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颗淡泊心,悟透职场禅 (1)
定期让自己清零
——潘石屹
优秀的状态绝不是患得患失,而是勇于坚持自我,发挥自我创造力。不怕失去,主动地选择定期让自己清零,才能发挥更大的创造力,给自己补充新的经验和智慧。
人活到了而立之年、活到了三四十岁之后,头脑中一定会有各种世俗的看法、固有的观念,有各种各样的污染。正是这种污染使我们的生命不再年轻,让我们丧失了许多的创造力和生命的生机。人们开始担心失去已有的名誉、地位和各种关系的资源,要放弃这些东西,让自己回到最原始的状态,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正是这种担心和可怕,越来越使人变得世俗、阿谀奉承、不求上进,千方百计地讨好着这个世界,一步步地失去着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失去了人性中最有创造力的东西。
有一位北大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哈佛大学的校长来北京大学时,讲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年他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我去什么地方,我每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然后这位校长就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去农场干活,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吸支烟,或和自己的工友偷偷地说几句话,都感到很高兴。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了一个刷盘子的工作,只工作了四小时,老板与他结了账,对他讲:”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这位校长回到哈佛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但感到换了另外一个天地:原来在这个位置上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这三个月的生活,重新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让自己复了一次位,清了一次零。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要放弃自己已有的东西,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几年前,我们几个年轻人下海、办公司时,借邓公南巡的东风,让我们成了先富起来的一批,完成了最初的资本原始积累,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舞台“。短短的几年,资本规模迅速扩大,在商界也成了人人都在议论的奇迹。伴随而来的是各种荣誉、拍马屁、合伙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作为三十岁出头的人,应该摆脱这种状态,要离开这个公司,重新把自己放在最原始的状态,让自己重新开始。另一个原因是在此之前,有人把我的成功归结为运气好,并定量地总结了六个好运气。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成功似乎不是来自于权势,必然就是来自于好的运气。我更看重的是自己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让自己重新回到一无所有的状态,锻炼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能力。
刚一离开,许多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合伙人给我开了一个批判大会,主题是正本清源。我马上提出抗议,这位合伙人也很坦率,对我讲:“把你的名字借我,我骂你一年后,等我的威信树立起来后,等公司稳定后,我再也不会骂你了。“似乎是我的错误,我太吝啬,一个小小的名字都不愿借给别人用一用。胆小的同事不敢与我往来了,见风使舵,拍马屁的小人更是远离我而去。白天我并没有感到有多痛苦,但每到晚上,总是不断地重复着一个梦,梦见许多人在流泪,不让我离开,在不断地喊:”我们需要你!”我也在不断流泪。等到醒来后,总是发现枕头上有不少泪水。
最近,我把这个梦讲给了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她解释说,做这个梦不是他们需要你,而是你太孤单了,你需要他们。这个梦重复了许多个夜晚,终于有一天,我病倒了,流了一身的虚汗,休克倒在了卫生间。等我醒来后,体力有些恢复,我打电话给在国外的老婆,她马上通知在北京一位姓王的大姐来照顾我。这次经历,对我的心理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真正勇敢地让自己回到了人性最原始的状态。心理强大了,意志变得坚强了。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得真实、活得自然。不要怕失去自己身边的东西,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千方百计地去媚世、媚俗,也媚雅。有位歌星叫王菲,总是给观众翻白眼,自己唱自己的歌,不与观众交流,我行我素,大家还很喜欢她,都认为她“酷”,为什么?我们需要自我的、有个性的东西,需要真实的东西。
现在有些人下岗了,被裁员了,有人似乎感到天要塌下来了。其实,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几十年的计划体制,把人们惯懒了、惯坏了、惯出了许多惰性,当我们回到原始状态时,我们一定会感到生活是很美好的。
前不久,我们写了一本《茶满了》的小册子,有好几位朋友问我们,为什么茶满了不好?为什么人的大脑中沉淀的东西越多越不好?我说,我们只有让自己处在一种空灵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负担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污染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像一个空杯子一样,给杯子里装进智慧,装进创造力。如果一个杯子满了,没有空间了,它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杯子。
大多数人在选择时,参照的标准总是看别人是不是做过,别人做过的事情才放心,但这只能是重复,不会有创造力和新的生命力。
职场感悟
人生是一场旅行,如同呼吸,吐旧纳新才能获得新鲜的氧气。带上定期清零的勇气,定期清理我们的心灵吧!只有不为万物所累的心才能满含生命初态的纯真去容纳更好的万物,在人生的旅行中勇敢前航。
生命的成长,是一个跋山涉水、汗渍浸泡的过程,然而,过程并不是负担,而是一种磨炼,如同农民顶着烈日播种农作物般,随汗流浃背却可以坦然地眯起眼睛等待享受未来的收获。生在职场,走向优秀同样是一段艰难的历程,而成功更是。失败了,我们往往彷徨,而成功了,我们往往又变得空虚,或是更加畏惧失去。潘石屹说,正是这种心理,阻碍了我们的创造力,让我们变得世俗,千方百计地在讨好这个世界,一步步地丢失了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一个杯子,虽然满了,却会因为再难盛其他有价值的东西而变为一个没有用途的杯子,人类也是。潘石屹说得好,定期地让自己清零,因为,只有当我们处在一种空灵的没有负担的状态,处在一种没有污染的状态下,我们才能仰望未来更大的收获,比沉甸甸的谷穗还要饱满,远远囊括了优秀,甚至成功。清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它往往意味着绝境,譬如潘石屹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离开公司“自动清零”,却让自己陷入了很大的困境,被人当做垫脚石骂,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噩梦连连,甚至病倒休克在卫生间里。然而,当他恢复过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那个脱胎换骨,意志坚定,生活纯朴的潘石屹,那种自然真实让人不由得敬佩。
是的,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又十分短暂的过程,它既不容许我们白白浪费,又不容许我们得过且过,只有当我们用心活过,活得真实、活得自然,不随波逐流,才能不枉此生。只有时常为自己清零,我们才能触到生命深处那根弦,奏响那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曲子,拥有一个优秀、成功、完整的浩瀚人生。
糊涂的哲学
——戴尔·卡耐基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凡是决意在职场中获得巨大成功的人,都应做到胸怀宽广,虚心接受意见和建议,甚至批评和谩骂,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某一天晚上,我在伦敦得到一个极有价值的教训。当时我是罗斯·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经纪。大战期间,史密斯爵士曾任澳洲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派往巴勒斯坦工作。欧战胜利缔结和平后不久,他以三十天飞行半个世界的壮举震惊了全世界。澳洲政府奖他五千美元,英王授予他爵位,有一阵子,他是联合王国里被谈论最多的人——大英帝国的林白。有一天,我上午参加一次为推崇他而举行的宴会。宴席中,坐在我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用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那位健谈的先生提到,他所征引的那句话出自《圣经》。他错了,我知道。我很肯定地知道出处,一点疑问也没有。为了表现优越感,我很多事、很讨嫌地纠正他。他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莎士比亚?不可能!绝对不可能!那句话出自《圣经》。”
那位先生坐在右边,我的老朋友法兰克·葛孟在我左边。他研究莎士比亚的著作已有多年,于是我俩都同意向他请教。葛孟听了,在桌下踢了我一下,然后说:“戴尔,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出自《圣经》。”
那晚回家的路上,我对葛孟说:“法兰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话出自莎士比亚。”
“是的,当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可是,亲爱的戴尔,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要证明他错了?那样会使他喜欢你吗?为什么不保留他的颜面?他并没问你的意见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见,为什么要跟他抬杠?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
永远避免跟人家正面冲突。说这句话的人虽已经过世了,但我得到的这个教训仍长存不灭。
那是我最需要记住的教训,因为我向来是个积重难返的杠子头。小时候,我和哥哥为天底下的任何事物而抬杠。进入大学,我又选修逻章学和辨认术,也经常参加辩论比赛。后来我在纽约讲授《演讲与辩论》,我一度曾想写一本这方面的书。但从那次之后,我听过、看过、参加过,也批评过数千次的争论。这一切的结果,使我得到一个结论,天底下只有一种能在争论中获胜的方式,那就是避免争论。要像你避开响尾蛇和地震那样避免争论。
十之八九,争论的结果会使对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绝对正确的,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为什么?如果你的胜利,使对方的论点被攻击得千疮百孔,证明他一无是处,那又怎么样?你会觉得扬扬自得。但他呢?你使他自惭,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会怨恨你的胜利。
“一个人即使口服,但心里也不服。”
潘恩人寿保险公司立下了一项规则:“不要争论。”
真正的推销精神不是争论,人的心意是不会因为争论而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