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看到宝珠后,很赏识,占为己有,西宫娘娘见了,也想要一颗,不得已,宋仁宗再次下令寻找宝珠,并说把丞相的位子留给第二个献宝的人,王妄想,我把蛇的第二只眼睛弄来献上,那丞相不就是我的了吗?于是到皇上面前说自己还能找到一颗,皇上高兴地把丞相给了他,可万没想到,王妄的卫士去取第二只眼睛时,蛇无论如何不给,说非见王妄才行,王妄只好亲自来见蛇。蛇见了王妄直言劝道:“我为了报答你,已经献出了一只眼睛,你也升了官,发了财,就别再要我的第二只眼睛了。人不可贪心。”王妄早已官迷心窍,哪里还听得进去,无耻地说:“我不是想当丞相吗?你不给我怎么能当上呢?况且,这事我已跟皇上说了,官也给了我,你不给不好收场呀,你就成全了我吧!”他执意要取第二只眼睛,蛇见他变得这么贪心残忍,早气坏了,就说:“那好吧!你拿刀子去吧!不过,你要把我放到院子里去再取。”王妄早已等待不得,对蛇的话也不分析,一口答应,就把蛇放到了阳光照射的院子里,转向回屋取刀子,等他出来剜宝珠时,蛇身已变成了大梁一般,张着大口冲他喘气,王妄吓得魂都散了,想跑已来不及,蛇一口就吞下了这个贪婪的人。
可见人心不足蛇吞象,不是一句空言。做人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成为欲望的奴隶,最终丧失自我,被欲望所役。
名利面前要看淡
人当有高远的理想,壮志凌云、气冲霄汉,正如诸葛亮以之为座右铭的诗句--宁静以致远,淡泊而明志讲的一样,人要有淡泊名利的心态。在人们看来,壮志凌云和淡泊名利似乎自相矛盾。
著名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讲的都是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却淡化理想的名篇。但这两点其实并不矛盾,而且还是一个和谐的统一的整体,他们把低调做人高标做事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我们要有更加宽阔的胸怀和更加高远的志向。个人的名利得失比之于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微不足道的。古代先贤尚且可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我们现代人更应有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一位老师的办公桌上至今压着去年他写的一张纸条:“马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一份院士申报材料。“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作出的决定。你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校党委安排。”马祖光性格柔和,听到这话却阴沉着脸,半天不吭声。
“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1999年,马祖光得知学校把为自己申报院士的材料寄出后,就十万火急地给中科院发出这样一封信。他的理由是很多比他优秀的学者还没有成为院士,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话发自内心。
2001年,新的院士评审规则要求申报材料必须有申请者本人签字,马祖光却拒绝签字。申报期限最后一天,原校党委书记李生只好以校党委名义到他家做工作。
“我年纪大了,评院士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应该让年轻的同志评。我一生只求无愧于党就行了。”马祖光还是不同意签字。
李生接着他的话题聊起学校党建工作,这激起了马祖光对入党以来的美好回忆:“我这一辈子都服从党组织安排……”李生赶紧接过话头,“那你再听从一次吧!”
“迂回战术”奏效了。马祖光勉强签了字,半天不吭气。申报后,马祖光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说:“第一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是国内同行的厚爱。”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中科院审阅马祖光的院士推荐材料时,产生了疑问:作为光学领域知名专家,马祖光的贡献有目共睹,可许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在最后,为什么?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孝勇说:他为别人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花了大量心血。他依据每个人的特点,把争取来的很多课题分出去,让别人当课题组长。马老师没有半点私心。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月珠说:马老师从德国回来后,把自己在国外做的许多实验数据交给我测试。测试后完成的论文他改了三四遍,我便把他的名字署在前面,他一口回绝,最后他的名字还是排在最后。
几乎每一篇论文的署名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别人把马祖光排在第一位,他立即把自己的名字勾到最后,改过来勾过去,总要反复多次。
2001年马祖光评上院士后,学院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并要装修。马祖光急了:“要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最后不但没进去,他还把办公室改做实验室。马祖光和六名同事们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大伙说太挤,他却说:“挤点好,热闹!”
克己奉公,淡泊名利。正如马祖光所说:“事业重要,我的名不算什么!”
正确对待名利,一个人无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都应该清醒地看到,个人的力量和作用是有限的。不计名利得失,不计荣辱进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国家和人们。
宋朝的杨家将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杨业在面对外敌辽人入侵时,曾经对杨四郎说过一句话: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是微不足道的。是呀,在执著的最高理想--保卫祖国面前,有什么比民族大义更为珍贵的呢?杨业最终怀着一颗爱国心死在了李
陵墓前,给后人留下了慷慨悲壮“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民族气节。
李白曾在《将进酒》中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圣贤之所以会寂寞,因为他们志存高远而淡泊名利,因为他们高标做事却低调做人。空虚者是没有理想、无所期盼;落寞者是有理想有期盼而不能实现;苦闷彷徨者是能实现而不能把握。这些,都是他们不懂人生所要经历的几大境界,也不能正确适度的处理理想和淡远的关系造成的。
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标做事,低调做人。
淡泊的人生是一种享受
淡泊是一种态度,一种修养,一种品质,一种德行,是一种为人者所能达到的极高思想境界。淡泊,不是没有欲望。属于我的,当仁不让,不属于我的,千金难动其心,这就是一种淡泊。
东晋陶渊明因为淡泊,辞官归故里,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三国诸葛孔明因为淡泊,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谓淡泊之极。
在禅宗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
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尘元。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尘元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尘元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尘元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尘元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尘元的去向。
尘元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
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当尘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尘元定为新一任住持。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
尘元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的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尘元,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淡泊是一种从容,是对人生和世界深彻感悟的一种超越,人生在世,会被太多的事情所羁绊,很难达到心静的意境。
常言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大凡人恐怕都想给别人,给后人留下一个好名声,古往今来也确实有不少人,以自己的切实行动赢得生前身后名,流芳百世,英名长存。
求名,重名,无可厚非,名正言顺。孔子就很重视“名”,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名义不正当,道理就讲不通,说话就没有分量。但是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却把“名”弄歪了,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这就是过分贪婪导致的。
鲁迅先生是一位脚踏实地、品德高尚的人。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上说:“我对于名声,地位,什么都不要。”
1936年春,《作家》编辑部要在刊物目录上端印一排世界著名文学家头像。为此来人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并建议把他的头像也印在上面,被鲁迅谢绝了。
想得到名声,就要像鲁迅先生那样真正做到实至名归。有道是“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如果一个人热衷追求虚名,无疑是在饮鸩止渴,对个人成长、事业发展都会留下祸患,那就会应了那句人们熟知的俗语--“图虚名,得实祸”。
大千世界,万种诱惑,什么都想要,会累死你,该放就放,你会轻松快乐一生。一个人要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他们精神中不能缺少淡泊。否则,他不是活得太忧郁,就是活得太无聊。如果我们都能以淡泊的心态去看世上的一切,不计得失,不惊荣辱,我们就会活得轻松,活得精彩,活得有滋味!
拥有一颗平常心很重要
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占满,更不会让灵魂搁浅在无氧的空间里。
每当人们面对名利、成败、贫富或生死时,往往会说:“要有一颗平常心。”
何谓“平常心”?其实,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当然,不能说无论什么样的心态都属于“平常心”,或者说任何一个人都可具备平常心。
有个信徒问慧海禅师:“您是有名的禅师,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答道:“有。”
信徒问道:“是什么呢?”
慧海禅师答道:“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慧海禅师答道:“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信徒问道。
慧海禅师说道:“他们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要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其实,平常心即是道。平常心每个人都有,可却因为贪、嗔、痴、慢,很少有人真正体会到,所以平常心是很难得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心无杂念,把功名利禄看破,才是真正拥有了一颗平常心。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能经常持有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吉姆·特纳40岁的时候继承了一笔财产,拥有了一家资产达30多亿美元的公司。然而,面对丰厚的钱财,他表现得非常淡然,他对公司资产全面盘点,以50年作基数,减去自己和全家所需,除去应付的银行利息、公司支出、生产投资等等,然后拿出3000万美元为家乡建了一所大学,其余的钱捐给了美国社会福利基金。人们大惑不解,他说,“对我来说,这笔钱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意义,去掉它,就是去掉了我的负担。”面对加勒比海海啸给公司造成1亿多美元的损失,他在董事会上依然谈笑风生:“纵然失去了1亿美元,但我还是比你们富有10倍,我有多于你们10倍的快乐。”他的一个孩子因车祸不幸身亡,他说:“我有5个孩子,失去1个痛苦,还有4个幸福。”吉姆·特纳这种淡化过去的心态,给了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有些事情过后,不要自寻烦恼地记在心上,把万千往事视为过眼云烟,就能求得心安,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
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实力究竟有多少,越是了解自己,出现问题就越不慌,因为结果已经预料到了。
所以你会发现,年纪大的人会更沉着一些,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们对自己更加了解,所以对于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就更看得开了。
要想保持平常心,对事对人不要强求,不要完美主义,要顺其自然,人生在世,不如意十之有八九,所以发生就发生了,顺它而去,这样才会有广阔的胸怀,做大的事情。
拥有一颗平常心,这就要你在现实中,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追求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环境,才能自求生存。在生活之中,不能因物质的文明,为物欲所刺激,姿情狂妄,重利忘义,这只能丧失自己的良知,损害别人的利益。
保持平常心,就是保持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正确地看待自己,宽容地对待别人,努力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和谐。人生活在社会中,自然要与他人、与社会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有一个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式去做人做事的问题。一个人能够保持轻松平和的心态,就能不被物欲束缠住心灵、不被狭隘遮住视线,妥善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更好地干事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