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左手沉思录,右手道德情操论
5155200000034

第34章 右手《道德情操论》卷一(5)

相对于他的地位,这种姿态更受人们欢迎,人们不会觉得自己有必要同情他的幸福,自己内心的嫉妒和不平反而应该得到他的理解。因此他想做好人是非常困难的,人们总觉得他的谦虚是装模作样,他自己也会逐渐厌倦虚伪生活。所以,老朋友很快会被抛置脑后,只有一些无耻小人追随左右。他也无法顺利地结交新朋友,就像他的老友由于他地位的上升而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一样,他的新交也无法忍受自己与一个暴发户平起平坐,他也只能一味低声下气才能抚平两者的怒气。老友的疑神疑鬼和新友的轻蔑白眼都让他恼怒,照常理,他很快就无法忍受,因此他再也不理前者,而将怒火向后者发泄,到最后也只会像常人一样傲慢无礼,所有人都对他失去了尊敬。在我看来,幸福感主要来自被人关爱,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没有多大用。按部就班地爬上高位,提升也在预料之中的人是最幸运的。

这种人不会因荣华富贵而得意忘形,也不会招来被他超过和遗忘的嫉妒,因为这都是人之常情。相对于这种人生中较为重要的事件,人们对那些无关紧要的小小的乐趣,往往更容易产生同感。面对巨大的成功,只有保持谦虚才最为合适。但如果人们面对的是日常生活的鸡毛蒜皮,是朝夕相处的朋友,是一场表演,是旧日的往事,是琐碎的闲谈,那就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欢乐。日常的点点滴滴都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和愉快的心情,经常保持这样的心情同样是无比惬意的。我们都对这种快乐抱有同感,即使是琐事,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心情,同样能让自己感到愉快。正是如此,年轻时光的美好年华才让人心驰神往,而对于快乐的向往则使青春更加富有活力,在年轻的心里激起火花(即使是同性),甚至老年人看到,也会为之感受到喜悦。眼前的欢乐让他们能暂时忘却了衰老的烦恼,沉浸在如此令人心醉的思绪和激情之中。回首往事,仿佛老友重逢般亲切。此时更加热情的拥抱驱散了曾经分离的遗憾,一切快乐又重新回来。

悲伤则完全相反。小小的烦恼不像深重的悲哀,能引发最大的同情。如果一个人为每一件不如意的小事而心烦意乱;为厨师或管家微不足道的失职而伤心;在自家或别人家的高级社交礼仪中鸡蛋里挑骨头;因为好朋友今天上午见面时没向他问好,或是兄弟在自己讲故事的时候一直独自哼着哼小调;由于在乡下时天气不好,旅行途中道路泥泞,或者在镇上缺少玩伴和娱乐场所,生活枯燥乏味而情绪低落,虽然这些可能情有可原,却难以博得广泛的同情。快乐可以给人带来舒适感,哪怕是一点小事,也会乐此不疲。因此,其实我们随时都准备对别人的快乐表示同情,如果心灵没有被可怕的嫉妒蒙蔽。

如果自己不幸遇到悲伤的事物,自然会想要抗拒或逃避这种难受。只有尽力去忽视它,在这种念头刚冒出来的时候就尽量甩掉。事实上,其实我们自己也会偶尔不自觉地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悲伤,却因为和别人的感情相比,对于自己的感情总是放在首位的,因此我们不愿对别人同样的遭遇表示出一点同情。另外,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坏习惯,就是幸灾乐祸。对于别人的烦心事,不但不会表示同情,反而会以此寻开心。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习惯隐藏自己微不足道的痛苦,而谙于世故的人,因为知道朋友也会这么做,所以会故意拿自己的烦恼开玩笑。现实生活中的人,知道别人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的态度和想法,因此对于生活中一些小小的烦恼,往往以自嘲的方式解决。

相反,对深重的痛苦,人们总是报以深切真挚的同情,甚至一出悲剧都会让人泪流满面。因此,当我们遭受重大的灾难或者是晴天霹雳的打击时,当身处绝境、贫病交加、忍辱偷生时,朋友们一般都会雪中送炭,热情真挚地给予帮助,哪怕这些是我们自己的过错的恶果。但是,如果我们只是仕途不畅、失恋,或是在家受气,这种小小的状况发生时,朋友给予的就只是耻笑了。

本章解读

无论是面对客观的事物,还是个人的遭遇得失,人们总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激情。对于激情的表达也要有一定的限度,表现得适宜得体,才能让旁人理解和接受,反之,就会让别人不理解甚至反感。

人们对于激情适宜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他们想对这激情表示多大的同情,而对于不同的激情,相应表现出来的同情也是不同的。

源于身体的激情,是因为身体处于某种环境、某种状态或是有什么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情绪。这激情不会产生同情,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来自身体上的激情,但并不是所有人的这种激情都是随时合拍的,一个人的这种激情在旁观者那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判断,也得不到相应的同情感。

想象中产生的激情,与同情相比,更能赢得人们的理解。最显著的例子就是爱情,对于男女间那种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的爱情,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能理解的,想象着爱情的甜蜜与浪漫,但毕竟不是当事人,也无法把自己作为当事人,去爱上另外一个。去想象这激情,能让人们产生激情的并不是爱情本身,而是爱情带来的幸福感觉,还有内心对爱情的渴望。

非社会激情,主要是说愤怒和忌妒,这是一种不好的激情,应该让自己的理智克制住这种情绪,不管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若是他人的伤害让你产生这种激情,这在情理之中,但还是要克制,否则在这激情的控制下,会让你做出更过激的行为。他伤害了你是他的错,但是你没用更理智的手段,完全听任自己的情绪,你也犯错误了。克制这非社会激情,会提高自律能力,更能包容,对自己的德行是很好的提升。

社会激情,这是与非社会激情相对立的,这种激情会让旁观者产生好感,如友善、大方、仁慈等,无论是什么人,这些总是让人们很喜爱的。爱,是永恒的情感,是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的一个微笑,都是让人心旷神怡的,会让人感到一种和睦和满足。

自我激情,这里介于社会激情和非社会激情之间的一种情绪,它不会像社会激情那样优雅,也不会像非社会激情那样让人不喜欢,这是一种人们根据自己自身的境遇而产生的欢喜和烦恼的情绪。这也需要当事人控制住这个合宜性,在高兴时忘乎所以,那喜悦不会感染更多的人,还会引来别人的不满。而如果能控制自己在成败时的情绪激动,将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尊重、喜爱,也会让更多的人接受你。

顺境和逆境对行为和同情心的影响

同情者感受远逊于当事人的

与快乐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同情悲伤,但依然无法与当事人的感受相比。我们能够感受到别人的快乐,但是对别人的悲伤感受更加深刻。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比不上他自己的感受强烈。

我们对悲伤的同情,虽然没有像对快乐的同情那么真切,却更加值得注意。“同情”这个词原本指的就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不是快乐。一位已故的哲学家曾敏锐地指出,应该论证一下我们对快乐的同情也是真诚的,对别人的祝贺也是出自于人类的天性。我认为,对别人的怜悯就不需要这样的论证了。

首先,我们更常见到的是对悲伤的同情,即使是过度的悲伤也能引起我们的一些共鸣。其实,我们并不完全同情他,就算是理解他的感受,感情也无法和他的一致。虽然我们不会和那个可怜的人一起流泪哀叹,但是当我们感受到他软弱无助、情感失控时,依然会主动地去关心他。而如果是一个得意忘形的人,我们就很难去分享他的快乐,不会去体会他的感受,反而会看不起他,有时甚至会生气。

其次,痛苦不论是在心灵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比快乐能刺激我们的感情。我们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别人的痛苦,但是这比对别人快乐的体会更为真切,虽然后者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更接近。

但是,我们总是尽可能地隐藏对别人悲伤的同情。当受难者不在场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私而不去流露对别人的同情,却未必能够成功。当我们勉强自己不去表达这种同情时,常常事与愿违。但是我们从来不需要去抑制对快乐的共鸣。如果我们嫉妒别人的快乐,就不会与他产生共鸣;而如果没有嫉妒,就会很自然地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嫉妒总是让我们自己脸红,所以即使我们心中并不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也总是会装出高兴的样子,有时还会弄假成真。当邻居交了好运时,我们看起来好像为他们高兴,心中也许很难受。即使我们不想同情别人的悲伤,却总是很自然地就产生了同情之感。我们虽然很愿意同情别人的快乐,自己却常常感觉不到。所以,我们很自然地就得出了这个结论:相比于快乐,人们更容易对悲伤产生同情。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要告诉你们,如果没有嫉妒,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同情快乐而不是悲伤,我们对快乐的共鸣更接近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

就算认为有的悲伤显得有些过度了,我们还是愿意去宽容,因为我们知道他已经在自我克制了。即使他并不能够完全做到自我克制,我们还是愿意去原谅他。但是对于快乐,我们不会如此宽容,因为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要控制自己的快乐情绪并不十分困难。我们敬佩那些遭遇厄运却能克制自己的悲哀的人,却不会去表扬一帆风顺而没有得意忘形的人。当事人如果想要让别人对自己的情绪产生共鸣,在悲伤的情况下要比在快乐的情况下付出更大的努力。

对于一个身体健康、家道殷实、品德高尚的人来说,生活已经够完美了,再多的幸福也是多余的,只有轻浮之辈才会为此自我感觉良好,而这又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虽然我们会为这个世界的悲惨和堕落而感到遗憾,但是大多数人确实不过如此,他们更喜欢锦上添花。

虽然想要锦上添花并不容易,但是大家能够从中各取所得。幸福的人与完美相距不远,但是与最微不足道痛苦的人却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灾难给人带来的悲痛常常超过应有的状态,远远超过幸运给人的快乐。所以,旁观者体会别人的悲痛感要比体会别人的快乐难得多,对自己平和心态的破坏也要大得多。因此,虽然与快乐相比,我们更倾向于同情别人的悲伤,但是依然比不上当事人自身的感受。

当对快乐产生共鸣时,人们的心情会变得愉快。只要没有嫉妒之心,我们就会愿意沉浸在极度的欢乐中。但是对悲伤的同情会让人心里难受,就算是表达同情之心,也会很勉强。在看悲剧的时候,我们总会尽可能克制自己的同情心。就算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也会努力在朋友面前掩饰自己内心的波澜起伏。我们会悄悄地擦去自己眼角的泪水,因为旁边的人可能无法理解自己的多愁善感,反而会觉得我们软弱无用。一些遭遇不幸、渴望得到同情的人在倾诉痛苦时总是犹豫不决,因为他能感受到我们是在勉强地给予同情。想到他人心肠的冷酷,他宁愿自己把悲伤隐藏,也不愿尽情发泄。而那些春风得意、趾高气扬的人知道,只要我们不会因为妒忌而讨厌他,就会由衷地赞赏他,所以他才丝毫不去掩饰自己的得意之情。

生活中,总会有欢笑和泪水,但是我们总觉得别人更愿意同情我们的欢乐而不是悲伤,所以更愿意在朋友面前欢笑,而不是流泪。即便是遭遇了最不幸的打击,可怜兮兮的抱怨也会让人难堪。但是为胜利而狂欢却是正常的行为。虽然出于审慎,我们常在成功的同时保持克制,但这是因为怕过度的喜悦会招致别人的嫉妒。

对于在竞技场上超越自己的胜利者,群众会报以热烈的欢呼,而不会去嫉妒。而旁观死刑时,他们的悲痛又是那么庄严肃穆。在葬礼中人们总是伪装出哀恸的表情,但是在洗礼或婚礼中的快乐却是由衷的。在喜庆场合,我们的快乐虽然短暂,却和当事人的感觉一样真实。当我们热情洋溢地祝贺朋友时,的确为他们的幸福而高兴。此时的我们内心满载着快乐,所以举手投足间都会显示出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