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感恩美文
5154500000034

第34章 源于感恩终于感恩—成功哲学的深度思考 (2)

第十一章 源于感恩终于感恩——成功哲学的深度思考 (2)

看着家人幸福的微笑是富有的,一日三餐不缺是富有的,有能力自食其力是富有的,心中充满快乐是最大的富有。

成功是个菩萨心肠的仙女,只要你勇敢地追逐,心存梦想,脚踏实地,努力开拓,她就会将成功的果实给你。我们不是经常讲“将相本无种”么?

但首要一点,你要懂得感恩,因为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珍惜才华,珍惜财富,才能在追逐的过程中给予身边人最大的幸福。

【感恩行动】

在让人与成功绝缘的坏习惯中,有一条就是:不懂得分享,不懂得感恩。不懂分享就无法得到友人的信赖,而不懂感恩就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

在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尤其是身为职场中人,很多人都逐渐变得冷漠、麻木。一颗心只在自己身上,从不会分心去关心一下同事。

工作中,告诉自己,停下来,用温和的目光去看看周围的同事、朋友是否需要帮助;停下来,用真诚的态度去分享自己小小的成功或大大的喜悦;停下来,用耐心的倾听和安慰给予身边的人开导和鼓励。你会发现,你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你的心情越来越轻松,而你的效率越来越高,业绩越来越好。

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感恩,多一些宽容,职场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同情百万富翁——特蕾莎修女和比尔盖茨拥有同样的财富

同情百万富翁

——肖伯纳

在这个王国里,我发现什么东西都是为成千上万人生产的,而为百万富翁生产的却什么也没有。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绅士、太太、小姐、手艺人、职员,甚至贵族和国王都有供应。唯一不被重视并显然不被欢迎的就数百万富翁了,因为他们人数太少。穷光蛋有他们的旧货商场,那是在猎狐犬沟的一个货源充足、生意兴隆的市场,在那里一便士即能买到一双靴子。而你找遍世界,也找不到一个市场能批发五十英镑一双的靴子、四十畿尼一顶的高档帽子,自行车上的金线饰品,值四颗珍珠一瓶的克娄巴特拉女王牌红葡萄酒。因此,不幸的百万富翁对万贯家业负有责任,而其享受又无法超越一般的有钱人。说真的,在好多方面,他的享受高不过许多穷人,甚至比不上穷人。因为一名军乐队的指挥穿得比他漂亮;驯马师的马童常骑更骏的马;那些小姐身边的侍从一直是头等车厢的占有者;到布赖顿过星期天,人人都乘普尔门式火车的客车。然而,一个买得起夹孔雀脑三明治的人,碰到只有火腿或牛肉供应,也只好徒唤奈何!

诸如此类不公平的情况,还远不只这些。一个年收入二十五英镑的人,一旦他的收入增加一倍,他的享受程度可以提高数倍。一个每年收入五十英镑的人,一旦收入增加一倍,至少可以得到四倍的享受。说不定每年收入高达二百五十英镑的人,双倍的收入也意味着双倍的享受。高出此数者,享受程度的增长与收入增长的比例就越来越小。最后,他成了财富的牺牲品,对于凡金钱所能买到的任何东西都感到厌腻,甚至恶心。

你说人人喜欢金钱,理应为多得几万英镑而兴奋,如同因为小孩子爱吃糖果,那么糖果店的小伙计乐意每天加班两小时一样。可是百万富翁究竟要那些金钱、那些财富做什么呢?难道他需要一大队游艇?要一支仆从大军?要整城的住房?或者要整个一块大陆作为他狩猎的林苑?一个晚上他能上几个戏院看戏?一个人能同时穿几套衣服?一天又能比他的厨师多消化几磅食物?

他要照管更多的钱财,要看更多向他告贷的信,难道这也是一种乐事?穷人可以做黄粱美梦,可以坐下来盘算,如果不知何时一位搭不上边远得不能再远的亲戚给他留下一笔财产时他该如何消受,以致暂时忘了自己的穷困,因为这种飞来横财并非绝无仅有。百万富翁却没有必要做这种黄粱美梦,难道这也是件乐事?

【心灵感悟】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富人,他们拥有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资产,但是仍然享受不到生命的乐趣。他们对他人包括亲人充满防备,他们买很多漂亮的衣服、房子,但这些都难以掩饰他们内心的空虚,于是才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的悲凉慨叹。

与这些富翁的情况正好相反,特蕾莎修女是一位“除了爱一无所有”的富翁。

特蕾莎修女去世的时候,人们发现:她所拥有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滚着蓝边的白色粗布纱丽——一件穿在身上,一件待洗,一件已经破损。即使这样一个物质上一贫如洗的人,却是一位真正的富翁,她拥有很多其他人没有的财富: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内心的祥和宁静,被她救助的人的无尽感激以及她在临终时的毫无愧色和了无遗憾。

平心而论,在这个世界上,包括那些最为人称道的领袖人物,能拥有这四种富足的人又有几个呢?

【感恩行动】

贫穷本身不是美德,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有追求财富的权利,只是太多的人,在追求金钱的过程中,麻木了自己的心灵,放弃了爱和感受爱的能力,以致变成赚钱的机器,失去了原本单纯美好的灵魂。所以,就算他们后来有很多钱,但还是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们失去了爱,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的生活十分凄惨。

所以,当你羡慕比尔·盖茨的财富的同时,请不要忽略了,他的成功不只是事业上的,如果失去了内心深处充盈的爱,他的成功一文不值。

如果你能了解到比尔·盖茨对于慈善事业的支持,就会对这一点有更深的体会。不管物质上,是富有如比尔·盖茨,还是贫穷如特蕾莎修女,他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和心灵的富足程度都与他们的内心的爱有关。

如果成功不能为人生幸福和他人的价值的实现服务,这种成功就是毫无意义的。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也许你的父亲是大公司的董事长,也许你的父亲是一名普通工人;也许你的童年是在精致优美的别墅中度过,也许是在乡村中与祖母一同生活……但这些不是衡量你贫富的唯一标准。因为,父母的财产不能伴随你终生,你未来的生活是要靠自己创造。更重要的是,你内心中爱的多少影响着你的贫富。缺少爱的富有,不是真的富有;拥有爱的贫穷,却是一种幸福的贫穷。

生活哲思——沉淀感恩是生活的最高哲学

生活哲思

——雪莱

人,就是生活。

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即为宇宙。生活和宇宙是神奇的。然而,对万物的熟视无睹,犹如一层薄薄的雾,遮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神奇。我们对倏忽不定的人生称赞不已,然而,它本身不正是伟大的奇迹吗?

什么是人生?我们降临到世间,然而,呱呱坠地的时刻早已被我们淡忘,婴孩时代不过是记忆中破碎的残片。我们活下来了,可在生活中,我们却失去了对生活的领悟。

如果以为透过我们的言词便能洞穿人生的秘密,这是何等的狂妄自大!诚然,言词如果运用得当,的确能使我们明白自身的无知,不过至此就已足人愿了。

因为,我们无法回答: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来自何处,又欲往何方?降临世间是否为存在之始?而死亡是否即为存在之中?诞生是什么?死亡又是什么?

精密抽象的逻辑学,抹去了涂在人生表面的那层油彩,为我们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人生画面。然而,面对如此惊心动魄的画面,人们却已经习以为常,只感到它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我以为,人是一种存在,他前见古人,后观来者,他的思想,徜徉于永恒之中,与倏忽无常、瞬息即逝绝缘。他无法想像万物的湮灭;他只在“未来”与“过去”中存在;无论他真正的、最终的归宿如何,在他心中永远存在着一个精灵,与虚无、死亡为敌。这是一切生命、一切存在的特征。每一个生命与存在既是圆心,同时又是圆周;既是万物的起点,又是包含万物的线。

可是,我们的人生又是一场关于谬误的教育,使我们自由鲜活的生命感受力成为一种僵死的推理系统。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儿时对事物的感受力。那时,对于世界和自身,我们拥有怎样独特而热烈的理解啊!那时候我们并不像今日这般习惯性地在我们所见与我们自身之间划一道分界线。就这一点来说,孩子其实就是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这种力量渐渐衰退,变成机械性的、习惯性的力量。这样,感情和理性渐渐演变成一堆缠结不清的思想以及因反复重现所形成的所谓印象。

人生的起因究竟是什么?或者,人生究竟如何产生,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宰人生?这些追问像是孩子问的,或许只有孩子才能这样问。

因为,大人对自身无法解释的问题会置之不理,漠然视之,不屑去问。

【心灵感悟】

美国总统罗斯福家失窃,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

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快乐。因为:

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

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

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能,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地面对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而一味地埋怨生活,你就只会从此变得消沉、委靡不振。

【感恩行动】

企业是由每一个有着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企业的生死存亡、成败兴衰的责任,无论职务高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责任,也都有着自己的感恩。

但是有很多员工就像老牛拉磨一样地拖拉,他们之所以没有尽心尽力,就是因为他们将工作当成一件养家糊口的差事,没有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我出力,老板出钱,谁也不必认真。这种没有感恩的心态,当然有如此多的不知感恩的行为。

面对生死——以最虔诚的感恩直面生死

面对生死

——蒙田

既然失去的东西追不回来,为什么我们要害怕失去它?既然死亡威胁我们的方式形形色色,与其说什么都怕,不如勇敢面对其中的一个。

一切事物随我们的诞生而诞生,同样,一切事物随我们死亡而消失。因此,我们用不着杞人忧天,为一百年后我们已不在人世时的事担忧,正如不必为一百年前我们尚未出世时的事哭泣。

死亡是另一种生活的开端。我们花了很大的代价进入这新的生活;迈进这新生活时,我们揭掉了昔日的面纱。

只发生一次的事是无所谓痛苦的。难道有必要为瞬间的事长期担惊受怕吗?不管活得长活得短,死了都一样。对于不复存在的事物,长与短一概没有意义。

造化强迫我们死。她说:“离开这个世界吧,就像你来时一样。”

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逃避死亡,是在逃避你自己。你享有的生存,既然属于死,也属于生。你出生的第一天,在给予你生命的同时,就一步步把你引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