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109

第109章

第21章第5节反应迟钝,意识不到冬天的到来

创业硬伤:

初涉商海的创业者大多抱有一展拳脚实现宏图伟业的大抱负,动辄订立“超英赶美”、“行业老大”的高远目标,看得到公司未来的光明前景,却看不到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危机四伏。然而,意识不到危险却是最大的危险。一个意识不到危险的管理者,其员工自然也得过且过享受安逸,而这样的企业,才真的离危险不远了。

正如华为的老总任正非所说:“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那些看得到危险的企业,往往能够将危机转为自己发展的有利机会,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华为2000年新世纪伊始,在“网络股”泡沫破灭的寒流还未侵袭中国,国内通信业增长速度仍以20%以上的时候;当华为2000年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一定会到来。”他在一次公司内部讲话中颇有感触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只有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这篇题为《华为的冬天》的文章后来在业界广为流传,深受推崇。

当然,“华为的冬天”实际上并非只是华为公司的冬天。正如在《华为的冬天》最后,任正非指点江山地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两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那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能活下来。”

“华为的冬天”带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启示——最危险的情况是你意识不到危险。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危机总会不知不觉地到来,因此,企业家不得不预先做好准备。怎样做准备呢?那就是时刻树立危机观念,对企业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从而使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危机观念,就好像一个人闭着眼睛开车一样,早晚会出事。

在每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必定有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领导者。在胜利的欢呼声中,他最关心的不是企业获得了多么大的成功,而是在不停地积极思考企业离危机到底还有多远,探索企业面临那种处境时的处理方法。

为了达到强化员工危机意识的目的,任正非甚至将这一点作为一项战略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在1998年出台的《华为基本法》中,有这样一条内容: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华为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企业营造“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通过对危机具有正确的认识与防范,让危机也能成为激励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的管理者应当向员工灌输危机观念,让他们明白企业生存环境的艰难,以及由此可能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方面能锻炼员工们在危机来临时的防范能力,更能激励他们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

创业一点通:

中国有句古话说,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企业,也一定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企业。激励专家认为,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地树立员工的危机意识。

第一,向员工灌输企业前途危机意识

管理者不断告诉员工,企业已经取得的成绩都只是历史,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企业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要想规避这种危险,道理只有一条,那就是全体员工都努力工作,才能使企业更加强大,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第二,向员工个人灌输他们的个人前途危机

企业的危机和员工的危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所有员工都要树立“人人自危”的危机意识,无论是公司领导班子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时刻具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主动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在企业内部积极开展自我竞争(技能)、自我淘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