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虐杀之深夜:惊魂幽灵岛
5163000000012

第12章

郭嵩焘一把拉起左宗棠,说:“兄弟不必惊慌,待我想个良策。”

两个人进了密室,一夜没合眼,在分析了当前形势后,郭嵩焘叹了口气:“唉,兄弟你这次的娄子捅得太大了!你当时怎么不三思而后行?”左宗棠说:“大哥你也别埋怨小弟了。这些年都是这样过的,谁知道樊燮有这么硬的后台啊?大哥这次无论何也要想办法救小弟……”

郭嵩焘站起来,在屋里走了几圈,说:“我看只有这样了。这事因你而出,你不便出面,就由为兄出面联络胡林翼、曾国藩、肃顺、潘祖荫等人,只要这些人肯出面相助,我想问题不会太大。你且回去准备礼品数份,剩下的事就不用管了。”

原来,郭嵩焘是翰林院的编修,又是左宗棠的老乡,二人早已是至交,他能眼看着左宗棠落难袖手旁观吗?于是,郭嵩焘先找到王铎运,并通过王铎运找到了受宠的权臣肃顺府上。肃顺是官场老手,认为满人的统治必须依靠汉人的才能;况且他早就听说了左宗棠的政绩,因此,没用王铎运多费口舌,他就答应下来。肃顺说:“要我说情可以,你得先找人保荐左宗棠,只要有人保荐,老夫就可以趁机说情了。”

王铎运说:“下官这就去办。”

不久,京官潘祖荫和湖北巡抚胡林翼就写了保荐书呈交皇上,把左宗棠说得像朵花一样。咸丰皇帝就纳闷了,他问肃顺:“朕刚接到控告左宗棠的奏折,怎么又出现了这么多保荐书?”肃顺赶紧说:“皇上,这左宗棠可是个人才啊!我听下属说,骆秉章的功劳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建立的。现在天下正乱,乃用人之时,皇上可将这些保荐书抄录给官文,让他酌情处理。”

官文是何等人物,接到皇上密旨,马上明白了皇上的用意,这是要启用左宗棠啊。这个老奸巨滑的东西立即见风使舵,做了个顺水人情,不再查办左宗棠。

这下倒好了,左宗棠因祸得福,不仅没有受到处分,还让皇上知道自己是个人才了。不久,在曾国藩和胡林翼的保荐下,左宗棠出任兵部郎中,四品京堂候补督办军务。这左宗棠果然不负众望,在剿灭太平天国和经办洋务方面立下奇功,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吏。

【发表于《古今故事报》】

寻杀武王

唐贞观二十二年,李世民看到天空中太白星多次在白天出现,很是忧虑。他让太史占卜,太史说这应在“女主昌盛”。听到这个结果,李世民更是寝食不安了,因为民间早有盛传,说唐三代以后,女主武王将登基。当时的李世民早已不是刚当皇帝时的李世民了,即迷信占卜,又痴迷丹药,和早年的英明判若两人。

这天,李世民早朝后留下了一个叫孙道昌的官员,嘱咐他暗暗调查,不惜一切代价,找到这个传说中的“武王”,以绝后患。

几天后,孙道昌进宫禀报,说离京城五十里有一个武家庄,其中有一个辈分就是“王”字,现在,这个辈分的全村共有三人,都是今年刚出生的婴儿,其中一个婴儿取名武王礼。孙道昌说到这里,停了停说:“万岁,我觉得此婴儿就是传说的‘武王’。”李世民问:“何以见得。”孙道昌道:“微臣不敢说。”李世民说:“朕恕你无罪,有话从实讲来。”

孙道昌上前一步,低声说:“万岁,此婴儿名字有两处犯忌。前面两字为‘武王’,就不用说了,三个字联起来念,就犯大忌了。”李世民不耐烦地说:“有话就讲,吞吞吐吐的像个婆娘!”孙道昌这才慢慢将婴儿的名字念了一遍。李世民也跟着念了一遍,突然一拍龙案,说:“大胆刁民,竟取如此名字,不是想造反是什么?传朕的旨意,速速将反贼拿下!”

孙道昌带人赶到武家庄,宣读了圣旨,就去抢那婴儿。婴儿的母亲紧紧抱着儿子,“扑通”跪倒,哭着问:“老爷,不知我儿犯了哪条王法?”孙道昌哼了一声,说:“武王礼就是‘武亡李’,当今圣上就是姓李,你说犯了什么法?”武家做梦也没有想到,就是因为一个名字的谐音,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就是被押往京城。

因为孩子太小,只好将他母亲也带到京城。孙道昌问李世民怎么处置这个婴儿,李世民说:“将他的臀骨打碎,看他怎么做我李家的龙椅!”孙道昌立即下去照办。可怜几个月大的婴儿,几板子下去就咽气了。孩子的母亲见儿子被无故打死了,高喊着儿子的名字,一头撞死在午门前的石狮子上。

清除了心头之患,李世民大宴群臣,庆贺铲除了妖孽。但好景不长,几天以后又有人来报,太白星又在白天出现了。孙道昌说:“万岁,民间妖言是‘女主昌盛’,我看应该是个女的。”李世民点点头,问:“武家庄今年生了几个女婴?”“回皇上,两个,一个叫武红梅,一个叫武玉。”李世民想了想,说:“就是她!‘武玉’,比‘武王’还多一点,胃口不小啊!传朕的旨意,立即将武玉捉拿归案!”

就这样,不到半年,已有十几人因不同原因冤死在李世民的刀下。

一天,一个老臣对李世民说:“万岁,虽然触杀了不少妖孽,但真正的‘武王’却没有被处死。皇上您想,那些被杀的人都是平民百姓,他们即使有心想造反,也没实力啊?臣昨晚彻夜不眠,将《史记》又浏览了一遍,发现,历次改朝换代,除了朝廷昏庸,逼民造反外,就是兵变。现在托万岁的鸿福,国富民强,庶民安居乐业,没有理由造反;这个‘武王’一定就在万岁身边,说不定现在正在策划此事,还望万岁三思。”

李世民点点头,连说有理。但这么多官员,怎么知道谁是“武王”呢?李世民让人将官员的花名册送到书房,从丞相到县令,一个个研究,只看的头昏脑胀,也没看出个子午卯酉来。李世民又将孙道昌叫来,将官员的花名册往他面前一推,限他十日内找出“妖孽”,否则斩立决。

孙道昌哆哆嗦嗦将花名册抱到一间厢房里,开始了一件没有头绪的工作。但皇上的的话就是圣旨,十天找不出来,吃饭的家伙就搬家了。李世民虽然迷信,但并不糊涂,随便找一个一样被杀头。所以,孙道昌只好挨个官员研究,希望能发现一点蛛丝马迹。

也是他命不该绝,到第八天的时候,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他将理由在心里默念了数十遍,然后去见李世民。

李世民听说找到“妖孽”了,并没有表现出高兴,因为前面已经有很多“妖孽”被铲除,这次会不会也像以前一样,只是瞎忙活呢?

李世民说:“我可告诉你孙道昌,如果你随便找个人搪塞朕,我会将你凌迟处死!”

孙道昌赶紧跪倒,道:“万岁放心,我如果说出理由万岁认为不合理,任凭万岁发落!”说完,孙道昌就将一个官员的名字和他就是“武王”的理由说了出来。

这个官员叫李君羡,是左武卫将军,封号武连县公,是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守将;偏偏他的父母在小时侯给他起了个小女孩的名字,叫做“五娘”,是盼他易于养活。可是,“五”与“武”同音,正好牵连到女主之忌里去。也该他倒霉,他的官衔、爵号、籍贯和职务里,一连串占了四个“武”字:“左武卫将军”里占了一个,“武连县公”占了一个,他又是“武安县”人,太史公的占卜正好应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

李世民大喜过望,重赏了孙道昌,马上下旨,将李君羡贬到华州任刺史。

李君羡接到圣旨一头雾水,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圣旨还是不能违背,于是,他就携家眷去华州任职了。谁知,李世民还是不放心,后来找了个理由,将李君羡杀了。

李世民以为这次李姓江山坐稳了,没想到,他杀了这么多人,在他死后还是应验了民间的传言。那个“女王”其实就在他身边,就是十四岁被他选为才人的武媚娘,也就是后来的女皇武则天。

【发表于《古今故事报》】

太监造反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三日上午,故宫内的一个院子里聚集着很多太监。屋里,一个叫陈爽的太监正在主持一个特别会议。会场里气氛很是压抑,和别的时候完全不同。

陈爽说:“大家都看到了,武器已经运到,刚才接到林教主飞鸽传书,今天中午我们就要起事。大家不要慌,林教主已经安排好,我们作内应,林教主带着大队人马做外援;只要我们齐心合力,定能砍下狗皇帝的人头。”说完,陈爽用眼睛的余光扫了一下屋里的太监,拿起一个令牌,尖声叫道:“刘呈祥听令。”一个身材魁梧的太监站起来。

“你负责指挥东路军,攻打东华门。”

刘呈祥接过令牌,出去安排了。

“陈文奎听令。”

又一个太监站了起来。

“你负责指挥西路军,攻打西华门。何东路军遥相呼应,按原计划,先杀死皇子旻宁,再进内宫杀死狗皇帝。”

一切安排妥当,陈爽站在窗前,看着院子里刘呈祥和陈文奎在给太监们发兵器。这些大刀都是他们偷偷在宣武门铁匠铺里定做的。陈爽长舒了一口气,他想,再过一个时辰,紫禁城里就会翻天覆地了。他想起了自己的大哥,“天理教”教主林清。陈爽和林清都是河间府人,两人相交已经多年。自从林清加入了“白莲教”,并自创“天理教”以来,就和陈爽打得火热。因为太监大多是河间府人,所以,林清轻而易举地就取得了太监们的信任。从那以后,林清经常潜进紫禁城,利用老乡关系,吸收了无数太监为教徒。这些太监,终日人不人鬼不鬼的,早就过够了奴才生活,一听有好日子过,都纷纷响应,于是,林清和陈爽商量,计划在九月十三这天起事。

现在,万事俱备,“大刀敢死队”也顺利组建成功。看着院子群情激昂的敢死队员,陈爽似乎看到,一条金光大道,正在自己眼前铺开。

陈爽回头看看香炉里燃烧的松香,知道起事的时间快要到了。

这时,刘呈祥走进来,问啥时开始。陈爽说:“可以了。”刘呈祥旋即冲出门去,大喊一声:“弟兄们,冲进宫去,杀死皇子和皇帝,就可以升官发财了!”随着大门一开,一百多名敢死队员,兵分两路,大喊着首先冲了出去。

那些守门的御林军哪见过太监舞刀弄枪,以为他们吃饱了撑的没事干演戏玩,就嘻嘻哈哈地看热闹。哪知道,太监们冲到跟前,手起刀落,几个嘿嘿傻笑的御林军,嘴巴还没合上,脑袋就滚落在地。

旁边的御林军吓傻了,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平常唯唯诺诺、似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太监,今天竟拿起了杀人刀!眼看着同伴的脑袋滚到自己脚下,想替同伴报仇又见太监人多势众,只好拖着兵器,撒腿往里面跑。

陈爽提着大刀跟在后面,见此情景,不禁喜上心头。他用又尖又高的嗓子喊道:“弟兄们,今天谁能杀死太子,我包他官升****!”众太监一听,更是群情激愤,一时间,皇宫里喊杀声响成一片。

这时,太子旻宁正在书房研读《四书五经》,突然听到远处好像有喊杀声,他正想问是怎么回事,一个贴身太监跑了进来,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他……他们造反了!”

旻宁一听,一拍桌子站了起来:“说清楚,谁造反了?”

“太……太监。”

“胡说八道!”旻宁大声呵斥道,“太监造的哪门子反?来呀,随我到外面看看。”

说着话,旻宁顺手从墙上摘下心爱的火枪,大步流星地走出书房。十几个贴身侍卫赶紧各抄兵器,簇拥着旻宁往前走去。

旻宁气呼呼地登上内城的城墙,往下一看,可不是,平时那些见了自己就浑身筛糠的太监,今天都全副武装,手持利刃,正和御林军杀成一片。因为御林军没有防备,人数少,眼看就被太监杀净了。旻宁大喝一声,举起火枪冲天放了一枪。这下,喊杀声立即停止了,城墙下一片肃静。

“大胆逆贼,父皇对你们恩重如山,你们为何胡来!”旻宁正色道。

“别听他的!”刘呈祥把刀一挥冲到前面,用刀尖一指旻宁,“恩重如山?呸!狗皇帝什么时候把我们当人看了?还有你,你处罚过多少太监,自己有数吗?”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犯了错就得受处罚!”

“哈哈哈哈,说得多好听。国法还不是你爱新觉罗家的家法?”刘呈祥把刀一挥,“兄弟们,不要怕,等我们林教主作了皇上,大家都作将军。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