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黄、白,是人体的三原色。然而经过若干万年的演化,如今却辐射出了五彩缤纷的光芒。科学调查证实,今天的地球上已有不同人种60类。
最早对人种进行科学划分的是18世纪的瑞典生物学家林耐,他依据肤色的不同将世界人类区划为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亚洲黄色人种以及美洲红色人种四大人种。林耐的划分,特别是对人猿系统位置的划分、智人种的划分,是十分科学的,至今仍被沿用。但他的四大人种的地理区划,却在日后的应用中显得不够完善和准确,因为各大洲的地理区划和人种肤色的分布并不一致。如:亚洲人的肤色并不都是黄色,非洲人的肤色也并不都是黑色,白色人种的分布也并不局限在欧洲。
要精确划分人种的肤色,就必须弄清肤色形成的规律,揭开肤色产生的奥秘。一个人的肤色,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毛细血管的分布、血液流量等,但最主要的是决定于皮肤内的色素物质。它位于人体表皮基部的色素细胞上,在显微镜下观察,色素是一些细小的褐色颗粒。色素分布越多越密,则人体肤色就会越深越重;相反色素分布越少越稀,则人体肤色就会越白越淡。据统计,不同肤色人种的色素细胞量是不同的,在每1平方毫米内,白色人种的色素细胞约在1000个以下,黄色人种则在1300个左右,而黑色人种则超过了1400个。
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皮肤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变化,又是对外界光照强烈程度长期适应的结果。可以说人体肤色是自然界在人体上打下的烙印。在地球上不同人种肤色的分布,人体色素深浅变化的趋势,基本是与阳光辐射强弱程度相对应的。色素多、肤色深的人多集中在阳光充足的地球赤道附近。随着地球纬度的推移,离赤道越远,阳光越弱,则人体的肤色也就越浅越淡。在亚洲,南亚人的肤色比北亚人的肤色要深;在欧洲也是这样,南欧人的肤色比北欧人的肤色也要深。
人种肤色随环境而变化的事实,冲破了林耐按各大洲区划人种肤色的划分。1775年,即在林耐提出人种划分之后的40年,德国一位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又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布氏把世界人种分为五大人种,即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美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
显然布鲁门巴哈的人种划分,比起林耐的四大人种划分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在布鲁门巴哈之后,人们为了准确划分人种,在肤色之外又增加了头型、鼻型、眼色、发型、发色以及血型等方面的人种划分。在长期的人种划分实践中,人们感到:人类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断流动,并在流动中产生了人种特性的分化,但也产生了人种特征的不断融合。因此,仍然难于找到一个完全适用的有效的人种划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