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目的性修炼
5276100000010

第10章 合理规划你的目的 (2)

不为心灵设限

一、人生的精彩来自目的的精彩

人生的精彩来自目的的精彩。生活对于有梦想的人是温暖的,对于没有梦的人是冷酷的,在追求自己的远大目标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比在失败中咀嚼痛苦更累。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生的目标不妨定得高远些,如果经过全力打拼没有实现,那么至少也比目标定的太低实现的多。这和我国古人所说的“大志得中,中志得小,小志不得”的道理是一样的。

戈德15岁时,偶然地听到年迈的祖母非常感慨地说:“如果我年轻时能多尝试一些事情就好了。”

戈德觉得深受震动,决心自己绝不能到老了还有像老祖母一样无法挽回的遗憾。于是,他立刻坐下来,详细地列出了自己这一生要做的事情,并称之为“约翰·戈德的梦想清单”。

他总共写下了127项详细明确的目标,里面包括着10条想要探险的河、17座要征服的高山。他甚至要走遍世界上每一个国家,还想要学开飞机、学骑马。

他甚至要读完《圣经》,读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狄更斯、莎士比亚等十多位大学问家的经典著作。

他的梦想中还要乘坐潜艇、弹钢琴、读完大英百科全书。当然,还有重要的一项,他还要结婚生子。

戈德每天都要看几次这份“梦想清单”,他把整份单子牢牢记在心里,并且倒背如流。

戈德的这些目标,即使从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来看,仍然是壮丽且不可企及的。但他究竟完成得怎么样呢?

在戈德去世的时候,他已环游世界四次,实现了127个目标中的103项。他以一生设想并且完成目标,述说他人生的精彩和成就,并且照亮了这个世界。

每当我们读起戈德的故事,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句话:人生的精彩来自目的的精彩。

同为有目标的人,有人成功了,有人未成功,有人大成功,有人小成功。这与目标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

大目标使人的生活是干事业,小目标使人的生活仅是过日子。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尖刻地区分两种人,即“吃饭是为了活着”和“活着就是为了吃饭”。

人生的精彩来自于目的的精彩。一个人的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他有精彩的目的。

所谓精彩的目的,就是要做大事,考虑更多的人,更多的事,在更大的范围内解决更多的问题,在更大的空间、时间里产生更大的影响。

你追求的目标越精彩,你所要解决的问题就越大。你就得要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知识、技能,有时甚至要超越个人的得失,做出某些重大牺牲。在这一过程中,你逐渐获得了超乎常人的知识和能力,你已经变得那样的胸怀宽广、大公无私,你也会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你的人生也就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好世界农产品公司的董事长爱德华是美国加州的新一代农民。他的成就就是他订立了自己精彩的人生目的并努力达成这个目的的结果。多年来,农产品市场的繁荣与萧条几乎无法作任何的预估和控制,时而热火朝天,时而寒若冰霜。至少,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本来就是靠天吃饭的行业。

爱德华并没有这样想,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精彩的目的:发展出一个新颖独特的品种,用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他当然有自己充足的理由。他认为,农产品市场的规律和房地产业的行情是很相近的。当市场处于低谷时,除非你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否则你就完了。农业市场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也像大家一样生产萝卜白菜,只有市场上供小于求的时候,你才可能获利。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想法调整市场,靠自己的独特性打开市场,创造更多的机会。

爱德华想到了改良甜椒。他认为,如果能发展出比其他的甜椒风味更为独特的品种,不论零售市场如何,商店一定非常喜欢这种风味独特的品种。

于是爱德华开发出一种“皇家红椒”。这种长形叶式的甜椒,一上市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们吃过以后,就会继续购买它。

爱德华精彩的目的为自己的人生抹上了绚烂的一笔。

人一旦有梦想有目标,行动起来就会更有目的性,自然就会为了实现它而发挥更大的心力,人生的光辉由此粲然可见。为什么呢?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人生的乐趣清清楚楚,而生活就会更加精彩。

二、惟有你自己才能挣脱自我设限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桌子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的高度是它身长的100多倍。然后,在跳蚤头上罩一个玻璃罩,再让它跳。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连续碰了多次后,跳蚤改变了起跳的高度,每次跳蚤总保持在罩顶的高度。科学家逐渐改变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动改变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后,玻璃罩贴进桌面。这时,跳蚤已经无法再跳了。科学家把玻璃罩拿开,再拍桌子,跳蚤竟不会跳了,变成了“爬蚤”。

跳蚤之所以变成“爬蚤”,并非它已丧失了跳跃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学乖了。尽管玻璃罩已经不存在了,但玻璃罩已经“罩”在它的潜意识里,罩在心灵上,变得根深蒂固。行动的欲望和潜能被固定的心态扼杀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丧失了跳跃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设限”。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有很多人也有着类似的“跳蚤式”经历,虽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屡屡失败。经过几次“碰壁”以后,便开始抱怨职场的游戏规则过于残酷,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盖子”已成为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重整旗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因此,当“盖子”掀起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挑战的勇气,不敢再跳,或者已经习惯了,不想再跳了,他们往往因为害怕成功高度的限制,而甘愿忍受失败者的生活。

王科是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校时成绩优异,毕业后在一家网络公司工作,但自从公司改组被迫离职后,求职历程就一直不顺,虽然面试过很多家公司,但因为各种原因而遭“婉拒”,倒是有一些公司愿意要他,但他却看不上眼。结果,越是不顺就越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越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找工作就越难。

朋友推荐个很好的职位给他,他却说自己从来没有在那样大的网络公司做过主管,恐怕面试无法通过或者做不好工作,影响朋友的面子。于是,就这样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失业状态,多年积累起来的知识也一点点地陈旧。

其实,王科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胜任工作的能力,以他的专长和管理协调能力负责一个部门运行是可以胜任的,就如上文中的跳蚤一样,是可以很轻松地突破困境,跳出瓶子的,但问题的根结就在于,他本人怎么也想不到的心理高度的制约:一次次的失败形成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过低估计,这个对自身能力的过低估计就成了他成功路上的“盖子”。很多人不敢去追求成功,不是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也默认了一个“心理高度”,这个高度常常暗示自己的潜意识:去这家公司是不可能的,这个是没有办法做到的。于是,就一次次地降低自己的标准,将本可胜任的成功机会拱手相让。

拿破仑·希尔说过,一个人惟一的限制,就是自己头脑中的那个限制。惟有自己才能挣脱自我设限。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如果你不想去突破,挣脱固有想法对你的限制,那么,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

过去不代表未来,不论你曾经失败过多少次,受过多少挫折,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充满希望。无论你过去怎样,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自己的目的,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就能够扭转劣势,更好地成长。

李胜是一家保险公司的新职员,他始终忘不了工作第一天打的第一个电话。当他热情地拨通电话,联络自己的第一个客户时,没想到他刚说明自己的工作身份,对方就非常生硬地打断了他的话,不但拒绝了他的推销,更是将他骂了一顿,声称自己身体很好,不需要什么保险。从那以后,再打电话推销时,李胜心中便有了阴影,说话没有任何立场,讲解吞吞吐吐,自然地没有人愿意向他买保险。这片阴影越来越大,他甚至不再愿意去摸电话。工作近一年的时间,他一份保单都没有签成。他开始想,自己或许并不适合这份工作,自己的口才不好,没有打动别人的能力,他灰心极了。经理鼓励他要自己给自己机会,没有谁生来就注定成功的,也没有人会一直失败。听了经理的话,李胜深受激励,他鼓足勇气,决定搏一搏。他找出一个曾经联系过却被拒绝过的客户资料,仔细研究他的需要,选择了一份适合他的险种。一切准备妥当后,他拨通了对方的电话,他的自信和真诚征服了那个客户,对方买下了他推销的保险。他终于打破了自我设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其实,自我设限远远没有你想像得那样恐怖,更不是牢不可破的。只要你摒弃固有的想法,尝试着重新开始,你便会对以前的忧虑和消极的态度报以自嘲。

一个目的性强的人,应当及时摆脱自身“心理高度”的限制,打开制约成功的“盖子”,那么我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成功率将会很大。现实中,常常有一些有实力的职业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求职时,由于受到“心理高度”的限制,常常对一些适合的职业发展机会(如合适的用人单位、升职机会、发展机会等)望而却步,结果往往痛失良机,甚至导致经常性的职场挫败。

心理高度决定事业高度,一个人若想突破事业的瓶颈,有所作为,就要首先突破心理的瓶颈,不能因为过去的一些失败或者是眼前职位的无关紧要而降低自己的标准,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过早地盖上一个“盖子”。

三、一切皆有可能

人生中有些事情其实我们都能做到,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能够做到,但是,我们如果仍然前进,就能做到。

罗杰就是一个好例子。他生下来的时候只有半只左脚和一只畸形的右手,父母从不让他因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不安。结果是任何男孩能做的事他也能做,如果童子军团行军10里,罗杰也同样走完10里。

后来他要踢橄榄球,他发现,他能把球踢得比在一起的男孩子都要远。他要人为他专门设计出一只鞋子,参加了踢球测验,并且得到了冲锋队的一份合约。

但是教练却尽量婉转地告诉他,说他“不具有做职业橄榄球员的条件”,请他去试试其他的事业。最后他申请加入新奥尔良圣徒球队,并且请求给他一次机会。教训虽然心存怀疑,但是看到这个男孩这么自信,对他有了好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