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按摩取穴定位随手查
5062600000014

第14章 足少阴肾经

肾具有藏精、主水和纳气的功能,主管人的生长发育,具有养骨生髓、调节水液、充盈气机的作用。肾气充盈,骨髓生化有源,才能使骨髓充盈,骼健壮;肾还具有将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通过膀胱排出体外的功能;同时,肾脏中包含有生命的原动力,是生殖力的源泉。

不畅症状

饥饿而不想进食、脸色发黑发暗、咳嗽,痰液唾液有时带血、气短、呼吸困难。口中灼热发干、喉咙肿痛、腹泻。站起时感到头晕、两眼昏花、视物模糊不清、心似悬空而惴惴不安、容易发生恐惧。腰背、大腿、小腿内后侧疼痛、发凉或无力、脚底发热疼痛。

按摩功效

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肺、肾、咽喉病、精神性或情绪障碍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强肾第一要穴

涌泉(足底)

取穴

涌泉穴,又名“地冲穴”,属木,是肾经第一穴。涌泉,顾名思义,就是水如泉涌,不过此处涌动的是生命活力之水,也是人体的肾脏反射区,直接反应肾脏功能的变化。仰卧或俯卧位,五趾跖屈,屈足掌,当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取穴。

功效

可益肾强体、清热开郁;可加速血液循环、瘦腰、降血压;可缓解身体疲劳、腰部酸胀、月经失调、反胃呕吐、头痛、眩晕、烦躁、咽喉肿痛、心悸、失眠、亢奋、癫狂、小儿惊风等症。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大拇指指腹点揉涌泉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涌泉穴交替点揉。

太溪穴

提供肾动力,为补肾要穴

取穴

太溪穴被古人认为“回阳九穴之一”。正坐或仰卧位,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

功效

有滋阴降火之功效。可治疗腰痛、膀胱炎、尿频、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可改善血液循环,治疗脚扭伤、小腿抽筋。对头痛、晕眩、耳鸣、耳聋、中耳炎、牙痛、关节炎、风湿痛、黑斑、湿疹、荨麻疹、支气管炎、喉咙痛、气喘、呕吐等症都有疗效,适合运用于全身的症状。还能美化小腿曲线、纤细足踝。

穴位指压法

坐位屈膝,以拇指指腹点揉太溪穴。点揉力度均匀、柔和,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约3~5分钟,可两侧交替点揉。

照海穴

取穴

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通阴跷脉,具有“滋肾清热、通调三焦”之功用。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之凹陷处取穴。

功效

主治妇科病,改善月经不调、月经前后焦躁、易怒或各种不适症状。缓解口渴、腰痛、下腹胀痛、恶心、虚冷症、感冒、喉咙痛、眼睛红肿、足部关节炎等症。指压此穴可以调节体内水分,能够改善便秘、尿频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坐位屈膝,以大拇指指腹点揉照海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照海穴交替点揉。

补肾又滋养,治疗咽疾的要穴

复溜穴

汗多可止汗,汗少可发汗

取穴

复,指返还;溜,同流。足少阴脉气由涌泉经然谷、内踝后之太溪,下行大钟、水泉,再绕至照海,复从太溪直上而流于本穴,故名复溜。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按之酸痛明显处。

功效

可以利水消肿,对浮肿、肾炎、下肢肿胀、手脚冰冷等有疗效。对于女性体质虚冷、下腹闷痛、痛经及不孕症有疗效。也用于自汗、盗汗、体热无汗等症。

穴位指压法

坐位屈膝,以拇指指腹点揉复溜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复溜穴交替点揉。

消脂散热第一穴

肓俞穴

取穴

肓俞穴,又叫“子户”,为冲脉与足少阴交会穴。肓俞穴位于人体腹部,在肚脐中点左右旁开0.5寸处。胞宫中的膏脂之物,经由此穴,散热冷凝输散于腹部各部。

功效

可治疗因姿势不良或运动伤害造成的腰扭伤、月经不调、月经过多、痛经、闭经、不孕、呕吐、便秘、腹泻、腹痛、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易倦等症。因腹泻导致体力不济,可按此穴恢复体力。

穴位指压法

每天饭后1~2小时,单脚站立30秒,且在站立的同时将另一脚向后弯曲,使大腿和小腿垂直,且双手要全程保持平举姿势,然后换一条腿再站30秒。

腹通谷穴

胃痛呕吐不用怕

取穴

腹,指本穴位于腹部;通,通道、通孔;谷,两山间的凹陷处。两侧肋弓下缘,在腹部正中相交于胸剑联合,由此到脐是8寸。腹通谷即脐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处即是。

功效

可健脾和胃,对于脾胃虚弱、胃脘心窝部胀满、疼痛以及消化不良、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有效。还可治疗胸闷、心悸、气喘、咳嗽等症状。

穴位指压法

按摩腹通谷穴,按揉的手法要均匀、柔和、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钟。

五脏之“刚脏”,体阴而用阳。肝脏主藏血、主疏泻,开窍于目,少气而多血。当人体活动时,肝脏就把所藏的血液慷慨地供应给人体;当夜里睡觉时,全身的血液就会归还给肝脏,正所谓“人卧血归于肝”,每日丑时(即凌晨1~3时),人体周身气血俱注于肝,所以夜里11时以前,就应该让机体进入睡眠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不畅症状

面色晦黯、口渴咽干、恶心呕吐、胸闷、腰痛、大便稀溏、遗尿、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阳痿、早泄、疝气、阴囊肿胀,女性阴部瘙痒或子宫脱垂,足大脚趾活动不灵便。

按摩功效

主治肝胆、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大敦穴

取穴

敦,厚也。在足大趾端,喻其趾端敦厚;又当厥阴之初,厥阴根于大敦,穴处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称为大敦。

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从拇趾趾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作一线,于交点处取穴。

功效

能治疗疝气、遗尿或小便不利、子宫脱垂、月经失调、闭经或月经过多、阴部瘙痒等生殖、泌尿系统病症。也是脑卒中昏迷的急救穴位。可改善现代人精神紧绷、焦躁不安等精神症状。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拇指指尖掐按对侧大敦穴。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可两侧大敦穴交替掐按。

护理肝经和肝脏有奇功

行间穴

肝火旺时选行间

取穴

行,循行,该穴在第1、第2趾趾间缝纹端,喻脉气行于两趾之间而入本穴,故名行间。正坐或仰卧位,于足背第1、第2趾趾缝端凹陷处取穴。

功效

对头痛、眩晕、眼睛红肿疼痛、胸胁胀满疼痛、急躁易怒、恶心、呕吐、黄疸有效。可治疗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异常、疝气、小便不利或频数、小便热痛等症。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一手食指指尖掐按行间穴。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可两侧行间穴交替掐按。

治疗肝病的首选穴位

太冲穴

取穴

太冲穴是肝经原穴,又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的凹陷处,取穴时取正坐垂足或仰卧位。

功效

太冲穴有消肝理气、平肝泄热、舒肝养血、清利下焦的功用,主治肝病。常用于治疗头痛、目赤、高血压、遗尿、月经不调、下肢麻痹、脚肿、中风、呕吐、小儿惊风、中风等症。对生殖系统疾病,如乳腺炎、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异常、尿道炎有不错的效果。

穴位指压法

用拇指或中指指腹点揉太冲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渗透,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太冲穴交替点揉。

蠡沟穴

同时保健肝胆二经的穴位

取穴

蠡,瓢勺也。穴在内踝上5寸,因靠近穴位之腿肚形如瓢勺,胫骨之内犹如渠沟,故而得名。正坐或仰卧位,按“标准定位”取穴于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下1/3交点处取穴。

功效

有调整气血、清热利湿的功效。可改善女子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男子睾丸肿痛、阳强挺长、外阴瘙痒、潮湿,小便不利或遗尿等症。

穴位指压法

两腿盘坐,以拇指指腹点揉蠡沟穴。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使力量到达深层局部组织,以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蠡沟穴交替点揉。

细心关照脾脏的穴位

章门穴

取穴

章,指彰盛之义;门,指出入要地。该穴为脾之募,又为脏会。足厥阴脉行此,与五脏之气盛会,为脏气出入之门户。该穴为主治脏病之要穴,故名章门。取仰卧或侧卧位,在腋中线,屈肘合腋时,当肘尖止处即是该穴。

功效

章门掌管消化器官的疾病,对胃部、肝脏、脾、胰腺疾病有治疗效果。对胃痛、胃下垂、消化不良、黄疸、呕吐、小便困难、便秘、背部僵硬、腹胀、腹泻、浮肿、腹中痞块都有疗效。

穴位指压法

仰卧位或坐位,以双手的拇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的章门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章门穴同时点揉。

期门穴

治肝、排毒要穴

取穴

仰卧位,先定第四肋间隙的乳中穴。并于其直下二肋(第6肋间)处取穴。妇女则应以锁骨中线的第6肋间隙处取穴。

功效

该穴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疗乳房胀痛、月经失调、胸部胀痛、肋间神经痛、肝炎、无食欲、心情郁闷、恶心、呕吐、打嗝、胃痛、腹泻、腹痛、糖尿病等症。

穴位指压法

仰卧位或坐位,以中指指腹分别点揉两侧的期门穴,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点揉。点揉的力度要均匀、渗透,以局部有酸痛感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可两侧期门穴同时点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