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统一的时期,本篇主要是讲述中华民族的独立发展时期的历史变化,既鸦片战争之前的元明清时期。
蒙古人创建了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割裂的局面。元代是中国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时期。元初,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还得到一定的发展。以后元朝的统治始终处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烈斗争中。忽必烈以后的皇帝大多不理朝政,对社会进步贡献不大。
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给汉族文化的冲击,既有消极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政治上,元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在文化上,推行废弃科举、重吏轻儒等一系列政策,科举制度从忽必烈开国起停止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同时,元朝疆域辽阔,加强了国内各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明初建都南京,后移都北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已在明中后期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明初统一全国后,首先是恢复农业生产,农业的发展相应带动了纺织、制瓷、造纸、制盐等其他产业的发展。采矿技术较前代有较大的进步,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商帮,其中以徽商最为着称。
明代的西学东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天主教较早传入中国,西方传教士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传教士带来了当时中国在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哲学、水利学、舰船与枪炮制造术等领域里尚未达到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17世纪前半期,在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初期,为了强化统治,对汉族进行了惨酷的镇压,康熙开始实行怀柔政策,生产恢复正常,社会渐趋安定。再经乾隆朝几十年的治理,终于出现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局面,史称“康乾盛世”。清代后期,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酷的社会矛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国势大衰。当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已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国因此远远落在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后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一阶段,不论哪一个民族进行统治,中国的版图和政权一直是统一在一个政府之下的。
“草原小子”是如何成为“一代天骄”的?
孛儿只斤·铁木真是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成吉思汗”,他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影响波及欧洲各国,被后人称为“一代天骄”。然而,他是怎么由一个草原小子成长为“一代天骄”的呢?
铁木真生于12世纪60年代初(1162年),出生不久父亲就被杀死,所部分散。
经过不断努力,铁木真联合札木合,重组乞颜部,名声大振。当时,今中国北方区域处在女真金朝统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独立,互不统属,金对其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草原各部苦不堪言。
1146年,蒙古部首领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钉死在木驴上,引起了蒙古部落联盟的不满和反抗,之后他们几代先人都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铁木真发誓要打败金国,为部族人民赢得自由和幸福。
随着力量的不断强大,铁木真决心报杀父之仇,遂攻打主儿乞部,杀其首领,招降其部将木华黎父子。1202年秋,铁木真集中兵力,消灭了其宿敌塔塔儿部。1203年秋,铁木真袭击了一直与自己争战不休的王汗的金帐,成功打败王汗父子。1204年,铁木真发动合兰真沙陀之战,一举消灭克烈部,占据了水草丰美的呼伦贝尔草原。尔后,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的众部族,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得到了“成吉思可汗”的封号。
在几年的浴血奋战中,“草原小子”终于历经艰险成长为“一代骄子”,蒙古帝国开始了它的辉煌历程。随后,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并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
1227年7月,在蒙古军围困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于今宁夏南部六盘山,终年66岁。纵观铁木真一生,对内统一蒙古各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外,他大肆征伐,发动了多次对外战争,被后人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和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谁是元朝的创建者?
孛儿只斤·忽必烈是蒙古帝国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的孙子,元朝的创建者。
在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等人问以儒学治道,并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颇有作为。
蒙哥汗元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大蒙古国大汗蒙哥任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军攻大理国,四年灭大理国。蒙哥汗九年(公元1259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决定北还,争夺帝位。
蒙哥大汗去世后,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作蒙古帝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开平自立为大汗,后在汗位争夺战中胜利。但中央汗国外的四大汗国则因他违背大汗选举传统以及他的“行汉法”主张而纷纷与他断绝了来往。至此,忽必烈的政权只包括中原地区、西藏和蒙古本土。
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为大元,正式登基称皇帝,即为元世祖。称帝后不久,他南下攻打南宋。襄阳之战元朝军队艰难攻打了6年,终于攻陷重镇襄阳,此后便迅速攻陷各地,自此南宋再难有抵抗之力。1276年攻克南宋首都临安,南宋灭亡,统一全国。其后,忽必烈又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1294年正月,忽必烈在元大都病逝,追谥为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在位期间,特别注意选用人才,他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在地方建立行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同时,他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特别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开辟中外交通,有利地巩固和发展了多民族国家。元世祖确立的中央集权政治恢复了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的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也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同时也促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同其祖父成吉思汗一样,忽必烈是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在他的努力下一手建立了强大的帝国——元,堪称一代伟人。
为何以“郭守敬”为名命名月球环形山?
郭守敬(1231~1316年)是中国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主持编定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攻下南宋首都临安,在统一前夕,忽必烈命令制订新历法,由张文谦等主持成立新的治历机构太史局。太史局由王恂负责,郭守敬辅助。在学术上则王恂主推算,郭守敬主制仪和观测。至元十五年(或十六年),太史局改称太史院,王恂任太史令,郭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建立天文台。
为了编历,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仰仪、立运仪、景符、窥几等十几件天文仪器仪表。同时,他注重实地测量,在全国各地设立二十七个观测站,进行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测出的北极出地高度平均误差只有0.35度;新测二十八宿距度,平均误差还不到5分;测定了黄赤交角新值,误差仅1分多;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与现今通行的公历值完全一致。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郭守敬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
《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由王恂、郭守敬等人研究分析汉代以来的四十多家历法,吸取各历之长而编成。他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态度,取得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此外,郭守敬还编纂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郭守敬为人类在天文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纪念郭守敬的功绩,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你知道“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吗?
元朝在对外侵略扩张中两次攻打日本,这两次战役分别被称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都以失败告终。
公元1274年,元朝的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驶往九州岛,准备入侵日本。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由于日本人战术落后,伤亡惨重,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
相持几天后,日本人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开始反击。其中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败局已不可避免。随着箭和给养即将耗尽,元军撤退,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要求日本臣服,但日本杀使拒降,忽必烈于是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
公元1281年,元帝国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阵容强大。北方出海的舰队5月底抵达,南方舰队6月上旬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后登陆作战。
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强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元军显露败势。
8月1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持续四天,远征军军舰基本被毁,九龙山的海滩上的近十万元军也因失去了补给和退路,惨败。日本史称此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
蒙古入侵日本,属不正义战争,在日本人民英勇地抵抗和自然灾难的作用下失败,乃是失道寡助的必然结果。
被坐收渔利的“南坡之变”讲述的是什么?
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晋王也孙铁木儿(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元朝建立以后,宗室内乱、宫廷政变、后妃干政、权臣用事等接连不断,朝政混乱,百姓困苦,一切亟待改善。元仁宗于延佑七年卒,硕德八剌继帝位,即元英宗。元英宗即位后,决意改革朝政,一扫疲敝。然而,当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用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他们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成为英宗改革的巨大阻碍。但英宗刚毅而想有所作为,坚决改革。
此后,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年)八、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
英宗认为改革的时机来到,但由于没有很好的铲除铁木迭儿一党势力,为日后埋下了隐患。至治二年十月,英宗任命拜住为右丞相。此后数月,宋英宗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因触犯保守派利益,遭到了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英宗以贪赃枉法罪下令处死铁木迭儿之子、宣徽院使八思吉思,并追查其党羽,使得以御史大夫铁失为首的余党很震恐,为了自保,他们开始密谋政变。
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他们密遣心腹去漠北见抚军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刺长子),告诉他政变计划,保证政变成功后拥戴他为帝,得到了晋王也孙铁木儿的支持。初五,英宗从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北)起驾南返大都,驻跸离城30里的南坡。铁失等以阿速卫亲军为外应,发动政变,入皇帝行帐,杀害了英宗和拜住等人,随后迎立晋王也孙铁木尔(泰定帝)即位,史称此事件为“南坡之变”。
即位后,泰定帝为了对天下有所交待,派人将杀害元英宗硕德八剌的铁失等人正法,这些人的子孙也同时被诛戮。这些发动政变的野心家最后也没有逃出被诛的下场,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骂名,至此“南坡之变”以晋王也孙铁木尔坐收渔翁之利而收场。
什么是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指的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的政治制度。
元代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它的渊源可追溯到魏晋隋唐的行台和金代行尚书省。
蒙古国时期,燕京、别失八里、阿姆河三断事官及归降的金朝官吏、军阀等,也称为行尚书省或行省。金朝也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并且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不过,在严格意义上这些都算不上行省。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丞相一人就可掌管全省军政大事。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忽必烈建元朝后,开始设置中书省。中统、至元年间,忽必烈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中书省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
当时元朝在全国共设了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省、江西、湖广10个行省,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被称为“腹里”,都由中书省直辖。
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3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但是此类两重性仅表现在云南等少数行省范围内,多数行省的性质仍然是朝廷的临时派出机构。
元代的行省制度虽然与唐宋以来汉族社会日益强化的中央集权观念很不相同,但它作为元代社会发展的产物,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同时也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
元朝行省制度的确立,巩固了国家统一,使中央集权得到保证。因此,可以说这是中国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
你知道元朝的婚俗有什么特点吗?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多民族大一统王朝,境内各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因此元朝的婚俗呈现出多样性,既包括本民族的特点又含有其他民族的影子。
开始,元朝的婚俗极具本民族特点,其中最特别的是蒙古人的礼俗。一直到蒙古汗国建立以后,蒙古人中间还流行“抢亲”的风俗,议婚的风俗也普遍存在,即父亲可以为儿子向女方求婚。此外,“安答”之间也可以互相嫁娶,结成义兄弟姻亲关系。
同时,元代蒙古人还实行一夫多妻制和收继婚制,即父亲死了,儿子可以娶他们的妻子为妻;舅舅死了,侄儿可以娶舅母为妻。