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销售心经
5189500000026

第26章 打动客户心理的销售口才(2)

真诚,顾名思义就是真实诚恳。我们与人相处,追求成功,良好的目标和准则应该是为了自己、他人和社会,让三者均是获益者。交际的实质是给予和索取。如果属于精神上的给予,没有真诚,别人就不可能得到你的给予;如果是物质上的给予,缺乏诚意,对方只能视作恩赐,可能出于无奈,不得不接受。

社会上不乏虚伪之人,他们把社交的技巧看成是蒙骗对方并谋取私利的一种手段。历史上那些打算给正直的君王戴高帽子的奸臣,正是因为伪装成一副正人君子、心口如一的样子,其见不得人的勾当才能得逞。但是,虚伪、伪装的东西是绝对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迟早会被识破。所以,一个人若在说话方面染上了这种毛病,也就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可以这样说,人的本性是真诚的,虚假是社会对人性的扭曲。由于经济与社会地位的高低不同,有些人以追求名利为目的,当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在社交中表现出来时,就造成了虚假。它对被蒙骗的一方会造成较大的损害。一个把自我实现目标放在金钱与权势上的人,虚假几乎是其痼疾。一个以财与势作为社交本钱的人,是决不会获得别人的真诚的,也绝不可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1.说话真诚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真诚贵于珠宝,信实乃人民之珍。”说话真诚的人,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销售人员小李在销售的过程当中所坚持的原则就是“做生意先做人”,坚持时刻为客户着想,站在客户的角度上真诚地替他们考虑。也正是因为这样,小李的销售业绩在公司里也总是非常出色的。

一次,一个外地客户打来电话询问一些他们想要购买的机器的价格等情况。小李听了客户的介绍之后,感觉到客户要求配置的机型并不是非常合理,虽然按照客户的要求去做,他的销售额会很高,但是他却不打算这样做。小李在电话里向客户建议道:“我刚才仔细看了您的数据,觉得您报的机型配置有点不合理了。当然,按照这样的配置使用起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问题是要达到同样的效果,机器数量和机型容量都可以减少一些,这样您投入的也会适当降低一些。”

“哦,是吗?”对方似乎有些惊奇地回答道:“但这些类型的机器是厂里规定采购的,而且这也是经过了好几个工程师的测算的,应该不会出现什么错误吧?”小李听到这里,心里感到一震,他甚至预感到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足而失去这单生意了。但是小李还是心有不甘,在挂断电话之后他又与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做了一份详细的技术说明和可行性分析报告,并通过邮件发到了对方的邮箱里。

一个星期过去了,对方终于来电话了,对方甚至还有些兴奋地告诉小李:“其实我在之前已经打了很多电话咨询,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向你这样给我讲得这样详细,而且还不忘为我们着想。我现在就把合同传给你,而且我们公司也决定,你们就是我们的长期供货商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小李正是坚持了“为客户着想”的理念,最终赢得了客户的信任。其实,销售人员在销售的过程当中应当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在和客户进行交往的过程当中,你并不是向你的客户传授某些知识或者说教,你是在为其提供服务和帮助,也是在为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只有当你的客户意识到你是在为他服务,而不是要从他的口袋里掏钱的时候,他才会降低自己的心理防线,非常乐意地接受你。因为,当你真诚地帮助别人时,当然没有人会拒绝你的这种真诚了。

由此可见,真诚,不论对说话者还是对听话者来说,都非常重要。若不真诚待人,等于欺人、愚人,若轻信他人不实之词,可能会耽误大事,造成不良后果。

2.用真诚来推销

迈克是一个平凡的业务员,干了十几年的推销工作后,突然对长期以来的强颜欢笑、编造假话、吹嘘商品等招揽顾客的做法感到十分厌恶。他觉得这是生活上的一种压力,为了要摆脱这种压力,他决定要对人无所欺。因此,他下定决心今后要向顾客“讲真话”,即使被解雇也在所不惜。

有了这个念头之后再去工作,迈克觉得心情轻松多了。这一天,有一个顾客光顾,顾客对迈克说:“我想买一种可自由折叠、调节高度的桌子。”于是,迈克搬来了桌子,如实地向顾客介绍道:“老实说,这种桌子不怎么好,我们常常接受退货。”

“啊!是吗?可是到处都看得到这种桌子,我看它挺实用的。”

“也许是。不过据我所知,这种桌子不见得能升降自如。没错,款式新,但结构有毛病,如我向您隐瞒它的缺点,就等于是在欺骗您。”

“结构有毛病?”

“是的。它的结构过于复杂,过于精巧,结果反倒不够简便。”

说着,迈克走近桌子,用脚去蹬脚板。本来,这要像踩离合器踏板,得轻轻地踩,他却一脚狠地踏上去,桌面突然往上撑起,差点儿撞到了那位顾客的下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被吓了一跳的客人反而笑了起来,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很好。不过,我还得仔细看看。”“没关系,买东西不精心挑选是会吃亏的。您看我们这桌子用的木料,它的品质并不是上等的,贴面胶合很差,老实说,我劝您还是别买这种桌子,您到其他家具店看看,那边的东西要好得多了。”

“好极了!”客人听完解说十分开心,出乎意料地表示他想要买下这张桌子,并且要马上取货。

顾客一走,迈克受到了主管的严厉训斥,并被告知他被“炒鱿鱼”了。正当迈克办理辞退手续准备回家时,突然来了一群人,走进这家商店,争着、喊着要看多用桌,一下就买走几十张桌子,说他们是刚才那位买桌子的客人介绍来的。就这样,店里成交了一笔很大的买卖。

这件事惊动了经理。结果,迈克不仅没有被辞退,还被提升为主管。迈克并没有滔滔不绝地吹嘘产品,但是却获得了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在于他能为顾客着想,关心顾客的利益,从而赢得了顾客的信赖。

在销售的过程中,有很多销售人员内心都有这么一个原则,即“以赢利为唯一目标”。于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许多销售人员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总是不惜去损害客户的利益。他们或者诱导客户购买一些质量差但价格高的商品,或者是买完之后就感觉事情已经与自己无关,对客户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是不闻不问的……

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使你在短时间内获得不菲的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对销售人员的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如果客户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话,这无疑将会降低他们对于销售人员的信任感,长此以往,大量地流失客户也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在销售的过程当中,销售人员如果能够将客户所面临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问题来解决,而不是进行“一锤子买卖”,无疑将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这样同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稳固,合作才会更加长久。

04.将对方和你的“一些相同点”加以扩大

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打破客户厚厚的心理隔膜,巧妙地化解他们的偏见,让客户能够自然地接纳你。找“一些相同点”,再加以扩大,这是我们销售时的一把利器!

一对老人对自己女儿的婚姻大事非常看重,他们心目中的女婿必须年龄要适合自己的女儿,学历、家庭都要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可是女儿所选择的对象偏偏是一位“学、经、年”皆不足的青年。虽然这对老人都是非常开明的人,但是在女儿的婚事上却谨慎得很,非常反对女儿嫁给这个“学、经、年”皆不足的年轻人。虽然年轻人委托了一些能说会道的“高手”来说亲,可是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被婉拒……

后来年轻人把“准岳丈”的上级领导都找来了,领导对“准岳丈”说:“为了令千金的幸福着想,我们的确应该慎重再慎重,但是不能不为孩子们的幸福着想,就算找个有钱人,也不能让你的女儿幸福,这又何苦呢?”

“说客领导”劝告夫妇二人站在自己女儿的立场上来重新考虑一下这桩婚事。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认为“领导”说得很有道理,如果总是坚持自己的标准,女儿独守空闺也不是个办法,毕竟岁数也不小了。再加上年轻人嘴甜,慢慢也就感化了这对老人。最后,老人尊重了女儿的意愿,终于答应了这桩婚事。后来,这对年轻人过得一直很幸福。

为什么那些说媒“高手”不能打动这两位老人的心呢?也许是因为他们总是站在委托人男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向这对老人采取了“进攻式”的方法。这对老人能答应他们女儿的婚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领导那句“为了令千金的幸福着想”的“相同点”。没有这一点,这件事情恐怕就无法办成。“一些相同点”促成了一桩美满的姻缘……

销售的道理也是如此,在销售的时候,找出与对方的相同点并加以扩大能更好地拉近你和客户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你知道了某某老板对成本控制十分关注,优秀的销售人员就会说:“您可以放心,我们是以贵公司的成本预算为第一考虑因素,才为贵公司量身定作了这套方案……”

在电视上,你也会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保健品电视广告中,李大妈会说,“以前腿老疼,吃了某某药,现在一口气能上六楼了……”这就是广告人寻找相同点以引起消费者共鸣的一种手段!

一天,一位男子走进了北京商场,在一个专卖店前,他感觉一套休闲服很适合自己,但还是有些犹豫,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销售员看到了,就跟这个帅哥聊了起来:“您长得真像周星驰,一定是个幽默的人吧。”

“呵呵,星爷啊,是我偶像啊!”

“真这么巧,我也很喜欢星爷的,星爷的电影真是太经典了!”

“是啊,我也超喜欢星爷的电影,尤其是《功夫》……”

“哇,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我也超喜欢这部!”

“哈哈,看来咱们还挺有缘分。”

“怪不得你看中这套衣服了,这套衣服跟星爷首映式穿的风格真是太像了!”

“是吗?”

最后,这个销售员不仅顺利地卖出了这件价格不菲的衣服,还鼓动这个顾客买走了一条迷彩休闲裤,理由很简单——周星驰就这样穿过!

把客户和你的“一些相同点”加以扩大,往往能获得良好的说服效果。如果对方和你有偏见,你不能直接说出来,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说成是“偏见”,让客户听到你的“偏见”后,会以此为借鉴,反省自己的想法,因此发觉自己所坚持的观点不一定是绝对的。

我们唯一的目的是打破客户厚厚的心理隔膜,巧妙地化解他们的偏见,让客户能够自然地接纳你。找“一些相同点”,再加以扩大,这是我们销售时的一把利器!

05.少说“我”,多说“我们”

小孩在做游戏时,常会说“这是我的”、“我要”,这是自我意识强烈的表现。在小孩子的世界里,这或许无关紧要,但有些成年人也是如此,他们说话时,仍然强调“我”、“我的”,这给人自我意识太强的坏印象,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

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

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

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

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

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

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所以,你要尽量回避“我”。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农夫甲和农夫乙忙完了田里的工作,一起回家。他们走在路上,两人同时发现地上有一把斧头,农夫甲动作迅速,赶忙跑过去捡起那把斧头,说道:“我发现的这把斧头还挺新啊!”然后,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

农夫乙看到这情况,认为这把斧头是两人一同发现的,应该归两人共同所有,就对农夫甲说:“你刚才说错了,你不应该说‘我发现’。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看到的,所以你应该改口说‘我们发现了一把斧头’才对。”农夫甲不同意,与农夫乙争执起来。农夫乙争不过农夫甲,退让了,农夫甲兴高采烈地拿着那把斧头,两人继续往家走。

过了一会儿,遗失这把斧头的人走了过来,远远地看见了农夫甲手里的那把斧头,于是匆匆忙忙地追上来,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来了。这时候,农夫甲很紧张地看农夫乙一眼,对他说:“怎么办?这下子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农夫乙听他这么一说,知道甲想把责任归咎到两个人的身上,于是农夫乙就很严肃地对农夫甲说:“你说错了,刚才你说斧头是你发现的,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就应该说‘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说‘我们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别人做了许多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

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不可以?”“当然可以。”

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

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

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看看人们每天最常用的是哪一个字,那就是“我”字。为什么人们对“我”字特别关心呢?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喜欢被人称赞,也喜爱称赞自己。因此,你若想得到你所希望得到的,就要避免与对方争高低,而要维护他人的自尊心。为了使对方的面子不受伤害,我们千万不要常把“我”字挂在嘴上,别说“我公司”,而说“我们的公司”。

1.少说“我”,多说“你”

说话好像驾驶汽车,应随时注意交通标志,也就是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如果红灯已经亮了仍然向前开,闯祸就是必然了。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这样的人一般是“我”字的专卖者。

人们最感兴趣的就是谈论自己的事情,而对于那些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事情,大多数人觉得索然无味,而你表现最大兴趣的事情,常常不仅很难引起别人的同情,而且别人还觉得好笑。

年轻的母亲会热情地对人说:“我们的宝宝会叫‘妈妈’了。”她这时的心情是高兴的,可是旁人听了会和她一样地高兴吗?不一定。谁家的孩子不会叫妈妈呢?你可不要为此而大惊小怪!这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会叫妈妈的孩子才是怪事呢。所以,你看来是充满了喜悦,别人不一定有同感,这是人之常情。

竭力忘记你自己,不要总是谈你个人的事情,你的孩子、你的生活。人人喜欢的是自己最熟知的事情,那么,在交际上你就可以明白别人的弱点,而尽量去引导别人说他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对方高兴最好的方法。你以充满同情和热诚的心去听他叙述,你一定会给对方以最佳的印象,并且对方会热情欢迎你,热情接待你。

2.把“我的”变为“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