是一种品行障碍——发育障碍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儿童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性行为,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较儿童普通的调皮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为严重。国内患病率145%~735%,男女之比为9∶1,患病高峰年龄为13岁左右。

儿童品行障碍有哪些非常规表现?

儿童品行障碍的主要表现:

1反社会性行为

指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及社会准则的行为。在家中或在外面偷窃、勒索或抢劫,强迫他人与自己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故意伤害他人,纵火,撒谎,逃学,擅自离家出走或逃跑,不顾父母的禁令而经常在外过夜,参与犯罪团伙,从事犯罪行为等。

2攻击性行为

表现为对他人人身或财产的攻击,如经常斗殴,期负他人,虐待残疾人和动物,故意破坏公共财物等。当自己情绪不良时也常以这些攻击性方式来发泄内心痛苦和解决矛盾。男性多表现为躯体性攻击,女性则以语言性攻击为多。

3对立违抗性行为

指对成人,特别是家长所采取的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并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经常说谎,暴怒、怨恨他人或心存报复,不服从、不理睬或拒绝成人的要求或规定,因自己的过失或不当行为而责怪他人,与父母或老师对抗,故意干扰别人,违反校规或集体纪律,不接受批评等。

4品行障碍患者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好指责或支配别人,故意招人注意,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

5常合并多动症、情绪抑郁或焦虑、情绪不稳或易激惹,也可伴有发育障碍,如语言表达和接受能力差、阅读困难、运动不协调、智商偏低等。

6少数患者预后较好,多数预后不良。不良预后表现为:品行问题难以消除,师生关系或亲子关系严重不良,学业困难或辍学,严重的社会适应困难,不能被正常的儿童、少年群体所接受,参与违法犯罪活动等。部分患者的行为问题持续到成年期,其中约半数发展为成年期违法犯罪或人格障碍。

儿童品行障碍的原因有哪些?

(一)家庭因素

1虐待儿童:父母对子女要求苛刻,经常打骂、恐吓、限制儿童与外界正常接触。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形成儿童不良性格或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别人。他们在集体中处于孤立地位,得不到童年的幸福和别人的尊重,易形成不尊重别人的人格或感情的不良品行。

2不良生活习惯:儿童性格形成的起源是婴儿期的生活习惯,每一个个别习惯统一起来,作为一种素质存在便成了个性的性格特征。而养成某种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人的养育方式。例如,中国的家庭,普遍存在哄婴儿入睡的现象。其实正常婴儿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完全可以自行入睡。如果孩子连睡觉这一完全可依靠自身生物钟完成的事情都要依赖他人,就有充分的理由和条件,发展其他方面的被动依赖性。

3父母的模范作用:人首先生活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常常依据父母的言行习惯塑造自己,家庭环境中发生的一切都会在儿童稚嫩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社会因素

1大众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有些传播媒介中充斥打斗和色情场面,儿童常把影视中的打斗英雄作为榜样,把神话情景视为现实,对两性之间的交往感到好奇和神秘。这些都会从反面为儿童树立某种学习的样板,使他们出现品行障碍。

2社交圈子的影响:少年儿童吸烟行为就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当他们经常看到成人吸烟时,他们有可能认为吸烟是一种成熟的标志;看到社会上以烟作为一种社交手段,他们也会加以模仿,经常与吸烟的同伴在一起。

(三)自身因素 (1)

1缺乏体育锻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应从体育锻炼抓起。中国的许多家长常忽略孩子的体育锻炼,结果,孩子特别爱生病。须知,体育锻炼能提高孩子自身对疾病抵抗力和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