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不可思议的神秘事件
50568700000030

第30章 2000年前的古电池

1936年9月,一队民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近郊的格加特·拉布阿村修建铁路铺设路基时,偶然发现地下有一块巨大的石板,板上刻有许多奇形怪状的古代波斯文字和图案。于是大家怀着好奇心继续往下挖,挖出了一具石棺,石棺里有大量的古文物:许多金银器、613颗珍珠以及一些陶制粗口瓶,瓶颈覆盖一层沥青,有根小铁棒插在铜制圆筒里,圆柱体高约4英寸,圆柱体的底部固定着一个以沥青绝缘的铜盘,顶部则有一个涂沥青的瓶塞。据考证,这具石棺和棺内的文物大约是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26年时期的,当时是帕提亚王国(我国史书上称为安息帝国)统治时期。

为什么石棺的主人要把这外貌不扬的陶制粗口瓶、小铁棒、小圆柱体铜管、沥青之类的东西视为十分珍贵的随葬品同金银珠宝一起放在石棺里?这一奇怪的现象,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高度重视。当时担任伊拉克博物馆馆长的德国考古学家瓦利哈姆·卡维尼格,立即组织一些考古学家,对这些奇怪的文物进行研究。不久,他宣布说:“我们发现了一个异常奇怪的文物,它是一个陶瓶,高15公分,型似花瓶,呈乳白偏黄色,上端为口状,瓶里装满了沥青,沥青中埋有一根铜管,直径2.6公分,高9公分。铜管内有一层沥青,包着一根铁棒;铁棒上端高出铜管1公分,高出的部分虽布满铁锈,但个别地方却有一层灰色偏黄的物质,看上去好像是一层铜;铁棒下端则塞有3公分高的沥青,使铁棒同铜管相隔离。”经过进一步的鉴定,他认为这个异常奇特的文物,是2000多年前古人曾经使用过的电池,他又说:“这些出土的铜管、铁棒和陶器是古使用电池。只要向陶瓶内倒入一些酸或碱性水,便可以发出电来。”由于这种古电池是在巴格达近郊地下石棺内发现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巴格达古电池”。

这一消息迅速轰动了全球,许多国家立即纷纷派遣著名的考古学家、电气学家和化学家前往巴格达考察,都想亲眼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古电池究竟是什么样子,了解它的真面目究竟如何。

可是,卡维尼格带着这些古电池悄悄地返回德国去了。几个月后,他在柏林向全世界公布了另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他说:“根据出土文物中共有可装配10个电池的材料来分析,这些电池当时是被串联使用的,串联这些电池的目的是通过电解法将金涂在雕像或装饰品上。”他认为,2000多年前,古人不仅能利用电照明,而且还能使用电解法为金属板电镀,为雕像或装饰品镀金,电成为古代冶炼技术的一个重要手段,古人可能用电来冶炼金属和制造器具。如果卡维尼格的这一论断真实可靠的话,那么,它将成为世界科技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人类发明和使用电的历史就要大大提前2000多年,世界电镀冶金技术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因此,当时许多国家的一些报刊,都以醒目的大标题刊登了卡维尼格的论断,“巴格达古电池”成为当时国际新闻界议论纷纷的趣闻,拨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弦。

有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推测:古代电池是用来为容器镀铜的,只要轻轻敲击古代电池的瓶体,就会有薄薄的铜锈落下来,这与镀铜表层的特征相似。在这个地区,后来还陆续发掘出许多电镀物品。有些学者通过对陶土瓶和电镀物品的分析,认为古人发明和使用电池的时间最早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距今约4000多年前的古人真能发明和使用电池吗?许多人对于这个推论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为了证明和支持卡维尼格的论断,有些科学家仿照“巴格达古电池”的材料和方法,制成了一些古电池(我们把这些古电池称为“仿制品”),用这些仿制品进行了通电的试验,试验的结果表明:这些古电池(仿制品)真的可以通电。1940年,美国工程师格雷仿照“巴格达古电池”制造了一个模型,在模型的陶土瓶子里充入葡萄酒、铜硫碘、盐硫酸等古代居民拥有的溶液做电池溶液。结果,模型真的发出了电流,成功地获得了半伏特电,并且电池持续工作了18天。但古代电池究竟用什么做电解质,他一直都未弄清,他认为,巴格达近郊古棺里发现的陶瓶、铜管、铁棒、沥青等物品只宜用于制作化学电池。德国学者艾林·艾杰巴利希特仿照“巴格达古电池”,制做了一些铜管、铁棒和陶瓶,把新鲜的葡萄汁倒入仿制的古电池中,立即出现了奇迹:也成功地获得了半伏特电。电池发电性能确定后,他又作电解镀金试验:将一个小雕像吊起来,抹上一层金粉水,随后接通仿制的古电池,电池通电两个多小时后,一个镀金的雕像金光灿灿地出现在他眼前。他又做了几次类似的试验,终于证实了卡维尼格的论断:古代的镀金雕像正是古人采用这种电解方法镀上金的。

早在公元19世纪,考古学家诺尔曼在考察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时,提出了一个疑问:在埃及金字塔最里面的洞穴中,有一幅雕刻很精细的石壁画。据考证,埃及古代雕刻家是在金字塔洞穴里雕刻此壁画的,洞穴漆黑,需要光才能进行雕刻,可是考古家们却未在洞穴里发现任何火的痕迹:因为即使使用当时最好的火把或油灯,也不可能不留下一点“火”的痕迹。由此可见,那时他们使用的不是火把或油灯,而可能是一种电池灯之类的照明工具。此一推测也有一些根据,因为在埃及金字塔里面的一个壁洞中还雕刻着另一幅壁画,画面很像巴格达古电池和一盏电灯的形象。有些学者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埃及在建造金字塔时就已经使用类似巴格达古电池灯了。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们真的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使过电池灯吗?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

大流士称王之谜

在伊朗的克尔曼沙阿城东面,有一个名叫贝希斯顿的地方,一条从埃克巴坦那通往巴比伦的古代商道贯穿其间,商道一旁、离地150米高的峭壁上,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一幅巨大的浮雕。浮雕图案中心是位威风凛凛的胜利者,他头戴王冠,左手持弓,右脚踏着伏在地上的失败者;在他的身后,站立着两位身佩箭袋,手持弓箭和长矛的贵族。九名被俘的国王伏倒在他的脚旁,双手反绑,脖子上系着绳索,似乎正在狼狈不堪地向胜利者求饶;在胜利者的头上方,有一个扇动双翅的神在空中飞翔,表明胜利者的权力是神赐予的。浮雕的下面还使用了三种楔形文字——巴比伦文、波斯文和亚述文,用长达一万五千余字记述了这位胜利者的功绩。铭文一开首便充满骄傲和自信:“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这个图文并茂的浮雕让人们认识了两千多年前波斯帝国的一位英雄人物——大流士。

公元前6世纪,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在其首领居鲁士的率领下,迅速崛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这个帝国在居鲁士的继承者——冈比西斯手里,已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连王位也要丢掉了。公元前522年3月14日,当冈比西斯在埃及的军事行动受挫时,在波斯国内的庇里什瓦德的阿尔卡德里什山地方爆发了高墨达暴动。高墨达是打着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冬狄亚的旗号起兵的(因为据说冈比西斯杀死其弟巴尔狄亚一事还不为人知;也有学者认为高墨达就是巴尔狄亚)。他自立为王,并号召各地人民(包括波斯人)拥戴他而抛弃冈比西斯。高墨达曾派人到各地去宣布免除三年兵役和赋税。暴动很快得到了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内的各地人民的响应,波斯帝国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险。正在埃及的冈比西斯得到高墨达暴动的消息后,即刻起身回波斯,却莫名其妙地死在半途。

高墨达夺了王位后,入住宫廷中,接管了冈比西斯的权力,杀死了许多以前认识巴尔狄亚的人。同时,也接管了前国王的全部妻妾。但让人奇怪的是,这位新国王总是深居简出,很少在公共场合露面,偶然露脸,也都是用东西紧裹着。他的这种举动引起了波斯贵族们的怀疑。冈比西斯的皇妃帕伊杜美的父亲欧塔涅斯就想探个究竟。按照波斯王室的规矩,皇妃平时在宫外住宿,定期入内宫陪伴国王。轮到帕伊杜美入宫时,欧塔涅斯吩咐她注意新国王有没有耳朵。因为高墨达在居鲁士当政时由于犯罪而被割去双耳。当夜帕伊杜美留心一看,果然新国王没有双耳,她迅速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父亲。欧塔涅斯立即找到六名贵族同党,策划推翻这个假国王,其中就有冈比西斯的堂兄弟大流士。

七个人经过商定,决定由他们亲自率家丁及手下兵卒突然袭击王宫。没过几天,假国王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城,高墨达害怕京城内波斯贵族盘根错节,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命,于是决定离开京城,回到米底。大流士等人听到消息后,也尾随到了米底。在9月的一个宗教节庆日,大流士等人终于等到了机会,他们冲入宫内,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将高墨达和他的亲信斩尽杀绝。

天下虽然被夺回,但波斯帝国实际管辖的范围只局限于伊朗高原的部分地区,其他省份事实上已经独立,新生的、自封的国王多如牛毛,势力大的至少有七八个,波斯帝国正处于四分五裂、分崩离析的状态中。这样的局面为英雄人物的诞生提供了机遇,为伟大人物的出现提供了舞台,大流士正是在这个时候担任了强者的角色。在杀死高墨达等人以后,大流士等七人便商议选择政治形式。在讨论中,有人主张采用民主政治,有人主张实行贵族寡头政治,而大流士极力要求建立专制统治,他认为民主制可能为坏人所利用,寡头政治则会引起派系倾轧。他提出“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最优秀的人物的统治更好了”。而这个最优秀的人是谁呢?七个人互不相让,最后决定,次日清晨除欧塔涅斯不参加外,其余六人乘马在市郊集合,看谁的马先嘶叫就由谁为王。

散会后,大流士苦苦思索,如何让自己的乘骑能在明日清晨最先嘶叫呢?他绞尽脑汁,毫无办法。忽然,他想起了自己的马夫,那聪明的马夫肯定有他的诀窍。大流士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马夫,马夫只是笑笑,让大流士尽管放心。深夜,马夫选了一匹大流士乘骑最喜欢的母马,拴在清晨将要比赛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再将马牵回。天明日出时,那精明的马夫随大流士乘马赴郊外。他左手插在裤子里,右手拉着马嚼子。待六人全到齐后,他迅速而自然地抽出左手,佯装抚弄马鼻子,那马激动不已,仰天嘶鸣。那五人见状,急忙翻身下马,跪倒在地,连称大流士为大王。原来,马夫临行前曾把左手伸入那母马的阴部一会儿,大流士所乘的马闻到了母马的气味,哪有不鸣之理?

大流士就这样,依靠手腕成了国王。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从公元前522年9月到公元前521年12月,共打了18次战役,采取以少数兵力,实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斩杀和擒获八个暴动首领,终于扫灭群雄,平定天下,奇迹般地扭转了帝国摇摇欲坠、日趋瓦解的势头,重新统一了波斯帝国。公元前520年9月,帝国重新统一后十个月,大流士功成名就,踌躇满志,在从巴比伦去埃克巴坦那的旅途中,于克尔曼沙阿城以东32千米的贝希斯顿村旁的一块悬崖峭壁上刻石纪功,这就是上述的贝希斯顿铭文。

波斯帝国在大流士的手下重新崛起,成为一个横越中亚、西亚、北非的强大国家,在波斯的历史上实属空前。两千多年以来,贝希斯顿铭文始终矗立山间,向人们展现着波斯帝国这位神秘的英雄人物——大流士。

马拉松是人们熟悉的一项体育运动,但对它的起源是希波战争引起的,却鲜为人知,而与它有关的英雄人物斐力庇第斯,更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位于现在伊朗高原的波斯帝国在大流士一世当政时期,不断对外扩张。大约在公元前514年,大流士一世侵占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的各城邦。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帝国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希腊,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爆发。不料波斯舰队在途中遇到了飓风的袭击,300艘战舰全部沉人海底,两万余名士兵葬身鱼腹。波斯第一次入侵希腊的军事行动就这样失败了。

不甘心失败的波斯国王在第二年春天又派出使者来到希腊各城邦,扬言要希腊各城邦的“土和水”,言外之意是让这些城邦向波斯帝国俯首称臣。有些城邦迫于压力,只得献上“土和水”,表示屈服。但是希腊两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却坚决拒绝,雅典人把波斯的使者扔下了悬崖,斯巴达人则把波斯的使者带到了一口井旁边,对他说:“这里面有土又有水,你尽管下去拿吧!”说完,就把波斯使者推到了井里面。斯巴达和雅典的态度大大激怒了波斯国王,他决定对希腊进行第二次战争。

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率领大军在雅典城东北60千米的马拉松登陆,亡国的危险笼罩着整个雅典城,雅典人立即派善于奔跑的斐力庇第斯前往邻邦斯巴达求援。这位快跑能手以惊人的速度,在两天之内跑了15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斯巴达。没想到却遭到斯巴达人的拒绝。斐力庇第斯忍耐着疲惫,又返回了雅典,把斯巴达的态度转达给雅典的将军们。雅典的将军们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把监牢的奴隶也释放出来,就这样也才聚集了一万人的军队,而强大的波斯据说有十万人,雅典的著名统帅米太亚对战士们说:“雅典城就要沦陷了,你们是想戴上奴隶的枷锁,还是要永远做一个自由人,就看今天这一战了。”快要亡国的雅典人斗志昂扬,在马拉松与波斯军队展开了激战。

激战刚一开始,雅典军队就首先占领了马拉松山坡的高地。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河谷,向下是一个大斜坡,站在高地上的雅典军队可以清楚地看到驻扎在平原上的波斯军队。一天清晨,雅典的精锐部队在米太亚的率领下,在一片喊杀声中直奔波斯军营,波斯军队仓促应战,雅典军边打边退,把波斯士兵引到了河谷地带,正在这时,雅典军突然喊声震天,从两侧的山坡上冲出了大量的士兵,对波斯军两侧夹攻,把波斯军打得落花流水,雅典人取得了胜利。为了把这胜利的消息传到雅典城,米太亚将军又选中了斐力庇第斯。这位长跑能手虽然在战场上受了伤,但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务。他以飞快的速度从马拉松跑到了雅典广场,向着焦急的人们说了一句:“大家欢乐吧,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牺牲了。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迫使波斯帝国订立了和约,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使希腊摆脱了波斯帝国的奴役,经济上走向繁荣。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和英雄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加了一个新的运动项目——马拉松赛跑。参赛的运动员从马拉松起跑,沿着当年斐力庇第斯经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40.2千米。1920年,经确切的测量,确定为42.195千米。

在充满竞争和欢乐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人们在享受马拉松运动时,希望也能想起这位希腊的英雄人物——斐力庇第斯。

彼得三世死因之谜

1742年,在彼得大帝死后的第16个年头,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坐上王位。次年,她确立胞妹的儿子彼得·费多罗维奇为皇位继承人,称号为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的母亲是彼得大帝打败瑞典后,为了获得整个波罗的海的海域控制权,而实施的外交政策中的献身者。当时,波罗的海沿岸最大的国家是德国,彼得就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德国的一个亲王。伊丽莎白登基后,因膝下无子,就将胞妹的儿子彼得三世过继到自己门下。

彼得三世从小生活在德国,是普鲁士军事制度和德国文化的狂热崇拜者,对俄国没有丝毫的感情。他头脑简单,懦弱无能,却非常狂妄自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草包。

由于对德国的特殊热爱,在未来皇后的人选上,他挑选了一个德国小公主作为自己的未婚妻。没有料到的是,这个美丽的小公主却使他的命运在后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公主的名字叫叶卡捷琳娜。

叶卡捷琳娜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1729年出生于德国一个已经破落的公爵家庭。她聪明伶俐,善于察言观色,讨人欢心。当她得知自己被选定为俄国未来继承人的未婚妻后,立即在母亲的陪同下,随彼得三世来到俄国,随身仅带了“两三套外衣,一打衬衫,一打袜子和手绢”。由于她的名字与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亚相同,所以就给她取了一个俄国名字——叶卡捷琳娜。

为了在将来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皇后,叶卡捷琳娜开始学习俄语和俄国宫廷的规矩。凭着聪颖和勤奋,她很快就学会了俄语,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详细研究、了解俄国的历史与风俗习惯,还改信了东正教,赢得了宫廷上下的交口赞誉。据说,当她在弥撒活动中用标准的俄语虔诚地朗诵东正教誓言时,竟使在场的大主教和众教徒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她的确是一个非凡的女子。

1745年8月,叶卡捷琳娜与彼得大公正式成婚。叶卡捷琳娜做俄罗斯帝国未来皇后的第一步落实了。但女皇伊丽莎白却并不信任她,经常派人对她的行动进行监视。叶卡捷琳娜虽然对此心怀芥蒂,但却从不表露出来,反而更加勤奋地读书和学习治国之道,更加殷勤地侍奉女皇。同时不放过任何的机会,周旋于宫廷上下,在政界与军队中扶植与培养自己的势力。

1761年,彼得大公正式继承皇位,称彼得三世。当时的俄国由于政局长期动乱,社会各界人心思定。但彼得三世治国无章,想起什么是什么,随意地更改俄国现行的制度与法令。尤其是他采取的一系列改善下层人民生活的措施,触及和损害了贵族与教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贵族的反对。在外交关系上,彼得三世则草率地与德意志签订了停火协议,使得俄国许多到手的利益付之东流,也引起政界和军界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在伊丽莎白的国葬日中,彼得三世的表现更是令世人不满。他不仅不显得悲伤,反而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更公开对葬礼所进行的仪式表示蔑视。叶卡捷琳娜却一副母仪天下的样子,她身着丧服,心情沉重,严格遵守教会的祈祷和斋戒制度。两人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不知不觉中,叶卡捷琳娜赢得了更多的人心,而彼得三世逐渐丧失了更多的人心。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叶卡捷琳娜潜在的野心被一步步激发出来。1762年,为准备发动对丹麦的军事进攻,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到奥拉宁堡,叶卡捷琳娜抓住时机,发动了宫廷政变。在她的亲信、皇家近卫军军官奥尔洛夹兄弟的支持配合下,叶卡捷琳娜身着戎装,在一片“女王万岁”的欢呼声中,率领装备精良的近卫军团浩浩荡荡地开向彼得堡。彼得三世闻讯后匆忙返回,可一切都成定局。叶卡捷琳娜拒绝了与彼得三世平分政权的要求。可怜的彼得三世,即位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宣布退位。

一周后,彼得三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间传出有关他的死因的种种猜测,很多人认为他是被皇后叶卡捷琳娜勾结贵族刺杀了。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彼得三世死了。

1793年9月,在顿河和乌拉尔河一带,人们议论纷纷,都传说彼得三世没有死,就隐藏在哥萨克中间,后来证明这个彼得三世是俄国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叶米里扬·普加乔夫假冒的。时光流逝,一个朝代接替了又一个朝代,彼得三世的死因,在俄罗斯的宫廷历史上一直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