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给自己一个优秀的“承诺” (3)
再想想,王勃的《腾王阁序》是怎么写成的?当时骚客群集,各呈文才,王勃写一句,仆人通报给主人一句。换作是你,你紧张不紧张?王勃那天若是不去,去了若是没有人逼他写,你今天能知道谁是王勃吗?
让我作一个“文字新解”吧——“逼”,是长了脚的一口田。“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是“福”。“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表示有房有田,是“富”。上班的人,星期一早上不想去,还得去,因为生活逼;念书的学生,每天放学不想做功课,还得做,因为师长逼;一个从来不入厨房的人,留学在外,居然烧得一手好菜,因环境逼;一个登山者,跳过一条他平时绝不敢跳的深沟,因为有只野兽逼。
所幸世界上有“逼”这件事,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于是,你该了解《孟子》那段话的道理了——“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说的不是只有4个字吗?
感悟: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日常生活中,人在一“逼”之下发挥出超常才能的事例不胜枚举。如一个平时得过且过的员工,完成了惊人的业务量,是因为承受了生存的压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每个人都用不到自己天赋才能的10%。”如果人们能把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那么产生的威力是无比巨大的。可是,为什么人们普遍做不到这一点呢?因为人们没有给自己足够的压力。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动力;没有足够的压力,也就无法激发和利用自己的巨大潜能。因此,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主动施压,即给自己立下远大的志向,许下宏大的愿望,这样就会使自己拥有巨大的动力,成为职场中无坚不摧的强者。
指南:
逼自己,一方面要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丢进新条件、新情况、新问题中,破釜沉舟,才会背水一战,兵法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另一方面,要用“自律”来逼,用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来逼,用行动结果来逼。积极主动地“逼”自己成功,我们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尽力而为还不够
蒋光宇
在美国西雅图的一所著名教堂里,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戴尔·泰勒。有一天,他向教会学校一个班的学生们先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那年冬天,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了一只兔子的后腿,受伤的兔子拼命地逃生,猎狗在其后穷追不舍。可是追了一阵子,兔子跑得越来越远了。猎狗知道实在是追不上了,只好悻悻地回到猎人身边。猎人气急败坏地说:“你真没用,连一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辩解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呀!”
再说兔子带着枪伤成功地逃生回家了,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它:“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是怎么甩掉它的呢?”
兔子说:“它是尽力而为,我是竭尽全力呀!它没追上我,最多挨一顿骂,而我若不竭尽全力地跑,可就没命了呀!”
泰勒牧师讲完故事之后,又向全班郑重其事地承诺:谁要是能背出《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谁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
《圣经·马太福音》中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其全文无疑有相当大的难度。尽管参加免费聚餐会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望而却步了。
几天后,班中一个11岁的男孩,胸有成竹地站在泰勒牧师的面前,从头到尾地按要求背诵下来,竟然一字不漏,没出一点差错,而且到了最后,简直成了声情并茂的朗诵。
泰勒牧师比别人更清楚,就是在成年的信徒中,能背诵这些篇幅的人也是罕见的,何况是一个孩子。泰勒牧师在赞叹男孩那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为什么能背下这么长的文字呢?”
这个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男孩成了世界著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尔·盖茨。
泰勒牧师讲的故事和比尔·盖茨的成功背诵对人很有启示:每个人都有极大的潜能。正如心理学家所指出的,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2%~8%左右,像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大科学家,也只开发了12%左右。一个人如果开发了50%的潜能,就可以背诵400本教科书,可以学完十几所大学的课程,还可以掌握二十来种不同国家的语言。这就是说,我们还有90%的潜能处于沉睡状态。谁要想出类拔萃、创造奇迹,仅仅做到尽力而为还远远不够,必须竭尽全力才行。
感悟:
为了使你的目标和计划获得成功,你必须充分激发并利用自己的潜能。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激发潜能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牢记“第一”胜过“更好”的原则,拥有要做“第一”的雄心壮志。也就是说,你要永远做得比要求的更多、更好。
我们经常在做事时毫不吝惜地使出“浑身解术”,不过我们也经常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我们常常在体育比赛上看到,一些令我们激动和振奋的运动员往往是那些激发出潜能的选手。他们曾经取得过好成绩,曾经表现得相当优秀,但他们仍然在冲击更高水平的目标和成绩。这也许就是人们所称颂的体育精神吧。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发掘,而爱因斯坦这样杰出的科学家的潜能也只开发了10%,这不免让我们有些灰心,爱因斯坦才只开发了10%,我们又何谈开发另外9%的潜能呢?其实,我们缺乏的是信心和决心,我们并不真正相信自己可以做出伟大或者杰出的成就,于是心不在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所以,以后别再用“我已经尽力了”之类的托词来为自己辩解了。
指南:
人的潜能也遵循着“马太效应”,越开发、越使用,就越多越强。我们在工作中,永远不要对自己说“不”字。须知,对自己说“不”会阻碍创造力的开发,要激发自己的潜能,必须从自己的字典里去掉“不”字。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将脑海里的“不能”改为“能”,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表现。
扬长避短皆天才
张国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有发挥自己的长处,才能选准事业的突破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把成功的椅子。就像火种必须遇上易燃物才能发出火光一样,我们只有带着属于我们个人的生命优势的阳光前行,留给这个世界的脚印才能显示出应有的厚度和深度。
举世闻名的大人物们,往往是以自身奋斗的足迹书写着因扬长避短而成为天才的历史。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多次被邀请担任以色列的总统,但他一直拒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也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的能力,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事实上,他就是凭借着“同客观物质打交道”的长处,摘取了当今物理学的桂冠,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大文豪马克·吐温也是这样。他曾经经过商,做过打字机生意和办出版公司,可结果亏了30万美元,赔光了稿费不算,还欠下了一屁股债。他的妻子知道丈夫虽没有经商的本事,但有极高的文学天赋,于是便帮助他鼓起勇气,振作精神,重走创作之路。这样,马克·吐温毅然地舍弃经商之短,很快摆脱了失败的痛苦,积极投身文学创作,并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努力发挥自己的强项,是提高人生价值、创造事业辉煌的秘诀。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间万物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于世,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缺陷和不足。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一味地自我感觉良好固然不可,但“自知之明”并不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短处,背上个沉重的思想包袱,使心田笼罩在自惭形秽的阴影之中。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正视自己,坦然面对世界,时时以自信、自强的阳光,去冲破自暴自弃的阴霾,努力热情地投身社会生活,快速找准自己的位置,并能尽力在这一位置上扬己所长。能量才而用,被用者就是人才;能展其所长,这个人就是天才。否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即使是宝贝,但放错了地方也只能是废物。”
感悟:
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优势和局限。成功的人生规划,就在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善于经营自己长处的人,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增值。很多时候,人总在努力发掘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求找到与别人的差距,从而对症下药,奋起直追,达到赶超的目的。但往往事与愿违,结果不仅陷于深深的苦恼和自卑之中,甚至还误入疲于奔命的歧途。造成这种结局的很大原因就是人们老盯着自己的弱项不放,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更不懂得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
世界上的工作千万种,对人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干不了这个可以干那个,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天地。宋代诗人卢美坡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至于文化不高、经验缺乏、没有职称,甚至身有残疾等的不利因素,都不是成才的障碍。只要你善于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经营自己的长处,就能在千万种工作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辉煌之路。
指南:
在这个世界上,差异是我们每一个人存在的理由。一个人的优势应当成为他个人尊严最神圣的一部分,也是个人魅力之所在。我们应当珍惜、保护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并为它骄傲,用以弥补自己的劣势,使自己成为自信、自强、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