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必须有能力评价自己的作品。艺术史能帮助学生确定到什么时候算是完成了一件艺术品。艺术史表明,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中的人判断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艺术史不仅提供了判断创作是否完成的众多标准,也说明了艺术判断的暂时性。在一个时代被视为失败的作品,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会被重新评判为成功之作。
学生学习艺术创作应当有能力作出判断,到什么时候才算是完成了一件作品。
艺术史探索也有益于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学生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对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可以围绕艺术创作的四阶段来进行:创作思想的产生、创作思想的发展、材料的运用以及对完成作品的评价。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增强他们的艺术决策意识,而且使他们可能进一步了解自己在艺术领域与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学生也可以担任艺术史学家的角色,来分析其他同学的艺术作品。比如,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同学的作品的形成进行解释;运用该同学的素描或以前的作品对本次作品作补充说明;也可以找该同学周围的人来了解他的有关情况;等等。这种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客观精神,并加深理解同龄人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艺术史可以极大地促进艺术创作的教学,反过来说,艺术创作对艺术史教学的帮助也同样不可忽视。艺术史中的概念跟学生的创作实践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这些概念。把不同时代与文化中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跟自己的创作过程作并列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原本抽象遥6的情景立时具体化、形象化了。将艺术史的探索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学生就会有机会练习艺术史探索的技巧。2.艺术批评与艺术史要把艺术批评家与艺术史学家的工作区分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者所做的工作看起来差别不大。艺术批评家有时也能写艺术史,艺术史学家有时也能写艺术评论。在美国,艺术史学家一般都具有专业学历,常在大学艺术史系或博物馆任职。艺术评论家与艺术史学家不同,他们并不一定具有专业文凭,也不一定具有明确的学术领域。
他们的工作范围也很广,可以在艺术、英语、新闻等系从事教学、研究,也可以在报社、志社发挥自己的特长。
艺术批评主要是评价某单一表现媒介的具体艺术品,它可以涉及所有的艺术。艺术批评调和了历史性、再创造性与判断性的活动,称得上是一种多层次的人文主义活动。艺术批评总是力求表明价值判断,艺术史却很少这样做,除非涉及当代的视觉艺术。
艺术批评一方面要实现对艺术品的历史性理解。评论家的任务是重新建构一件或一组艺术品所独有的审美品质,分析相关资料的社会性、文化性与知识性因素,以便更全面地掌握这些作品。他们将作品与时空等历史条件相联系;他们的视角由时间与空间意识所框定。历史性批评是艺术批评中最具客观性的一方面,也与艺术史的目标最为接近。
艺术批评的其他两个方面——再创造与判断——在传统上一直处于艺术史的领域之外。两者都涉及与当代思维方式相关的人对艺术的主观反应。再创造性艺术批评涉及某艺术家作品的独特品质,并将这些品质与观众的价值观与需要联系起来。它不需要历史性的因素,并采取了一种文学表达的方式,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艺术史学家也需要重新建构艺术品的独特品质,艺术品所产生的环境,并向他人阐明自己的发现。艺术史研究与再创造性批评研究主要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体现在两种研究与艺术品的客观性关系上。一般而言,艺术史学家的反应局限于说明性与历史性领域中,比批评家的再创造要少。历史学家与批评家或许都是敏锐的观察者,但艺术史学家的研究立足于艺术事实,更适合经验性检验。再创造性批评首先传达了批评家对艺术品的个人印象。这种批评力图用文字来劝服别人接受批评者本人的观点。
判断性批评联系其他艺术品或人类的某些价值、需要来评判艺术。
评判艺术的价值需要一套普遍性的标准。这套标准可包括形式上的优质、原创性或保持传统、真理、真实以及艺术性意义等。艺术史学家很少涉及判断性艺术批评。相应地,那些研究近一二十年的艺术品的人往往被称为批评家,而非艺术史学家。
实际上,艺术批评与艺术史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没有一种单一的研究方法总是适用于某特定领域。在不同的时代,艺术史学家与艺术批评家在探讨艺术品、艺术运动、流派时会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是否具有历史性视野是区分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的决定性因素。
3.美学与艺术史
给美、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下定义是美学家们的首要任务。美学家们寻求能够表现出艺术的一致性观点的思想范畴与体系定义。他们还研究某些或所有艺术间的相互关系。艺术史仅在解释个别艺术品的各个方面,才对艺术间的相互关系感兴趣。美学家按照他们阐述的理论将材料分类、综合;艺术史学家从历史的角度来处理视觉对象,一般是按年代或地域,偶尔也按思想观念。
美学家所研究的第一个重要方面是艺术的性质和意义。西方美学的历史从古希腊就开始思考艺术的性质和意义,非西方文化中对艺术的思考也有久6的历史。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对艺术性质与意义的讲解,既适合教艺术史,也可用来教美学。
美学家所研究的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关于美的概念。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给美下了不同的定义。对美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当代的通俗文化,可以增强对艺术史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美学家所研究的第三个重要方面是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中的术语,非西方的文化中也很重视对美的东西的体验。对审美体验的理解对艺术史与美学教学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美学家所要研究的第四个方面是艺术评论的性质和意义。对艺术的评论分析的要点是确定评判艺术的标准,对艺术史的评论可以揭示评判标准的变化。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评判艺术的标准,也可以让他们找出评论家的标准。关于艺术评论的性质和意义不仅停留于评判的讨论上,也可以使用描述、分析和解释的手法。学生通过比较评论中的解释与艺术史上的解释,可以增长见识。
美学家所研究的第五个方面是审美价值与非审美价值之间的关系。在西方与非西方文化中,艺术和其他价值观一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课堂上老师可以用不同时代与不同文化的知识来说明西方或非西方的关于审美价值方面的主张。
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让学生就上述美学问题展开对话与研究,艺术史教育可以激起学生就这五个方面的美学问题进行对话。也就是说,艺术史与美学的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
(第五节)艺术批评
匀里萨蒂认为,艺术批评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的人文艺术学科一样,都有一个总的目标——理解人类自身与人类环境。它与艺术史、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各学科的共同之处是主要涉及视觉艺术。然而,它比这三门学科更容易将我们带到艺术世界的“前沿”,其主要功能之一是确认新的艺术,使之得到公众的理解与公正的评价。它教给人关于艺术的知识,通过培养人们洞察艺术意义的能力以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并说明从艺术中反映出来的文化与社会价值。美国当代艺术批评家云沃尔夫也坚信:“艺术批评既用来判定艺术作品的优劣,区别它们的不同和找出它们产生的原因,又可启迪人们,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潜能。”艺术批评侧重于现当代艺术。它与艺术史不同。艺术史涉及在历史环境中的艺术,艺术批评涉及现代环境中的艺术。有时,艺术批评也会涉及一些年代久6的艺术,前提是这对理解现代艺术有特殊意义和关系。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现当代艺术与现代世界中的文化演进息息相关,并对这个世界中新意义与价值的创立起着关键的作用。
既然现当代艺术与当今社会的价值与目标联系密切,理解了它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些价值与目标,理解与未来社会相应的种种价值。
艺术批评逐渐为学生展示他们将生活于其中的那个社会的价值与目标。它也促使学生去思考、判断在社会秩序背景中的那些价值。
讨论艺术品的意义要以批评性评价为基础,而批评性评价又是建立在对艺术品与相关事物的感受力的基础上。匀里萨蒂指出,学生在发展批评技巧过程中必须掌握某些可确定的要素。当然,实践中的艺术批评过程并非严格按照他所描述的进行。
第一,描述性分析与形式分析。描述性分析是对组成艺术品的视觉要素的认识与分析。它从表层意义上联系主题;对再现性作品最为重要。从形式上分析艺术品意味着能够看到形状、形式、线条、颜色间的视觉关系能力。形式分析是理解抽象艺术的关键。在抽象艺术中,形式因素以及它们间的视觉关系是最先被关注的东西,生物形态与几何形态,暖色调与冷色调等组成了抽象性的基本词汇。在再现性艺术中,也要确定形式因素是如何与再现的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生们注意了这些形式上的关系,就开始认识到绘画在纯视觉层面上连贯的结构。
第二,涵义。学生们很自然地会思考形象与形式可能包含的意义。
涵义问题是批评过程中第二要素的一部分。对涵义的批评性讨论有两种: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对内在品质的讨论集中于作品所固有的那些方面:肖像法的、叙述性的、象征性的,等等。这种讨论可始于描述性分析与形式分析所列举的因素。外部分析将艺术品放到一个大环境下来看,如艺术史、历史、精神分析、政治或意识形态中。
一、艺术批评的种类
艺术批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日记式批评,也称为感情式或印象式或自传式批评,这类艺术批评是“批评家主观感受和个人印象的描述”;形式主义批评,也称为内心的、内在的或自发审美的艺术批评,这类批评“描述艺术作品的特性和品质”;背景主义批评,也称为艺术史的批评或心理分析和思想艺术的批评,这类批评“强调影响作品形成特定形式或具有某种特别含义的因素或力量”。这三种分类只是理论上的分类,在艺术批评的实践中,这三种批评派别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批评家会同时运用多种批评理论来评价艺术品。
日记式批评是艺术批评中最为普遍却又最不正规的一种形式。日记式批评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一般是用第一人称代词“我”来确立自己的特性。因此,写好这类批评并不容易。如果写得不好,文章就会显得不严谨,看上去更像是个人情绪的宣泄。写得好的日记式批评却很有成效,它可以吸引读者去欣赏艺术品,并认识艺术批评的深刻含义与目标。
日记式批评产生于19世纪,它是作为对当时流行的艺术批评方式的反动而出现的。当时的艺术批评以艺术家的生平与个性、艺术的社会历史条件为中心。以奥斯卡·王尔德为首的一些批评家对这种艺术批评并不认同,他们明确提出反对批评中的客观性,主张批评家用文字表达被艺术品所触发的主观情感。这种观点逐渐得到批评界的认可。
当代的艺术批评家更是把这一类批评当成批评的基本形式之一。有的批评家甚至提出艺术批评家要通过艺术作品实现与艺术家的共通感;艺术批评本身就像它所评论的对象一样,也是一件艺术品。
日记式批评一般有下列几个特征:随意性的创作;敏锐的观察;恰当的联想与暗喻的结合。这些特征一方面使日记式批评的文字更具感染力,另一方面也给这类批评带来了致命的缺陷:日记式批评文章常常会喧宾夺主,将读者对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批评家身上;它主要阐述批评家的个人意见,没有涉及评价与解释艺术作品价值的客观原。
形式主义艺术批评家抵制艺术批评中的历史化与心理学分析倾向,将注意力集中于艺术作品本身。他们认为,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因素是构思与形式,它们决定作品的艺术性与意义。形式主义批评家们尤其重视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艺术进行详细的形式分析。他们指出,形式是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目的、了解他们的想像、情感、思想的最主要的线索;要恰当地评价现代艺术就必须从形式分析入手。
罗杰·弗莱是20世纪初期的主要艺术批评家。他对塞尚以及后印象派画家作品的形式主义特性尤为欣赏,并从这些作品中发现,视觉艺术的特点正是其形式的可塑性。他的形式主义批评可以说改变了当时一代人的艺术品位,对当代的文化现状也产生了深6的影响。格林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形式主义批评家,他对艺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富有成效的评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特点。他跟弗莱一样,很少注意艺术作品的主题,并认为这些主题内容是些主观的因素,与艺术评价没有关系,艺术批评只注重与形式有关的客观问题。
形式主义批评虽然在对现代艺术的认可与讨论中功不可没,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艺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并不像形式主义批评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无足轻重;它常常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和兴趣的主要因素。另外,作品的形式和主题之间能够相互作用,并赋予艺术品以深刻的内涵与表现力。
背景主义艺术批评经常与艺术史、社会学和心理分析等学科领域相联系,因此,它可以分为艺术史艺术批评、思想艺术批评与心理分析艺术批评。
艺术史艺术批评多是由艺术史学家所撰写的批评。艺术史学家在写批评文章时不会忽视艺术的历史,因此,他们会在艺术作品就是艺术这方面谈出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艺术史知识客观地指出批评对象的缺陷与优点。
心理分析艺术批评很少在意受众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也不重视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所感兴趣的是通过艺术品推断艺术家的无意识以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弗洛伊德对达芬奇作品的解释就是心理分析批评的一个典型例子。
思想艺术批评主要是就作品所表达的某些思想、价值观念或社会热点问题作出评价。这种批评可能会反映某一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也可能是试图维护不同社会和政治团体的利益。20世纪最流行的思想艺术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这类批评本身也存在着不同的派别,但它有一个共同的根本前提:艺术作品在政治上不可能做到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