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
5158800000001

第1章 序言:中国创业族的“劣根性”

序言:中国创业族的“劣根性”

备受业界看好的中式快餐品牌真功夫,09年来一直像是在上演“八点档”:感情纠葛,股东纷争,闹得不亦乐乎。

8月11日,公司创始人之一、与现任总裁蔡达标掌握同样多股份的潘宇海所委派的“副总经理”,手持委任状,与真功夫餐饮公司总部人员发生激烈争执。由此掀起真功夫大股东纷争的一角。

真功夫的前身“168”餐厅,是蔡达标与前妻潘敏峰共同出资经营的。之后,蔡达标与妻弟潘宇海合资成立了真功夫中式快餐连锁公司,双方各持有50%的股权。

2006年蔡潘两人离婚,但潘宇海仍作为生意伙伴与蔡达标并肩作战,而且双方的股份一直相当。后来真功夫引入风险投资之后,双方各持47%的股权。09年4月初,现任总裁蔡达标二奶携私生子大闹广州街头争名分。随后前妻潘敏峰告其重婚要夺回真功夫25%股权。从此爆发了蔡达标、潘宇海、潘敏峰争夺真功夫股权的激战。

知情人士表示:“人事变革和蔡潘离婚是引发家族争产的两大因素”。

像真功夫这样的创始人权力之争,在国内民营企业中并不少见。早几年风靡全国的“傻子瓜子”就因为兄弟之间的商标权之争使这个品牌走上了末路;爱多VCD也因为两企大股东,股份一样,一个控制了企业而另外一个基本无法参与经营,被“内战”瓦解。一个企业不是被竞争对手击败,而是因为“夫妻反目”、“祸起萧墙”而一蹶不振。这种悲剧令多少当事人心痛欲绝,旁观者唏嘘而叹,为壮烈激荡的中国商业史平添了几笔凄惶、吊诡的色调。

看多了商圈中这种“中国式败局”,不禁想,难道中国企业有天生的“软肋”?或者像吴晓波所说的“失败基因”?难道我们的企业就注定不能做大做强做长久?如果是,那这一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是,我们又如何从中汲取教训,走出困局?

很自然地想到学界和媒体讨论了将近百年的一个命题——中国人的劣根性。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在跟西方人比较时,所有人身上都烙刻着一道深深的印痕,它来自于长期专制集权造就的黑色历史残留。文化劣根性会在政治上显出“政治劣根性”,又会在商业上现出“商业劣根性”。难道中国式的创业软肋就是深深扎在每个中国人灵魂中的“劣根性”?

从新文化、五四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到20世纪80年代的激进青年,从冷眼旁观的西方观察者,到出身“酱缸”的李敖、柏杨等人,这些人都曾或激烈或温和地批判过中国人的劣根性。而且每一次批判都能引发大范围的讨论。

缺乏团队精神、不排队、大声喧哗、蔑视制度、狭隘自私、推卸责任……这些都被归纳到“中国人劣根性”这个“文件夹”里。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声音,就是说中国人的劣根性是无药可救的,只有通过“全盘西化”,才能跟上世界现代化的步伐。

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证明了“劣根”论的失败。事实早已显示出,只要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国人也能建立世界一流的企业。海尔、阿里巴巴、万科等成功先行者为后人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不可否认,在人格修养、商业道德、管理模式、决策定位、合作共赢等许多方面,中国企业家都还很不完善,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这些“硬伤”并非不可挽救的。一方面,西方久已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我们提供了最佳的学习榜样。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成功企业在“西方管理思想中国化”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硬伤——中国式创业软肋》一书,正是荟萃了这些方面的精华,为迷茫失措中的中国创业者准备了对症下药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