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超越梦想,亮剑出击 (2)
我喜欢试,“不试怎么知道”,已经成了现在公司里人人皆知的我的口头禅。
感悟:
从一个打工妹成长为一个部门经理,靠的不仅仅是主人公认真负责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敢于尝试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她的人生焕发出比别人更加绚丽的光芒。
职场中,相对于那些谨小慎微的“称职”员工,老板更欣赏具有冒险精神的员工。“放手去做!请求原谅要比请求批准强得多!”这句话源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条传统:冒险行动有可能获得原谅,畏缩不前只能意味着军事法庭上的严厉审判。将这条规则运用到公司的经营创新上,就是鼓励员工不要害怕冒险,因为不冒险就谈不上突破创新。
我们不要总是等待指示,害怕失败,拒绝冒险。这样的员工注定一事无成。只有不怕失败,勇于冒险,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长盛不衰;只有不怕失败,勇于冒险,不断创新的员工,才是企业的中流砥柱。因为,成功是100次摔倒,第101次站起来。
指南:
要想成功,就要勇于突破,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心智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到。
凡事不要先断定结果
王发财
因为家境贫寒,他年仅20岁就辍学踏入社会。
那时正逢经济萧条时期,要想找份工作非常难。一家知名医药企业刚刚贴出招聘科员的告示,就引来了数十名应聘者,他也在求职大军之列。
招聘者被一一编了号,他排在30多号。求职者相继沮丧地从招聘室走出来,说:“条件很苛刻,没有大学文凭,没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一概不收!”门外的应聘者一听,呼啦一下走了不少人。他也不符合应聘条件,可他没走。
不久,又有几名应聘者走出办公室:“年龄要25周岁以上!”
应聘者又散去了不少,但他继续耐心地排队等待。后面的应聘者问:“看你25不到吧?”他点点头。那人又道:“肯定也会被淘汰的,不如走掉算了!”他笑着说:“机会难得,即便是不符合条件,也应该试一试!”
结果,他的人生就因“试一试”的勇气而改观。各方面都不符合条件的他,虽然未被招聘为科员,但招聘主管因他形象不错、口齿伶俐,破格录用他做了一名药品推销员。参加工作以后,这位没有社会背景和学历的青年,凭借着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一边卖药一边考公务员,短短十年,就从普通的卖药仔,一路成长为香港政要。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他敢于动用外汇金融储备干预股市,以过人的胆识、智慧及谋略捍卫了香港的金融体系。他就是香港特区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
后来,在很多场合,他都被问及:成功是不是靠的运气?曾荫权就说:“从前人们都说从尖沙嘴坐船到中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水流湍急,会把你带向大海。我不相信,试过一次,意外地发现,虽然坐船到不了中环,却可以到湾仔或西环,同样是很好的落脚点啊。凡事不要先断定结果,只要你有心尝试,不管是否如你所愿,生活总会给你惊喜!”
平庸和精彩往往只有一步之隔:在那扇机遇的门前,有人想着自己各种不足,想着可能的失败,望而却步,转身走掉;而有人却勇敢地推门而入,即使是洪水猛兽,遍布荆棘,也要蹚出自己的新道来——生活,因此不同。
感悟:
机遇往往就在一瞬之间:一个微小的念头闪过,有人留了下来,就算那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有人掉头就走,因为他们害怕拒绝,害怕失落。不是每次勇敢地面对都有结果,但是至少和那些逃避的人们比起来,你增添了一份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这将成为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不敢向高难度的工作挑战,是对自己潜能的画地为牢,最终使自己无限的潜能化为有限的成就。结果,终其一生,也只能从事一些低层的平庸工作。
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成功都只属于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属于那些说“我能够”的人,而永远不会属于习惯于说“不可能”的人。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调动起我们内在的潜能,任何困难都能战胜。更何况,很多看似“不可能”的工作、困难只是被人为地夸大了,它们根本没有你所认为的那样难。当你冷静分析、耐心梳理,把它“普通化”后,你常常可以想出很多有条理的解决方案。因此,当你接手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时,一定要马上行动,不要犹豫,也许你还没来得及抱怨和皱眉,所有的问题都已迎刃而解了。
指南:
勇于向“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挑战的精神,是获得成功的基础。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你永远可以比现在更好。只要你敢于尝试,敢做决定,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你就能真正拥有自信,取得非凡的成就。
想成功的人请举手
王磊
22岁的布罗斯刚进入白宫的时候,在同事中引起了一阵不小的骚动。虽然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一个毫无经验的撰稿人,但他特立独行的性格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尤其是他那一头染成红色的头发,更是在西装革履,素以保守沉稳闻名的白宫撰稿人中显得格外的刺眼。
布罗斯不仅在衣着上显得与众不同,而且对自己的职业也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看法。白宫的撰稿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美国大部分的对外施政纲领和所有的演讲稿都是由这些智囊们构思、策划、撰写、润色的。从某种角度上说,他们就代表着美国的形象。所以,对撰稿人的选拔也就格外严格。他们内部也按着资历,有着严格的等级分别。而布罗斯恰恰没有看重这种严格的等级分别。刚进入白宫不久,他便根据自己从亲身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向上司陈述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可现实毕竟不是童话,布罗斯独到的见解不仅没有得到上司的青睐,而且还招来了同事们的冷嘲热讽。关系不错的朋友都在私下劝他收敛一下,免得吃亏。初出茅庐便栽了跟头的布罗斯也渐渐变得沉默寡言,却在苦苦地等待着新的机会。
2005年,随着国务卿鲍威尔的辞职,白宫再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一朝天子一朝臣,谁也不知道自己的饭碗是否还能保住,白宫撰稿人们都暗暗为自己捏了一把冷汗。不久之后,新上任的国务卿赖斯便召集所有撰稿人开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赖斯并没有裁员的意思,只是想征询一下众人如何撰写白宫演讲稿的意见。没有了失业的压力,众人又恢复了保守沉稳的本性,一个个沉默不语。会议开的非常沉闷,不时有人打着呵欠。就在失望的赖斯准备结束这鸡肋般的会议时,一个红头发的年轻人高高举起了手。众人纷纷把目光投了过去,接着爆发出一阵哄笑——又是布罗斯,这个性格叛逆的年轻人不知道又会说出什么让人吃惊的话来。这是整场会议中唯一主动举手的人,赖斯让他阐述自己的观点。面对国务卿,布罗斯显得有些拘谨,有些慌乱地陈述完了自己的想法。赖斯微笑着听完了他的话,觉得大多数的想法并没有什么新意,不过也有一些点子很有创造性。会议结束后,赖斯转身告诉身边的助手:“请留意一下这个红头发的孩子。”
从那之后,布罗斯很快便从众多的撰稿人中脱颖而出。很快,他便成了赖斯唯一的撰稿人。一篇篇天才的演讲稿从他笔下流淌而出,成就了赖斯,也照亮了自己。年仅26岁的布罗斯在等级森严的白宫中平步青云,成为白宫中最年轻的高级顾问。他走红的速度甚至让以造星出名的好莱坞大跌眼镜。以前,无论赖斯走到哪里,人们都会在她身边看见一个红头发的大男孩。他已经成了白宫高层必不可少的成员。
这世界上并不缺少机会,缺少的只是抓住机会的决心。阻碍我们成功的往往不是无人给我们机会,而是我们没有让机会发现自己的胆量。我们之所以与成功无缘,便是太在乎他人的看法,在机会面前犹豫不决。想成功的人请举手!在机会未来临时,我们可以恐惧,退缩,茫然无措;可当机会到来的刹那,我们必须鼓足勇气,战胜恐惧,把自己的手高高举起。没人给我们机会,我们就要给自己创造机会。
感悟:
能够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智慧与信心。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想法与议论,在机会面前,做真实的自己。当你迈出第一步时,会发现机会已经被你牢牢掌握。而在机会面前,倘若犹豫不决、止步不前,机会也许就会迅速溜走,而你,也将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有人说,成功是对勇敢者的奖励。一个没有勇气、优柔寡断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勇敢是成功的本质,而追求成功就要能为他人之所不能为、不敢为,事事敢为天下之先锋。这种精神,应该就是鲁迅先生所提及的“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
你可以敬佩别人,但绝不可以看不起自己,不能忽视你本就拥有的勇气,每一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具备一往无前的勇气。一个人没有勇气时,就如同没有脊椎骨的人永远站不起来一样,任何事情都不会做成功。对一个人的事业来说,勇气可以创造奇迹。那些即使有机会也不敢把握的人,只能得到失败的结局。
人生沉沉浮浮,没有谁会永远站在浪尖,也没有谁会永远处于低谷。关键是在浪尖处别得意,在谷底时要有勇气去抗争、去拼搏。相信自己才是命运的主宰,相信自己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然后执著去追求,不要轻易放弃,这样才能成就梦想。
指南:
竞争的年代,不仅是才能的竞争,更是胆识的竞争。一个人如不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了解自己潜在的优势,就很难凭真本事去参与竞争,就很难显出实力,那么他的愿望就只能是愿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获得内心的安宁,要想不被别人左右,只有认真地剖析自我,确认自我,勇敢地磨炼自我。
一个销售员的目光
佚名
现年30岁的蒋超是湖南长沙一家电脑公司的销售员。当了多年销售员的蒋超想,世界杯这么盛大的节日怎么可能没有大商机可寻呢?他分析韩国队此次肯定能进16强,便首先将目光瞄准了韩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