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爱得多不如爱得对
5150100000020

第20章 教师篇—好老师PK好父母 (4)

第三篇 教师篇——好老师PK好父母 (4)

我遇到一个19岁的高三男孩,他妈妈发现他恋爱了,担心影响学习,让他和那女孩赶快分开。当妈妈发现劝告之后孩子们还有来往,妈妈就谎称自己有病,让儿子陪她去看医生。到医院,孩子被他当精神科医生的舅舅关进了一个平时关精神病人的屋子里,一关就是20天,当孩子屈服表示再不来往的时候才放了出来。后来这个孩子见到我就放声大哭,肯定也无心学习了,最后连高考都没参加。当我问他未来的打算时,他说想远离家里出去打工,过自己独立的生活。“可是我不在身边的时候,我妈妈该怎么办呢?”没想到孩子还是在担心自己的妈妈,我的眼泪随着孩子的叙述不停地流。大人总说孩子不理解父母,可是谁了解这个孩子呢?孩子有个性不是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把孩子的个性除掉那才是错误的,因材施教就是因个性施教。每个人因与众不同而具备价值。

教师:现在学校开展很多的才艺课、兴趣课,着重发展孩子的兴趣特长,这是不是也是在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呢?

崔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孩子的创造力,给创造力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教师:那您认为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崔宇: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学》里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说,人一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就能踏实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以后内心就能保持平和,平和的内心有助于思考,经过思考以后再做出行动,最终就能达成所愿了。孩子想做的事太多,思想都是天马行空的,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是遵从孩子的发展和兴趣,引导他建立自己的目标并脚踏实地去做。现在很多孩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一天到晚浑浑噩噩,主要原因是没有目标,为了学习而学习肯定没啥乐趣,为了目标而才会肯定充满激情。

兴趣不一定会造就天才,至少能培养人才

教师:我们学校开了很多特色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才艺和兴趣,比如像书法班、模型班,有些孩子对这些课的兴趣很大,特别愿意参与,而且经常还能给任课老师一些惊喜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发展的潜能,只是没表现或者没被发现。您能给我们说说,怎么通过学生的一些小兴趣来挖掘他们的潜力吗?

崔宇:学校开设了兴趣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孩子潜能的手段。孩子的很多潜能往往潜伏在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里。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调皮、淘气的孩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了这位数学天才。那天,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4+…+50=?不到5分钟,高斯就举手说出了问题的答案,表现出了杰出的数学才能。从此,教师专门为高斯制订了培养计划,终于使他走上成功之路。如果当时老师对一贯调皮、淘气的高斯置之不理,结果又会怎样呢?高斯还能不能有以后的辉煌呢?老师千万别因为标准答案而埋没了孩子的潜能和想象空间。

另外,老师还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比如有学生跟你说“我非常喜欢听某个老师讲课”,那么你就可以跟他说:“那你以后想不想成为老师这样的人呢?”孩子说“想”,你就可以接着启发他说:“想成为老师这样的人,你要怎么做呢?是不是应该从现在开始,多努力学习呢?”相信孩子,他能听明白。

教师:我感觉有些孩子天生在某些方面就具备特长,但很多时候就是表现不出来。

崔宇:孩子表现不出来说明缺少发现的眼睛,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的孩子喜欢音乐,从小就对音符有近乎完美的感受,不用人教就能准确地唱出每个音符;有的孩子爱好美术,不管在什么环境,他们都能随意地画起来,衣服、纸张、地面、墙壁都是他们的画纸;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对读过的书,看过的画过目不忘……凡此种种,都是孩子最初表现出来的对某一种事物的兴趣或在某一方面的天赋,做父母和老师的如果不注意,孩子的天赋很可能就此被埋没了。所以,父母要在平时的生活当中,老师要在学校里细心观察孩子,发现他们的兴趣和天赋,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孩子的兴趣沿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教师:看来还是要加强观察力度和细心程度啊。前几天有个家长还跟我说,他特别想培养孩子的读书能力和读书兴趣,可是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培养。

崔宇:其实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兴趣修养,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氛围。如果想培养孩子读书的兴趣,那么父母就应该常带孩子逛书店、买书,并经常在家里读书看报,向孩子讲述书中有意思的故事、娱乐性的内容或科普知识等。经过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自然就会产生对报刊、书籍的兴趣,从而把家长的愿望变成自觉的行动。如果家长自己不读书、不看报、不去剧院、不喜欢美术展览、不爱听音乐,怎么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获得艺术细胞,对此产生兴趣,并且爱好它呢?孩子的特长往往是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多接触外界刺激的源头就能增加发现孩子特长的机会。

教师: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出现一些“不规矩”的举动,觉得这是不对的,比如说一些年龄小的孩子总爱搞些小破坏,家长就大声呵斥他。

崔宇:其实对孩子偶尔出现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宽容对待。孩子搞点“小破坏”,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也是他的一种天性。我记得有个小男孩特别喜欢橡皮泥,在他的房间里,桌子、床头堆满了各式各样用橡皮泥捏的小动物。妈妈嫌他把屋子弄脏、弄乱了,于是在帮他收拾屋子时,把橡皮泥玩具全部扔了,结果小男孩大哭一场,几顿饭都没吃。只要孩子有兴趣,不管哪方面的,都可以由此入手从一种兴趣引导出另外一种兴趣。最怕孩子出现一种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一旦他摆出一副这样的架势,那教育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教师:其实父母不能仅凭自己的爱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孩子横加干涉。

崔宇:每个人做事都喜欢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我在全国授课中真实地感受到了一点:有太多的家长忽视学习。忽视学习就会使获取资讯的能力变差,当家长的教育水平落后,必然会导致孩子不服气,进而逆反。用过去“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思维来教育今天信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显然是落伍了,今天的社会,第三产业是主导产业,培养一个人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尤为重要。拿现在的本科教育来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因此就出现了很多技能不优良、做人又糊涂的毕业生,这样的学生就业时就会比较困难。无论怎样,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和照顾他人的能力都该走在培养技能的前面,家长也应该在这个层面对孩子进行引导。

不得不说的“网瘾”——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教师:有的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学习,家长也很头疼,常有家长问我有没有办法帮孩子戒掉网瘾。您觉得治疗学生的网瘾有什么好的办法吗?我自己也存在着这个疑问,我的孩子也是一样,只要坐在电脑前上网,让他干什么他都不去。

崔宇:提到网瘾,很多家长和老师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其实这不仅是我们中国家长和老师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美国、日本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关注。其实无论是网瘾还是看电视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今天的孩子玩的空间太少了。

教师:现在都有人提出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对网瘾人员进行系统治疗了,还说“网瘾等于精神病”。

崔宇:大多数孩子对网络只是一种依赖的心态,并不真的是瘾。孩子沉迷于网络,是因为他需要一个精神需求来支持。在我的童年时代,信息远不如现在发达,有些家庭甚至连电视都没有,那个年代的孩子经常玩的就是打弹球、滚铁环、跳皮筋,可是现在的孩子,出去玩家长不放心,和邻居也没有往来,只能把他放在家里,他玩的东西少之又少,能不选择上网吗?

教师:那到底怎么解决问题呢?

崔宇:大多情况下,孩子上网并没有像家长想的那么严重,偶尔和同学去一两次网吧,家长不要太紧张。如果孩子发展到偷偷逃课上网,或者是欺骗家长去上网,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上网是去做什么了。不排除有的孩子利用互联网去研究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外国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不就创办了自己的“媒体帝国”吗,人家可是正正经经地在做事业。也不排除孩子因为很孤单所以在网上找朋友,其实这就像孩子认识了新的朋友,只想和他黏在一起玩儿是一样的。

另外网络上的骗局很多,也有一些交友骗人的事情,这在新闻中都有报道,父母都要给孩子讲一讲,特别是女孩子,一定不要辱骂她,而是要关心她的安全。让他们首先能感到父母对他的关怀,而不是急于责骂。

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地上网玩游戏的话,那么家长可以采用环境置换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总之,孩子上网的问题,家长和父母都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

教师:“置换”是个什么概念?

崔宇:简单来说,就是用一种兴趣代替另一种兴趣。比如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和朋友、邻居定期组织聚会,让孩子们也聚在一起,享受玩的乐趣。如果孩子发现和小伙伴玩更有意思,下次他就会主动去找别人玩。而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很多东西。

当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这个办法不一定有用。高中生的个性很强,网络上又有各种各样有个性的人物,比现在生活中的还要有趣,他们就会沉溺在里面了。所以这个时候,家长要多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孩子。

教师:鼓励和肯定?这个怎么说?

崔宇:对,就是让已经有了自尊和自我观的孩子,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肯定、赞美和关爱,这样他就不会过于迷恋虚拟世界中的赞美和关心。很多时候,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人才会特别看重网络世界里自己的形象,这是一种补偿和追求平衡的心理。

教师:也就是说,除了环境置换之外,还要关注一下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

崔宇:对。环境置换比较适合年龄层低的孩子,而关注他们的心理适合所有年龄层,包括大人。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鼓励,这是肯定的。

我还有一个方法,但是一般家长办不到。

孩子沉醉在网络世界,老师和家长与其怨怼,不如和孩子一起走进网络世界,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让他能有这么大的乐趣。比如说,孩子成天守在电脑前打魔兽、打CS,你先别训斥他,可以跟他一起玩,或者问问他,这游戏是怎么玩的?难不难?我能不能和你一起玩?要注意的是,你要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去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假惺惺地问,真和假孩子能感觉得到。当你真正融入孩子的游戏环境中之后,慢慢的,从游戏开始,你就会发现,孩子愿意和你说话了,话题也可能从最开始的游戏到别的东西,比如说生活、学习方面。当孩子愿意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想解决的问题也就差不多全解决了。

教师:我可以建议家长帮孩子制订一个计划,或者说是一个出去玩的目标。

崔宇:没错,你给他一个目标,让他把环境置换了,他就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比如说可以多和孩子出去旅游,或者参加一些户外的活动,让孩子知道一生当中绝对不是只有上网这一件事是有乐趣的,打篮球、旅游等同样有乐趣。当把这些乐趣逐渐扩大,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往这些方面发展了。

另外,家长们别指望着立竿见影,今天给孩子讲完了网瘾的危害,孩子明天就不上了,那是不现实的。要循序渐进,逐渐地养成,一旦这边的兴趣养成了,那边的也就慢慢衰退了。这边养成的过程就是那边渐变衰退的过程。

教师:那制定目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参考呢?

崔宇:不是参考,而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规划,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比如说家长只告诉孩子明天早上九点有事要干,八点的时候要起床,孩子却不知道明天到底有什么事干,那这句话就是假的、大的、空的。现代很多家长都是和孩子谈了太多空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其实真正的“大忽悠”是家长,有很多家长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一些浮皮潦草的事,会导致孩子也变成那样。只有把理想具体化了,才能激起孩子心里的真正期望。我有一个朋友,她先生向她求婚的时候跟她说,你要嫁给我的话,将来我开着车,然后咱们从哪儿出发要经过哪儿,经过哪儿,经过哪儿走到哪儿会遇到什么,尤其是快到敦煌的时候,漫天的黄沙啥都看不见……她说我嫁给他的原因是因为他把我说动了,这个就是一个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和规划。

教师:那您能给说说这个方法怎么具体用到戒掉孩子的网瘾上吗?

崔宇:举例来说,孩子上网成瘾,大人不妨这么做:告诉孩子咱们下半年计划去海南玩,跟孩子说让他在网上查一下从北京出发先到哪儿,怎么走,让他查兴奋了,也就自然奔着目标走了,忘了玩游戏了。不过,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实现。如果你为了让孩子多投入一些精力,就让他了解埃及的文化等,到头来又去不了,最后会影响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这样以后的教育和相处都会受到不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