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1
5279400000017

第17章 人格障碍(4)

从哪些方面有效治疗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逐渐成熟而症状减轻,但这并不等于可以不治而愈,在应激状态下该症有歇斯底里爆发的可能。此类型人格障碍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治疗:

1提高认知法

帮助患者正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缺陷及其危害,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

2情绪自我调整法

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表达夸张,旁人常无法接受。对别人讨厌的情绪表达要坚决予以改进,对别人喜欢的则适中保留。还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的表现做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3升华法

让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原有的表演能量得到升华。投身于表演艺术是表演型人格障碍者的一条很有效的自我完善之路。

如何判定李勇是否患了回避型人格障碍?

李勇的智商并不低,他兴趣广泛,思维敏捷,然而1999年高考时,他却名落孙山。后来李勇去了南方,在广州一家电脑公司做营销工作。营销工作虽然辛苦,但收入颇丰。李勇的工作也很出色,业绩好,多次受到老总的嘉奖,并担任了营销主管。一年后,公司招进了三名大学本科生,其中一人做了他的助手。

有一名大学生做他的助手,本来可以使他的事业如虎添翼。然而李勇却陷入了自身的泥淖。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低落,不爱讲话,工作劲头大打折扣。

四个月后,老总看到他的业务成绩下降,便撤掉了他的营销主管的职务,并让李勇的助手来接替他。这以后,李勇的情况更为恶化,他不与任何人说话,看到人总是低着头,当别人主动与他接近时,他总是有意回避。

有一次,公司举办客户歌咏会。原则上,所有的人都要参加。但只有李勇一个人没有报名参加。公司领导动员他参加,他也就和大家一块参加排练了,但正式演出时,他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后来根据李勇自己说,公司里面的同事们对他都挺好。但他又觉得所有的人都在排斥他,就因为他没有文凭,所以大家都不会真正看好自己,就连老总表扬他,他都总觉得老总只是说说而已,并不真的欣赏自己。

最后李勇甚至连电话都不愿意接,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卑微的人,没有人会关心自己,包括自己的恋人,所以他只能回避一切。而当他想回避一切的时候,就会出现做什么事都老是出错,什么事都做不好。

美国《精神障碍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回避型人格的特征定义为:

1很容易因他人的批评或不赞同而受到伤害。

2除了至亲之外,没有好朋友或知心人(或仅有一个)。

3除非确信受欢迎,一般总是不愿卷入他人事务之中。

4行为退缩,对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活动或工作总是尽量逃避。

5心理自卑,在社交场合总是缄默无语,怕惹人笑话,怕回答不出问题。

6敏感羞涩,害怕在别人面前露出窘态。

7在做那些普通的但不在自己常规之中的事时,总是夸大潜在的困难、危险或可能的风险。

只要满足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回避型人格。李勇很显然满足了回避性人格的特征。

回避型人格的退缩与回避不是由于不能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近,而是由于害怕遭到拒绝。这来自于米龙关于人格的理论模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对可能遭到的拒绝、不被赞同表现出特别的敏感。

回避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处理某个一般性问题时,他们往往也表现得瞻前顾后,左思右想,常常是等到下定决心,却又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多安分守己,从不做那些冒险的事情,除了每日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习外,很少去参加社交活动,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精力不足。这些人在单位一般都被领导视为积极肯干、工作认真的好职员,因此,经常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可是当领导委以重任时,他们却都想方设法推辞,从不接受过多的工作。

回避型人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克服? 回避型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自卑心理。心理学家认为,自卑感起源于人的幼年时期,由于无能而产生的不胜任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一个人由于生理缺陷或某些心理缺陷(如智力、记忆力、性格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

比如,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如果他人对自己作了较低的评价,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低估自己。有人发现,性格较内向的人,多愿意接受别人的低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也喜欢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这样越比越泄气,越比越自卑。

还有,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当每个人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首先都会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有的人会因为自我认识不足,常觉得“我不行”,由于事先有这样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抑制自信心,增加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工作效果必然不佳。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这样恶性循环,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再有,就是挫折的影响。有的人由于神经过程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轻微的挫折就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变得消极悲观而自卑。

此外,生理缺陷、性别、出身、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工作单位等都有可能是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这种自卑感得不到妥善消除,久而久之就成了人格的一部分,造成行为的退缩和遇事回避的态度,形成回避型人格障碍。

在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克服上,首先,形成自卑感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消除自卑心理,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认识到他人也会有不足之处。只有提高自我评价,才能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感。

还要正确认识自卑感的利与弊,提高克服自卑感的自信心。有的人把自卑心理看做是一种有弊无利的不治之症,因而感到悲观绝望,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它不仅不利于自卑心理的消除,反而使其更加重。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不仅要正确认识自己各方面的特长,而且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往往都很谦虚,善于体谅人,不会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善于思考,做事谨慎,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与他们相处。指出自卑者的这些优点,不是要他们保持自卑,而是要使他们明白,自卑感也有其有利的一面,不要因自卑而绝望,认识这些优点可以增强生活的信心,为消除自卑感奠定心理基础。

再者,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相信事在人为。当面临某种情况感到自信心不足时,不妨自己给自己壮胆:“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的!”怀着“豁出去了”的心理从事自己的活动,事先不过多地预想失败后的情绪,帮助产生自信心,顺利完成一件事。

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克服交往障碍。回避型人格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

自我抹杀的依赖他人是缘于被抛弃的恐惧吗?

依赖型人格障碍就像其名称暗示的那样,对他人依赖。他们害怕或不能做出他们自己的决策,所以会转向旁边的人替他做决定。让别人代替自己决定做什么工作、去哪里度假、如何与人交往,甚至穿什么衣服。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自我抹杀背后是对被抛弃的恐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无主见。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

2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3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4无独立性。很难单独进行自己的计划或做自己的事。

5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6害怕孤独。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逃避孤独。

7难以接受分离。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8易受伤害。很容易因遭到批评或未得到赞许而受到伤害。

只要满足上述表现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如果这些恐惧感你具备了五项,那你就该小心了。

依赖型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主要在孩童或部分成年人中出现。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原因是什么?

张萍已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了。父母虽为普通工人,但家庭生活温馨,作为父母独生子女的她备受宠爱。上大学前,她的一切事宜均由父母料理,从没做过家务劳动,甚至连衣服鞋袜也不用自己洗。进大学后,对大学生活极不适应,非常想念异地的家,产生了许多心理上的矛盾与困惑,甚至想转学,每天晚上,想到睡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家就很难入睡。梦中经常梦到爸爸、妈妈。整天身心疲惫,甚至逃课。在校园、在街上,到处听见的都是本地人的口音,深深觉得自己是被抛弃到异地的游子,这让她感觉更加孤独。对班上组织春游、秋游也毫无兴趣,看到同学玩得高兴,更是感到孤独、感到伤心。而且,看见天上的鸟儿,看到车站、码头,看到电影上的南方景色,就想回家,回到寝室就钻进被窝里哭。周末,看见本地同学纷纷回家,伤心更加剧了。她知道,父母希望自己生活得快乐,学有所成。

于是强迫自己忘掉家里的温馨幸福,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但是,无论何时何地,眼前总是浮现出父母、家乡,还有中小学时的同学,学习成绩一天天在下降,又怕自己被淘汰遭别人笑话,看不进书,却不敢不看。经常望着书发呆,晚自习也要在图书馆坐两三个小时才能坦然一点。好多作业没做,成天提心吊胆,担心期末考试不及格,更担心家里人失望。她甚至后悔上大学,学习的目的也完全不清楚了。她把一些生活费省下来用在给家里通信和打电话上了。现在觉得自己几乎要崩溃了,全靠父母和家乡亲友的一百五十多封来信,才使她能强打精神。

其实像张萍这样的现象很普通,特别是如今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视其为宝贝,孩子日常生活严重依赖亲人,造成长大以后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某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有个考生考取了出国留学生,但该生一想到出国后没人给他洗衣,没人照顾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惧,最后只好放弃出国的机会。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情况实在令人担忧。其实,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对于帮助他们形成完善的人格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个人的早期教育有关。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他必须依赖他们,总怕失去了这个保护神。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子女,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他们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做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如何摆脱依赖型人格障碍?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有了依赖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后都应该认识到依赖心理的危害。第一,要纠正平时养成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不要什么事情都指望别人,遇到问题要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加强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独立的人格要求有独立的思维能力。

第二,要在生活中树立行动的勇气,恢复自信心。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没做过的事要锻炼做,正确地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