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全集
5157600000049

第49章 心宽才能天下阔(1)

宽 以 待 人

一场战斗后,楚庄王为庆祝胜利,大宴群臣,宠姬妃嫔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馔,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宴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席上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却传令先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

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了下来,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绝缨宴”。七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这员战将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坦承七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七年前不究之恩。楚王大为感叹,便把许姬赐给了他。

楚庄王宽以待人,能原谅下级的过失,自然有人愿意为之卖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是有人得罪了自己,若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那么许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更不会有什么仇恨和报复,这才是一个人的胸襟和气量。若凡事不肯吃半点亏,睚眦必报,表面上看是维护了自己的利益,实则是很没风度、小肚鸡肠的一种表现。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与其花时间去和一个敌人较量,为何不一笑泯恩仇,多结交一个朋友呢?

面对嘲笑有雅量

面对他们的嘲笑,一定要有胸襟,有雅量,这同时也是一种做人智慧。

曾任美国总统的福特在大学里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体质非常好,所以他在62岁入主白宫时,他的体质仍然非常挺拔结实。当了总统以后,他仍继续滑雪、打高尔夫球和网球,而且擅长这几项运动。

在1975年5月,他到奥地利访问,当飞机抵达萨尔茨堡,他走下舷梯时,他的皮鞋碰到一个隆起的地方,脚一滑就跌倒在跑道上。他跳了起来,没有受伤,但使他惊奇的是,记者们竟把他这次跌倒当成一项大新闻,大肆渲染起来。在同一天里,他又在丽希丹宫的被雨淋滑了的长梯上滑倒了两次,险些跌下来。随即一个奇妙的传说散播开了:福特总统笨手笨脚,行动不灵敏。自萨尔茨堡以后,福特每次跌跤或者撞伤头部或者跌倒雪地上,记者们总是添油加醋地把消息向全世界报道。后来,竟然反过来,他不跌跤也变成新闻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曾这样报道说:“我一直在等待着总统撞伤头部,或者扭伤胫骨,或者受点轻伤之类的来吸引读者。”记者们如此的渲染似乎想给人形成一种印象:福特总统是个行动笨拙的人。电视节目主持人还在电视中和福特总统开玩笑,喜剧演员切维·蔡斯甚至在“星期六现场直播”节目里模仿总统滑倒和跌跤的动作。

福特的新闻秘书朗·聂森对此提出抗议,他对记者们说:“总统是健康而且优雅的,他可以说是我们能记得起的总统中身体最为健壮的一位。”

“我是一个活动家,”福特抗议道,“活动家比任何人都容易跌跤。”

他对别人的玩笑总是一笑了之。1976年3月,他还在华盛顿广播电视记者协会年会上和切维·蔡斯同台表演过。节目开始,蔡斯先出场。当乐队奏起“向总统致敬”的乐曲时,他“绊”了一脚,跌倒在歌舞厅的地板上,从一端滑到另一端,头部撞到讲台上。此时,每个到场的人都捧腹大笑,福特也跟着笑了。

当轮到福特出场时,蔡斯站了起来,佯装被餐桌布缠住了,弄得碟子和银餐具纷纷落地。蔡斯装出要把演讲稿放在乐队指挥台上,可一不留心,稿纸掉了,撒得满地都是。众人哄堂大笑,福特却满不在乎地说道:“蔡斯先生,你是个非常、非常滑稽的演员。”

面对嘲笑,最忌讳的做法是勃然大怒,大骂一通,其结果只会让嘲笑之声越来越炽。要让嘲笑自然平息,最好的办法是一笑了之。一个满怀目标的人,不会去考虑别人多余的想法,而是有风度、有气概地接受一切非难与嘲笑。伟大的心灵多是海底之下的暗流,唯有小丑式的人物,才会像一只烦人的青蛙一样,整天聒噪不休!

理解是座舒心桥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是一位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因此他爱到许多人的尊敬,得到了白玉无瑕的美名。

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一家小报的广告中,出现了一条“艺人梅兰芳卖画”的字样,显然,是有人在冒梅兰芳之名赚钱。对这种恶劣行为,梅兰芳的朋友们都十分气愤,纷纷准备去那家小报兴师问罪,并准备找出那个冒名者,狠狠教训他一通。

梅兰芳却劝阻了他们,他对朋友们说,这个冒名者想赚钱不假,但通过卖画来赚钱,想必也是有点本事的,估计也是个读书人,只不过命运不济罢了。

朋友们从侧面了解了一下冒名者的来历,果然同梅兰芳所预料的一样。无独有偶,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也有这样的宽大胸怀。

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是把伪造的签名除掉。有人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这样,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是西班牙人,不能和老朋友为难,穷画家朋友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们也要吃饭,那些假画使许多人有饭吃,而我也没有吃亏,为什么要追究呢?”

梅兰芳和毕加索都是伟大的,都是聪明的,正是他们的理解,才使许多人得以生存。他们没有因为理解、宽容别人而失去什么,反而让人更加敬重他们,而他们自己也落得一个好心情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理解是伟大的,它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增进了友谊,避免了无意义的争端。理解是一座舒心桥,只有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理解既给别人带来快乐,也让自己免受烦恼之苦,可谓既利人又利己。

替别人承担误解

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己被别人误解而苦恼,甚至天天为大事小事而向相干但不相信自己,或相信自己但不相干的人解释,忙得不可开交。人与人有距离,有差距,那么存在误解也就很正常了,其实,有时承担一些无关紧要的误解是最简单的、最明智的选择。

有一对父子到父亲的朋友家里做客。主人沏好茶,把茶碗放在客人面前的小茶几上,盖上盖儿,当然还带着那甜脆的碰击声。接着,主人又想起了什么,随手把暖瓶往地上一搁。他匆匆进了里屋,而且马上传出开柜门和翻东西的声响。

做客的父子俩呆在客厅里。10岁的儿子站在窗户那儿看花。父亲的手指刚刚触到茶碗那细细的把儿,忽然,“叭”的一声,跟着是绝望的碎裂声。

地板上的暖瓶倒了。儿子也吓了一跳,猛地回过头来。事情尽管极简单,但这近乎是一个奇迹:父子俩一点儿也没碰它,的的确确没碰它。而主人把它放在那儿时,虽然有点摇晃,可是并没有马上就倒。

暖瓶的爆炸声把主人从里屋“揪”了出来,他的手里攥着一盒方糖。一进客厅,主人下意识地瞅着热气腾腾的地板,脱口说了声:

“没关系!没关系!”

那位父亲似乎马上要做出什么表示,但他控制住了。

“太对不起了,”他说,“我把它碰倒了。”

“没关系。”主人又一次表示着无所谓。

从主人家出来,儿子问:“爸,是你碰的吗?”

“……我离得最近。”父亲说。

“可你没碰!那会儿我刚巧在瞧你玻璃上的影儿。你一动也没动。”

父亲笑了,“那你说怎么办?”

“暖瓶是自己倒的!地板不平。李叔叔放下时就晃,晃来晃去就倒了。爸,你为啥说是你……”

“这,你李叔叔怎么能看见?”

“可以告诉他呀。”

“那样不好,孩子。”父亲说,“还是说我碰的好。这样,既不会伤害你李叔叔的面子,我也不会因难于证明自己而苦恼了。毕竟一只热水瓶值不了几元钱,不是什么大事,何必那么认真呢?”

我们在替别人承担一些误解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特别是当我们懂得去维护别人的面子时,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有所回报的。

没有必要去追究

一位女模特事业有成,朋友们为她举行了宴会。可在宴会上,这位春风得意的小姐突然听到一个朋友正大声宣布一个她曾发誓永远不会告诉别人的秘密:“她现在多苗条啊!要是你们两年前看到她是什么样子,那可就妙了。”他对那些屏息静听的人们说:“她现在的身材是花了整整一个夏天进行减肥才得到的。”几个人吃吃地笑了,女模特羞愧得无地自容。

离开饭桌之前,丈夫为了在他们夫妇俩请的客人面前显示一下慷慨大方的气度,在桌上留下了20美元的小费,可是他的妻子一把夺过钱,大声嚷道:“这饭店的服务并不怎么好!”丈夫只好赶紧溜之大吉。

还有一些喜欢和别人捣蛋的人——这些人可能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是爱人——在公共场合,他们会把你突然搂住,然后提起一件你讳莫如深的往事,有恃无恐地出你的丑,或是公开你的隐私,或是阔谈你干过的傻事和闹出的笑话。如果这时你生了气,他就会说:“这只是开开玩笑,你太神经过敏,太缺乏幽默感了。”

这样的经历,大多数人都有过,面对这样的事情的确我们会很尴尬。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巴里·舒兰克却说:“完全没有必要去追究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别有用心。”可能的情况是他压根没有意识到你会受到伤害。当你向他指出失礼的言行后,这位呆头呆脑的冒犯者通常会向你致歉。

别花太多的时间为你受到的伤害而烦恼,不要苦思冥想“为什么这人要对我如此恶作剧”这类问题。也许有些人是故意使你感到窘迫的,因为他们觉得你对他已造成了威胁,或者是想惩罚你曾经做过对不起他的事;而另一些人是习惯于开这类玩笑的,他们毫不考虑别人是否受到伤害,对于这类人,没有必要去计较他是否是故意的。

将茶水倾洒于地

有一位年迈的妇人,总是为生活中的一些琐碎的小事烦恼。她自己也意识到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禅师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禅师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

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很久,禅师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禅师仍置若罔闻。

妇人终于沉默了,禅师来到门外,问她:“还生不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