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庭家居省钱妙招大比拼
5158600000021

第21章 用药小常识(1)

购买常备药的常识

家里预备一个简单的小药箱,有些急性病或常见病自己便可以解决,但这只能是为了应急和自己用着方便,必要时还应去医院就诊。

选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同是感冒,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用药就不一样。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痛,所用的药也不相同。因此,在购买药品的时候,不能单靠药名来买,而应看药品的主要成分,主治什么病,然后考虑对症购药。另外,买药时要看药盒上的药名及所写的适应证,必须详细阅读所购药品的说明书。看所购药物是否适合自己的病症,可能产生哪些不良反应,自己是否有相应的用药禁忌。

购买药物,一定要去正规药房。在购买常备药的时候,还要选择易存储的,对零散的药片、丸、胶囊要用瓶分别装好并标上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有效时间。

1家里要备一些消过毒的纱布、绷带、胶布、棉棒等,这些东西急救时常会用到。

2体温计是必须具备的。其他诸如医用剪刀、镊子也要相应的配齐,在使用前应先用火或酒精消毒。

3可配置碘酒、紫药水、红药水、烫伤膏、眼药膏、止痒清凉油、伤湿止痛膏、创可贴及70%酒精等外用药。

4可配置解热、止痛、止泻、降压、降糖药、一般消炎药和助消化药等常用内服药。有婴幼儿的家庭,要配备小儿常用药,如小儿清肺散、小儿止咳药、病毒灵等。

此外,还要根据季节增添常备药。夏秋两季要配备防暑降温和蚊虫叮咬的药,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人丹等。春冬季节要备冻疮膏等。

家庭药箱的药品要定期检查和更换,要放在通风和阴凉处,以免失去药效,或者变质,对人体造成伤害。

怎样识别真假药品

凡经国家审定生产的药品,应该具有下列各点:

1商业部门经销的各类药品,必须具有药厂所在地区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的标记:“沪卫药准字(1984)第0290号”。

2化学药品、西药成药、中药成药、药酒等,必须使用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的注册商标。

3药厂应该在包装上用汉字和拉丁文标明药品名称,以及药物含量、容量、用途、用法、用量、禁忌证(或注意事项)、贮存方法和产品批号等字样。

如果药品不具备上述三点,就属于假药。

中药材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必须经具有一定药物专业知识的人员鉴定,才能辨别真伪,因此千万不要在市场上随便购买药品、以免导致不良后果。

省钱小帖示:

普通药品与价钱较高的进口药相比,不仅价钱便宜,也一样安全可靠,比如常见的阿司匹林、板蓝根,疗效并不比进口药差。

如何鉴别变质药品

如果家里保存了一段时间的药品,在发现以下情况时,不可再用。

1注射剂:水(油)剂变混浊、沉淀,析出结晶,用水微温、振摇后如能溶解便可使用,反之不能使用;粉针剂结块、变色不可再用。

2糖衣片:变色,裂开,粘连。

3胶囊剂:变软,破裂,内容物变质。

4散剂:吸潮结块,发黏,发霉。

外出旅游巧备药

旅游期间,家庭巧备药可确保有备无患,也为旅行带来方便。

1应必备感冒药:银翘解毒片、感冒清、小柴胡冲剂、清开灵、三九感冒灵等可任备两种;百服宁、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去痛片等可任备1种;同时还应备有体温表。

2旅游期间,各种美食丰盛,吃喝过量了就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所以助消化的药物要多备:斯达舒、吗丁啉、多酶片、保和丸等;治疗便秘的药物也不可少:黄连清丸、麻仁丸、果导片等;还有治疗腹泻的药物:藿香正气水(丸)、黄连素、香连丸、葛根芩连丸等。

3烧伤、烫伤、跌伤、碰伤也是旅游外出期间的常见病,所以家庭药箱中还应备有外用消炎解毒药:创可贴、碘酒、高锰酸钾、75%酒精以及消毒药棉和纱布、剪刀、镊子等;外用止痛药:止痛喷雾剂、扶他林软膏、南星止痛膏、麝香止痛膏、红花油等;另外还要备些烫伤药水。

4外出旅游往往由于白天劳累兴奋,而造成夜晚睡眠质量下降,所以还应准备助睡眠药物:硝基安定、科眠宁、交泰丸、安神补脑液、柏子养心丸、养血安神丸。

省钱小帖示:

现在的医院收费标准是按等级、医疗设备、技术水平等的不同价钱上而有差异,总的来说,像感冒这种小毛病,一般的医生都能看,不必去大医院挂专家号。在家门口的社区门诊医院就诊,就更便宜了。

在家里换药要注意什么

1首先要用肥皂、清水把两手洗净,再用消毒好(煮沸)的镊子或一双筷子轻轻揭去伤面上的纱布,如果粘得紧不容易揭掉时,可以先用双氧水或淡盐凉开水浸湿纱布,泡软后再轻轻揭开。

2要用消毒棉花蘸淡盐水清洗伤口,再用酒精棉球,由伤口边缘向外擦,不要向里擦,更不要把酒精擦到伤口里。这样清洗消毒完后,可以按医嘱上药或盖上消毒纱布包扎好。

3伤口脓汁比较多、臭味比较大,应该每天换药1~2次;伤口脓汁很多、臭味不大时,可以1~2天换药1次;伤口没有脓的,可以3~5天换药1次。新鲜伤口经消毒包扎后,就不要随便打开。

4换药时,如果发现伤口比较大或颜色发暗、脓汁突然增多及有发亮水疱时应该去医院治疗。

哪些西药不能和中药同时吃

中药和西药一般是可以同时吃的。但是,有些西药不能和中药同时吃,如治疗贫血用的硫酸亚铁片;治疗消化不良的酶制剂,如胃酶片、胶酶片;含有安替匹林、氨基比林等成分的解热镇痛药,如加当片、去痛片;还有治疗心脏病的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片等。因为这些西药容易同中药里的鞣酸发生化学变化,失去药效,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外,肝肾病人的肝肾功能均较差,如果同时服用多种中西药品,会加重肝脏和肾脏的负担,造成危害。因此,不宜长期同时服用多种中西药。

省钱小帖示:

看病时应该携带病历资料,这样可以省掉许多不必要的步骤,以免重复检查,费时又费钱。同时病历的存在还可方便医生准确、可靠地参考对照。

服西药要不要“忌口”

一般情况,服西药不需要“忌口”,但有时却和饮食很有关系。例如:

1糖尿病患者服用降糖药物时,不宜吃糖,甚至主食量还需要限制。而当吃利尿药物时,却又要多吃点糖。因为糖除了能被氧化一部分外,还可以转变成乳酸和醋酸等有机酸,它们生成的盐能在排泄时带走很多水分,起到利尿作用。

2在服用打蛔虫药物时,只要内含山道年,就应该忌吃油腻食物。因为山道年容易化在油里被肠子吸收掉,结果蛔虫反而打不下来。

3服用降压药物必须严格控制食盐量,因为盐能使血液里保持过多水分,有碍血压下降。

4吃甲状腺片,会增加钙质排出量,因此要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否则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龋齿等现象。

5在服磺胺药物时,除应该吃小苏打外,还应该多喝水,否则,磺胺药物和另外生成的乙酞化物会沉积在肾脏里,造成对肾脏的损害。

6在吃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丸、鱼肝油精时,都应该吃点含脂肪多的食物,以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

服中药要不要“忌口”

某些药物和某些食物的成分、作用具有对抗性,如果同时吃,不但服药无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如服人参就不宜吃萝卜,因为萝卜有消食、化痰、通气的作用,而人参是滋补药物,这样一补一消,作用就抵消了。又如哮喘的病人,在服药的同时不能吃“发食”(鸡、鸭、鱼、肉、葱、蒜等),因为这类东西含有异性蛋白,一部分人对它特别敏感,容易发生过敏反应,使病情加重。

另外,中药讲究辨证施治,也需要在服药期间适当注意“忌口”。比如胃病属于“寒症”时,需要服温中的药物,便要忌吃生冷食物;而胃病属于“热症”时,就要服清热的药物,忌吃辛辣食物,这些都要遵从医嘱。

当然,不是所有的药都要“忌口”。这不仅要因病而宜,还要因人而宜。哮喘病人对鱼、虾类比较敏感,但猪、羊肉还是可以吃的。如果什么都不敢吃,造成营养不良和抵抗力下降,对于早日恢复健康也是不利的。

省钱小帖示:

如果患者得病后在中小医院治疗没有效果,而患的是疑难杂症或者不明原因的病状,可选择专科医院和三级医院。而不应该继续待在小医院。这样不仅节省了四处辗转求医的费用,而且还不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给孩子喂药切忌捏鼻子

药物一般都有异味,小孩都不喜欢吃药。有些年轻的妈妈给孩子喂药时,常常将小孩的鼻子捏住,迫使孩子张口,把药塞进嘴里,然后让孩子伴随着喊叫声把药吞进去。结果,有时药不是经过食道到达胃里,而是进入了气管。药物进入气管后,轻则引起支气管和肺部炎症,重则可以发生窒息。

因为在人体咽部的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通往肺部的叫气管;一条是通往胃肠道的叫食管。气管的起始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这块软骨的活动能密切配合机体的呼吸和吞咽运动,如进行呼吸、说话、唱歌等活动时,会厌软骨便自然张开;当进食吞咽时,会厌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如果捏着孩子的鼻子喂药,孩子一边喊,一边哭,使会厌软骨的活动与吞咽运动的配合失调,因此,药物进入气管的现象更容易发生。

所以,父母亲在给孩子喂药时,千万不要捏鼻子,应该采取诱导劝说的方法使小孩自觉服药。对婴幼儿不要直接给服药片或药丸,应该将药片或药丸研成粉末,放入糖水或甜米汤内,用小匙慢慢给小孩喂服。

哪些药物不宜用糖拌服

药物的苦味、怪味,使得许多人望而生畏,于是人们想到了用糖拌服。但是,并不是每一种药物都能用糖拌服。一些苦味健胃药,如健胃散、龙胆酊、龙胆大黄合剂等都是借助于药的苦味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若用糖拌服,就降低甚至丧失药物应有的治疗作用。另外,异烟肼、扑热息痛、退热净等药物不能与糖同服,因糖能抑制这些药在体内的吸收、利用,使药效降低。可的松类药物能增高肝糖原,升高血糖,若同时服糖,会使肝糖原、血糖更高而引致糖尿病。

用药的最佳时间

用药时间与治疗效果关系密切,但这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有关专家指出,如驱虫药,要求必须空腹服,而且要在清晨。而一般来说,大部分药物在饭后15~30分钟服用较好,特别是对胃有刺激性的药,如消炎痛、抗生素等。

助消化药物需在吃饭时服用才能发挥作用,如胃蛋白酶、淀粉酶、多酶片等。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最好在饭前30~60分钟服用,如七味散、乳酶生等,止吐药、利胆药等也应在饭前服用。

睡前服用的药物一般应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最好,如安眠药等。

补益药宜在饭前服,因为补益药性味甘温,无刺激性,饭前服既无副作用,又有利于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